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初中化學說課稿彙編七篇

學問君 人氣:9.2K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初中化學說課稿彙編七篇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是初三化學第七章的內容,二氧化碳作爲初中化學"三氣"之一,安排在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之後,有循序漸進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後面幾節的碳的化合物反應的產物裏雖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學實驗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氣體要用本節所介紹的簡便方法,學生學習了氧氣、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後,對於氣體的製取原理、裝置、收集比較熟悉,透過比較,探究,鞏固初中化學"三氣"的製法,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是在學習了實驗室製取氧氣和氫氣後的又一種氣體的實驗室製法,因而可以引導學生回顧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比較實驗室製取氧氣和氫氣的化學原理,實驗裝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檢驗方法,進一步瞭解實驗室內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運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運用由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本課的結尾,利用碳酸鈉跟鹽酸在化學反應中能急劇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泡沫滅火器原理的教學。基於以上指導思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1、使學生初步掌握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原理、實驗裝置、收集方法。2、簡單介紹泡沫滅火器的原理,使學生對滅火和滅火器有一定的認識。

能力:透過研討設計實驗的思路,進一步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思想教育:透過實驗室製取氫氣、氧氣、二氧化碳裝置的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滲透對比的方法以及物質的性質決定製法的思想方法。

重點: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原理、操作原理。

難點:從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已經學過了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對於氣體的製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礎,較爲熟悉,懂得氣體的收集方法與物理性質有關,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後,前面所學的知識可能有遺忘,和氧氣、氫氣一樣,學生懂得要製取某種物質,必須用含有該元素的其他物質透過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來實現,如何製取二氧化碳,學生可能會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燒,除了看書之外可能不會想到用大理石和鹽酸反應來製取。學生對於滅火器的原理也是隻有模糊的認識。

2、根據學生情況和目標要求,透過比較,可以用學生想出來的辦法來製取二氧化碳,如煅燒石灰石的副產品,菜農在菜棚裏燃燒木炭,但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製取純淨的二氧化碳必須要用課本上所講的簡便方法。本節的難點就是對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爲了突破難點,完成本節目標要求,教學時應在對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的歸納和總結出氣體實驗室製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可以用什麼藥品,透過什麼化學反應來製取這種氣體。

(2)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所需條件和生成氣體的性質來設計實驗裝置。

(3)需要透過什麼實驗來驗證製得的氣體就是所要製取的氣體?

當學生明確以上對實驗室製取氣體方法的學習順序後,就可以根據教材的順序,討論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分析製取的裝置,演示製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了。

4、學法指導:要求學生做好複習(對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的原理、裝置與製取方法、驗純、驗滿方法做好複習),另外要預習本節內容,做好課後的家庭小實驗。

三、教學方法:

本節教學方法是採用"單元目標引導探索法",以本節教學目標爲導向,以實驗引導探索爲方向,採用討論、邊講邊實驗等方式來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思維等能力。

本節教學程序是透過學生分析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引導學生歸納和總結出氣體實驗室製法的設計思路和方法,並運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講授本節內容中,運用"實驗引導探索法",將演示實驗設計成探索式的試驗,做到一個問題的提出,由學生做實驗,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出結論的探索法教學。

例如,在研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時,指導學生做兩個補充實驗。

①將石灰石分別放入盛稀鹽酸或稀硫酸的試管中,觀察現象。

②將石灰石和碳酸鈉分別放入盛有稀鹽酸的兩隻試管中,觀察現象。

透過實驗,學生能正確地歸納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在講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一課時,始終是貫徹:啓發設疑———實驗探索———分析歸納———鞏固開拓的課堂教學程序。"鞏固開拓"是課堂教學的最後程序,佔用時間約爲10至15分鐘,在這段時間裏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製取方法的教學重點和從實驗室製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設計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的教學難點,安排練習,使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注重學生的反饋,做好補償教學,使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學設計程序:

溫故引新:複習氫氣、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並列表比較。設計意圖:鞏固舊知識,透過比較、討論,總結制取氣體的思路與途徑。

演示探究:大理石與鹽酸、稀硫酸,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設計意圖:透過比較確定可以用於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突出難點。

討論方案:大理石與鹽酸反應。設計意圖:明確爲什麼實驗室裏要採用大理石與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難點重點。

理論分析:固體與液體反應,不加熱,確定發生裝置。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確定收集方法。設計意圖: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論分析,培養學生的能力。

討論方案:從原料、反應原理、裝置、收集進行討論。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重點。

實驗驗證:實驗7—8。設計意圖:驗證討論的可行性。

理論昇華:歸納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設計意圖:對本課進行小結。

鞏固知識:課後習題1、2、3。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即時應用能力。

演示實驗:實驗7—9,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展示滅火器,介紹使用方法。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滅火器的原理,介紹滅火常識,消防教育。

課外鞏固:101頁家庭小實驗,習題4、5。設計意圖:鞏固本節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實驗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氣中毒是怎麼回事?煤氣有什麼特點?預習第五章。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做好預習,爲下一節做準備。

四、板書設計

第四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

列表小結氫氣、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氧氣(O2)氫氣(H2)

反應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適用範圍固—固反應需加熱製取氣固—液反應,不需加熱製取氣體(氣體難溶於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爲O2氣不易溶於水)

向上排空氣法(O2密度比空氣略大)排水法(因爲H2難溶於水)

向下排氣法(H2密度比空氣小)

檢驗方法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木條着火,證明是氧氣點燃氣體能燃燒,且生成物只有水,證明爲氫氣。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體系上看,《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個課題是繼上一單元裏所學的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知識的延伸和擴展,並與元素符號、化學式構成了九年級化學三個重要的化學用語。它在本單元中是聯繫質量守恆定律和進行化學計算的“中介”,是進行化學計算的基礎,也是整個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前提和保證,更是解決化學問題的有力武器。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結合教材和課標,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透過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透過討論,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知識的能力;透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學習應用化學知識和化學工具的習慣和能力;透過遊戲與練習,增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鞏固和掌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九年級學生剛剛接觸化學,特別對於化學實驗有濃厚的興趣,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簡單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所以對於氧氣的製取會更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 教法和學法

爲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觀念,本節課採用了複習,歸納,閱讀,講解,討論及當堂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這些現代教學媒體和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三.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上課前,我會用PPT向學生展示幾張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工作圖片,然後提問:在這類特殊環境下,人們是怎樣呼吸的?如果在實驗室,我們又會怎樣製取氧氣?層層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進行探討。然後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水的電解,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

<二>實驗探究,探究新知

我會向學生系統的說明實驗室製取氣體應該遵循的方法步驟。

實驗探究1:學生根據我給的資料卡,討論出最佳製取氧氣的藥品和方法:過氧化氫在常溫下就能分解出氧氣。但是速度很慢

實驗探究2:學生討論: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過氧化氫的反應速率加快,學生再根據實驗室提供的藥品,探究實驗,相互討論總結出最適合製取氧氣的方法是:在過氧化氫中加入二氧

化錳,並且根據對二氧化錳的後期處理,發現催化劑的存在,並且定義,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聯繫生活,擴展新知(5分鐘)

讓學生根據催化劑的性質,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催化劑,我會適當引導,把生活和化學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化學, 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強烈興趣。 <四> 科學探究 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 二氧化錳製取氧氣(15分鐘)

實驗步驟(多媒體課件演示),根據演示的實驗,學生能準確選擇實驗儀器。(對於一些實驗的注意事項,我會正確引導,讓學生從這些方面去考慮)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安排在第一冊課本知識學完後講授。本節教學內容是對課本中出現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空洞等環境問題的總結,是一節歸納複習課。

環境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近年來中考的熱點考點之一。在教材中,環境問題倍受關注,出現頻率較高,但知識點較分散。本節課不但對整冊書有關環境知識進行了歸納總結,並且對相關知識加以擴展,講授過程中注重中考熱點問題的滲透,使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更輕鬆,做到有的放矢。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對環境問題有個整體認識,使知識更加全面、系統。

教師在認真研究、分析教材後確定小組活動內容——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環境狀況調查,供學生選擇。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願做”。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化學已有了半年的時間,對於環境問題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並且懂得了學習化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環境問題。但掌握的知識零散,對知識缺乏整體認識,缺乏理論和實際聯繫的能力。因爲學生的學習任務重,無時間參加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活動,可以鼓勵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比如維護校園環境衛生等。針對學生合作意識較缺乏的現狀,在講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這一過程將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本節的教學要求不高,難度也不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設計活動形式。活動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教學中要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⒈瞭解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瞭解防治環境污染的初步知識。

⒉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明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唯一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

能力目標:

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科研意識,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⒉培養學生組織活動、協作學習、與人交流、溝通等社會實踐能力。

⒊學會資料的收集、整理,培養學生從中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培養學生將知識加工整合用於實踐的能力。

4.將成果以網頁的形式製作出來,使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標:

透過正確認識環境和環境問題,體會化學在美化改善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認識到事物具有兩面性,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爲與環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會觀注的熱點環境問題的來源、危害與防治,本地環境狀況的調查分析。

難點:課前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網頁的製作。

課時安排:1課時

五、學法的確定

各小組根據選定的活動內容,主要從污染來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關文字、圖片、視頻、圖表等資料。在活動中會蒐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地、細緻地梳理,透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學方法的確定

舊的、傳統的學習觀認爲,學習發生與否取決於教師的教授,學習的過程就是教師呈現、組織和傳遞知識的過程,學生的任務就是像“海綿”一樣地儘可能多地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當前的教育理念,則傾向於將學習看成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是一個主動的、有目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斷轉化和修正教師所提供的資訊,然後以一種具有個人特點的,有意義的方式來建構新知識,由於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願和能力會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根據這一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採用:“師生共同探究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中,師與生的關係是平等的。具體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學生分爲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並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網頁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就是說本節課中教師的“教”,主要是在課外,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留給了學生才華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七、教學過程設計

1.設定問題,引入課題

透過五幅畫面的對比,提出問題:四幅畫面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爲何有如此大的差異?什麼原因造成的?由學生思考回答,引出環境污染這個課題。

2.學生討論回答

什麼是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類型有哪些?這些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什麼?造成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污染對我們生活影響最大?有什麼解決方法?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我們自身應該如何去做?

學生回顧已學過的知識,結合課前透過查閱資料獲取的知識各抒己見,討論得出每小組自己的觀點。

⒊教師歸納、總結、講解

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啓發。討論性發言結束後,對同學這次活動中的關鍵問題進行評價和總結。然後按大氣污染→酸雨→臭氧層→溫室效應→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綠色化學的順序對學生查閱的知識、討論的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講解。

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成果,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啓發,提高環境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身邊的環境保護活動,從自身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做起。

⒋佈置作業

(1)必做題:A、每個同學透過查閱資料找出一個有關環境污染的典型社會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辦法。

B、每個同學找出三到五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題目,並做出相應的答案。

(2)探索題:今天我們研究了有關環境污染的知識,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沒有涉及到,請透過各種途徑,觀察身邊的現象,以“環境和我們的生活”或“邢臺環境現狀分析”爲主題寫一篇小論文。

其中探索題爲學有餘力的學生而準備,可以在課外興趣小組中交流,或在黑板報中登載,旨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個程序說課,主要說每個程序的要點。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之上,由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祕,還能爲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透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資訊。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宏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透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學準備

教師: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紅等

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爲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設問激趣,匯入新課

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們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1、現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的季節,走過桂花樹邊,會聞到桂花香;

2、潮溼的衣服會自己晾乾,特別是夏天更容易晾乾;

3、糖塊放到水裏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4、教師演示實驗:品紅在靜置的水中會擴散。

上述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你們想過這是爲什麼嗎?你們會從化學角度來解釋嗎?

今天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從化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生活和實驗中的現象。也就是從分子和原子的角度來解釋這些現象。

[板書]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設問激趣,匯入新課

在緒言中,我知道了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說,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組成的,世界即物質。我們身邊所熟悉的物質很多。

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圖片:空氣、水、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食鹽等等。

這些物質都是什麼由什麼構成的呢?爲了解釋上面的這些現象,長期以來,很多科學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們提出物質都是由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的設想。

[板書]一、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

比如在緒言中,我們瞭解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和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在18世紀就提出了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理論。當時這只是一種猜想,但可以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隨着科學的進步他們的這種猜想已經得到了證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透過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還能移動原子。

多媒體展示:視頻、教科書P49中的圖3—2和圖3—3

三)實驗探究,瞭解性質

爲什麼必須藉助先進的遂道掃描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分子呢?這是因爲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板書]1、分子很小

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10—26kg

1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這1滴水裏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需要3萬年才能數完。

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很小以外,還有什麼性質呢?

[實驗探究]

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步驟

[對比分析]步驟1說明蒸餾水不能使酚酞變色,只能起稀釋作用。步驟2說明濃氨水可以使酚酞變紅。步驟3酚酞變紅是因爲燒杯B中的氨分子運動到了燒杯A中,使A中酚酞變紅。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着。這樣,就可以解釋開頭的幾個現象了。而且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板書]2、分子總是不斷地運動

激發興趣:請問:1+1在什麼時候不等於2?

[實驗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紅溶液,使其充滿玻璃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再滴入無水酒精使其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兩端,顛倒數次。

現象:總體積小於1玻璃管。

[課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釋:這是因爲分子之間有間隔。

[板書]分子之間有間隔

課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時體積變化的模擬圖

[實驗探究]

一打氣筒,用手堵住出氣孔,用勁推,可以推動活塞。再吸入一針管水,看能不能推動活塞。

解釋:這是因爲氣體分子之間間隔比較大,容易壓縮,而固體和液體分子間隔較小,不易壓縮。

課件展示:物質狀態變化時,分子之間間隔的變化示意圖。

說明:石油氣可裝入鋼瓶中,是因爲氣體受壓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間隔減小;相同質量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體積不同,是因爲它們分子間的間隔不同;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因爲受熱時分子間隔增大,遇冷時減小的緣故。

四)知能訓練,鞏固知識

多媒體展示:課堂練習

五)學習反思,及時總結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穫?

六)課後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圍你看到了什麼?如果給你稍稍冷卻或加熱,你又會怎樣?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學的微觀世界中翱翔吧!

透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啓迪思維,激發探究慾望。

培養學生世界是物質的哲學觀點

展示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化學物質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品質。

透過對物質構成的認識過程介紹,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是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

讓學生了解現代高科技,並培養愛國主義品質。

透過水分子的自述將分子的特性生動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領會分子的“小”,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理。

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探究的能力,透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對比、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透過腦筋急轉彎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透過類比遷移理解現象本質。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讓兩名學生合作完成此實驗探究,培養動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於學生直觀理解。

增強用化學解釋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化學的能力,讓自己擁有化學的眼睛。

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讓學生學會總結反思。

給學生一個思考想像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

課題1分子和原子

一、物質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七、課件說明

課件中有很多視頻及動畫很好的幫助我把握了教學的關鍵,是用任何生動語言無法替代的,在這節課中使用課件是初中化學中最恰當且必不可少的。

八、設計反思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主旨。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透過交流與討論發現別人的長處,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不斷地提高,不斷的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1、教學內容:高中化學第一冊(必修)第五章第四節《化學鍵》第一課時包括:

①化學鍵,

②離子鍵,

③共價鍵,

④極性鍵和非極性鍵。

2、教材所處的地位: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週期律和元素週期表後學習化學鍵知識。本節內容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化學鍵的學習,學習這些知識有利於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爲系統完整的認識。同時對下節教學——電子式的學習提供基礎,下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是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學生首先要知道化學鍵的概念。學習化學鍵知識對於今後學習氮族元素、鎂鋁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複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關於共價鍵的內容——跟離子化合物一樣,複習初中學過的氯氣和氫氣起反應形成共價化合物氯化氫的過程基礎上提出共價鍵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紹非極性鍵和極性鍵,它是對共價鍵知識的加深,學生學習了共價鍵之後,必然要考慮成鍵原子之間對共用電子對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電子對在成鍵原子間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學生的疑問,引出了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概念。

4、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瞭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瞭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2)能力目標:對立統一論思想:陰、陽離子構成了離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兩個方面。

(3)情感目標:透過觀察鈉跟氯氣起反應、氯氣和氫氣的演示實驗,從宏觀上體驗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透過課件演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是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

難點: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確立依據:化學鍵存在於微觀結構中,我們無法進行觀察,只能透過CAI演示,使學生去了解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屬於化學基本概念,這在高考試題中也屬於重點,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這部分內容。

三、教材處理

內容調整:這節課先講解化學鍵相關的知識,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內容放到下一課時去學習。

四、教學方法

3W教學法(What:是什麼,Why:爲什麼,How:怎樣做)。

五、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引入:請學生回憶鈉和氯氣反應、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實驗現象。接着播放上述兩個實驗的錄象,讓學生加深實驗現象。過渡,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反應的微觀實質是什麼?引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新課教學:

(1)、離子鍵:演示Na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再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離子鍵結合?在週期表中處於什麼位置?

(2)、共價鍵:透過演示HCl的形成過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鍵原因、特點,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同樣來分析哪些原子之間會明顯以共價鍵結合?根據原子吸引電子能力不同共價鍵分爲非極性共價鍵和極性共價鍵。

(3)、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比較:從概念、成鍵粒子、粒子間作用、形成條件等方面去比較二者。

(4)化學鍵: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學鍵的概念。強調:存在與分子內或晶體內,分子間不存在;必須是相鄰的原子或陰、陽離子間。

(5)、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透過對NaCl、HCl形成的討論,得出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及反應條件和反應熱的原因。

六、課堂小結:

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

七、佈置作業:

課後習題一,鞏固本節所學內容。

初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標是以海洋資源爲明線,知識構建爲暗線,但始終貫穿了一條方法線:即混合物的分離方法。

本節課是對前面課時所學原理的應用,利用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結晶等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粗鹽提純的原理,也將第一節《海洋化學資源》、第二節《海水“曬鹽”》的知識建構體系更加系統化;同時,本節所學知識和研究方法將爲本單元的探究活動“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學習做好準備,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另外,本實驗也對溶解、過濾操作起到很好的複習鞏固作用,幫助學生總結學習過的混合物的分離方法的同時並提升出一般思路,將以觀念爲本的教學體現出來。

二、說學情

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海水曬鹽的方法已經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已經瞭解了蒸發、過濾等分離混合物的原理,這些都爲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所以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不僅做到資源共享,而且做到智慧共享,不斷完善孩子們的想法,並滲透從混合物中提純和分離物質的思想和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透過分析海水曬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瞭解粗鹽的成分,透過瞭解粗鹽不能直接利用到生產生活當中,使學生理解粗鹽提純的意義。

2、透過去除粗鹽中雜質問題的解決,歸納出混合物分離的方法並提升總結出分離混合物的一般思路,由於學生提煉整合知識的水平不高,我認爲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3、根據生活經驗和本節學習,學生能彼此交流食鹽的用途。重點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透過比較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知道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化學的學科觀念。

四、說設計理念

1.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

3.以問題情景驅動科學探究活動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是透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等活動過程,師生雙方相互配合,相互瞭解,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學習化學的快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學法:(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使學生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二學習之旅,這裏又分爲三部分:一是發現之旅二是探索之旅三是應用之旅。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三構建知識網絡,交流收穫,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四課後延伸,反饋練習。透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這節課的內容與食鹽有關,如何做到教師善導,學生易入?我讓學生從回憶海水曬鹽的原理開始,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明確“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的原理。其二是讓學生明確此法得到的鹽是含有雜質的粗鹽。而粗鹽在生產生活中的利用價值不高,由此使學生明確“粗鹽提純”的意義。知道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第二環節:學習之旅】”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將粗鹽提純爲精鹽。要解決這個任務我將學生始終置身於情境中,將學習的過程變爲一個旅程,我設定了三個板塊:發現之旅、探索之旅、應用之旅。

板塊一:發現之旅

要除去粗鹽中的雜質首先必須知道雜質是什麼?所以,我引導學生透過分析“曬鹽的方法”及“海水中的離子”的有關圖片,使學生明確粗鹽中既有不溶性的泥沙又有可溶性氯化鈣、氯化鎂、硫酸鈉等雜質。此活動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學生透過識圖獲得資訊的能力。明確探索之旅的任務。

板塊二:探索之旅

任務一、除去不溶性的泥沙。

要完成此任務,我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出實驗方案,然後交流方案,交流的過程中主要思考以下問題1、除去粗鹽中不溶性雜質的實驗步驟是什麼?2、除去泥沙的操作是什麼?你的依據是什麼?據此,使學生明確“過濾”分離混合物的原理。接下來再讓學生思考過濾需要哪些儀器?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然後讓學生構思出裝置圖。以此完成了舊知識的複習。爲後面到實驗室中去做好準備。3、過濾後的液體爲什麼用蒸發結晶而不用降溫結晶?據此,加深對“蒸發”這種分離混合物的理解。並啓發學生思考:蒸發過程中需要哪些儀器?注意哪些問題?最後和學生一起總結從海水中得到粗鹽,是第一次結晶,而從粗鹽中得到食鹽是第二次結晶,這種提純粗鹽的方法就是重結晶法。並用圖片呈現重結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任務二、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

這裏我讓學生先自讀課本68頁多識一點,然後討論以下問題:

1、加入的試劑有哪些?作用分別是什麼? 爲什麼是過量的?

2、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的方法是什麼?

3、能否將氯化鋇換成硝酸鋇?爲什麼?

完成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後讓學生寫出反應過程中涉及到的反應方程式。再思考總結化學方法除雜質的原則,然後再結合前面兩個板塊的研究總結出混合物分離提純的思想和方法。使思想得到昇華。

板塊三、應用之旅

食鹽的用途。

首先讓學生思考製得的食鹽有什麼用途?學生暢所欲言,再此我再以資訊衝浪的形式給學生加以補充氯化鈉對身體的作用,以及工業用途和農業用途等,在此我特意讓學生寫出幾種物質的化學式,讓學生分析體現了怎樣的化學觀念?個別學生如果沒分析出來,我就讓他們看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種類,符合質量守恆定律,體現了元素的守恆觀。

爲了解教學目標達成情況,設計了一組富有梯度的習題,用到了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並且採用競賽搶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交流收穫,構建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重點是讓學生明白化學是一門認識物質,改造物質,應用物質的學科。

作業的設計的目的是透過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