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初中歷史說課稿彙總10篇

學問君 人氣:1.47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歷史說課稿彙總10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啓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啓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爲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能力:

①透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透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透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透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爲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爲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資訊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爲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3分鐘)

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爲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後,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然後透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爲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透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2、讓學生髮問,師解疑釋難。

(二)、"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瞭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爲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聯繫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此後,教師可以以史爲鑑,聯繫時政(點到爲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後,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係,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爲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樑,合作的依託。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爲教學主線:

一個政權──隋朝的建立

一個局面──隋初經濟的繁榮;

一個創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透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這一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提問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匯入框中的故事匯入;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課下收集的資料,講“胭脂井”的傳說;透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學習“大運河的開通”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資訊,結合動態示意圖,透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這一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這個內容我準備設定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資訊,然後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是這個問題由難轉易。

難點:首先是隋朝初年經濟的繁榮。 因爲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概括性很強,所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可以使學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對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七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要是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透過提問題、提供史料、傳授方法、適當引導及比較到位的進行總結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說學情

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既有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與學科嚴謹性、科學性相融合。特別是所教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透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託於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採用了辯論、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說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提問注意學科滲透 故事設疑激發興趣

關鍵詞:世界著名運河、隋煬帝看瓊花開運河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我採用地理知識提問的方法進行隋運河開通的課堂匯入,利用教材匯入框中的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引出問題調動學生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同時指出,傳說與歷史史實間的區別。

進一步刺激學生情緒、激發興趣,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宏觀瞭解,輕鬆、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啓發思維 培養能力

關鍵詞:圖說歷史 史學辯論 總結規律

地圖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透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能夠幫助學生輕鬆、明瞭地掌握隋朝統一後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並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在有效的視覺衝擊下,於不知不覺、輕鬆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所教學生有小組學習與課堂辯論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爲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我採用了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定辯論題:

隋煬帝專爲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隋朝大運河開通有何利弊?

透過辯論,構建對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鍊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講述 歷史小遊戲 辯論 畫圖

歷史小故事的蒐集整理及講述,歷史小遊戲的穿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膽量、語言表達、綜合協調能力、並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並在課程近半時製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辯論:結合教材,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利弊”爲辯題,透過回顧、對比、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的點撥,從開通大運河的條件和意義等方面突破本課難點。

畫圖:讓學生在看過隋朝大運河的圖片之後,讓學生上臺畫出隋朝大運河的簡單示意圖並標註出幾個重要位置,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圖文並記,既能體驗再次創作的樂趣,鞏固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

五、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 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鬆、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慾望,是我今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講古代水利工程,如何處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學生年齡特點?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課內容。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啓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爲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鑑。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能力:

①透過學習,瞭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透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採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係。

透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透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爲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爲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採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資訊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爲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約3分鐘)採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徵逝世後,他的家人託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徵未寫完的奏章”的故事匯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匯入,同時因爲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然後透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爲什麼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匯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略講)唐朝的建立

透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二)、(重點講)“貞觀之治”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瞭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鑑,勵精圖治,成爲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後藉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並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並板書出來:

1.以隋爲鑑,以民爲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纔是舉

接着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後,我選取《同步導學》(練習冊)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藉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展示女皇武則天的圖片,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儘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衆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後歸納,得出答案。

(2)同步鞏固:完成《同步導學》中的習題予以鞏固訓練

(四)、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奪取政權,開闢了唐朝的盛世基業,但政變中他殺父拭兄,你覺得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武則天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她希望後人爲她書寫功過,如果要你書寫,你打算怎樣寫呢?

設計意圖:這樣處理,既可以複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爲下一課教學設定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輕徭簿賦重生產,君臣廉潔又勤政,“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徵,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後宮之中掌大權,晚年稱帝國號周,唯一女皇她爲先,弘揚“貞觀”有政績,引出“盛世”到開元。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利於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和便於記憶,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

四、作業佈置:完成同步導學的習題。

目的: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長安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二)“貞觀之治”的原因:

1.以隋爲鑑,以民爲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於政事,善於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纔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六、說教學效果預測

透過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分佈實施,我還課堂於學生,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相信預期的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將會在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的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從而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但在教學中可能會有一些想不到的問題生成,我會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啓《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纔是最根本的變革,也纔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爲秦國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築);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爲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爲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爲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透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透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爲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製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透過“立木爲信”、“舌戰羣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後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爲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透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爲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透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實踐,並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爲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爲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求知慾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這樣便於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知識結構出發,透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穫。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蒐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於老師提前佈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

透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併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後設疑:爲什麼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爲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後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並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匯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透過鐵製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透過課後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爲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後,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傑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爲了便於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透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爲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同時,透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蹟和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透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爲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效果最爲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透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爲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爲最強的國家。

秦國透過較爲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鬥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並強大起來,爲後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後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麼啓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啓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於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爲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後聯繫,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繫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透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說重難點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曆法和詩人屈原。瞭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史、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本課的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難點。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學史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統;其次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充分,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設計直觀,通俗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1、利用有關“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變”,內容比較堅深、抽象,儘量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儘可能通俗的講解。指導學生讀課後“自由閱讀卡”,幫助學生理解甲骨文的價值。

3、“天文、曆法和醫學成就”,目的是本課的難點。學習遠古祖先觀察、記錄日、月等天文現象的內容,將大小字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用事先剪裁好的圓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現象,學生直觀瞭解天文現象。

在學習曆法時,拿出農曆本,讓全班學生觀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陰陽合曆。讓學生寫出24個節氣中的一部分,最後,教師用事先寫好的24個節氣的全稱由學生朗讀一遍。

在學習醫學時,在學生理解了我國古代醫生診斷病情是用“望、聞、問、切”的含義後,由師生扮演醫生和病人,對四種診斷進行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瞭解四種病情診斷的含義。

4、“屈原和鍾古之樂”。一、粗略介紹一下屈原生平;二、師生共同歸納出《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說學法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指導學生在課後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透過按類和順應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後,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造方法,探索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總之,透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說教學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2、對“文字的演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來,學生猜是什麼字,然後寫成現代字。

3、“動腦筋”: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4、“天文、曆法和醫學成就”,用象形、直觀的模型,二十四節氣和師生編演歷史小劇,使學生了解這些成就。

5、“屈原和鐘鼓之樂”一目,介紹屈原生平和《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對編鐘作簡要介紹。

6、完成練一練,活動與探究。

五、說教學效果

透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後“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學理念與目標

(一)有關教學理念結合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力求用新課程理念來統領全課,本着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努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合歷史資料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採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有關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學生髮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爲核心的發展。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爲以下三點:1、知識與能力;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中,要求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定、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關於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透過收集歷史資料並處理展示的過程,學習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料並分析、整合歷史資訊的方法,並初步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課堂進程中自始至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透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透過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樑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有關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內容。即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的第四課,在學習了本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峯。本課將在瞭解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的基礎上,學習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各族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從而加深對本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併爲學習下一單元奠定基礎。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節課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掌握學法,對學習整個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本課的教學地位重要、意義重大。

(二)有關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從促進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爲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爲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係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爲當時和以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爲東西方交流的橋樑。從學生角度出發,對於初一學生來說,剛剛接觸歷史課,對於類似的探究性問題的學習一方面不是很感興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總結能力有限,所以,更應該在此方面加強鍛鍊。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張騫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區現已屬於國外,另一部分屬於我國西北地區,學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讀音書寫難度大。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初一學生分析、總結時也不容易把握準確。所以,將這部分內容定爲本課難點。

(三)有關教學安排

爲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並提問質疑,匯入新課。用視頻片段匯入

,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團結協作探求新知”。課前將學生分組並佈置每組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本課的各方面資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係”的學習中,由各組派代表講述查找到的相關歷史故事。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目中,由學生依據地圖,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並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西域歸來》,從而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精神的認識並幫助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意義。“絲綢之路”這一目主要透過描繪路線圖、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討論絲綢之路的作用等活動來完成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也突顯了以活動爲中心,圍繞活動開展學習,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內容。三、“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製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四、“深度遷移拓展昇華”,最後將本課主題與現今社會相連,讓學生充當小導遊,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瞭解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風貌,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本課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並在一種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了歷史。

三、說教法、學法指導

(一)有關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活而有序”等教學思想。教學中體現了由重“教”到重“學”,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初一學生的特點,採取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歷史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了以學生爲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有關學法指導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初一學生重形象思維、知識體系鬆散和求知慾強等身心特徵,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爲中心,以活動爲中心,以能力爲中心。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在本課中我力求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1、分組合作法:按小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培養協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同時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收集、整理資料:課前將學生合理分組,佈置本組要收集的資料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透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整合,提煉出有價值的資訊,從而鍛鍊和提高學生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學生透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有關教學媒體

這節課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其中有電視劇的視頻片段、有動畫的歷史地圖及歷史圖片等資料,其目的在於將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與本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使學生樂於學習。藉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幫助學生學習較複雜的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路線圖。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採用了提綱式板書,以本課講授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爲線索,體現了本課的知識結構,板書層次分明,內容系統,便於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評價應該把學生作爲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是一系列評價的消極應付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課堂上多邊互動的評價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並能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前進。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元化評價方法瞭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在課堂訓練中,學生完成的任務是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的。在體現任務的基礎性、開放性時,主要採用自評、互評;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時則以師評爲主。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中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評價時,我注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還透過“學生歷史學習觀察檢測表”(見附表),瞭解學生在課前及課堂上如何參與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自始至終我尊重學生理解和體驗的差異,注重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有效地控制課堂評價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慾望,促進每個學生的協調發展。

同時,對於教師自身的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等情況的觀察,獲取反饋資訊,迅速對自己的教學行爲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爲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裏、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本章知識點包括:洋務派的產生;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瞭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說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⑵能力與方法

透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資訊,並充分利用有關資訊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透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教法設計

爲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爲中心,以學生爲主體,在啓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透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資訊,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繫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並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爲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透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爲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啓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麼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爲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匯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1)洋務派的產生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麼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透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資訊,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2)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後,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說明了洋務派是以什麼爲旗號?”在學生回答後,教師

進一步指出,隨着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着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後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資訊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並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後指出洋務派在後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說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爲“自強和求富”並存。

3)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於洋務運動的影響,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啓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透過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資訊。然後我透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爲什麼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採取什麼行動?你採取的行動會有什麼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啓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資訊,並充分利用有關資訊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麼教訓?透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小結]

深入學習後,爲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築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鞏固與思維拓展]

爲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後,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

1、洋務派認爲‘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你對這種看法有什麼評價?

2、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啓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8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爲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併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資訊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透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後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透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啓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髮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瞭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援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係。

教法與學法:

可採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因爲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爲啓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後透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於“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爲“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麼時候開始製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麼?(學生閱讀課文後思考回答)

②想一想:圖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麼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後組織討論)。

③《戰國鐵器主要出土地點分佈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麼資訊?說明了什麼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佈圖》,然後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佈非常廣泛,說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定這樣一些問題:

①牛耕發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着什麼樣的關係?(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並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後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定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於“商鞅變法”可設定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爲什麼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爲什麼?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國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鬥力

總結:

1、使秦國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2、爲以後兼併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定材料問答題:

(多媒體)有一次,前總理朱鎔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後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說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①設問:舊貴族爲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後,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爲什麼?朱總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②問答題:

爲什麼“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啓示?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爲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爲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爲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透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爲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爲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 (3分鐘)

因爲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爲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爲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爲,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爲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爲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0

歷史作爲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思想內涵廣泛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下面小編爲你整理了初中歷史說課稿川教版,希望能幫到你!

大一統的漢朝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爲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於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麼根據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爲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瞭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並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爲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透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藉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定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範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爲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爲簡單,不利於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於如何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我會在後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與講解法,對於重點內容將採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新課 (3分鐘)

因爲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後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麼,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匯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並且帶着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後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與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並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於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後,我會讓學生試着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着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爲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爲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麼?——漢武帝年輕有爲,善於用人。

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採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於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後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後,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後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麼,對於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採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爲什麼這麼選擇。

然後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爲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鬆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後,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餘年後,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爲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爲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後,讓一名學生試着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於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於老師重新強調重點與難點。這裏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後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後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採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餘年後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定是爲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爲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爲學生課後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