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社保政策>

高收入人羣退休領取的養老金幾乎沒作用?

學問君 人氣:1.85W

高收入人羣不願交社保:退休領取的養老金幾乎沒作用

高收入人羣退休領取的養老金幾乎沒作用?

張玲(化名)在北京一家通信科技企業擔任人力資源總監,她正感受到這幾年來人力成本升高帶來的巨大壓力。

2010年,招聘一名軟件工程師,月薪六七千元足矣,但今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市場價格也超過1萬元。同樣在2010年,一個客服人員的薪資只要3000多元,現在則漲到了五六千元。

張玲坦言,在所有運營成本中,社保比例很大,佔到每月150萬元人力成本中的30%。對於每個員工,企業需要承擔的部分包含20%的養老保險、10%的醫療保險、1%的失業保險、0.5%的工傷保險和0.8%的生育保險。

加上12%的住房公積金,企業在發放員工工資之前,已經付出了44.3%,而這些還不包括個人的繳費支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等企業家代表訴苦社保負擔重,認爲社保影響到了企業的擴大再生產以及產業轉型。

目前,養老、醫保、失業、工傷、生育這五險,由企業爲員工繳納的部分佔到員工工資的30%左右。如加上住房公積金,企業負擔增至40%左右。

隨着民間有關降低社保費率的呼聲走高,中共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2015年以來,政府多次削減費率,但養老保險作爲社保的重頭,由於政府對其收支不平衡的憂慮,始終未被觸碰,因而社保總體未明顯“減負”。

重壓之下,部分企業和員工因種種原因缺乏對社保的繳納意願,逃費現象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社保制度內在激勵不足,是企業與員工皆視之爲負擔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單純降費只是權宜之計。

 對社保負擔的不同態度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1月初公佈的數據顯示,54.7%的企業經營者認爲社保、稅費負擔過重,71.9%認爲人工成本上升。

使得社保“痛感”明顯的,是近年來高增速的工資水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1年至2014年全國城鎮私營企業的年均工資名義增長均超過11%,最高時達到18%。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聶日明分析,平均工資的增長,導致了社保繳費基數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上漲,推動用工成本升高。

中國勞動力人口連續兩年下降,《勞動合同法》規制和管制環境的上揚,新一代農民工就業意願的變化,都成爲工資上漲的基礎,同時宣告了廉價勞動力時代一去不復返。

提振經濟需要拉動消費,但對企業來說,爲員工加薪1元,就會產生0.4元左右的“政策附加成本”,員工一般關注的是工資,甚至是稅後工資,實際上,企業打包的人力成本支出遠不止於此。

儘管企業效益不錯,但北京一家出版公司總經理也表示“養一個人的成本太高”。他抱怨近幾年用工成本的增速遠超過去。2013年底,這位總經理選擇爲員工上了每年1000餘元的補充醫療保險,用以解決北京醫保門診1800元起付線以下的醫療費用。在他看來,相對於商業保險,“社保第一是不透明,個人不清楚交了多少稅費,所有交的東西顯現不出來,第二是待遇和繳費水平不匹配”。

 企業對五險一金不乏怨言,實際上一些員工也將社保視作負擔。

一名能源上市企業人力總監分析,她所在企業80%員工的工資處於社會平均工資水平,10%約爲社會平均工資的1倍到2倍之間,10%在2倍以上。收入和年齡不同,員工對養老保險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該企業上述80%的員工中,30歲以上的固定員工對於養老保險比較在意,對他們來說,在職時拿着不高的工資,意味着退休後只能依靠養老金生活;而有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由於身體健康,距離退休還早,同時經濟基礎薄弱,租房等開支上漲較快,因此對於繳納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不高。

工資較高的員工對社保也興趣不大。上述人力總監回憶,部分高管在入職時會向企業表示,自己已經購買商業保險,企業能否不爲其繳納社保。在養老金計算中,社會平均工資會作爲一個重要參數,對於高收入人羣來說,投保越高相對越吃虧。“他們不在乎交多交少,而是希望不交,因爲退休時領取的養老金幾乎沒有作用,他們靠的是儲蓄、投資等。”這位人力資源總監說。

相較於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更具當期效益,收入較低的員工繳納醫療保險時都較積極。但對於高收入員工來說,基本醫療保險的保障力度並不能令他們滿意,他們更多地依靠商業保險,以滿足其高端醫療的需求。

 企業的規避之道

在盈利和維持生存的驅動下,不少企業開始尋求規避社保費用的變通之道。

2010年出臺的《社會保險法》強制規定企業的繳費義務,意圖保持社保的覆蓋率。而各地的社保費率都有明確統一的要求,若要規避費用,可以“做文章”的主要通道就是繳費基數。

各地對社保繳費基數的規定不盡相同,較常見的是,最低爲當地平均月工資的60%,最高爲300%,若職工工資位於兩者之間,則取上年的實際平均月工資爲基數,地方政府每年根據新的社平工資調整社保基數。企業和個人以繳費基數乘上費率,可得到具體的繳納數額。

51社保網CEO餘清泉指出,由於稅務部門和社保部門數據通常不互通,社保部門很難知道企業具體發放的`工資數額。一些地區由地稅代徵社保,則比較容易進行數據比對。

根據51社保網的調研數據,2015年,即使在北上廣深等城市,也僅有38.3%的企業在繳費基數上完全合規。不合規的情形主要有三種:統一按最低基數繳納;爲員工分檔繳納,如經理級4000元、主管級3000元、員工級2000元等;按固定工資繳納,將獎金收入排除在外。

2015年的情況好於2013年。餘清泉認爲,原因在於新三板上市提速逼迫企業儘快提高合規性, 子女入學等公共政策要求提供社保繳納證明,使得員工也更爲在意社保的繳納情況。

一名湖南食品企業人力資源主管稱,在長沙,除了特大型企業會根據員工實際工資去繳納社保,八九成企業依據的都是最低繳費基數,如果實繳,企業難以維繫。

目前該公司按照2426元的當地最低基數爲員工繳納社保,每人約在800元左右。假使按一個員工5000元工資爲基數實繳,平均在一個人身上就要多花近千元。

對於員工來說,按照較低繳費基數,個人的繳費部分也會減少,意味着拿到手的現金更多。

上述人力資源主管表示,即便少繳,壓力依然存在。“從2009年到現在,基數幾乎翻倍,但企業效益是否增長翻倍是另一回事。”

“打擦邊球”的企業並非個案。聶日明曾做過估算,重慶2013年的社平工資是4252元,按照去年職工養老的繳費收入和參保職工的人數,可以計算出平均繳費基數爲2575元,剛好是社平工資的60%。

2015年以前,重慶規定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下限是社平工資的40%,2015年初升至60%,企業和低收入員工的包袱陡增。

根據北京某區的數據,2006年到2014年的退休人員中,90%的人員繳費基數在社會平均工資以下,這顯然與真實的工資收入情況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