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學問君 人氣:9.89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歷史說課稿模板彙編十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結構:本課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在夏商西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維護自己和本階級統治的手段以及當時的社會階級狀況,是學生了解夏商西周時期社會與國家概貌的極其重要的一課, 對以後歷史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本課內容共分爲三個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三目的不同側重點和內在聯繫,纔能有助於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的概貌,並能對西周的社會網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透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瞭解周王是如何透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

透過對本課的學習,瞭解夏商西周統治階級是以透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與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雙重手法來統治人民的。

透過“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一定的識圖能力,並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②過程與方法:

透過模擬西周分封情景,增強學生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

透過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的教學活動,學習採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方法,增強表達能力;

透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識圖能力和根據圖表捕獲資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透過對“分封制”、“禮儀教化”等內容的學習,瞭解到它們的實行既有利於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古代“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本課的重點是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爲什麼它是本課的重點呢?這是因爲它是本課的主幹,牽涉到整課知識的教學,對以後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它是本課的重點。

②本課的難點有三個: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認識禮儀教化對於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學習的基礎上設計出西周的社會網絡圖。爲什麼它們是本課難點呢?這是因爲分封制及禮儀教化對初中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枯燥、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而設計西周社會網絡圖涉及到學生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較困難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這三者都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指導法、情景設定法、圖表法等五種方法。

爲什麼要採用這五種教學方法呢?這是因爲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15歲的年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興趣點也較容易轉移,對感性直觀的知識較易接受;對理性的知識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課概念性的知識偏多,內容較爲枯燥和抽象,因此,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使用這幾種教學方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性學習能力,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又能使整堂始終保持輕鬆活躍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上做到鬆緊有度、順暢自然。

2、本課採用的教具有:地圖冊、插圖、多媒體輔助教學。

地圖冊是採用北師大版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的《西周分封形勢》圖。

插圖是課文中插圖:《大盂銅鼎》、《商朝墓葬中的無頭骨架》、商朝文字;圖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圖》(2幅)、《西周社會網絡圖》(2幅)。

練習題、史料引文及插圖、圖表、地圖均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

採用這些教具輔助教學,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得到鍛鍊和提高。如透過啓發引導,使學生學會如何深入觀察和思考問題;透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及有關插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圖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資訊;透過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使學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以及如何對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透過“模擬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歷史劇表演,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合理的歷史想像力,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透過對課文有關內容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透過做課堂練習,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匯入(擬用3分鐘):

首先,採用談話法複習上一課知識,瞭解夏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況。

然後提問:“國家產生之後,面臨着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如何管理廣大地區,統治人民,鞏固政權。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嗎?”由此匯入新課。寫出小目標題。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實行分封制的原因:爲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本目擬用4分鐘)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讓學生了解夏商是透過本部族對周邊部族建立臣屬關係,號令天下。

然後問:“西周又是透過什麼手段號令天下呢?”學生答:“分封制”,教師又問:“西周爲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呢?”學生開始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從中提取有用資訊。這樣上課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能力。

接着,又提問:“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從而過渡到下一目的教學。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本目擬用13分鐘)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本堂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夠知道和說出,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說出來。

對於內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對諸侯授民授土”這一點,學生容易說出,而學生要說出“受封者的義務”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課文上“分封制規定了”這幾個字,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同時也可就此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利於對學生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然後觀賞學生歷史短劇表演,從中感悟歷史。

學生劇表演:採用“學生模擬表演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和說出“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課前,先找六位同學進行演出培訓。這六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王、嫡長子、周王的兒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後裔。要向這六位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並對周王表示效忠。臺詞包括爲什麼要對受封者進行分封,分封給他們的東西(土、民、禮器等)以及周王對他們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衛周王,還要朝覲、納貢、服役等);受封者的臺詞包括對周王的感激以及對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時,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現出來;裝束上可簡單一些,只需別上一塊號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師將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出來:“周王對哪些人進行分封?”,“分封制的內容有哪些?”讓學生邊看演出邊思考,演出後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然後教師繼續提問:“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爲什麼還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後裔?”(答:可以團結很多部族,對穩定全國起到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看地圖冊中的《西周分封形勢圖》(用多媒體播出),結合地圖向學生介紹周初的主要封國,並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封國主要集中在哪條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東的封國各是哪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接着,教師繼續提問:“諸侯以及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內進行統治呢?”透過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對分封制有較全面的認識,爲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然後展示教師設計的《西周分封示意圖》,進一步揭示其內在關係,以便說明周王透過分封制還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從屬關係。如圖(用多媒體播出)。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啓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啓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爲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能力:

①透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透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透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透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爲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爲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資訊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爲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3分鐘)

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爲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然後透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爲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透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瞭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爲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繫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爲鑑,聯繫時政(點到爲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爲大家說《法國大革命》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法國大革命》一課是課標川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第一學習主題“歐美國家的鉅變與殖民擴張”的第4課。法國大革命是繼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後一次比較徹 底的革命,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動搖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爲以後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在世界歷史中有重要 意義。

(二)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

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項目標將在本節課完成。

依據課標,本課教材安排了攻佔巴士底獄、《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三個子目的內容。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發展的時序性,又體現了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繫。

科學的教學目標具有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透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知道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瞭解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講述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透過理解《人權宣言》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透過合作學習,講述拿破崙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綜合歸納能力。透過對拿破崙主要活動的評價,培養學生能夠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的過程中,掌握對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歸納的方法;在解讀《人權宣言》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賞析教材插圖的過程中,學習以圖證史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學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人民參與和推動革命的史實,樹立“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

透過對拿破崙對外戰爭史實的分析,認識到侵略戰爭最終必然失敗,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知識儲備,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崙主要活動及其評價。

依據: 《人權宣言》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階段性成果和綱領性檔案,也是引導法國走向近代社會的指針,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義。拿破崙一生的主要活動是評價拿破崙 的重要載體,正確把握有利於主題活動的開展,拿破崙的內外政策深刻影響着法國和歐洲歷史的發展,並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將“《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崙主要活動及其評價”作爲本課教學重點。

難點:拿破崙主要活動及評價。

依據:拿破崙的內外政策具有雙重性,拿破崙稱帝、實行軍事獨裁等活動容易導致學生對其進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拿破崙的活動進行正確分析和評價。

因此將此既作爲教學重點,又作爲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九年級的學生仍然保持着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正在逐步形成;且學生已經學過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有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爲學習本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情感昇華,以啓發式教學法爲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觀察法等

(三)學法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爲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爲了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主體,我習慣於在備課前做好學情調查。這課的調查讓我明確了學生的興趣點和存在的疑惑。根據調查結果,我將自己定位爲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明確重點、指導歷史探究方法、培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新課教學(38分鐘)

匯入

我抓住學生興趣點,播放電影《博物館奇妙夜Ⅱ》中關於拿破崙和三大惡魔的搞笑對話片斷,激發學生興趣,在開心、輕鬆的氛圍中提問:“歷史上的拿破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設定懸念,匯入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爲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我把本課設計成“法國大革命展”,將各子目教學內容融入每個展廳。我就是學生參觀的導遊。

第一展廳:攻佔巴士底獄

——情境再現,夯實基礎(6分鐘)

首先進入在第一展廳裏。透過觀看視頻,我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的排山倒海的衝擊。並在播放結束後回答問題,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

再針對兩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一 是“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透過視頻,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共同探討得出: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礎上,讓學生回顧英、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比較得出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加深學生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認 識。

二 是“攻佔巴士底獄”。我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設問:“巴黎人民爲什麼攻佔巴士底獄?”,讓學生帶着疑問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從而得出攻佔巴士底獄的原因是:巴 士底獄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說明人民在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人民羣衆是歷史創造者”的 唯物史觀。

攻佔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革命的序幕,然後我將帶領學生進入第二展廳,親身體驗更加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展廳:《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點。(12分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奉獻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就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漁。

因此,這一展廳我設計了“我是小小史學家”和“圖說歷史”兩個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人權宣言》的內容、影響,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相關史實。

第 一板塊:“我是小小史學家”。我精選《人權宣言》中的核心內容作爲材料,並就此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學生結合問題,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分析教材內容,再進行合 作探究,並開展“比比看,誰的研究成果最優秀”的活動,讓學生成爲“小小史學家”。掌握《人權宣言》是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檔案,具有反封建的積極作用,它所 倡導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階級侷限性。在這個過程中,以設問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以合作學習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 圍,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發出思想的火花。

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第 二板塊:“圖說歷史”。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認爲透過圖像可以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圖和輔欄,設計“圖說歷史”環節。讓學生圖文結合的講述共和國誕生等基礎知識,理解法國革命在不斷深入發展,得出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資 產階級革命。

最後,教師設問:“雅各賓派政權被顛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國形勢急劇動盪,歷史將給誰機會?”我帶領學生進入第三展廳,體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三展廳: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

——合作探究,突破難點(12分鐘)

“拿破崙和拿破崙帝國”改變了法國曆史,震盪了歐洲,引 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針對這個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合作探究拿破崙主要活動的“三步曲”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爲主導,學生的互幫互學爲 平臺,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發展各種能力。實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生主動學習,並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具體展開教學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識,把握基礎,知道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爲了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我採用了“知識馬賽克”的圖表教學法。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填充內容,知道拿破崙的主要活動的具體內容,爲第二、三步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識,分組探究,分析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爲了讓學生對拿破崙主要活動的作用作出正確的分析,我提供了三個中心議題,學生用不同方式展開分析研究:

霧月政變:學生透過短劇表演的形式展現當時法國的內憂外患,揭示拿破崙上臺的必然性。

拿破崙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合作探究拿破崙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的作用,展開討論,我深入兩個組適時的進行正確引導,並最終推選發言人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闡述小組觀點,老師根據發言情況做及時補充。從而明確拿破崙的對內措施和對外戰爭都具有兩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評價拿破崙的主要活動。

通 過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學生對拿破崙的主要活動的有了正確的認識,突破“評價拿破崙的主要活動”這個難點就水到渠成了。我針對初中學生認知水平,提示學生評 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脫離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讓學生自由發言,展開評價。教師總結提煉,強調拿破崙 戰爭的兩個階段和後期侵略戰爭與第一帝國滅亡的關係。並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如果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出現對拿破崙個人評價的辯 論,我將及時引導學生課後在更詳實的資料蒐集基礎上將辯論熱情釋放在教材後面的“主題活動”課中去。

留言廳——暢所欲言,心得疑問

“ 心得與疑問”是課標川教版教材極富特色欄目,它有利於學生及時抒發自己學習感想,記錄自己學習的疑問,也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 及時的反思。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心得與疑問”設計爲“留言廳”,讓學生在《英雄交響曲》的背景音樂中先寫下自己的學習本課的心得和還存在的疑惑,然後讓學 生暢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點撥和評價,以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知識小結

在完成參觀後,用課堂問答的方式總結全課知識,以提綱形式展示,便於學生掌握。

(三)作業佈置:(2分鐘)

根據本節課教學情況和學生掌握的實際,進行作業佈置。

課堂完成“學習測評”的選擇題,及時鞏固基礎知識。

“學習測評”第二題,有一定綜合性,考察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比較歸納能力,課堂完成時間不夠,留到課後合作完成。

四、板書設計

本課我透過PPT設計提綱式板書,利用黑板書寫副板書,伴隨教學進度呈現。這樣既使知識結構比較清晰,又有利於學生學習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對《法國大革命》的說課設計。在認真閱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我結合川教版教材靈活、內容豐富的特點,把握學生興趣所在,充分發 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爲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爲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爲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當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講述過程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4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後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爲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爲鑑,談對當今的啓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薰陶,爲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秦兼併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透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蒐集資訊的方法及使用現代資訊技術爲學習服務的技能。透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透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蹟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曆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透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併六國的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爲什麼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並不是最強的,但它後來爲什麼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採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資訊更爲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透過多種途徑獲得資訊,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透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蒐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透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複習匯入:透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並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後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裏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爲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後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透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瞭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範圍,我不僅僅是透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製,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透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透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後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爲兵,揭竿爲旗”。

最後總結一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着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鉅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爲什麼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鉅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後,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說重難點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曆法和詩人屈原。瞭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史、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本課的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難點。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學史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統;其次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充分,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設計直觀,通俗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1、利用有關“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變”,內容比較堅深、抽象,儘量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儘可能通俗的講解。指導學生讀課後“自由閱讀卡”,幫助學生理解甲骨文的價值。

3、“天文、曆法和醫學成就”,目的是本課的難點。學習遠古祖先觀察、記錄日、月等天文現象的內容,將大小字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用事先剪裁好的圓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現象,學生直觀瞭解天文現象。

在學習曆法時,拿出農曆本,讓全班學生觀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陰陽合曆。讓學生寫出24個節氣中的一部分,最後,教師用事先寫好的24個節氣的全稱由學生朗讀一遍。

在學習醫學時,在學生理解了我國古代醫生診斷病情是用“望、聞、問、切”的含義後,由師生扮演醫生和病人,對四種診斷進行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瞭解四種病情診斷的含義。

4、“屈原和鍾古之樂”。一、粗略介紹一下屈原生平;二、師生共同歸納出《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說學法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指導學生在課後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透過按類和順應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後,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造方法,探索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總之,透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說教學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2、對“文字的演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來,學生猜是什麼字,然後寫成現代字。

3、“動腦筋”: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4、“天文、曆法和醫學成就”,用象形、直觀的模型,二十四節氣和師生編演歷史小劇,使學生了解這些成就。

5、“屈原和鐘鼓之樂”一目,介紹屈原生平和《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對編鐘作簡要介紹。

6、完成練一練,活動與探究。

五、說教學效果

透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後“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爲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爲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爲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透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爲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爲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3分鐘)

因爲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爲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爲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爲,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爲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爲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爲東漢。

3.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爲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試着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裏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定是爲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爲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爲學生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7

一、背景說明:

“岳飛抗金“是舊教材七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五章 第一節《南宋與金的對峙》中的一個子目。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把引導學生感受岳飛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感和評價岳飛作爲了重點,爲了突出這個重點,我對本目進行了如下的設計:首先強調指出南宋最著名的抗金英雄是岳飛,學生介紹岳飛生平,學生閱讀課文,總結歸納岳飛的抗金事蹟,如“郾城大捷”、“精忠報國”、“十二道金牌”、“莫須有”等,結合岳飛的抗金事蹟,關注岳飛的命運,組織學生分析宋高宗殺害岳飛的原因,以及導致岳飛悲劇命運的深刻歷史原因,最後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正確評價岳飛。

在七(2)班授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岳飛的興趣非常濃厚,完全超過了我在其他班級中所遇到的情況。我剛提到岳飛的名字,馬上就有同學說,他死的太窩囊了,真不值!看到學生的情緒如此激動,我忽然想到岳飛作爲愛國主義精神的象徵,對於初中學生的教育意義由此切入,不是一個很好的視角嗎?於是我立刻佈置了一個題目:岳飛爲什麼會死?我打破了教材的順序,對教材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我首先把岳飛命運的終結方式呈現給大家——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宋高宗和秦檜加害,並指出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抗金事蹟世代傳頌,直到今天,提到岳飛這個名字總會讓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激情盪漾。其次,我又以該題目作爲線索,充分利用課文,挖掘教學資源,設計了一系列層層推進的問題,透過學生對問題的分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二、過程描寫(“岳飛抗金”片斷):

1、我首先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形容岳家軍的語言,利用這些語言分析岳飛的抗金表現。“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說明岳飛領導有方,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成爲抗金斗爭的主力軍。

2、其次,引導學生根據教材中嶽飛講過的兩句話,分析岳飛心理的變化,教師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透過分析、討論解決問題,體驗岳飛的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感。學生們很容易便從教材中找到了這兩句話:“大家努力殺敵,等到收復失地後,再與各位痛飲慶祝勝利!”;“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問題:功指什麼功?表現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歸納岳飛抗金的主要事蹟,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不僅使南宋的同志得以穩定,還重創進軍主力,奪回許多失地。爲什麼岳飛認爲“十年之功“會“廢於一旦”?請學生講述十二道金牌的史實,引導學生分析,十二道金牌的含義,並思考:“宋高宗爲什麼連發十二道金牌,目的何在?岳飛有沒有退兵,爲什麼會退兵,爲什麼在收到十二道金牌後岳飛才退兵?爲了幫助學生思考,便於解決這個問題,我請學生做了一次假設:“假設你是此時的岳飛,你該怎麼辦?”有的學生非常乾脆,說我就不退兵,看他們能怎麼樣?反正我手中有兵權。他的話一出,立刻得到了一部分男同學的支援,可也引起了一些同學的反對。反對方說岳飛根本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他是個忠臣。經過幾輪的舌槍脣戰,反對方的支援者越來越多。激烈的爭辯使學生認識到這是宋高宗和秦檜的陰謀,此時的岳飛已經因爲戰功顯赫而遭到同僚的嫉妒,同時也成爲宋高宗和秦檜他們謀求偏安的障礙。而一方面他痛恨宋高宗和秦檜的陰謀使得痛失抗金的大好形勢,使得多年抗金的成果毀於一旦,前功盡棄;另一方面身爲南宋的官員和一名忠君的愛國將領,又不得不聽從皇帝的命令。岳飛在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的情況之下,不得不退兵。他的退兵,是無奈的退兵,是不得已而爲之的退兵。

3、再次,組織學生對“岳飛爲什麼會死,你怎麼看待岳飛和岳飛的死?”的問題進行討論?問題一提出,教室便象炸了鍋一樣,因岳飛遇害而情緒低沉的學生再次七嘴八舌的發表個人的看法,有的說宋高宗和秦檜太無恥,有的說岳飛的死太不值。大家對岳飛的遇害非常不滿,既對宋高宗和秦檜的卑劣行徑表示不恥,又爲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扼腕嘆息。我在這時及時介入,指出每一位歷史人物的行爲都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具有歷史侷限性。在對岳飛進行評價時,一定要放在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之中去理解,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超越歷史,超越當時的社會現實。岳飛抗金雖然代表了當時反抗女真貴族暴政的南北人民的利益,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宋高宗和秦檜只求求和偏安,岳飛已經成爲他們求和道路上的強大阻力。

4、最後,師生齊讀岳飛的《滿江紅》,再次體會岳飛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感。

三、說課反思: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岳飛是一面愛國主義的象徵,爲世代景仰;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岳飛又是一座精忠報國的豐碑,被四海傳頌。塵封的往事雖然如過眼雲煙般逝去,但岳飛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卻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段歷史深深吸引了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既對岳飛英勇的抗金事蹟而透露出敬重、崇拜的心理,同時更爲他的報國之志無法實現,最後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的命運而扼腕嘆息。經過重新設計和改動,從總體效果上看“岳飛抗金”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很不錯的。在相對有限的時間裏,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了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學生大膽發言,激烈爭辯,使得岳飛的形象越來越清晰,透過對岳飛命運的關注,深切地感受和體會岳飛的愛國情感,對岳飛這個歷史人物能有比較恰當的評價。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收穫:

1、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對教學設計及時進行適當的調整變動,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體現了二期課改的新理念,從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上做到了以學生的發展爲本。

2、以問題情境的創設作爲主導教學內容的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透過層層推進的問題設定,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由於岳飛抗金阻止了金兵南下,有利於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安定,受到人民的崇敬;而宋高宗和秦檜卻殘害忠良,謀己私利,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安危,岳飛的命運是時代的悲劇。尤其是“假設你是此時的岳飛,你該怎麼辦?”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到了頂點,學生積極發言,大膽設想,課堂上出現了第一個爭論的高潮。

3、透過組織學生討論:“岳飛爲什麼會死,你怎麼看待岳飛和岳飛的死?”將教學活動推向了第二個高潮。學生的情緒透過討論再次得到了釋放,毫不掩飾對南宋政府統治者的鄙夷和對抗金英雄、盡忠報國的岳飛由衷的讚賞,以及對岳飛悲劇命運的惋惜,此時,教師及時介入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

4、最後以師生齊讀岳飛的《滿江紅》的方式,再次感受作者對抗金大好局面及抗金形勢未來發展的樂觀展望,體驗岳飛準備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學生們在聲情激越,氣勢磅礴的韻律美中感受岳飛掃蕩敵寇、還我河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學生的情感因岳飛的愛國感情而昇華、激盪,在朗朗的頌讀聲中愛國的主題在學生的心中,慢慢浸潤,徐徐昇華。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啓《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纔是最根本的變革,也纔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爲秦國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築);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爲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爲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爲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透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透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爲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製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透過"立木爲信"、"舌戰羣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後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爲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透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爲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透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實踐,並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爲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爲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求知慾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這樣便於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知識結構出發,透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穫。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蒐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於老師提前佈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戰後初期形成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來以歐洲爲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蘇爲首的兩極格局所取代。美蘇爲了爭奪世界霸權劍撥弩張,形成“冷戰”局面。但這種冷戰的格局並不符合戰後世界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兩大陣營的存在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很快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轉化,是新舊歷史階段交替的一個過渡環節,因此,本課具有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戰後初期的世界形勢。

(2)瞭解鐵幕演說和兩極對峙局面形成的史實。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美蘇對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透過對世界近代史國際關係格局演變的梳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及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習兩極格局,初步認識冷戰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2)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深刻認識世界和平的可貴。

(三)教學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兩極格局的認識與評價。

二、說學情

本課的“冷戰”和兩極格局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繫不密切,較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因此,要藉助文字材料、歷史圖片,以利於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冷戰”、兩極格局和“熱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課的實際特點,我主要採用談話法、閱讀指導法、問題導學法和直觀演示法等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做到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互動教學。

四、說學法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課程標準,我透過上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與學生的主體性。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溫故知新,複習匯入

透過複習提問的這個環節,使得新課與舊知識很好的銜接,便於學生形成整體的認識。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根據學案預習,並且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本內容。

三、合作交流,拓展昇華

本課書共有三個子目,根據我的教學對象及新課標要求,我自主設定四個步驟來完成主體部分的教學。

步驟一:“冷戰”興起的原因。

在講這一目時,我先用幻燈片展示出美蘇兩國戰後的發展情況,由此得出,美國已經成爲世界霸主,而蘇聯成爲其稱霸的主要障礙,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凸顯雙方在意識形態的分歧。

針對矛盾,美國採用了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付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冷戰。

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含義與實質。並讓學生探究冷戰的原因。

步驟二:“冷戰”的形成過程。

在講這一目時,我用談話法和閱讀指導法的方式讓學生閱讀相關課文,讓學生了解美蘇對抗的相關史實。學生自己總結出兩大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峙的表現,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一過程的瞭解。

“冷戰”的形成過程閱讀性較強,知識點比較明確,而且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遏制與反遏制、對抗與反對抗的線索也比較清晰,屬於學生了解識記的層次。所以把“冷戰”的形成過程透過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展開自主學習,從而理清“冷戰”形成的基本步驟。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步驟三:局部“熱戰”

“冷戰”時期的“熱戰”是以美國參與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最爲典型。我首先向學生展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的兩幅圖,並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部分,藉此來反映出“熱戰”的實質(是“冷戰”的延續)和影響,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閱讀歷史圖片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步驟四:拓展昇華,設疑培優

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有何影響,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透過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結合前面的學習透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來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鍛鍊了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四、前後貫通,課堂小結

透過讓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得出:不應該把意識形態作爲處理國家之間關係的原則,不同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和平相處,理性、寬容和智慧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最後引導學生以史爲鑑:遏制和對抗沒有出路,和平、合作才能共贏!

五、學以致用,當堂檢測 【見學案】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說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的最後一課。

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兩極格局不復存在,國際形勢趨於緩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極化方向發展;加上現代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和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世界正處在向新格局的過渡之中。本課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爲主題,以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爲主要內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爲密不可分的整體的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爲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歷史趨勢。因此,本課對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透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因爲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才能把握經濟全球化趨勢本身的內涵併爲學習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做準備。只有掌握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才能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而理解我國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義,才能使學生增強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使發達國家成爲最大獲利者,拉大了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巨大的挑戰,凸顯了它給世界發展帶來的弊端。

由於目前對全球化的態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聲音,要求初三年級學生從利、弊兩方面認識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歷史趨勢,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師生共同透過對已有材料進行挖掘和廣泛地收集資料進行必要的探究。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和出現的主要原因,掌握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具體表現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理解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還要讓學生能透過對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利弊的分析,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和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透過學習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國的對策,讓學生理解中國在全球化趨勢的大背景下面臨着難得的機遇與巨大的挑戰,使學生增強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3、過程與方法

材料解析法:透過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得出正確的認識。

合作探究學習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的一個熱點問題,還是一個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問題,已深刻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指導學生自主收集相關學習資料,感受經濟全球化。透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收集相關資料,參與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的課堂辯論法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在學生辯論後指導學生得出對經濟全球化影響的評價標準:①是否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標準;②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標準。

中外聯繫法:引導學生聯繫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和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對策,理解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三、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1992年10月,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在聯合國致辭時說:“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教師提問:加利的話說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麼趨勢?

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

教師設問,匯入新課: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透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瞭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課堂搶答:當經濟全球化浪潮襲來,我們身邊的哪些事例能證明我們在不斷採擷經濟全球化的浪花?

學生回答: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奔馳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

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資訊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透過閱讀教材、獲取有效資訊,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着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資訊,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1)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爲世界發展的趨勢,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爲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

教師提問:可見,經濟全球化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那麼它有哪些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