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學問君 人氣:5.97K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優秀說課稿(通用5篇)

高中優秀說課稿1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後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後,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閒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後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爲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透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瞭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

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

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透過反覆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閒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透過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透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着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爲什麼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麼象徵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徵

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

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 “美人二八顏如花”, “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爲這一習慣借用的對象,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着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着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淒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爲什麼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透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後提問:爲什麼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後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然後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透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匯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並創設情景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

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爲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是形影相弔,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鉅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爲了讓學生在鑑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着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並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透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閒愁,是浪漫的愁、是懷着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着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爲了引導學生透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着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後,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裏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後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着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鑑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透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透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範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我形單影隻,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涌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爲全詩奠定了悽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定這樣的活動,是因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定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透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閒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後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鑑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爲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透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覆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教學目標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後,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後作業:

五、課後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定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優秀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新課標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我打算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三個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任務。

一、說我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着教師像演員,而學生只是觀衆現象。那麼,在今天的新課標下師生角色還能是這樣嗎?不!我認爲應該讓學生做演員,教師做導演;應該讓學生去表演、去體驗、去收穫;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也就是說,我們教師應該不僅僅關注的是自己如何講好,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演好!爲此,我認爲我們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兩點:一是相關的教學內容,即學生要演什麼;二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學生能演什麼。三是具體的教法和學法,即學生該怎麼演。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到底要演什麼?我認爲依據有兩個,一是課程標準:課標明確指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或透過實驗探究來了解金屬的主要性質,即構建清晰的金屬觀;二是本節教材在模組中的功能價值:金屬的化學性質差異在必修2構建元素週期律和選修4學習電化學時將得到應用與拓展;而選修6的學習將繼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由此我將着重突出三點:一是突出歸納金屬鈉的性質;二是突出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構建出金屬化學性質的認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學生全面觀察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這三點均爲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其中第三點還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對於本課時來說,學生能演什麼呢?我認爲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代表物鐵性質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還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並剛剛學習了分類觀和氧化還原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表演的基礎。尤爲難得的是,他們還有着連老師都無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認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能夠自主透過簡單的實驗探究歸納出金屬鈉的性質,自主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自主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我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基於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即用鐵的認知模型同化建構出鈉的認知模型,用金屬的物理性質認知模型去同化建構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並讓學生在合作和實驗探究的氛圍中去進行學習。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課前:先將學生分組,學生人人蔘與,自主分工,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和使用自己的潛能。同時下發學案,指導學生複習回顧,明確目標。減少知識差距,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演好。

課中:透過兩次使用預測、驗證、總結這種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來同化構建鈉的認知模型、同化構建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以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根據學生的獵奇心理,播放一段關於鈦有超強形狀記憶性的視頻,從而迅速地把學生帶入新課中、進入金屬的世界。

其次,進入彙報預測環節:由學生彙報學案中的三個問題。

1、收集觀察身邊的金屬材料並總結出金屬物理性質的共性與差異性,引導學生構建出金屬物理性質的認知模型,爲同化構建金屬化學性質認知模型做好了鋪墊;

2、用氧化還原觀分析鐵與氧氣、酸、鹽的反應,引導用新視角看待老問題,發現它們的氧化還原本質,使認識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飾,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引導學生預測出鈉的化學性質,並對預測質疑,激發學生實驗驗證的好奇心。

接着,進入實驗驗證環節。考慮到鈉的性質很活潑,我打算增加演示鈉與鹽酸反應的實驗。透過控制鈉塊的大小和鹽酸的濃度,使實驗產生輕微的爆炸現象,以此驗證預測,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而後,學生按照學案中的實驗指導依次完成鈉的切割、燃燒、與水、與硫酸銅的'反應四個實驗,並記錄現象,彙報結論。彙報中引導學生得出鈉能與氧氣反應,但不同條件產物不同。而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不易觀察全面,但這卻正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決定讓學生做兩次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第一次不作過多指導,讓學生在彙報時自己發現觀察的不全面,再鼓勵學生重做實驗,多角度全面觀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失誤不是失敗,只有停止思考和觀察纔是失敗。所以我認爲在難點的突破上走彎路勝過抄近路,放手讓學生經歷困惑,苦惱,去收穫驚喜與領悟,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這種科學探究之樂是建立在苦苦追尋基礎之上的。有利於他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鈉與硫酸銅的反應,讓反應結果推翻學生在初中所學的簡單的金屬置換觀,這又有利於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最後,進入總結提升環節。

一是透過學生所發現的對與錯,總結得出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是透過學生所同化建構出的認知模型,總結得出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實現化學學科內在知識的拓展。

三是透過學生所歸納出金屬的化學性質,總結得出金屬的還原性本質,以及還原性強弱的差異。

至此教學重點任務得以完成。而有關金屬的其他知識以及學生由鋁的燃燒實驗現象所引發的對金屬氧化膜形成速度和緻密性差異的思考,將於下節課探究完成。

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猜想、查證,把教學延伸到課後,並輔以適量的課堂反饋,及時發現問題,檢驗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我有如下教學反思:

1。充分採用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使學生由一種舊知識同化構建出另一種新知識,可以實現化學學科知識的不斷拓展;

2。充分採用自主實驗探究,可以實現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以及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

3。充分採用羣體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生積極地自我認同並欣賞他人的不斷形成。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正是這啓發了我的設計感悟,即教師巧導演,學生樂表演,教師喜讚賞,學生樂思考。我真誠地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滿心喜樂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探究創新中成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請多指教。

謝謝大家!

高中優秀說課稿3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2)初步認識物質結構學習中的模型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樹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瞭解人類對原子結構的探索。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原子的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三、預學設計

在預習的基礎上對下列問題進行思考並形成自己的觀點: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爲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2)預習"聯想與啓示",試着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不同的原子(如氫原子和氧原子)有什麼差異呢?上述問題的答案要從原子的內部去尋找,這就涉及到又一個新的問題: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結構"爲題,提出你的假設。

思考 假設:我想:原子是一個實心球。原子象一個乒乓球。 原子象一個氣球。原子是一個空心球。

創設問題情境 激發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求知慾講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個沒有內部結構的圓球。但是,經過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努力,科學家們不但開啟了原子的大門,而且發現小小的原子內部結構複雜,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經發現了很多種,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的認識是一部壯麗的史詩、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說明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1911年盧瑟福發現原子核。結合聯想和啓示,播放α粒子轟擊金箔的動畫。你能試着對上述實驗現象進行解釋嗎?

交流討論:大多數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說明金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α粒子一穿而過。一小部分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路線,發生了偏轉。說明原子內部有帶正電荷的粒子存在。有極少部分粒子反彈回去,說明運動中遇到了堅硬的不可穿透的質點,這說明原子中有一個很小的核,因爲核很小,所以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去。 瞭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提問:金屬是否帶電? 構成金屬的原子是否帶電? 爲什麼原子不帶電呢?

思考回答 閱讀:P67—P68及拓展視野 多媒體演示:原子內部結構

交流討論: 原子的結構結論: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利用模型學習物質結構總結:

盤點收穫回憶、總結、發言形成原子的結構練習: 看屏幕,做練習 學以致用

五、反思

本節內容比較抽象,爲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原子的構成,我主要採用了:閱讀前人的實驗現象、發現問題、分析、提出假設、驗證的方法,透過課堂的表現來看,這種方法還是可行的。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並且大多數學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設。但也看出部分學生探究意識還不夠,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優秀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本節主要講述了影響工業區位的地理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選擇與變遷,其內容作爲人文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地理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地理知識進行決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識目標:掌握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並透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瞭解工業區位選擇變遷的原因。

能力目標:解釋相關產業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轉移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德育目標: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爲家鄉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教學重點: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變遷對工業地域佈局的影響。

教學難點:透過“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這一案例的學習實現能力的遷移,解釋相關產業變遷的現象;解決城市工業佈局的綜合問題。

二、說教法

講述法、圖表法、案例教學法

多媒體電腦、相關圖表

三、說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綜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構在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上:什麼是區位,影響工業佈局的主要區位因素是什麼,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策略是什麼這都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綜合的能力需要在對具體習題的把握上逐漸養成,說熟了就是對某類習題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養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素養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逐漸養成的,而它也是在綜合能力運用中充當新知識“粘合劑”的主要材料,學生要在平時多接觸地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用無形的積累換取有形的成績。本節課作爲整章知識的技能儲備,難度相對較大,學習中要做到穩紮穩打。

四、說過程

對於《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章的教學,由於有前面農業地域知識的學習,引入作爲一個啓發的過程顯得較爲簡單,只需學生了解工業與農業在地域選擇方面的差異即可。在這裏需要強化一下“區位”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區位作爲一個地理名詞,不僅僅代表着一個地方或這個地方有某種事物,要體會其“聯繫,相互作用”的意思層面,這將更有利於學生在處理產業地域問題時豎立“綜合考慮、運籌帷幄”的思維。

然後依照學生自身的理解,透過其腦中的思維將工業區位的因素想象成生產投入的“原料”,將生產過程的所需和產出結合起來,既明確工業作爲物質加工再造的生產部門較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同時也促進其去思考工業區位的選擇到底需要一些什麼因素。

明確了重要的工業區位因素以後,將師生共同列舉的常見工業按照主導要素的不同進行分類。這裏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市場導向型工業的常見類型、二是電子裝配工業作爲簡單的勞動力導向型工業其與技術導向型工業是有着本質的區別的。這兩個考點最爲常見,需要特別留心。

接下來讓學生閱讀教材60頁的《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這段文字,由“鋼鐵工業到底是什麼類型的主導產業”的討論匯出,進行案例教學。教材所選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時代意義,是較爲理想的材料。透過對不同時代依靠不同區位因素建立起來的鞍鋼和寶鋼的對比學習,使學生意識到影響一種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在這段教學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鐵礦、煤礦,以及我國主要的礦產基地、鋼鐵生產基地的相關內容,不失爲區域地理知識的很好補充和鞏固。

那麼從現狀來看我國的鋼鐵產業基地多數污染較爲嚴重,可見工業區位的選擇同樣要顧及到環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內容。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區位因素外,環境、政策以及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這段文字的處理上,只需進行概念、道理上的陳述即可,重點要放在污染工業在城市中的佈局這一知識點上。首先要了解什麼工業會造成怎樣的污染,然後根據污染的類別分別講解不同的應對方略,最後將配以適當的例題以期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程度和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將對本節內容進行小結,要在小結中闡述清楚本節課的兩大內容:即工業的區位因素和工業區位的選擇。然後點明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難點、重點。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安排幾道有關主導產業和城市工業佈局的例題加以練習。

五、板書設計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原料、動力、工人、市場、運輸、土地、水源、政策

原料導向型工業: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市場導向型工業:啤酒廠、傢俱廠、印刷廠、麪粉廠、石化企業

動力導向型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服裝製造業、製鞋廠、玩具廠、電子裝配企業

技術導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製造企業

二、工業區位的選擇

案例:鞍鋼與寶鋼的區位選擇

其他工業區位因素:環境質量、政策、決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中優秀說課稿5

大家好!很榮幸有這個機會,透過上公開課的方式與大家交流,希望大家開誠佈公,多多指出我這節課堂教學的不足,並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下,我將從三個大的方面先拋磚引玉。

課前準備

一、教材地位:《“蒸汽”的力量》在專題五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主要講述了工業革命的發生條件、成就和影響。工業革命是英國崛起的重要途徑,也是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重要階段,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原因及條件。本節內容一直在高考中佔據重要位置,學好本節對於理解和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史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仔細梳理教材知識,並結合課標要求“瞭解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確定以下作爲本節的重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的條件和主要成就;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難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教學目標:結合班級學生具有一定自學能力,但分析歸納能力相對較差的學情,確定了課堂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工業革命產生的條件和主要成就;分析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特別是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重要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創設1840年英國工廠主威廉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讓學生走進歷史、感受歷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生看圖說話,總結和概括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條件;閱讀“工業革命發明成果一覽表,瞭解各個行業新技術和機器的重大成就,

學生討論“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提高學生閱讀、概括、歸納以及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探討工業革命帶來的消極影響,形成正確的發展觀和自然觀,確立以人爲本,關心生活質量的意識,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導致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關注科技發展的方向,培養崇尚科學、不斷創新的精神。

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啓示,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本課整體貫穿宜川中學倡導的“預習、互動、檢測”的教學模式,鑑於本課內容較多,知識體系不是很明晰,採用課前預習的方法。

教法、本課主要採用情景再現法、總結概括法和小組討論法等,以問題爲載體,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起引導作用。

學法、本課主要指導學生採取自主閱讀法、圖表閱讀法、提煉概括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學習,並瞭解一般的歷史思維角度和解題方法。

課堂實踐

五、教學過程和策略

匯入:

授新:

本課分三大步驟和四個環節展開,貫穿一個理念。

1、預習的檢查和鞏固階段:主要透過“過關斬將”和“思維地帶”兩個環節來體現。

“‘大工業’的狂飆時代”一框的內容學生在初中已有所瞭解,如果單純重複史實的話,比較枯燥。所以授課時換了個角度,採用故事的形式(“工廠主威廉的一天”),將英 國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穿插在故事中,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看圖說話的方式歸納出工業革命的知識點,這樣子比較生動、有趣。

“打造‘世界工廠’”一框主要講了工業革命 對英國的影響,鑑於課標只要求探討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結合新課標理念,我的處理是要求學生自主閱讀,不做具體知識的要求,只作爲訓練學生提煉概括能力的學材。

“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主要講了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此處課標的要求是探究,但考慮到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相對匱乏,加上教材內容簡單明瞭,我的處理是把本框題作爲訓練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學材,同時透過概括也達到了對課標要求的主線知識的明確,可謂一舉兩得。另外,對尚有討論空間的世界市場形成的標誌進行了重新處理。

2、知識的小結和拓展階段:主要透過“各抒己見”環節來體現。

本課課題是“蒸汽”的力量,也就是重點討論工業革命的影響,那麼工業革命的影響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鑑於這些疑問,設定了對工業革命影響的討論,既是教材內容的小結和拓展,又是訓練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學會從整體、全面看待歷史問題的方法,可謂一舉四得,這就是雖然課時緊張,但我仍然作這樣處理的用意所在。

3、知識的檢測和昇華階段:主要透過“課堂練兵”環節來體現。

習題主要注重基礎性,緊扣課堂教學,讓學生有效地鞏固課堂知識,並體驗到課堂學習的成就感。其中課後探究性問題“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啓示?”的設定主要希望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能以史爲鑑、古爲今用,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4、一個理念:即以學生爲主體。採用“預習、互動、檢測”的模式是體現這個理念,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分析討論也是體現,教學過程中注意一般原理和思維方法、做題方法的傳授,也是基於這個理念。

課後反思

上完本課後,雖然還沒有時間去了解學生的反饋,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覺得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改進,如:預習檢查仍有待進一步落實和加強;檢測習題可以再有梯度一些;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還不夠充分,學生積極性沒有淋漓盡致地發掘,以後隨着學生能力的增強可多讓學生活動。諸如此類的問題自己還有很多,今後會更加努力,不斷解決存在的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