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數學說課稿小學範文彙編七篇

學問君 人氣:2.57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小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數學說課稿小學範文彙編七篇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說說教材情況:

1.教材分析《比的化簡》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52——53頁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化簡比的方法。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的關係,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在這之前,學生早已學過“商不變的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最近又認識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以及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大部分學生能較爲熟練地求比值。比較而言,實際上化簡比與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處,那麼藉助知識的遷移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掌握新知識。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過程與方法:在實際情境中,讓學生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在觀察、比較中理解什麼是化簡比,,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體驗知識的相通性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教學重難點:正確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

4.教學關鍵:理解“化簡比”。

5.教學準備:兩杯蜂蜜水,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學實際,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化簡比的意義和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領路人,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分層練習、注重發展

練習有層次,由嘗試練習到綜合練習到發展練習,層層深入。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教學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程序設計爲以下五個層次進行教學:

1.情境引入,蘊伏鋪墊

先是直接結合情境提出問題“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自己意識到,不知道兩杯蜂蜜水中蜂蜜與水的具體含量,是不容易判斷的。而後又引導學生聯繫最近所學,想到用“比”來表示每個杯子中蜂蜜與水的關係。藉此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2.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觀察、比較:原來的比與後來得出的比有什麼聯繫與區別?得出什麼是“最簡整數比”。

小結:分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約分,比也可以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或商不變的性質化簡。

透過觀察、比較,以“最簡單的整數比”爲突破口,引導學生理解“化簡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過程。並初步感知化簡比的方法,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體驗到知識的聯繫性。然後透過自學課本例題,自己探索化簡比的方法,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化簡比的理解,一方面照顧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一方面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75——76頁,認識幾分之一。

一、說說對教材的認識

“分數的初步認識”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這部分內容是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112——113頁,從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級第七冊75-76頁,這也是因爲認識到分數的理解較抽象的緣故而做的新調整。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爲此,教學例1——例5藉助實物演示(如可能我也準備課件)和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透過演示和學生的操作,使學生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和小數等知識打下的基礎。教學大綱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要求是:初步認識分數,會讀,寫簡單的分數。老師們常容易忽視這部分內容,認爲它太簡單,簡單是我們對它膚淺的理解,實際上它較難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學了這部分內容有一個考試題是這樣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許多老師認爲這是分數乘法,要到六年級才學,實際上這題沒有超標,也是考驗我們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做出這題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們要重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能停留在一個表面現象上,而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分數。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確定本節課教學目的如下:

(1)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瞭解具體分數所表達的意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透過演示、操作、觀察、比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發揮直觀教具的優勢,啓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教學重點: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教學中要使學生在認識幾分之一時,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發揮表象在認識分數概念中的橋樑作用。

教學難點:分數的實質是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因此分母、分子的含義是分數教學中最本質,最重要的部分。

二、說說這節課的教法:

分層遞進,由扶到放。是我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讓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達到最終的學習目的。根據直觀性原則,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練習內容自制教具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透過實物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積極貫徹啓發性原則,運用講授法,在課堂上,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成5個例題的教學。本節課的五個例題運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說說對學法的指導

認識幾分之一這部分內容,共有5道例題。根據學生指導的自主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教師在講解例1時,首先引導學生觀看演示,從日常生活實例入手,初步認識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學生認識三分之一,再獨立認識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學生透過教師的“教”,實現其學生的“學”,體現在教師寓學法於教法之中,學習中多次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營造出互動教學的氣氛。

四、說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教學設計三個環節進行。

(一)引入:

運用教具,以舊引新。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口頭回答把4個餅和2個餅,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把4個餅、兩個餅“平均分”成兩份後,每一份的個數可以用整數表示。把1個餅分成兩份,觀察1個餅切成2份後,重疊比較大小一樣。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個”,“半個”餅是多少能用整數表示嗎?由此引入新課。

(二)授課

(1)運用演示,初步認識概念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講解例1時,再次演示平均分一個餅。學生初步認識“平均分”,理解圖中幾份數和一份數的含義。這時教師指出這半個餅是一個餅的二分之一,引導學生在不同形狀低上對摺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練習。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較大小後還原,認識三分之一。學生透過對概念直觀形象的認識後,很快明白了幾分之一的含義。接着再教學分數的讀、寫法。

(2)實際操作,促進內化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對例3四分之一的認識是這樣做的。先確定操作要求,把一張正方形紙對摺兩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後學生操作。由於實踐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把學生的認識推向深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折法,課堂上出現了三種類型正確折法,

又請學生觀察教師的另一種折法,並提問:所表示的部分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嗎?

這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爲什麼折的方法不同,形狀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學生按老師設計的目的說出:因爲把這張紙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數表示,這樣就突出了分數概念中相當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3)創設情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教學例四、例五時,學生觀察,自學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義,隨機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分層遞進,隨例題發展,突出重點。

(二)練習

在練習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練習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爲了使課內練習起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活動時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練習的形式要有變化,使學生在練習中保持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提高,讓學生做題時都要動腦想一想。三是面向全體學生,練習要有“彈性”,保證全班每個同學都有較多的參與機會。

(1)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設計了一組基本練習,主要讓學生隨機分析正誤並說出爲什麼,教材中“做一做”和練習中的習題,

(2)又設計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這是一道趣味思考題。三個同樣大的西瓜,逐個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讓學生比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設問誰吃的多?爲什麼?這道題的練習目的,促進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融合貫通,激發學生興趣,對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爲建立分數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筆,最後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了全課小結。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透過板書突出教學的難、重點,爲學生掌握知識和記憶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板書時注意兩點。

(1)圖文並茂,條理清楚,層次明確。

(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的小結相呼應。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劉伏莊小學,我叫徐士鋒。從教十多年來,一直擔任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今天非常榮幸的在這裏,向各位領導、同行彙報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深感欣慰。我說課的題目是《平移與平行》。

一、說教學理念

1、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今天的學習,不僅是爲了解決今天的問題,同時也是爲了學生學習上的後續發展。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

2、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單元正是向學生介紹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這一空間知識,同時爲學生將來學習幾何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主要解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問題及“做”平行線的問題。基於這點認識,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能力目標:使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做出一組平行線,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象力和創造性。

情感目標:

①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

②能根據現實生活中平行所散發出來的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爲: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難點是:

能借助工具做一組任意平行線;“同一平面”的理解和延伸。

三、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學理念,運用現代資訊技術,結合情境、實踐探索與合作等要素,形成本課的教學策略。運用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創設情境迴歸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數學學習生活化;在實踐活動中,透過合作探索,使學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形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初步認識;在拓展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特質的初步抽象化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一新課程理念和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分成三大版塊:

㈠創設情境,理解平行;

㈡利用平行,發現創造;

㈢拓展探究,總結提高

㈠中我將其分成三步:

1、創設情境,初步發現;

2、教具演示,拓展概念;

3、分類比較,昇華理解。

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將兩根小棒隨意扔在桌面上,同時提出要求:觀察這兩根小棒會形成哪些不同的樣子?根據學生實際場景的描述和比劃有選擇性的畫在黑板上,初步發現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同時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根在桌面上,一根掉在地上”這一現象強調“同一平面”,並利用教具拓展平面概念:請生觀察長方體上的紅線和綠線(兩條看似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長),引導學生透過想象發現這兩條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揭示今天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四年級的孩子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在建立了大量表象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做這一空間想象,既是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爲學生在知識學習上的後續發展做了鋪墊。接着學生觀察畫在黑板上的6組線,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比較和分類,說說自己的理由,透過合作初步探究平行和平移的本質。在反饋階段讓學生閉眼想象平行線是由一根慢慢沿同一方向平移得來的,逐步引匯出平移與平行,並課件展示圖上看同一平面內的兩線情況,揭示平行和平移的概念,總結並完成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

㈡實際是一個知識的運用和再創造,我將其分成4步:

1、出示圖片,發現平行和相交的線;

2、小組交流:在生活中見到的平行或相交的線;

3、說出已學過的哪些圖形裏有平行線?並指出各有幾組?

4、動手操作,做一組平行線

在這個大環節中,主要是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感官:眼看(看圖片)、嘴說、腦想(聯想平時見到的平行線等)、手動(運用手中的材料做平行線),進一步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同時儘量創造一個使學生積極參與的氛圍:小組內的說,集體的做,給了每個孩子交流參與的機會,既滿足了他們交流交往的感情需要,又是一個練習語言表達的時機;在這一過程中,還考慮到了層次安排:由有表象的運用層次,到脫離表象進行想象(回憶平時生活中見到的平行線和已學過的圖形中是否有平行線)的層次,再到創造的層次(運用工具材料做一組平行線實際是一個知識的再創造)。

㈢中我出了這樣一道習題:

在這一題中既拓展了平面的概念,空間中的平面;又隱含着三條直線兩兩平行這一初中幾何學中的理念,爲學生的後續發展奠定一個良好基礎。

以上即是本人說課內容,不當之處,敬請不吝賜教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 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筆者認爲教學中成功的關健在於:教師的“教”立足於學生的“學”。

1、從學生的思維實際出發,激發探索知識的願望,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差異,處於同一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着差異。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人善於形象思維,有的人長於計算,有的人擅長邏輯思維,這就是學生 的實際。教學要越貼近學生的實際,就越需要學生自己來探索知識,包括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既明於心又說於口。

2、遇到課堂中學生分析問題或解決問題出現錯誤,特別是一些受思維定勢影響的“規律性錯誤”比如學生在處理商的小數點時受到小數加減法的影響。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是批評、簡單否定還是鼓勵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然後讓學生髮現錯誤,驗證錯誤?當然應該是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想法。學生對自己的方法等於進行了一次自我否定。這樣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就比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學生透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分析或解決的問題提出質疑,自我否定,有利於學生促進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

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並用多種數學語言分析它,用數學方法解決它,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教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爲全面的體驗與理解。因此,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教學思路

一個數除以小數“即”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的重點知識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1、 調查分析

在教學小數除法前一個星期,筆者對曾對班內十五位同學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調查結果見附表)筆者認爲學生存在很大的教學潛能,這些潛在的”能源“就是教學的依據,教學的資源。從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學生對小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鞏固。

(2) 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 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但對豎式書寫都不規範。

筆者認爲小數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學是很不合理的,不僅浪費教學時間,而且不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小數除法,不利於知識的系統性的形成,更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因此,筆者選擇了重組教材。(把例6例7與例8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2、利用遷移,明確轉化原理

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爲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可設計如下環節:

(1)、小數點移動規律的複習

(2)、商不變規律的複習

(3)、移位練習

3、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後,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後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例題6例題7,並講出每個例題小數點移位的方法。

②。學生試做例8

③。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在得出計算法則後,還要注意強調:

(1)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2)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的商不會大於被除數,而在小數除法中,當除數小於1時,商反而比被除數大。

(3)要注意小數除法裏餘數的數值問題。對這一問題可舉例說明。如:57.4÷24,要使學生懂得餘數是2.2,而不是22。

4、專項訓練,提高“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被除數仍是小數;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的小數點寫清楚,新點上的小數點要點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於“劃、移、點”只反映在頭腦裏,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後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瞭然。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一、說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透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後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於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定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並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過渡語:如何把教材的內容以生動活潑、清楚明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的素材。例如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選用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素材內容,相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應該創設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估算的意義,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發展學生靈活運用不同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

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

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於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纔會產生興趣。因此,本節課在探索新知識之前,創設了去超級市場購物的情境。

同學們,下午我們將會舉行一個聯歡會,我們還要買很多很多水果,讓我們一起去超市購物吧!

今天特價:柚子每個3元。假如要買21個,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這是學生以往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進行估算的。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進行了複習,也爲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還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學參加聯歡會,這個小禮堂能坐得下嗎?

在實際生活當中,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它的實際數據,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數據就行了。

現在就讓我們估一估350名同學能不能坐得下?

這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葉聖陶先生說過:“當教師就像幫助小孩走路一樣,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啓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已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會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進行估算,我估計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不成問題,我運用知識遷移這個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獨立思考,想一想你會怎樣估算?

2、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鄭毓信教授曾經這麼說過:“沒有經過個體深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我們的課堂需要靜思默想,表面的熱鬧只會掩蓋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自己想纔會有交流的慾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3、讓學生彙報估算方法,並引導說出估算思路。(一邊展示算法,一邊小結估算方法。)我估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幾種估算方法:

把兩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①18×22≈400(個)

把其中一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②18×22≈440(個)

③18×22≈360(個)

當學生說出估算思路時,老師可以及時適當進行賞識性的表揚。

與此同時,教師對各種估算方法都不急於評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算法。在劉兼教授的訪談錄中,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在提倡算法多樣性的同時,老師要不要提出一種最好的解法呢?所謂最好的方法,要和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以一個或一批學生的思維準則來規定全體學生必須採用的所謂最好的方法。

因此,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的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探究新知後,我安排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增強估算信心。

(三)、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

“學以致用”,學習新知識後的練習是學生內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估算方法的環節。

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頁。

A、看圖並獨立完成,選用自己喜歡的估算方法。

B、完成後請與同桌互相說說估算策略。

讓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反饋,鞏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練習

如果脫離了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練習後我把提高練習設定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頁,7、8題)

用生動活潑的動物園圖片把學生帶進動物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估算,再在小組內進行介紹。

在這道練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點:“1分鐘”與所給條件的單位名稱不一致,老師在這關鍵處應及時提醒學生。

第8題的練習比第7題更深一個層次,文字中沒有把數學資訊列舉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圖中找數學資訊。培養了學生蒐集數學資訊的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定“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目的所考慮的。學生在遊戲競賽中表現自己,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估算技能得到提高。

估算搶答比賽,以組爲單位,答對一題獎一個蘋果,答錯一題倒扣一個蘋果。

透過遊戲,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寓練習於遊戲之中,學生將會帶着激情參與活動,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開放練習

開放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能力展現的空間,更能照顧到全班每一個學生。

乘法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一道乘法估算的應用題。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有助於學生繼續保持學生的興趣,增強估算意識,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與乘法估算有關的數學日記。

小結

本節課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種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喜歡了估算。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共同發展。課堂就像廣闊的天空,每個學生能在這片天空中領略乘法估算的無窮奧妙。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一、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模型。實踐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徵、圓心、直徑和半徑的認識以及半徑、直徑長度間的關係。

(二)教材簡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麪積”的學習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徵,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使學生能正確地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過程與方法目標:

組織學生透過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懂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2、在交流和溝通中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3、讓學生養成在交流、合作中獲得新知的習慣。

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五)、說教具和學具準備

畫圓工具、圓形實物、剪刀、卡紙、圖片、課件等。

四、說教法、學法

從素質教育着眼點來看,要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的原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會學、樂學、主動去學。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我將採用多媒體課件爲主要教學手段,以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爲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爲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分組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出發,透過學生的說、摸、剪、折、畫、辯、議、展示、欣賞等,使學生在學法上,得到培養和鍛鍊。

五、說教學程序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並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瞭解在自然現象,建築物,工藝品中都能找到圓的足跡。並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着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餐盒、蛋糕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二、動手實踐,初步認識圓

此過程設計爲五步,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近,第一步學生摸圓,感知;第二步嘗試畫圓;第三步引導學生剪圓、反覆對摺、觀察、發現、,彙報;第四步,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的其他特徵,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第五步,師生合作,引導學生畫圓.

三、多層訓練,初步應用圓。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環節,有機地配合新知的學習,精選適量的聯繫生活的,形式多樣的習題,例如測量沒有標出圓心的圓的直徑,找出圓形物體的圓心,車輪爲什麼要作成圓形等,講練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重視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感受圓文化,拓展延伸

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圓的本質特徵時結合中國古代關於圓的記載,從歷史的視野上去豐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

讓學生回家設計由圓(或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組成的圖案),並寫出創意,帶回與同學、老師交流。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是創造性地開發教材資源,教師只是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而讓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着學生的思維走,教師靈活把握。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並在練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也經常要用到,同時感受圓文化帶給我們的美感和振憾。我認爲,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思考走出課堂,這纔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學生對圓的歷史、圓的美麗有着深刻的感悟,覺得數學課堂豐厚有趣,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學生覺得數學非常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這樣透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首先,說教材。

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無論是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及計算上,分數和整數都有着很大的差異。認識幾分之一是第七單元教學內容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學生簡單理解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堅實的基礎。教材的安排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非常注重情境的創設。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已經掌握了平均分的意義,能把一些實物圖片進行平均分,這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感性基礎。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和意圖,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能力目標:在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數學思考和創新精神。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表示的具體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及各種圖形紙片若干張、彩色筆等。

二、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實現確立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觀察法和討論法。透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想學、樂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數學學習的機會。”因此,新課伊始,我就創設了兩個小朋友分水果的情境。把這些水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可以得到幾個蘋果?幾個梨?幾個西瓜?請你用掌聲回答,答案是幾就拍幾下。當學生拍到“半個”西瓜時,產生了質疑:“‘半個’應該怎麼拍呢?能用什麼數來表示呢?”從而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

拍掌引入分數,我是參考了吳正憲老師的精彩課堂設計,我覺得這個設計非常巧妙。首先拍掌能使全班學生注意力快速集中,其次“半個”無法拍掌表示,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慾望。

第二個環節:動手操作,建構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精心設計了六個活動來進行教學。

活動1.課件演示,建立表象

幾分之一的表象認識比較抽象,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課件演示並讓學生仔細觀察: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西瓜的1/2。這一半是西瓜的1/2,那麼,另一半呢?也是這個西瓜的1/2。在這裏,我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這個二分之一是怎麼得來的?讓學生明白,只要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2份,其中任意一份都是整個西瓜的1/2。透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建立了1/2的表象。

活動2.讀寫1/2,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

初次認識分數,教師的引領顯得尤其重要,我利用課件演示,示範讀、寫1/2,和學生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再讓學生書空1/2,並快速地在本子上寫出兩個1/2。這樣,學生在讀寫分數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了分數。

活動3.動手操作,折出1/2。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1/2的含義,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它的1/2嗎?並塗色表示出來。摺好後,讓學生舉起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說一說1/2表示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我有意識地展示學生不同的折法,引發學生思考:“爲什麼他們的折法不同,折出的形狀也不同,而塗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只要是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2。”在動手操作中,幫助學生實現了1/2從有意接受到自由表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