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10篇

學問君 人氣:1.12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10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透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爲以後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爲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本課,接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爲,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爲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爲主。因此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嚮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採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着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爲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爲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後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後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繫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透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後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千米和噸的認識

人教版上冊“千米和噸的認識”一課在教學上有一定的難度。如何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透過直觀感知,具體操作,建立新的概念

學生已經學習了釐米和米,建立了釐米和米的概念,但是對於毫米和分米,還沒有正式接觸,只是在尺子上見過。所以,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要透過直觀教具和具體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如:教學毫米的認識時,可以這樣進行:教師先出示一把尺子,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再讓學生每人拿一把尺子看上面的小格,找出1釐米,再從1釐米的小格中找出表示1毫米的小格,數一數1釐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的小格,從而得出1釐米=10毫米。再實際量一量,感知1毫米有多長,用手比劃比劃,還可以拿出準備好的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再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從而加深對毫米這個概念的認識。

又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因 此,我就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讓學生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

再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是透過實際參觀和推算來進行教學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噸。我們班學生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而且還可以藉助書上的插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來感知1噸物體的重量,加強對噸的認識,形成噸的概念,從實踐中得出1噸等於1000千克的觀念。

二、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量的計量,要遵循學習規律,逐步培養學生類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例如:單位換算,透過1釐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推出5釐米是幾毫米,9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幾噸等,這樣教學重在啓發理解、思考。理解的東西纔有助於記憶,有利於運用。

三、培養學生測量長度的初步技能

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培養學生測量物體長度的初步技能。一方面,結合教學長度單位,讓學生自制量具,並用來度量一些簡單的物體。另一方面,透過度量物體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例如: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鉛筆的長、課本的厚度,還可以量幾條線段的長度等,透過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的簡單方法,還可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採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把教法和學法看成一個整體,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綜合考慮、設計教學。還要藉助直觀、及時抽象,抓住 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知識的內在聯繫,讓學生透過實踐,加深認識,提高分辨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局部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先讓同學認識角,再讓同學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局部教材,先讓同學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同學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籠統出角的圖形。這裏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和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同學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着透過讓同學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同學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佈置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和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協助同學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練習二十二第5題是“做做畫畫”第1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7題是“做做畫畫”第3題的模仿練習,練習二十二第6題是畫直角標誌,練習二十二第8題是讓同學找直角,練習二十二第9題是讓同學指出各個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透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透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同學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同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活動充溢着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同學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難點是使同學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透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局部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同學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其次,讓同學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同學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局部的教學透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爲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同學發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籠統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誌。接着讓同學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透過引導同學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同學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實踐能力,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同學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同學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着再讓同學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同學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考慮、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同學對新知發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同學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同學體驗數學活動充溢着探索與發明,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同學試着自身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同學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着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同學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同學體驗瞭解決問題戰略的多樣性,發展同學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局部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同學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養同學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透過畫直角標誌不只可以看出同學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爲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着,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透過找直角與找隱藏着的角,發展同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安排作業,完成第7題。

透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同學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透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同學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着“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爲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爲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纔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透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纔透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透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爲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爲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爲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纔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透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也是爲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從學生的感知規律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先認識克,再認識千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及知識應用。

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結合課題的實驗方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係,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繼續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意識。

3、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爲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爲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遊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啓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爲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教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有的後面帶:“克”,有的後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2、點明課題。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的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答:用秤稱。

3、課件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秤。

教師着重給學生介紹一下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設計理念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爲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體驗感悟

1、克的認識

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

(2)用天平稱:一枚二分硬幣重約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約有多重?說說自己的感受。

(4)舉幾個生活中大約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學習用品大約有多重,用天平稱一稱。

(6)用手掂一掂學習用品,說說自己的感受。[(轉自數學網 )]

2、千克的認識

千克的認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從以下八個環節來進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大約有多重。

(2)看標註:一袋鹽重500克。

(3)教師問:兩袋鹽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兩袋鹽的重量。

(5)教師問: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適嗎?

生答:不合適。

教師:那應該用那種秤來稱呢?

生:彈簧秤。

生:檯秤。

(6)用彈簧秤稱兩袋鹽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書: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8)稱桌子上的學習用品稱一稱,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理念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透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透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鞏固新知

課件展示:

1、 寫出體重。

2、 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單位。

3、 連一連。

4、 找錯。

設計理念

本節課,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動手掂一掂、動腦估一估、動口說說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會感悟1克和1千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一課。

本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把前面所學習的除法算式整理成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應用規律。整理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並且這一節課又是後面學習較複雜的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因此,根據這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整理過程,體驗整理、歸納的思想方法,進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能力。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有序思維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培養髮現規律、應用規律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爲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二年級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強的特點,我主要選定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將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動中。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下面我具體談一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活動1:激發興趣,引導探究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說課稿《表內除法的整理與複習》:整堂課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參加家族會議的情境匯入新課。由於算式太多,會議現場亂糟糟的,怎樣纔能有秩序地入座呢?這一擬人化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整理這些算式的慾望。接下來,師生共同交流,歸納出按商相同、除數相同、被除數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進而學生4人一組在小組內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整理,最後展示整理的結果。估計這三種方法都會有學生選擇。爲了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在展示時,我特意選擇兩張都是按商相同進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張既按商相同進行了排列,還將除數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了排列;另外一張表格中的除數在每一列中都是無序排列。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驗到既要按商相同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每一列中將除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進行排列。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理的方法進行優化。透過操作,學生不難發現按商相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簡便。

這一活動安排爲4個小環節,目的是激發學生整理知識的慾望,讓學生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活動2:觀察分析,拓展應用

這一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透過橫向、縱向等多角度進行觀察、比較,發現表內除法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其中蘊涵的規律,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盡情地表達自己所發現的規律。這樣課堂纔會不斷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透過自主交流會發現:豎着看,當被除數和除數相同時商是1,每一豎列的商相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商不變。橫着看,當一個數除以1還得原數;每一橫排的除數都相同。這樣,知識讓學生自己整理。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

爲了讓學生感知這些規律的價值,緊接着,我便安排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設計了四個有層次的問題。

1.()÷()=1。

這道題是讓學生運用規律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說出表內除法以外的等於1的算式,既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能培養不完全歸納概括的能力。

2.()÷5=()。

在這一題中,學生可以根據5的乘法口訣按照被除數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還可以將知識進行拓展。個別學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這些表內除法以外的算式。這一題既能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結合前面所發現的規律,這一題滲透了要到四年級才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並且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裏不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這一性質就行。

4.生活中的應用。

1瓶鈣片24片,1個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樣的鈣片,2個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學生自己往下編,3瓶同樣的鈣片呢?

這一題是用商不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也只需要學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活動3:課後實踐,延伸興趣

爲了發散學生思維,爲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創造的平臺,在課後作業的佈置中,我讓學生選擇其他不同的方法親自動手製作“表內除法”表。對於學生的課外作業,我會抽時間將他們的優秀作品進行分析並展示,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三個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可以說學生一直處在思考的狀態,每個活動對學生來說既有趣味性又有探索性。

整堂課我的設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思維過程,學生經歷了整理知識、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體驗到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樂趣,學會了整理和歸納知識的方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1、教材分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學生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2)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4、教學重點: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比較角的大小。

5、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說教法、學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透過找一找、畫一畫、玩一玩、比一比等活動,在動手實踐中,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爲看得着、摸得到的東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學會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老師帶來一些圖形朋友,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請學生把他們分成兩類。(生可自由說出自己的想法)

引導學生說出圓沒有角,其它三個圖形都有角。

2、揭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認識角(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好勝心及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爲以後探索新知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

1、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見過生活中的角,並用手指一指自己身邊的角。

2、課件出示剪刀、鍾、紅領巾,讓學生說說它們的角藏在哪兒,用手指一指,並用課件演示請出這些角。

(二)認識角

1、摸角並感知角

讓學生拿出三角尺,找出其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範)和同桌說說發現。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認識角的頂點和邊

讓生彙報有什麼發現

生彙報:角有個尖尖的、刺手。讓別的學生摸摸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揭示:我們把這個地方叫角的頂點。

生彙報:角的兩邊是平平的、直直的

揭示:我們把這樣的線叫邊。

再讓學生觀察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三)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1、讓學生在紙上畫幾個不同的角。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2、請一位學生說出畫法,並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角,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3、教師再示範畫一個角。

4、給角取名。爲了便於區別這兩個角,我們可以給它取名,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開的地方,用一個小“)”線把兩邊連起來,然後在它的後面寫上1,記作1,讀作角1,(師板書),第二個角讓學生取名,記下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角的幾何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找角,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度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四)練一練

1、辨角(課件出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找角:書中67頁指一指。

(設計意圖: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能力,並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

教師出示活動角,並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玩一玩,有什麼發現,生彙報交流(板書: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二)比一比

1、請生將自己手中的角固定好,然後同桌的比一比,看誰的角大,誰的角小,並請兩位學生上前比,教師指導比的方法。

2、師拿出兩個角(一個邊長但張口小,另一個邊短但張口大)讓生猜誰大誰小,再放在一起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大小隻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現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內化延伸

1、角的應用。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角。

2、如果我是角:假如你是一個可愛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說出角的用處,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最後總結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了新知。)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1,透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爲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爲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本課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

3、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4、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爲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繫。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爲“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

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爲“一個數裏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丁“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透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爲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着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充分依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聯繫實際,複習舊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爲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爲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

三是爲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爲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裏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爲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爲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四)鞏固深化,質疑拓展。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五)發展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估算是一種數學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要讓學生明白這種數學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識和能力,教學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維習慣和個體差異,採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從而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學習不同的估算策略,並能運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一、猜一猜

師:(電腦出示校園圖)“同學們,誰瞭解我們學校多少啊!”

師:我們學校學生的人數有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書:1700

生1:1680師:少了生2:1695師:少了

生3:1699師:對並板書:16991700

師:我們學校的老師人數是多少?(提供資訊:大約是70人,比70人多)

板書:70

生1:71師:少了生2:78師:多了

生3:75師;還是多了生4:73師:對

並板書:7370

師:我們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個?(提供資訊:大約是180個,比180個少)板書:180

生1:178師:多了生2:177師:真聰明

並板書:177180

師:我們學校的電腦有多少臺?(提供資訊:大約110臺,比110臺少)

板書:110

生1:109師:多了生2:105師:少了

生3:106師:你真棒!並板書:106110

師:這些數中1699、73、177、106是什麼數?1700、70、180、110是什麼數?那麼它們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呢?

生:準確數,近似數。約等號。分別寫出約等號。

板書: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師:約等號象什麼啊?

生1:“約等號象波浪一樣,等號是直直的兩個短橫。”

生2:“我覺得約等號象飄揚的國旗。”

生3:“我覺得約等號象是等號喝醉了酒一樣,歪歪扭扭的。”

師:揭示課題,板書:乘法的估算

二、學習新課

師:學校關心每一個學生,準備購置一些物品。

師:(出示電腦)每臺電腦4980元,要購買6臺大約需要多少錢?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對,它只要大約數,不需要準確數。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師:(出示購買影碟)每張8元,要買62張,帶500元夠嗎?

生1:62×8=496夠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夠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夠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夠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夠

師:引導分析,準確的數是多少?哪個估計的數與準確的數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師:“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1:“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不遠。”

生2:“估計的數字和準確的數字相差的太遠的話,說明了估計的就不準確。”

生3:“估計的數字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多一點,也有可能比準確的數字少一點。”

生4:“就是說估計的數字大約在準確數字的左右,不能多出來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計的數字不論比準確數字多還是少,我覺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應用與拓展

師:學校爲了綠化校園,準備買一些樹,同學們來參謀參謀吧。

(出示:樟樹每棵28元,廣玉蘭每棵68元,鐵樹每棵103元,桂花樹每棵185元,松樹每棵57元,並介紹了每種樹的特點)

要求:買5棵樹,選哪種好?大約要花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

師:(出示買一個足球82元,一個籃球99元,一個排球78元,各買4個,一共大約要多少錢?)在自學本上做做,請學生講。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師:(出示10種書的價錢)

要求:不超過1000元,每種書購買在5——10本之間。

……………………

反思: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每一位學生都很關心自己的學校,本節課中教師就是利用了學生與學校的特殊的關係,從多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對自己成長的關心,也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校的管理當中來,做學校的小主人,爲學校的建設出謀劃策。這也是新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孩子們怎麼想的,只有透過他們的言語得以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注意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鬆和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已盡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纔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已完善,每個孩子的思維和情感也得到了發展。再次整節課的設計體現了選擇性、開放性、層次性、多樣性,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不僅是形式的開放,還有理念的開放,層層遞進,資訊量大,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重要的是體現了數學的特點,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知識的獲取不是老師硬塞給孩子們,而是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積極的思考,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生生、師生的交流和諧而又自然的融爲一體,思維的碰撞不斷燃起知識的火花,孩子們的學習慾望自然高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5661頁,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透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

2、使學生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和製作。

教學難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剪刀、彩紙、圖形紙、釘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情景匯入

1:欣賞錄像。(課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遊的景象)

二、觀察、操作探究特徵

1、觀察,初步感知

(1)認識對稱

觀察照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師課件點擊放大剪紙圖。)

生:它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課件點擊返回)那其它物體有沒有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呢?

(2)揭示對稱

像這樣物體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它是對稱的。那這些物體它們都是對稱的。

(3)擴展認識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對稱的呢?(課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同桌之間自由說,全班交流)

2、操作,體會特徵

(1)從物體到圖形的認識

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電腦出示按天安門、飛機、獎盃、蝴蝶等實物畫下來的圖形)

繼續觀察,這幾個圖形有什麼特點呢?

任選一個圖形,在小組內合作,嘗試能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它

們是對稱的呢?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交流反饋。演示摺紙過程:對摺後兩邊是對稱的

板貼:對摺

師:那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把圖形對摺後發現了什麼呢?在小組裏說一說。(學生小組交流)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對稱(一模一樣)的。

師:那其他圖形也是這樣的嗎?師加以補充:像這樣,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一樣(對稱),稱爲完全重合。板貼:完全重合

師:爲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們請電腦老師來演示一下。(電腦演示:2個對摺完全重合的過程)。請大家把其餘的兩個圖形再折一折,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操作,小組交流述說)

師: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點名回答)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結:像這樣,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帖: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軸對稱圖形(板貼課題:軸對稱圖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學生講軸對稱圖形),那誰來說說這三張圖形爲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點名回答)它們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師:如果把剛纔對摺後的圖形開啟來看看,還發現什麼呀?

生:一條摺痕。

師:有一條摺痕。這條摺痕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電腦演示對稱軸)(板貼:對稱軸)

師:你能找出另外兩張圖形中的對稱軸嗎?相互說一說。(同桌交流)

師:(小結)現在同學們知道什麼圖形纔是軸對稱圖形嗎?在小組裏交流一下(小組交流)

3、識別,加深體驗動手操作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今天,一些圖形娃娃也非常高興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但它們有個要求(電腦出示P57試一試)要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大家能滿足圖形娃娃的要求嗎?組長拿出信封中的圖形,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動手摺一折,然後在小組裏說一說你選的是軸對稱圖形嗎?爲什麼?(小組合作操作)

師:(點名回答)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爲什麼?

(點名回答,學生投影展示)

師:那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爲什麼

(點名回答並投影展示)

師:(小結)透過剛纔的操作,同學們知道怎樣的圖形纔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請23名學生說)

4、訓練,鞏固特徵

師:看來同學們學得真棒啊!下面吳老師呢就要來考考大家了。

(1)師:(課件出示第58頁第1題)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會看到的一些圖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們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直接提問,課件演示12個是軸對稱圖形,對有疑問的再演示)

(2)師:同學們知道嗎,我們學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軸對稱圖形呢!就讓我們在搶答遊戲中把它們找出來吧,看誰的反映最快。(教師舉字母卡片,學生搶答)

(3)師:(小結)爲什麼N、S不是軸對稱圖形呀?

生:(上來動手摺一折)因爲它們對摺後不會完全重合。

師:所以軸對稱圖形一定要對摺後能完全重合。(學生一起說)

三、做一做內化新知

(1)教學例2做軸對稱圖形

師:剛纔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做一個呢?請組長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組合作,各顯神通吧,看哪個小組製作的軸對稱圖形最美了。(小組合作設計,教師巡視)

師:誰來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請2種不同的方法到實物投影上展示,講講他們的做法)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們做出來的軸對稱圖形對摺後能(學生講完全重合)(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並把一些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師:昨天吳老師也剪了幾個軸對稱圖形,(電腦出示P59第4題)下面的圖案各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你能連一連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9頁,在書上完成。(學生獨立完成,再點名回答,電腦相機演示連線)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透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把你學到的本領告訴你的小組同學。

(學生小組交流,再點名回答)

(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對摺後的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還學會了做軸對稱圖形。)

五、鞏固練習

(1)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大啊!那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每個國家都有國旗,大家知道我國的國旗嗎?(電腦出示P59第5題)你能在下面一些國家的國旗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我們用手勢來表示,如果是軸對稱圖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軸對稱圖形你就搖搖手,明白嗎?

(全班學生一起用手勢表達,老師在電腦上演示)

(2)師:剛纔我們認識了那麼多的軸對稱圖形,那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呢?(電腦出示P58想想做做3)畫出下面每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爲一個軸對稱圖形!

(翻開書到P58,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再電腦演示,做對的舉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師:軸對稱圖形以其特有的對稱美,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和諧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建築也是對稱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對稱的建築,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電腦配樂欣賞著名的建築圖片)

師: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後還可以到雅虎、百度網站去查閱一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本課是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爲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爲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爲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爲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爲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着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兒童亦然。整堂課以欣賞美爲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透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匯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點評: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爲媒介,使教材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幾何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圖片的顏色,在教具和課件製作中採用色彩鮮明的顏色,使學生感受到顏色的美,物體的美麗,教師創設了一個這樣美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美,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身邊,體驗到在數學中美的教育。)

二、實踐操作、激活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爲上,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爲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爲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透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透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爲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爲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透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爲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爲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點評:實踐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根本,課堂以學生爲主體,活動爲主線,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過程中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一節課下來,老師說課的時間總共不超過1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的了,學生說的多了,動手操作多了,參與面廣了,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動手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爲了使學生個體

的、羣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衆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裏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透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點評: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堂課採用的小組合作較多,學生在活動中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點評:古建築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鮮活體現,讓學生再次感受這些對稱物體之美,設計別出心裁。)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匯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教材分析:

本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結合實例,透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爲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第一道例題首先出示了一組實物圖片,要求學生觀察並說說它們的共同特徵,初步感知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並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找出一些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在小組裏交流。教材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接下來,教材把上面的實物圖形進一步抽象爲平面圖行,引導學生透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以活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