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語文愚公移山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4.71K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愚公移山說課稿,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學語文愚公移山說課稿

小學語文愚公移山說課稿篇一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愚公移山》,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可讀性強,易於學生背誦、記憶;基礎性強,有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教育性強,寓意深刻。文章透過講述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本篇是在前面所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瞭解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應該使學生在獲取基本知識技能的同時,增強實際運用能力,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本節說課中,我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對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2)過程與方法目標:要求學生學會用全面辨證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於迎接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初中學生的基本學情,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在於把握文章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感悟寓言所傳達的愚公精神。難點在於掌握文言文詞語的用法和意義。

 第二部分教法分析

作爲初中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幾十篇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具備了基本的獨立閱讀和欣賞古文的能力。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啓發引導、探究發現、和問答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爲了使教學更加生動直觀,我會配合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

第三部分 學法指導

有人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莫過於學習方法的知識,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會秉承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理念,儘可能多的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交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

之有法,培養他們閱讀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部分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我把本節課分爲四個版塊: 第一版塊: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首先透過多媒體向學生播放江濤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這首歌曲學生都十分熟悉,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歌曲的旋律鏗鏘有力,聽起來十分有氣勢,能起到渲染課堂氣氛,振奮學生的精神的作用。然後在音樂背景中引入本課的導語,導語是這樣設計的:這首歌曲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它述說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後人對愚公的敬仰。那麼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愚公到底是怎麼把山移走的?完整的故事本身到底是什麼樣的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第二版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首先透過多媒體屏幕向學生呈現這樣幾個問題。愚公爲什麼要移走兩座大山?愚公移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有哪些?愚公要把山移到何種程度?故事結尾帶有神話色彩,爲什麼要這樣寫?

然後要求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大聲的朗讀課文,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注意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字詞的含義可以參考註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在學生中間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最後我還要強調一下一些重點詞語的用法意義、重點語句的翻譯,便於學生的.記憶和積累。

第三版塊:合作討論,探究質疑。

此版塊共設定了兩個問題:

1.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爲什麼要寫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壯舉,談談你的看法。

2.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愚公精神有沒有過時?

先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再次朗讀課文,然後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最後班級交流,形成較統一的認識。

這兩題的設計意圖及處理方式分別是: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領會本文運用的襯托和對比的寫作手法的作用。可採用辯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估計絕大多數學生認爲愚公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發揚;估計也有少數學生認爲,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聰明,不明智,做事不能量力而行,針對以上兩種不同看法,在評價時注意評價的開放性,要給學生表達自我意願的空間,但也要倡導積極樂觀適應時代發展的思維模式。

第二個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準確體會愚公精神。找到文字與現實的切

入點,這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又是學習本文最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爲九年級的學生,概括出文章的寓意不難,應該要求概括性語言的準確和簡練。後一問屬於開放性話題,教師要注意主流的倡導,力求讓同學們明白,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將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

第四版塊:佈置作業 強化鞏固

爲了加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消化,鞏固所學知識,在本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這樣一道作業:本文是經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讓學生寫一篇讀後感。

總之,對於本節課,我是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採用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和方法爲主線。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期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小學語文愚公移山說課稿篇二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透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後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情節,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爲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它有如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②可讀性強,易於背誦、記憶。③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本篇課文安排在初中階段最後一個文言文閱讀單元,而且作爲略讀課處理,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透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藉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學生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註解進行閱讀,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爲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法學法】

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原則,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主要採用啓思、點撥式教法,藉助多媒體課件,激趣、啓思、點撥。分四個版塊進行教學。學法則以誦讀、發現、體驗爲主。旨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透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爲如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能力目標: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運用辨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1.透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學習的重點。

2.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步驟】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分爲四個版塊:

第一版塊:匯入新課,激發興趣。(3分鐘)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匯入。

此設計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字,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

讓學生很快走入文字。

第二版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15分鐘)

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尤其要注意語氣、停頓。

關於這一小環節,可透過2個渠道完成:①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並朗讀,教師點評。②生字、生詞可以參考註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檢查練習,鞏固反饋。

此部分主要讓學生做學案中的基礎練習,教師巡視,後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如翻譯文句的方法:換、留、刪、調、補這幾個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3.再讀課文,複述故事,聯繫語境,突破難點。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註釋,複述課文。複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爲2個小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後,推薦優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塊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啓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塊:合作討論,探究質疑。(26分鐘)

此版塊共設定了四個問題,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條件與有利條件分別是什麼?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爲什麼要寫智叟?

3.故事結尾寫神仙把這兩座大山揹走了,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4.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愚公精神有沒有過時?

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下面具體談談問題的展開。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研讀課文1。3段,瞭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教學流程是先將學生分爲男女兩大組,男生找不利條件的語句,女生找有利條件的語句,並以讀代答,進一步作口頭翻譯,教師適當點撥,並擇要板書,可用多媒體逐一顯示(板書內容詳見最後的板書設計)。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對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這件事都提出疑問會混爲一談,認爲都是移山的不利條件。對此,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讀課文,讀出兩個疑問句不同的語氣以及他們的話在情節發展上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明確:愚公之妻的話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帶有關心的語氣;智叟的話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說的,帶有責難、譏笑和輕蔑的語氣。他們的話在情節發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話引起大家對運土石地點的討論,促使大家立即行動起來;智叟的話引起愚公的反駁,並在反駁中闡明瞭人力無窮盡的觀點。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這才顯得自然合理。 第二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領會本文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寫作特色。教學形式可採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衆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爲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

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

第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本文富有神話色彩的結尾的含義。它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方式是採用比較的方式,教師把結尾改爲:“愚公子子孫孫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終於把兩座山挖掉了。”再將它與課文的結尾作對比,讓學生比較優劣,充分發表意見。透過比較,明確課文的結尾好,好在兩個方面:一是詞語運用生動,山神“懼”,上帝“感”,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懼”、“感”、“負”三字,表現出愚公移山的壯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話色彩,當時科學不發達,在與自然的鬥爭中,人們往往“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並正確評價愚公精神,這是學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環節,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之一。突破難點採用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時感情衝動嗎?現在提這種精神過時嗎?”各抒己見,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要給予鼓勵,當然最終要明確:愚公精神並未過時。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戰勝自然,並決定將這個道理付諸實踐,且不怕困難,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繞山麗行或乾脆搬家則是害怕困難、停滯不前的觀點。而人世間無處不存在着艱難和險阻,那是人們不可能時時、事事迴避的。愚公的決心和精神,代表了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願望,現在我們仍需要這樣的精神。

(學生互動交流後啓發,能使學生從文字中走出來,走進現實生活。發掘文字的最大價值。讓學生在情感認知上達到實質性的飛躍。這一環節可激活課堂,使文字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勾連,形成活潑熱烈的辯論局面,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拓展視野活躍了思維。進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現實意義,培養自己頑強的毅力。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從課本走出課外,從關注書本到聯繫生活。培養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能力訓練。

學生交流結束後,要求學生將觀點整理成文,寫一篇小作文,題爲《小議愚公精神》或《也談愚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