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音樂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學問君 人氣:5.64K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音樂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音樂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透過欣賞《第九交響曲》片段、《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瞭解貝多芬的音樂並喜愛貝多芬的音樂。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教師介紹以及引導學生聆聽及淺析,以《第九交響曲》片段、《悲愴》奏鳴曲片段來了解貝多芬的音樂創作。

2.透過引導學生對作品及創作背景人物生平等的研究激發學生對於貝多芬的喜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及《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有初步的體驗

2.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交響樂和奏鳴曲的結構形式

3.引導學生真正認識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劃時代意義及貝多芬對音樂發展作出的貢獻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真正認識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劃時代意義及貝多芬對音樂發展作出的貢獻。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交響樂和奏鳴曲的結構形式。

四、教法

啓發開放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講解式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1)匯入:

匯入目標:讓學生產生對於貝多芬作品的學習興趣。

匯入方式:音樂匯入

匯入內容:範唱《歡樂頌》合唱主題。引出貝多芬及其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

匯入策略:透過範唱,以及對《歡樂頌》詞曲作者的介紹,引出這首歌的詞曲作者,並簡要介紹該曲的曲作者貝多芬。

(2)精講:

精講目標:

使學生初步瞭解交響樂的相關知識內容,對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有初步的體驗,

精講內容:

1、 介紹交響樂的相關知識及交響樂團的隊形和編制

2、 第九交響樂的基本曲式結構。播放電影《複製貝多芬》交響樂公演片段,重點讓學生賞析:①前兩個樂章的感情基調,②主題的出現意義及發展,③第三樂章的柔版男女聲部旋律的交替運動,④第四樂章最後的高潮,⑤光明動機和黑暗動機的數次交織和碰撞。

3、 從第九交響曲中探究貝多芬音樂的革命性和鬥爭性

4、 結合視頻最終的觀衆特寫鏡頭及相關歷史時期的介紹,提煉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的劃時代意義。

精講方式:體驗法、提問法與講解法相結合

精講策略:

1、先介紹交響樂和《第九交響曲》的大致結構特徵(幾個樂章組成,交響樂團的演出形式和編制示意圖)。

2、播放電影《複製貝多芬》片段,教師在幾處關鍵點進行講解,帶領學生淺析各樂章的主要動機,調性色彩和主題的出現、柔版旋律男女聲部的旋律交替運動的意義以及最後全曲的高潮。

3、從第三樂章之後強調光明和黑暗兩動機的碰撞。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理解作者在每一個樂章中所想要表達出的鬥爭性和革命性。

3、探究這部交響樂的時代意義。對於貝多芬這個作曲家有一個新的更加具體的認識。

(3)略講:奏鳴曲

講解目標:讓學生們感受奏鳴曲,進一步體會貝多芬奏鳴曲的結構並且能夠哼唱《悲愴》奏鳴曲的主題。

講解方式:體驗式教學法 啓發開放式教學法

講解內容:首先介紹《悲愴》奏鳴曲的大致結構形式和各樂章調性,透過播放軟件分解過的音塊圖像。講解貝多芬《悲愴》

奏鳴曲的第三樂章,讓學生體驗奏鳴曲風格,主題的兩次出現有何區別。並找同學嘗試哼唱第三樂章的主題部分。

六、課堂小結與課後作業

今天我們瞭解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有關內容交響樂和奏鳴曲的結構形式以及這部作品和貝多芬這個音樂巨匠做出的劃時代的貢獻,毫無疑問,他的作品都是偉大的,經典的,那麼到底什麼樣的音樂作品纔是經典的音樂作品呢?給出優秀的音樂作品的定義並做一定程度的引申和昇華。佈置作業:

作業1:欣賞《熱情》奏鳴曲,背唱《熱情》奏鳴曲的主題。 作業2:蒐集貝多芬的名人軼事一兩件,充分了解貝多芬的性格特點。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飄逸的南國風》 是高一音樂鑑賞必修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的最後一節,根據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 “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以及“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爲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任何文化都是屬於民族的,本民族音樂文化是音樂文化中的“母語”。而本節課中的南方地區民歌是母語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婉轉、細膩、抒情的旋律,含蓄的歌詞都給我們以美的感受,美的傳承。在前面幾節課分別欣賞了西北民歌、少數民族民歌以及中原民歌,本節內容是本單元的收尾課,因而除了在感受體驗南方民歌音樂情緒的基礎上,認識南方民歌的風格特徵;同時也要在小結“多彩的民歌”這個單元的基礎上,探究民歌之民族風格、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及形成的原因。

二、說學情

學生音樂雙基較薄弱,對民族音樂的瞭解比較片面,特別是對民歌知識瞭解甚少。大多數學生不喜歡民族音樂,但學生對音樂充滿好奇與熱情,喜歡唱歌並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多數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三、說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幾首南方民歌的音樂情緒、音樂風格的感受與理解,激發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聆聽《彌渡山歌》、《對鳥》、《幸福歌》,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並認識南方民歌婉轉、抒情、細膩的風格特徵,運用討論、體驗法、圖象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瞭解民歌的音樂特徵同時自主參於各項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能感知歌曲的情緒、表演形式及不同的音樂風格,加深對音樂的認識力和理解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唱過程中,深入體驗南方民歌的風格特徵。對比認識民歌的民族風格、地方風格形成的原因,對形成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的原因進行探究,形成較爲完整而清晰的認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聆聽、演唱三首民歌,感受、體驗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

【難點】對民歌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形成較爲清晰的認識。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使學生更爲主動的達到本節課的目標,我將使用圖片展示法、小組合作法、體驗法貫穿整個教學,倡導對音樂作品整體性的感知與體驗,設計具有探究性和啓發性的問題,採用集體討論的方式,避免枯燥的說教方法,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分析歌曲,使每個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魅力。引導學生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

六、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讓學生能主動的學習,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透過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思想感情,透過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需要調動不同特性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生的情緒正常,在歌曲分類環節、分析歌曲調式的旋律、結構、演唱特點、伴奏特點等環節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互動集中在學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環節中,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作品,情緒得以調動。

七、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課件播放視頻音樂作品三首南方民歌進行欣賞,請學生探究以下問題:

1、是我國的哪個省,知道哪些景點和民歌。

2、比較三首民歌的音樂風格談談南方民歌的風格特點是怎樣的?

3、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在哪些音樂要素上?

雲南:這裏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少數民族雲集。民歌特別豐富並有着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格。

(設計意圖:直接提出問題,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明確本節學習目標,帶着問題學習。透過對雲南民歌的聆聽,加深學生對雲南民歌風格的印象,爲新課民歌的風格對比做好鋪墊的作用,透過我聲情並茂地示範演唱匯入,拉近師生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從聽辨引進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分析探究南方山歌的風格特徵

(1)首先播放《彌渡山歌》的音頻,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音樂風格。

是一首讚美愛情的山歌。歌詞用了比興的手法,暗示着愛情的道路上的艱難曲折。旋律由三部分組成:起-平-落。起即引腔,這種長音在南方民歌中常見。

(2)介紹雲南彌渡,欣賞雲南風景圖片。

彌渡地處滇西高原。北部有云嶺和怒山,南部有哀牢山和無量山,加上相距不遠的大理石林和洱海,可謂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正因爲這裏山清水秀,所以也是蘊藏民歌的大好地方。

南詔鐵柱置於彌渡縣城西約6公里的鐵柱廟內,欲稱天尊柱,現存大殿建於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懸掛“威鎮昆彌”金匾。大殿達三閣五殿,建築規模巨大,是彌渡縣至今儲存較好的古建築羣。

(3)播放配套課件中《腳伕調》的視頻材料。

問題:南北方山歌的區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3

一、說大綱

根據《大綱》要求,欣賞民歌的學習是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透過欣賞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民歌,從而加深同學們對祖國的熱愛,並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

二、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是高中《音樂鑑賞》第二單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單元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民歌的不同地域風格及不同的民族風格,認識民歌中常見的一些體裁形式,進而認識我國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世界優秀音樂文化中的絢麗瑰寶。

本課將主要欣賞學習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兒”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兒,在全國各地頗具影響,聲譽極高。《腳伕調》是陝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現腳伕的複雜心情。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地方風格,認識“花兒”、“信天游”等民歌體裁。

2)引導學生探究有關民歌的基本知識,初步認識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徵。

3、教學重點、難點:

能按歌曲的旋律、節奏等特點分辨西北的民歌。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利用超級女聲這樣一種流行要素的匯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聽”歌曲的旋律、節奏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音樂,從而來分辨西北民族的民歌特點。

四、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配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透過形象感受來理解音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以學生的主體,老師爲指導的作用,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主要是欣賞少數民族歌曲,瞭解歌曲的風格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目標教學模式進行。

1、前提測評

這環節中我運用創設情境,興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學生對我國民歌曲調的地域劃分,知道多少?有沒有誰能說出各個地域的民歌風格?

2)然後我將會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超級女聲演唱民歌的視頻,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及興趣。

2、認定目標

我將口述2個學習目標(略)

1)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西北民歌的`地方風格,認識“花兒”、“信天游”等民歌體裁。

2)引導學生探究有關民歌的基本知識,初步認識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徵。

3、導學達標

在這一環節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學法。

1)採用聽--想--觀看--討論的程序,讓他們聽三首歌曲的旋律片段,瞭解各首民歌的風格特點及表現情緒等。

閱覽歌曲簡介、欣賞歌曲、知識連結、互動連結

2)然後我將結合流行歌曲,給學生介紹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徵。

閱讀音樂知識,瞭解花兒、信天游,欣賞歌曲,互動連結

4、拓展探究

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深入地感知、體驗、理解西北民歌的風格特徵。並結合流行樂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自然地匯出下節課的內容。

六、總結

總的來說,這是一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電腦多媒體課件運用的的音樂欣賞課。

透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節省了教師板書和傳統播放音樂進帶倒帶的時間,教學內容緊湊豐富,課堂氣氛生動有趣而富於吸引力。當然這種嘗試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今後將努力改進,取得好的效果。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題目是欣賞小提琴獨奏《思鄉曲》。本課是《普通高中音樂教科書》(全一冊)96年版普通高中音樂教科書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音樂中第二節器樂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樂課本》中,馬思聰的《思鄉曲》是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優秀代表。引導學生對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瞭解,有助於欣賞他的作品。從而使學生對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從內容、風格上進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賞。該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作爲中學生很有必要去欣賞它,同時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1)知識目標:透過欣賞《思鄉曲》,學習瞭解其演奏樂器--小提琴:曲作者馬思聰;作品的曲式與風格--帶再現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標: 透過欣賞《思鄉曲》,使學生從情感上願意聆聽,並有進一步學習和了解馬思聰其他作品的情緒,培養學生的思鄉情和愛國情。

3)德育目標:透過音樂作品的學習,使學生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能正確地感受、體驗、理解鑑賞音樂,提高其音樂審美能力。

確立依據:(1)以大綱爲綱,以教材爲本,以教參

爲指導。

(2)注意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發展學生智能,使學生全面發展。

(3)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音樂,落實德育教育。

3、教學重、難點及確立依據:

A、重點:透過聆聽,感受、體驗、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及音樂情感上的變化。

B、難點:在聆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審美評價。

確立依據:《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獨奏曲,透過一把琵琶把戰爭的整個過程描述的非常形象。從列營、吹打到得勝回營每一情節都極具寫實性。音樂藝術主要是透過聆聽來獲得感官上的欣賞,從而達到情感上的變化。此曲爲標題性音樂,易於被學生理解和參與。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們在初中階段已有所瞭解,但對這首作品的風格和創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課前以給學生布置下作業,閱讀課本,查閱資料。根據以往課堂情況分析,有85%的學生能付諸行動,但這其中只能有30%的學生對這首作品作到較全面的瞭解,而50%的學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軼聞趣事,而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一無所知。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爲更好 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教材的加工重組及補充拓展:

A.重點難點的調整:

重點方面除教材原有的內容以外,又增加了一點學生更深層次瞭解曲作者愛國之情、思鄉之切

的可貴的思想品質,這也正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培養的青年學生所應該具有的優良品質,正符合我校德育實驗四情之一的愛國情教育。

B.補充、拓展教材:

《思鄉曲》的創作素材取材於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甚至樂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採用《城牆上跑馬》的旋律作主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首歌作爲提高學生視唱能力的一個手段,即提高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識。

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和校園網查找作曲家的相關資料,在教師引導下采用記者答辯會的形式來介紹曲作者的生平,作爲課堂內容的補充和拓展。

三、說教學目標:

2、對於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們在初中階段已有所瞭解,但對這首作品的風格和創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課前以給學生布置下作業,閱讀課本,查閱資料。根據以往課堂情況分析,有85%的學生能付諸行動,但這其中只能有30%的學生對這首作品作到較全面的瞭解,而50%的學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軼聞趣事,而還有一小部分學生一無所知。基於以上情況我確定了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所使用的教學模式是參與__體驗的教學模式。程序是:情感喚起階段,以愛美爲特徵,激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情感深入階段,以鑑賞美爲特徵,培養學生高尚健美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階段,以創造美爲特徵,將內在審美情感體驗客觀化、對象化、形式化。

理論分析:以學生主動參與直接體驗音樂活動爲主要形式。活動的過程是情感、認知和行爲協調的過程,是學生身心協調成長、發展各種能力、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過程。

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1)音樂欣賞法;(2)演示法;(3)練習法。

教學流程;

(1)匯入:教師拿一把小提琴。設定的問題是誰願意上來運用以往的知識經驗持琴、演奏? (激發興趣,喚起參與願望)

(2)放一段音樂。問題是聽了這段音樂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區不同,力度不同,聽後會有何 感受?學生反饋。

(4)教師運用力度對比演唱此旋律會產生什麼樣 的聯想。師聲互動。

(5)點出課題《思鄉曲》以上部分給學生提供多種參與情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體驗願望的機會。

(6)簡介作品:1)樂曲以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爲基本素材 ,具有濃郁的民間音樂風格。

2)此曲採用帶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寫成。在寫作手法上運用了我國民間音樂中常用的變奏手法。可謂中西結合、洋爲中用的成功嘗試。

(7)學習小提琴。由學生結合實際介紹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點。教師歸納補充。

(8)學唱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知識拓展,透過練習評價總結等活動,深化情感體驗,知識技能遷移。

(9)介紹曲作者;先由一位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向學生介紹,然後採用答記者問的形式來介紹馬思聰,教師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0)完整欣賞《思鄉曲》透過聆聽,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學生用手勢(食指)表示第一變奏,用兩個手指表示第二變奏, 用三個手指表示第三變奏,學生專着的聽,並做出相應的反映,最終透過對比學生明確樂曲的曲式。

五、說教學手段;

本課教學手段將採用課件和錄像。現代教學媒體不受時間、 空間、 宏觀 、微觀的限制,視聽結合,形象直觀,如實地傳輸、儲存和再現資訊,大大提高了資訊的傳輸速度,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發揮高水平教師的作用,使音樂教育社會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高中音樂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標要求,在第二單元領略了我國東西南北中多彩民歌的腔調情韻後,就進入了我國豐富的民間器樂單元。所以在第三單元中,教材安排了鼓吹樂和絲竹樂兩部分內容,在《絲竹相和》這節中,教材以我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兩個民間器樂樂種: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爲切入口,選擇了各自的代表性曲目《中花六板》和《娛樂昇平》爲主要教學素材。教材設計目的:引導學生對代表性的民間器樂種類有所瞭解,並對這些樂種的音樂特點和文化特徵有所體驗與感悟。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爲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打下重要基礎。

2、教學目標 具體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是感受、體驗江南絲竹的藝術魅力(放慢加花和支聲復調),體會其和諧、謙讓的社會文化內涵。 二是瞭解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體驗其音色特點。 三是能聽辨、區分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

3、教學重難點 一是江南絲竹《中花六板》的學習體悟,對江南絲竹:小 細 輕 雅特點的把握。二是對《娛樂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豐富的表現力和不同的情緒基調。

二、說學情說學法

對於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高中學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都接觸過,對演奏樂器、基本情緒、風格有一定的瞭解。由於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思維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因此,本課的教學需要根據高中課標的新要求,充分考慮高中生的具體實際,在教學內容、要求和方式上體現出有別於小學、初中的新發展。

所以學法以體驗比較、參與感悟爲主。在本課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也以 “體驗”和“比較”爲主。“體驗”:身體性參與(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用自己的腦思考)。“比較”:音色、情緒、風格等方面的比較,以利於學生形成對音樂深刻的印象。

三、說教法

考慮到本課教材內容特點、教學目標和學情,我選用的教法以引導體感悟式爲主,適當的環節採用研究點撥探討教法。

四、說教學程序

考慮到學生全部生活在西北地區,對江南絲竹不很熟悉,我將聽音樂感受體驗定爲本課教學的主要途徑,同時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自具特點,充分調動學生欣賞音樂,以學生比較容易產生共鳴、容易參與的絲竹樂器音色的感受、體驗爲主要切入點,在對兩個樂種的欣賞比較中,進一步豐富對絲竹樂的感受和理解,保證必要的理解和感悟。,突出“絲竹相和”這一主題,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樂器間的呼應與合作,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領略作品中所蘊含着的和諧、謙讓的人文內涵。

教學程序的設計上,我將本課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匯入,第二部分絲竹樂器聽辨,第三部分絲竹樂曲賞析,第四部分絲竹風格辨別。

具體步驟是:

(一)課前音樂《江南好》,配合風情圖片匯入

(意圖:營造氛圍,作好進入音樂課堂的心理準備。)

(二)絲竹樂器聽辨

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純聽覺辨別竹笛、二胡、揚琴、高胡這幾種樂器,讓學生體會不同地區的絲竹樂風格各具特色。把握其中主要樂器的音色是分辨不同地區絲竹樂的基礎。

(三)絲竹樂曲賞析

1、欣賞《中花六板》片段,老師點撥引導:這段樂曲中主要有哪些樂器?點出曲名,簡介江南絲竹。 結合作品分析江南絲竹藝術特色。

觀察曲譜,找每小節第一拍、第三拍的第一個音的特點。

對比演唱骨幹音旋律和二胡聲部旋律。發現旋律特色。

再聽音樂片段感受。引導分析感悟江南絲竹藝術特色的人文內涵。再次聽全曲概括江南絲竹“小 細 輕雅”的特點

2、拓展欣賞江南絲竹《歡樂歌》主題(樂隊演奏視頻)

3、廣東音樂《娛樂昇平》(教學步驟同絲竹樂曲)

4、對比聆聽《娛樂昇平》和《平湖秋月》感受高胡豐富的表現力和不同的情緒基調。

(四) 絲竹風格區分

聽辨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

三首作品片段:《旱天雷》《絲竹調》《彩雲追月》

五、說教學反思

1、師生互動的充分性和從容性可能不夠。

2、對“和”—作品技術背後的文化內涵的引導方式還可再改進。

3、學生參與方式還可進一步豐富,參與的機會可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