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人力資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企業文化

學問君 人氣:2.69W

筆者從事企業文化工作多年,常常有人帶着一臉的疑惑,問起這樣的問題:企業文化是什麼?企業文化到底能給企業帶來什麼?企業到底需不需要企業文化?當然這也包括一些專業的企業文化從業人員,由此筆者深刻地意識到當今企業文化紅紅火火、如火如荼的熱潮背後,的確存在着意識不到的危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企業文化

也許有人說我這是在危言聳聽,或許是在庸人自擾。面對如今的企業文化建設熱潮,筆者作爲一名企業文化從業人員沒有感覺到任何欣喜,而是從心底裏由衷地感到悲哀。爲什麼說是悲哀呢!看看目前中國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以及所發生的一切,細心的人就會發現企業文化變味了,的現在的企業文化已經不是真正“企業”的文化,而是企業的“文化”。尤其是一幫所謂的學者、專家把企業文化塗脂抹粉的費力打扮,今天來個企業文化溯根覓源熱,明天又是企業文化談玄說道熱……結果是企業文化真的文化起來,變成了“陽春白雪”,變成了一幫文人騷客酒桌上的談資,和一些企業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幌子。一時間,企業文化真正的受衆面——企業員工卻無法理解和認識企業文化,從而失去了讓我們認識到企業文化真正作用的目標。在這裏,筆者強調一下:企業文化不應該一味搞“陽春白雪”的文化,更應該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下里巴人”的企業文化。如果本末倒置的話,我想我們的企業文化熱潮恐怕只是浮眼煙雲,不會給中國的企業帶來任何作用。

那麼說到企業文化對於企業作用,以上這些人的疑問,在下認爲他們對企業文化的認識是極其膚淺的,根本沒有從思想深處去領會和理解企業文化。即使有時候談起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他們也會說出這樣的理解:企業文化是企業通向21世紀國際市場高速公路的通行證。但是,筆者以爲這樣的理解也是膚淺的,沒有從企業文化的根上去了解企業文化。要想真正地認識到企業文化功效,我想我們必須從企業文化給企業帶來的效益入手,科學、客觀、公正地分析企業文化的作用。

結合筆者多年來研究企業文化的心得,同時從中國國情的實際出發,在下提出這樣的論點“企業文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那麼爲什麼我要提出這樣的論點呢?談到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照市場發展規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回顧中國企業發展歷史,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屬於短期的經濟時代,那時,中國的企業只要生產出產品,一般不大愁利潤。所以從那時起中國的經濟保持了25年的快速增長,隨着經濟發展,一個行業接着一個行業從暴利走向微利甚至走向全行業虧損,再走向企業之間的整合,從而出現相對壟斷,沒有哪一個行業能夠逃出這個規律。

當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我國加入WTO後,整個的商業環境和終端市場都發生了一系列劇烈的變化,我們拆掉三堵牆:拆掉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牆,使過去只在國內市場的經營變爲可以在國際市場經營;拆掉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牆以及中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牆,使企業競爭國際化、公開化;拆掉企業各職能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的牆,使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轉變爲一種市場關係。而這一切變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能否感知這些變化就是所有中國企業事實上都面臨的問題。

那麼,中國企業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取得競爭優勢並不是很難,難的是長期保持這種優勢。如果說短期的優勢可以憑藉點子、概念、創意獲得的話,那麼長期優勢則必須依靠企業文化。回想當年春節晚會上,牛羣和馮鞏的相聲《點子牛》的熱潮,一時間,華夏大地的“點子”熱,有的企業追腥逐臭,把企業的身家性命壓在所謂的點子上,結果又有幾個點子讓企業基業長青!這只是一處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而已,中國企業獲得基業長青的根本還是在於又自己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只能滿足一時之需,而“漁”卻讓企業有謀生的本錢。同樣,“魚”好比企業的產品,而“漁”則是企業文化。

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很多活動是以人爲中心運轉的。比如管理靠的是某個“鐵碗”領導,企業創新依靠某個人的靈感。這就相當於把企業的前途系在少數人的身上,他們個人的一舉一動,比如跳槽、去世。都將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動盪。相反,注重企業文化建設的企業應該將個人的決策轉化爲企業文化,即團隊意識、核心競爭力等。比如,建立塑造企業精神、提升企業理念、打造企業共同價值觀……這一切就好象一個人賦予其遠大的目標和深邃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個人走向成功。沒有思想和目標的人,最終走向毀滅,同樣而言,沒有文化的企業,是愚蠢的企業,是一個永遠無法長大的企業。

國外,很多日本、美國的企業中,它們的企業文化獨具特色,而且創新層出不窮,並且其企業文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企業在國際市場盡領風騷,可以說這樣的企業就是擁有現代化捕魚設備的“漁”業巨頭,市場中的魚大多數被他們打撈過去。而我們的企業充其量也就是駕着一個破舢板,拉着一張小網,打撈人家剩下的小魚小蟹,這不足以果腹。

爲什麼出現這樣的結果?中國企業的發展規律都是從市場參與者到競爭者的階段。其實,所謂市場競爭者有三類人:一類是領導者,領先者,遊戲規則制定者,也就是所謂行業巨頭,比如美國微軟、通用、日本東芝、夏普等企業,在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主宰者。一類是競爭者,另一類是參與者,中國多數企業充其量是市場的參與者,有一部分可以做到競爭者的行列。所以價格戰是中國企業通常做法。一旦宏觀緊縮就沒有其他競爭手段。深刻地反省一下,中國企業有多少企業是在管理的深層和核心競爭力及企業戰略上下工夫,有多少企業能夠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所以中國企業多數夭折在襁褓階段,平均只有3歲,那麼中國企業還拿什麼談成長和壯大。想想也真是可笑,我們的企業在吃完了自己盤子中的魚以後,竟然忘記了捕魚的方法,結果是活活的餓死。

而這些國際巨頭,你卻很難找到所謂的“核心”人物。相反,我們的很多企業,在某些人被“挖”走後,這個很快就陷入困境。這些企業的領導者真應該反思一下,爲什麼對某個人要有這麼強的依賴性。還回到“魚”和“漁”的這個比喻中來。我們的企業是看到眼前肥美的鮮魚,還是努力學會捕魚方法,逐漸提高自己的'水平。誠然魚自然很重要,可以解決一時之需,但是捕魚技巧更重要,因爲自己擁有再大的魚、再多的魚,也會有吃完的那一天。但是別人的捕魚技巧會越來越好,必將在全球的市場中捕獲更大、更多鮮美的魚兒。

在企業文化建設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企業要絕對摒棄多少年來中華民族根深已久的小農主義思想,而應該放寬我們的視野,從實際工作出發,紮紮實實、實事求是地搞好企業文化建設。時下,有兩種不良的走向,一是裝神弄鬼的企業文化,一些企業把企業文化做成了沒有血肉的“標本”,以最華麗的辭藻、最現代的意識、最昂貴的包裝,整出一套“領導”文化或者“御用”文化,結果換來的只是企業文化虛假的外殼。我想這樣的文化絕對不是我們企業文化工作者初衷,這樣是在屠戮和糟踐企業文化。二是扒皮吸髓的企業文化,一些人打着企業文化專家的幌子,對企業文化進行診治,其實這樣的江湖術士根本就不瞭解企業文化,實際上是在浪費企業的資產和人力之後,到頭來,沒有治病救人,反倒加速了企業病入膏肓進程,這樣只是肥了個人,損了企業。

所以說,我們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就必須明白企業建樹企業文化的最終目的,不應該是停留在眼前能夠爲企業帶來多少經濟效益的——“魚”,而是應該以長遠的發展眼光,使企業文化發揮其自身功效,提升企業凝聚力、增強團隊意識、塑造企業形象等諸多方面入手,教會企業掌握在全球市場中捕魚的方法——“漁”,也只有這樣,我們纔有能力、也纔有資格從哪些國際巨頭的盤子裏面分出一塊蛋糕,否則的話,我們的企業只有的是那麼留下的殘羹剩飯,那樣的話,這無疑就是中國企業最大的悲哀。

同樣而言,中國不應該成爲全球最大的加工商和製造商,遍及全球的“MADEINCHINA”不是我們所應該驕傲的,而是我們深刻反思和警醒的。中國的企業不能沒有自己的文化,中華民族同樣也不能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

說道這裏,我想起中國了一則古老“點石成金”的故事,一位神仙會點石成金之術,能夠用手指將石頭點成黃金。一次他下界想滿足世間兩個人的心願,這兩個人一個是乞丐,一個是富豪。他點出兩塊很大的石頭分別給這兩個人。乞丐非常滿意的捧着金子就離開了,而哪個富豪卻沒有拿那塊金子,神仙就問哪個富豪多少塊金子可以滿足他的心願,哪個富豪回答到:“我想要你哪根點石成金的手指”。

雖然這則故事諷刺了哪個富豪的貪婪,但是這裏我引用這則故事目的就是想說明,中國的企業對待企業文化建設不應該象乞丐那樣,只滿足眼前的金子,而是應該象哪個富豪一樣,不要被眼前的金子所誘惑,只有得到了點石成金的手指,纔能有更多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