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華】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5篇

學問君 人氣:2.38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初中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說課稿初中模板集合5篇

說課稿初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電》是在學習過電路、電路計算、家庭電路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教材中所談到的對人體的安全電壓、觸電事故的發生需要前面所學知識爲基礎,所以本節課既是舊知識的應用又是新知識的探索。

本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讓學生“學會生存”的教育內涵的具體表現,面對電氣化普及的社會,安全用電知識的學習在以後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顯得十分重要。透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學生能瞭解日常安全用電常識,規範日常用電行爲,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初三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依據教學指導綱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認知目標:瞭解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的安全電壓,瞭解觸電事故的發生,瞭解安全用電的原則。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重點、難點的確定

安全用電的原則是學生今後生產、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準則之一,因此是本節內容的重點。

對於觸電事故的發生,無論是高壓觸電還是低壓觸電都具有不可實驗與體驗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對於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依據本節教材的內容,根據我校小班化教育的特點,考慮到初三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本節課採用師生互動啓發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實例、圖片,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動態教學手段,透過討論、問答、練習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展開教學。

學法:引導學生採用討論法、問答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略

本節內容由人體觸電講到安全用電,實質是圍繞一個電壓、兩種情況、一個原則講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安全用電意識的目的。我採用這種脈絡式的板書,便於教師總結歸納,也便於學生學習的系統化、網絡化。

說課稿初中 篇2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選自s版語文實驗教科書十一冊第12課。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設計思路及關鍵處處理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關於課題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作者藉助對幾件平常小事的細緻描寫,表達了母子之間的深情。文章語言樸素真切,意味深遠,寄悲觀於從容,蓄智慧於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教學目標: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文章的主題並不難,但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呢?依據教材特點、學情以及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所作的三維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爲: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怎樣透過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感悟母愛的無私、偉大

3.引導學生研讀文字,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引發學生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思考,關注對“好好兒活”意義的探尋。

(三)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從中感悟蘊含在字裏行間的那份毫不張揚的母愛,引發學生對生活態度的積極關注,關注對“好好兒活”意義的探尋。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抓細節之美,品言語之情,

悟人生之道。

2.緊扣新課標的閱讀訓練重點,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對話爲主線。

(二)學法:

1.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引導學生運用“剖析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爲藝術,因此,我的教學過程預設爲五個環節。(課件)

(一)課外引讀,激情匯入

教師先簡介史鐵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歡樹》中懷念母親的句子:

(幻燈片《合歡樹》片段)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讓學生默讀這段話,並說說從中讀懂了什麼?介紹作者的同時也介紹作者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課外讀物引入課堂,讓學生對史鐵生的作品有一個初步印象。再從這一段話引伸到本文的學習(教師板書課題:

(板書:12 秋天的懷念)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愛”。

透過第一遍初讀課文,梳理課文內容,討論對母親的初步印象,使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印象,抓住文章中心“母愛”。

(三)精讀課文,深層感悟母愛的偉大。

在這篇文章中,“好好兒活”出現了兩次(板書),體現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體現的是子女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念,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擁有的人生態度,這就是本文的社會意義所在。所以,我抓住“好好兒活”這句話,層層深入進行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設計。

1.理解兩次看花,感受“娘倆”的好好兒活;(板書:娘倆兒)

這一層次重點探討媽媽說的“咱孃兒倆兒好好兒活”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母親爲什麼幾次三番要帶兒子去看花?適時出示課件,介紹作者資料,幫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同時指導學生體會母親所說的“好好兒活”的含義,從而體會母愛。

2.指導閱讀賞菊部分,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板書:我倆兒)

先指導學生讀書,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母親非要兒子去看菊花的用意。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帶着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再讀這句話。最後,透過賞析作者作品和交流查閱的作者近期資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倆兒要好好活”的內涵。

3.昇華感情色彩,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板書:我們)

回過頭來再看課題,讓學生思考《秋天的懷念》中懷念的究竟是什麼?跳出文字,指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好好兒活”的社會意義,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四)總結全文,回扣中心,拓展思考

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準備透過“談感受,送名言,悟母愛”三個環節來進行。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同時,送給學生泰戈爾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每次,醒來之後發現自己還活着,這本身就是奇蹟。(課件出示)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同時深入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突出偉大而崇高的母愛,並且把自己對母親的愛透過文字表達出來。這部分的教學,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五)課後練習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透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我爲學生布置了三項練習,力求讓學生說、讀、寫三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1.表達練習:結合你對史鐵生的瞭解及今天你在課堂上的所學,把這篇課文講述給你的父母聽,一定要說說自己學後的感受。

2.寫作練習:回顧母親愛你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寫一篇習作,體裁不限,但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閱讀練習:在課餘時間,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

四、說關鍵處處理

(一)教學第一層次感知“孃兒倆要好好兒活”的含義,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抓住關鍵詞“忍”字,指導學生理解,突破重難點。在我拒絕了母親看花的要求,並說:“我活着有什麼勁?”的時候,母親是怎麼做的?

引出句子: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好好兒活,好好兒活!……(課件)抓住三個動詞“撲”“抓”“忍”,先讓學生體會到母親要“撲”滅兒子想死的心,“抓”住兒子活下去的慾望,再是對“忍”的品味。

這裏先讓學生小組討論:母親“忍”住的究竟是什麼?(課件)然後緊緊圍繞“忍”,牽一髮動全身,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體會意思,每體會到一層就把體會到的意思 “送進去”讀出來。一次一次的讀,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過來。既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要“好好兒活”的含義。這樣,母親的“苦上加苦”,“苦口婆心”與“良苦用心”不僅送進了兒子的心裏,更送進了孩子們的心裏。

最後提問: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見的愛,那麼“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 “好好兒活”究竟要告訴兒子什麼呢?把教學主題由“母愛”昇華爲“好好兒活”,使語言和思維,朗讀和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精讀課文第二層次,探究“我倆兒”的好好活。在這個環節中,我指導閱讀兄妹倆賞菊部分,透過對景色的感受,理解“我倆的好好兒活”。

同學們,母親去世七年之後,作者寫了這篇文章,結尾就落在這裏——“要好好兒活”。那麼,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樣纔是好好兒活嗎?我們一起來讀讀描寫菊花的句子。(課件出示: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讓學生藉着菊花的“淡雅、高潔”等體會到人活着的各種滋味,進行個性理解,然後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讀這句話。

伴隨着生命的腳步,作者如菊花一樣,潑潑灑灑,開出了他人生的爛漫之花。所以,33 年之間,他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懂得了自己該用怎樣的行爲走出這“好好兒活”。我們來默讀他在《病隙碎筆》中的這段話,看看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到了怎麼樣的一種境界。(出示課件: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纔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個“更”字。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用《病隙碎筆》中的話,告訴學生,作者對 “好好兒活”的理解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由教學文字走向課外讀物,把學生引向更豐富、更寬闊的天地。因他對生命的理解,我願意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幾本專著 —— (課件出示:推薦書目:《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三)指導朗讀: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兒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先指導學生自己讀,然後指名讀,如果學生讀得不到位,教師激情描述,營造氛圍。母親此時已經病入膏肓了,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可是,當他看到深愛的兒子正因爲遭受着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摺磨,悲觀厭世,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的時候,她怎麼安心地離開這個世界?怎能扔下自己深愛的兒女?此時,她心裏所經受的痛苦,遠比肉體上的疼痛痛苦千百倍,這是一個怎樣用心良苦的偉大的母親啊!讓我們帶着母親的心痛,帶着母親的悲傷,帶着母親的不捨,來讀讀這句話。透過教師的引導,相信學生能夠走近這位偉大的母親,感受母親的崇高母愛,將自己的感悟透過自己的讀書聲告訴給大家。

以上就是我對《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的一點淺顯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說課稿初中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X號選手,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這次說課比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文《蘆花蕩》。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進行說課: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蘆花蕩》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儘管文體不同,但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可見編者是用這些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瞭解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蘆花蕩》是一篇小說,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活躍在蘆花蕩裏的與敵人鬥爭的老頭子的英雄形象,有典型的環境描寫和精彩的故事情節。學生透過對此文的學習,在享受審美愉悅的同時,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激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發奮學習的慾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以文載道”的目的。

二、說學情

“高爾基說,小說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我們鑑賞小說,應仔細尋味一個特定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物是怎樣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從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上看,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一定的感性認知和具備初淺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時八年級正是學生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適時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助於同學們的內心情感昇華,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說教學目標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將着眼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慾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及學情特點,我確立本課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理清記敘的要素,把握故事情節;感知老頭子的人物形象,品味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朗讀課文的學習方式揣摩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味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不屈意志和頑強品格,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及新課標提出閱讀要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人物形象及環境的能力的要求,我提出教學重難點爲:

重點:

揣摩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感受老頭子豐滿的藝術形象。

難點:

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中“過於”二字所包含的老頭子的執着、堅強、自信的性格及高超的划船技能。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將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培養學生能力爲出發點,力求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據此,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及相應的學法。

教法:

(一)多媒體教學法:播放音頻和圖片,展示白洋澱優美風光,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刺激學生對本文的興趣。

(二)引導點撥法:引導點撥法有利於學生把握學習方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及感情。

(三)對話教學法:學生與老師平等對話交流,共同質疑解答,真正做到平等開放以學生爲主體。

學法:

自主學習法、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透過以上學習方法,讓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現進行交流、比較、補充,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享進步”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去過白洋澱嗎?見過蘆花蕩嗎?好,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思考半分鐘,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白洋澱、蘆花蕩是個什麼樣子的,然後睜開眼睛看大屏幕,看老師所收集的這些圖片。多媒體展示蘆花蕩的一些圖片,在這些圖片的放映後進行匯入:同學們,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你們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沒錯,這裏就是白洋澱。白洋澱,它位於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澱組成,佔地面積四十多萬畝,這裏水道縱橫,蘆葦萬頃,撫仰吐穗,景色宜人。面對浩淼的澱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深深地陶醉。然而,你們可曾想到,在半個多世紀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裏曾是抗戰的大舞臺,上演了無數個英雄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美麗的蘆花叢中,去解讀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蘆花蕩》。

此匯入,意在透過真實的圖片及對白洋澱概況的敘述叩擊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對祖國美麗山河的熱愛和對英雄的敬意,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接下來我將帶領學生一起去認識一下作者孫犁: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出生。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形成“荷花澱派”。

對作者的瞭解有利於學生感知文章情感並增加文學知識。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在此次教學過程中我將多次採用不同閱讀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獲取資訊,在讀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將請同學們聽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圈畫出生字詞,並主動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透過聽錄音範讀,使學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調,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接下來我將要求學生自由、快速閱讀課文初步感知老頭子這一人物形象,並請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同時思考,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請試着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賞析品味

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四人一小組就下列問題合作探究:

1、分析故事情節的發展。

2、課文開頭的幾個自然段寫什麼?有什麼作用?

3、怎樣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於”二字?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4、透過老頭子這一形象,你看到些什麼?

在對以上問題討論時我將採用引導點播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

文章是按故事的發展順序來具體敘述全文:由護送(開端)到受傷(發展)再到復仇(高潮和結局)層層遞進,表現了小說環境詩情畫意及人物立體美、真實美和情節的傳奇色彩。

護送 環境美

受傷 人物美

復仇 情節美

透過學生對以上幾個問題的討論分析,從情節入手深入理解老頭子這一主人公形象,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文章的謀篇佈局及感情色彩。

(四)拓展遷移,發展個性

拓展作業:

1、看到自信、自尊的老頭子爲了復仇而冒險,而且那仗打的是那樣的漂亮精彩,乾淨利落。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你想對他說些什麼?試着給老頭子寫封信。並念給同學聽。

2、觀看一部抗日影片,並向自己的父母複述。

透過拓展訓練再度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鍛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口頭表達及寫作水平。在強調教學目標的同時,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課堂小結:

同學們,美麗的蘆花蕩裏所上演的英雄故事已經結束,像老頭子一樣的衆多英雄也淡淡遠去,然而它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今天,世界各國人民紛紛舉起了和平的旗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努力締造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新世界,這應該成爲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追求。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潔明瞭,美觀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又突出了重點,使學生一目瞭然。

說課稿初中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伊通第五中學的錢小平。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現象第三節《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內容。爲了使本次說課清晰流暢,明瞭直觀。我將從以下幾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和板書設計)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平面鏡成像是對光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與此同時它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 “像”這個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爲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啓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透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爲一下三點(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平面鏡能成虛像;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接着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爲以下兩個方面(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最後,是情感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三個目標中,情感目標是動力保障,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後,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並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爲“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着”,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於採用兩個相同的物體,並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學生的情況。本節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由於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於物理的興趣主要是直觀認識,還沒有能過向抽象認識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直觀體驗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如何研究虛像的環節中運用平面鏡和平板玻璃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感受虛像。因此,這節課採用直觀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由以下的教學流程展開(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總結歸納、實際應用、反饋練習、佈置作業)。

爲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首先是第一環節:新課引入。由於本人教學物理的同時兼班主任工作,經常會有調皮的孩子在課堂上照鏡梳妝,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陽光時用鏡子,鋼尺在牆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師都很困擾,雖然學生對平面鏡很熟悉,但對於成像規律及特點不很清楚,爲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參四個引入方案中選擇了第一個,也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我用一塊較大的平面鏡,同時讓學生自帶小鏡子,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鏡中的什麼地方?

(2)在平面鏡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樣嗎?

(3)當改變你與平面鏡的距離時,你的像的大小改變嗎?你的像到鏡面的距離怎樣變化?本設計方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並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爲了引起研究興趣,爲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提出問題”作必要的鋪墊。2.此時,學生已經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所以第二個環節我將進行新課教學,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爲了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我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出猜想。由於學生的積極主動,將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與物左右相反;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於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着,啓發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啓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進行比較。到這裏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同學們選定器材:平面鏡、平面鏡固定底座、兩支蠟燭(模型)、白紙、刻度尺、用白紙充當光屏,進行實驗。

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學的一大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爲後續學習掃除障礙,我引導學生透過作圖來理解他們,這樣既鞏固了對反射規律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能力。

小組展示實驗並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時。此環節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後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在這裏學生會得到像不能用白紙呈接到的結論,暫不急着說是虛像,而是提出疑問,爲什麼像用紙接不到呢?從而進入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教學。之後再回來補充虛像的特點。)

3.總結歸納:實驗結束後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4. 接下來展示平面鏡成像之美,使學生體會到平面鏡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其實,平面鏡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呢?我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一些平面鏡成像的應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時我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平面鏡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應用,師生進行交流生成了動態的課堂效果,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5.並進行鍼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6.最後一個環節是佈置作業:作業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現狀,我一直堅持分層次作業。必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和反饋;選做題是學優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綜合和拓展,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延伸。

六、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板書的設計意圖是突出重點、再現過程。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初中 篇5

尊敬的評委們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荷葉母親》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以親情爲主題,歌頌人間濃濃的親情。它是一篇愛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生動場景所感動,而聯想到母親的呵護與關愛,抒發了子女對母親的愛,在母親身邊,孩子沐浴母愛的光輝,是何等幸福快樂;心中的雨來了,只有母親,纔是子女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這篇課文,讓學生學會用心靈去跟作者進行交流,對話,去分享那真摯美好的親情,(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抒寫親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動人心絃,容易引起共鳴,它們不僅能喚醒學習者的切身體驗,還能以情感爲依託)使學習者更加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心境,從而促進語文知識的獲得和語言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根據這篇散文詩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的感情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本文感人至深的親情;藉助音樂,提高散文詩的朗讀能力。(《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

(2)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學習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文章有自主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⑵,師生同賞,同析,同悟,同寫。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人間至愛的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熱愛,親近文學。(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難點

⑴,體味散文詩的思想感情,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文。

⑵,聯繫生活,細緻深入地體味親情之愛,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說教法

(一)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時,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原有的知識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點和生活經驗,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因材施教。

心理特點:七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是對外界事物比較好奇,對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親近感,再加上透過前幾課的學習已經感受到文學的魅力,開始對文學產生了親近的慾望。但是大多數學生的閱讀時間相對比較缺乏,很難養成較科學的閱讀方法,再加上年齡比較小,閱歷比較少,所以進入感悟,欣賞層次比較低,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能力比較差。

知識能力狀況:本課爲散文詩,在這以前已學習過部分詩歌,對詩歌已有了初步的鑑賞能力,爲本課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同時,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有助於理解詩歌的繪畫美。

(二)教學方法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徹底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方法非常重要;結合本課特點及學生實際,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情景創設法:爲學生創設具體的情感氛圍,爲理解詩歌的情感打下基礎(課前的歌曲《母親》,及詩歌朗讀的背景配樂)。

朗讀法:學生朗讀與點評相結合 (不但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透過點評培養了朗讀欣賞能力。)

討論法:師生互動,共同討論,突破重難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

採用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說學法

葉聖陶 先生曾說過:"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對學生的學法進行正確引導。

品讀法:"讀書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中悟悟中讀,走進詩文情感。(《新課程標準》第四學段階段目標二閱讀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合作探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質疑,探討研究,共同討論,解決問題。(《新課程標準》第四學段階段目標: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切身體驗法:由詩中情感聯繫自身的體驗,深入理解詩歌主題(《新課程標準》第四學段階段目標二閱讀要求: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學法設計目的:透過學生的主體閱讀體會,達成對文字思想感情的領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碰撞心得,質疑並初步解決疑難,最後的成果彙報和教師適時的點撥達成對文字主旨的昇華——走進文字的感悟爲走出文字獲得自我情感的體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好的爲學生結合生活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情感,化別人的文字爲自己所用提供了平臺

四:說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景匯入,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

用閻維文演唱的《母親》渲染氣氛,出示歌詞,撥動學生情感,創設情境。

(歌詞裏寫的生活細節:拿新書包。打花雨傘。擦淚花等能使學生產生共鳴,爲下一環節的教學作好鋪墊。歌詞如詩行排列,也讓學生初步體會到詩與歌的聯姻。)

師:這首歌歌頌了什麼 母愛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種感情,也最能集中地體現親情,母愛也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裏就會涌現出許多關母愛的語句,請同學們交流蒐集的有關母愛的語句。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師:是的,一次回眸,一個撫摸,每一個平凡的動作都會牽動爲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們來學習冰心的深情之作——《荷葉母親》。

二, 簡介《繁星 春水》及作者。(多媒體出示,突出"母愛,童真,自然")出示課題

三, 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 ,感知文章

找出本文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

(煩悶→不適意→散盡→感動)

2,配樂讀體會情感的變化:教師泛讀一部分,然後指導學生朗讀,分角色或男女生

(透過自己的配樂範讀和指導學生配樂朗誦,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溝通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繪的景和物,所傾吐的情和意,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讓學生在愉悅溫馨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審美情感的陶冶。讓學生在柔和的音樂氛圍地帶動下,細細體味母親那涓涓細流卻又連綿不斷地愛)

3,對老師,學生朗讀進行點評

四,自主閱讀,小組合作:

(一):用筆圈點勾畫作者四次看紅蓮的心情,環境,紅蓮的表現,分別用〈〉,(),[]表示,並透過小組合作:把自己最喜歡的一處讀給組內聽,教師進行指導。

(二)引導學生對課文一些精彩的語段及詞句作賞析,揣摩,體味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

A,在 "雨中荷葉護花"這一極富詩情畫意卻又感人至深的語段上,引導學生揣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象徵"在表情達意上的豐富內涵,品味"傾側","勇敢慈憐"等詞表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情趣。透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用詞遣句方面的功力,體味文章的意境美。有意識地引導,點撥,讓學生在鑑賞語言的過程中, 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深刻體會作品的內蘊美,透過對美的形象的感受,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去領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從而撥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趣。

B,動情的朗讀最後一節,與之前朗讀形成對比,釋疑"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心中的雨點"指什麼 (人生的挫折,困難)要求學生聯繫實際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和從中體會到的感情,再次出示課前《母親》歌詞,產生共鳴。

(看到風雨中的荷葉勇敢的呵護紅蓮,作者聯想到女兒對母親的一臉,母親對女兒的呵護。這一幅"荷葉護蓮圖"深深的感動了作者,作者在心底裏呼喚母親的呵護,並非不想獨立於世,而是因爲母愛永遠是最偉大的力量源泉)

五,拓展延伸

師:本詩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我們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母親的愛。

(學生試寫,老師指導)

生1:母親的傘,我是傘下的孩子。

生2:母親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親是挺拔的樹,我是樹上的果兒。

生4:母親是燈塔,我是夜航的船兒

……

課堂小結:冰心的這篇《荷葉 母親》猶如平靜的春水裏繁星的倒影,晶瑩璀璨,而又耐人尋味。她以"荷葉"爲題,託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愛的頌歌。希望我們透過今天的學習,能夠獲得一把欣賞研讀詩歌的金鑰匙。同時,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