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華】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彙總八篇

學問君 人氣:1.74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華】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彙總八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一、 教學內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說,本單元是初中階段最後一次體裁爲小說的課文閱讀,主要是爲了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說,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爲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痛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小說充分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下層知識分子的形。教這一課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啓發學生怎樣欣賞小說。

二、教學目標

教授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興趣和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爲今後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孔乙己是我國現代文學長廊裏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認知目標:進一步瞭解透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及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標:從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會意義的角度入手,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感覺作者對封建文化教育的憂憤之情。

這樣的教學目標,爲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的方法和途徑之一——透過篩選關鍵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評價人物的社會意義,理解小說的主題。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及教學對象,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是教學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瞭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

文學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時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萬別。爲此教學中,可設計幾個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對小說中人物性格、主題、閱讀感覺進行充分的討論。學生的回答,只要是經過認真思考的,表達出來又能自圓其說的,我們就肯定。課堂中形成了一種“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師生互動,使學生一反被動、靜止的狀態而富於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教學環節

基於上述教學目標和教法設想,在教學環節上設計如下:

1、提示課題,瞭解時代背景——爲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提供基本條件。

小說所寫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動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並沒有完成,舊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沒有改變。一些封建復古主義者頑固地維護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針對這種現狀,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在“五四”前夕,寫下了這篇白話小說。

對於這一背景材料,如果說條件允許的話可預先佈置學生從網上或書籍中搜集,課內交流補充。後來由於怕時間緊,就沒有讓學生在課內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匯入新課。

2、分析人物的悲慘命運,尤其是現代文閱讀教材的處理,要改變舊有觀念,改變每文必分析結構層次,每課必講授寫作方法的做法。教師應當想盡辦法調動學生求知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和認知,因而更富於有效性。比如,對本文的資訊順序也可作適當調整,首先設計這樣的個問題:

小說最後一名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爲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着?爲什麼?

設計這個問題,目的有兩個:一是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並能以課文爲依據陳述觀點,培養篩選能力;二是爲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會原因打好基礎。

透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從結局入手,對孔乙已的悲慘命運、性格特點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孔乙己性格特點及其社會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爲突破“社會原因分析”這個教學難點做準備,同時,透過對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讓學生初步掌握從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爲此,可要求學生深入具體課文,快速閱讀找出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面語句,圈點主要詞語、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懶做、迂腐守舊、窮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從文中篩選重點語句,進行分析、歸類,加以論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評價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

爲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孔乙己》這篇小說的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也爲了使教學更有層次感,更爲了讓學生初步瞭解從分析小說典型形象的社會意義入手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可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對下列問題的討論中,理解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具體問題如下:

①對孔乙己這一人物是否同情?爲什麼?

②對孔乙己這一個物是否怨恨?爲什麼?

③者爲什麼要刻畫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5、 教學小結。

教學小結具備兩大功能,一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二是整理課堂教學思路與方法。爲了充分發揮教學小結的這兩個功能,可設計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完成對本課的教學小結:

①學了《孔乙己》這篇以後,你在閱讀小說方面有什麼收穫?

②你對封建科舉制度有什麼新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孔 乙 己

魯迅

孔乙己性格特點 悲劇的社會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懶做 窮困潦倒 科舉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舊 死要面子 封建等級觀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統治者的狠毒殘酷

心地善良

這個板書設計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語言簡潔,內涵豐富。中間一行,從問號的“死”到句號的“死”再到感嘆號的“死”,既體現了本堂課的教學思路和線索,又揭示了對孔乙已這個人物的認識過程的不斷深入。從“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到“悲劇的社會原因”,則認識過程不斷深入的具體體現。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想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追求學習目標的逐步實現,透過幾個環節的設計,反覆強化,圍繞孔乙已這個主要人物進行充分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學得實,學得活。二是課堂提問由幾組問題組成,問題有一定的層次性。我認爲,問題的設設計是推進教學層次,開展自主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設計這些問題,是爲了引導學生針對教學目標去“學”——從哪些角度去學,用什麼方法學,學到怎樣的程度。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 》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午好,我是語文 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 (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第一方面:教材

《 》是省編教材 年級 冊第 單元中的第 篇課文,該單

《 》是(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 (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 課時,我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如下三項: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於(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因爲爲:。

第二方面: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和探究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和探究法,可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和勾畫圈點讀書法,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第三方面:教學程序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七個環節展開。

環節1 匯入新課,預計用時2分鐘。

我設計的導語是

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 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這樣做,既爲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瞭解作者作品的有關常識。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課文的關鍵詞語,概括段義,梳理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集體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

(教師板書)

新課程

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或者在聽讀中思考問題,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 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爲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

請學生先

默讀再小組討論,之後班級交流。學生透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做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環節4 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教師啓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疑問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踊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環節5 拓展延伸,預計用時8分鐘。

1、 圍繞中心,補充材料。

好處: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像能力,提高學生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的意識,讓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

2、 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閱讀。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環節6 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透過教師的梳理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環節7 佈置作業 ,預計用時2分鐘。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好處:既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又可以發揮學生想象力,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第四方面: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確認點 確認開始時間 確認結束時間 確認範圍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着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爲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爲切入口,激發初中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2、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老師爲主導,初中生爲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初中生。

2、透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初中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透過朗讀、賞析,引導初中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爲以下三條:

1、引導初中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初中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維。

3、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1、2條作爲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爲德育訓練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內涵,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徵意義。

3、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初中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於初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老師範讀和初中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提問法。對於形象思維,透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初中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我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初中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快:匯入新課。運用詩歌和散文的有關知識,出示海燕的有關圖片,進入《海燕》散文詩的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⒈老師範讀。讓初中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並抓住特徵,理解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感情。2、初中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塊:理解象徵意義。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形象的象徵意義。

第四塊:拓展延伸。讓初中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徵意義。學習“海燕”精神的內涵,以說話的形式來表現。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啓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透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啓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爲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 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 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 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 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 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 爲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透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纔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資訊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 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複習課文翻譯。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一、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初中學生實際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如下三項:

(1)、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掌握朗讀方法;透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b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引導啓發爲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字意境。

c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d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 )。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以及(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

三、教學難點

因爲,(學生的一些實際, 如,初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時代久遠)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 )。

四、說教法

根據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a情景匯入教學 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b討論法:(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個人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靈感。

c講授法和點撥法:由於初中學生接觸文字的時間較短,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澱有限,要理解( )有困難,所以教學中利用課件補充作者生平有關重要資訊和時代背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非常必要。

d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

e多媒體演示法,輔以多媒體演示法,展示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配樂朗讀,以渲染氣氛。

f情景設定法。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景,如世界盃短片、配樂誦讀、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共鳴。

g朗讀教學法。新課標重視朗讀,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透過富有感情的美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採用(初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獨特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順、流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深入體會。並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誦讀法。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h教師引導、師生合作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開放學習,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係中、輕鬆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並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i設疑導學法。(課文寫了什麼?爲什麼寫?怎樣寫的?學到什麼?步步深入,幾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讓學生由整體到局部地學習把握課文。)

j自讀點撥法 本文屬自讀篇目,課堂教學以學生充分閱讀、自由探究爲主,教師點撥課文的學習要點爲輔。

k比較閱讀法 在語文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法,勾畫圈點讀書法,運用網絡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讓學生在課後以 爲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主動意識)。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把握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感悟優美的情趣。這一篇散文語言優美,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透過反覆朗讀品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透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散文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3、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解決難點,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六、說教學程序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1、匯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預計用時兩分鐘。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這樣做,既爲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A、介紹作者,(名、時、地、作、評)方法上講究特色,

B、說明寫作意圖,

C、介紹作品的社會影響,

D、播放有關音像資料。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它學生邊聽連圈劃每段的關鍵詞語,根據段義,理清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 理由: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請學生小組討論,然後班級交流,學生透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4、4、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教師啓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問題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踊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養成學生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

5、拓展延伸

A、圍繞中心,補充材料: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讓閱讀與寫作互相促進。

B、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課下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6、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透過教師的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7、佈置作業: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2關於學後感悟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6

1、教材分析: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爲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說,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啓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追求新鮮知識的童心

(2)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語言

(4)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進階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3、教學設想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透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此環節的目的在於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4、教學過程

1、匯入階段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A、匯入法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爲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B、移情法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2、整體把握階段

A、誦讀法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B、活動法

教師先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爲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說是因爲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爲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說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爲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C、填充提綱法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說:經過同學們剛纔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鑑賞階段

A、朗讀法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爲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爲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B、質疑法

比如學生會問“爲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爲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總結昇華階段

A、前面已經說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爲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教師可以啓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教師可以透過文學家,科學家,漫畫家等人的事例告訴學生保持童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5、作業設定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7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透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且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着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透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透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爲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透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合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爲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的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衆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透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爲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的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爲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爲“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六、說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

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景中有情 熱愛、讚美

城外遠山——小水墨畫

水:溫暖、清亮、透明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8

一、教材地位

《紫藤蘿瀑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閱讀本課可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進行比較,擴展閱讀,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激發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認識學習語文和生活的關係。

二、教學內容

《紫藤蘿瀑布》是現代著名女作家宗璞於19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於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恆。文章以優美的語言,細膩的描寫,圍繞紫藤蘿花來抒發感情,由看花、憶花、思花三部分層層深入,表達主旨。即由眼前盛開的紫藤蘿花表現紫藤蘿花的勃勃生機,並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蘿花,引發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感嘆。

(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學習課文精彩之處重見紫藤蘿盛開而引發的對生命的感慨。文章精美的景物描寫,簡潔精練的文字表達,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積極含蓄的主題追求,組成了一幅精美的畫、一首深沉的歌,給人以美的享受。可以更好理解有關生命的思想。)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標要求,結合初一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達成以下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詞語。

(對剛入初中的學生,還需加強字詞積累的指導。)

2、掌握朗讀方法;透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

(單元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3、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語文學科不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根據第一單元的目標要求、本文特點,確定教學重難點分別是:

教學重點:揣摩、品味本文的重點語句,在此基礎上做到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揣摩作者的感情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教學關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生中苦難難免,但生命永恆、生命美好,我們要戰勝苦難、珍愛生命。帶領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健康的審美情操。

(學生沒有作者的經歷,較難理解文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