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

學問君 人氣:7.04K

裴斯泰洛齊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着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的論述,不僅爲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爲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供大家參考與借鑑~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

人物生平

又譯佩斯塔洛奇。瑞士教育家。1746年 1月12日生於蘇黎世。裴斯泰洛齊生活在瑞士人民受到封建地主和新興資產階級雙重壓迫的時代,他對農民的苦難深爲同情。 他在卡羅林學院學習時,受到J.-J.盧梭的《民約論》(1762)和《愛彌兒》(1762)的深刻影響。他曾參加愛國者的組織, 撰文抨擊政府,要求民主改革, 因此受到迫害。1768年移居阿爾高農村,尋求拯救勞苦大衆的道路。在比爾附近置地60英畝。辦模範農場,開始社會實驗工作。但沒有成功,農場破產,僅留下諾伊霍夫(舊譯新莊)的小塊土地。1774年裴斯泰洛齊在諾伊霍夫興辦教育貧苦兒童的事業,他建了一個孤兒院,收容50 多個 6~18歲貧苦兒童, 他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使兒童一面從事農業和紡織業勞動,一面學習讀、寫、算,並接受道德教育。但這第一次教育實驗,由於經濟困難,在1780年被迫停辦。之後,裴斯泰洛齊從事著述,闡發他關於社會和教育問題的主張。他的著名教育小說《林哈德和葛篤德》,就是在這時創作的。這部小說於1781~1787年分 4卷出版。小說描述了農村婦女葛篤德懷着崇高的目的,以獻身的精神改造農村的故事。裴斯泰洛齊透過葛篤德的言行,刻劃了他所要求培養的勤謹安分而又不與惡劣環境妥協的品質;同時,提出了他醞釀已久的用農業、手工業勞動與兒童教育相結合的'方法來改善農民生活的思想。 1798年, 裴斯泰洛齊受瑞士政府的邀請,到施坦茲主持孤兒院。在這裏他根據《林哈德和葛篤德》中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從事他的第二次教育實驗。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教育實驗是在布格多夫(1800~1804)和伊韋爾東(1805~1825)進行的。在這25年裏,他主要進行改革初等教育的試驗。他在布格多夫簡化教育內容和方法,使初辦學的人和家庭婦女都能掌握使用。伊韋爾東學校規模很大(有中學和師範學校),名聞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都有學生到此學習。J.G.費希特、J.F.赫爾巴特、F.W.A.福祿貝爾和R.歐文曾到伊韋爾東訪問。1825年伊韋爾東學校由於管理不善,宣告停辦,裴斯泰洛齊離開了伊韋爾東。1827年 2月17日卒於布魯格。

裴斯泰洛齊主張教育必須成爲所有人的財富,使所有人都得到必要的教育。他認爲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本身能發展的力量,而且每一種能力都具有從不活動狀態變成充分發展的力量的傾向,教育的目的在於依照自然法則全面地、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他認爲教育應該是有機的, 應做到智育、德育和體育的一體化,使“頭、心和手”都得到發展,教育者的首要職責在於塑造人。他十分強調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但認爲教育應遵循自然,教育者對兒童施加的影響,必須和兒童的本性一致,使兒童自然發展,並把這種發展引向正確的道路。

裴斯泰洛齊斷言,認識從感性的觀察開始,透過對錶象的加工而獲得概念。他在《論教學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後來,又在《葛篤德怎樣教育她的孩子們》一書中,建立了心理學化的教學思想體系。他的中心思想就是直觀(Ansehauung),意思就是知覺或觀察,他認爲這是一切知識的出發點,因而也是一切教學的基礎。裴斯泰洛齊所謂直觀,不僅包括感官的外在知覺或直接認識事物,而且包括內在意識的體驗、情操和情感,自發地體察道德行爲。直觀的基本功能就是使人和天地萬物溶爲一體。他的主張對教育心理學是一大貢獻。

裴斯泰洛齊認爲整個教育的中心問題在於形成人的道德,必須使人的動物性受到道德的支配。他認爲道德教育的最簡單的要素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兒童道德行爲的基礎是在家庭裏奠定的,家庭是自然教育的原型。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對英、法、美等國的影響很大。裴斯泰洛齊的學說,清末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初等教育也有相當的影響。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故事】

裴斯泰洛齊(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紀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熱愛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對教育革新的執着追求,在教育理論上許多獨創的論述,不僅爲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爲一切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早年受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38歲開始從事一項教育貧苦兒童的計劃,讓學童一面紡織一面學習,以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發展機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項計劃最後終於失敗了,只是取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由於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就轉而從事寫作。

1798的,瑞士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海爾維第(瑞士)共和國。在斯坦茲城,由於貴族和天主教教士的煽動,爆發了農民暴動,政府從法國借兵進行鎮壓,受到頑強抵抗。法軍大肆燒殺,禍及無辜,斯坦茲城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留下了111個老人和169個孤兒,還有237個兒童無家可歸。

新政府決定在斯坦茲成立孤兒院,裴斯泰洛齊謝絕了友人所薦的高官厚祿,於12月5日毅然接受了政府的委託,負責孤兒院工作。當時他很興奮,說道:“我爲實現我一生的夢想,不惜犧牲一切,我的熱情達到了那樣的程度,幾乎可以說:只要讓我開始工作,即使在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峯上,沒有火、沒有水的地方,都是可以的。”

裴斯泰洛齊到斯坦茲以後,把修道院改成孤兒院,收容了80個(此數由政府規定)孤兒,這些孤兒“大部分患有嚴重的疥癬,無法行走,頭上長滿潰爛的膿瘡,身上穿着生滿蝨子的破爛衣服。個個面黃肌瘦,牙齒暴露,深鎖愁眉,並以猜疑的目光望着人。頭額上的皺紋充分表現了他們飽經憂患與疑慮的生涯。有的養成虛僞等惡習,難以糾正;有的受悲慘環境的折磨,雖然表面意志堅定,卻猜疑、冷酷、膽怯……;懂得ABC的,十個中無法找到一個。”面對貧兒的這般境況,一般人早就會望而卻步;裴斯泰洛齊卻迎難而上,一心撲在了工作上。

除僱用一名婦女做飯以外,裴斯泰洛齊承擔了孤兒院的一切工作。象慈父一樣,他以極大的耐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孤兒。他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着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着他們的眼睛,我隨着他們流淚而流淚,隨着他們微笑而微笑,他們不知有世界、有斯坦茲,只知道跟我形影不離。他們的飲食就是我的飲食。我沒有家園、沒有朋友、沒有僕人,只有他們……,晚上我最後一個就寢,睡在他們中間,陪他們祈禱、讀書,一直到他們睡着;早上我最早起牀,替他們換洗髒衣服,並給他們洗滌身上的污垢。”

這位慈父以孤兒院爲家,視孤兒們爲親兒子,在這個大家庭裏,他充分發揚民主,培養孤兒們的道德習慣,並提高他們讀、寫、算的能力。

戰亂再次降臨了。1799年6月8日孤兒院被迫關閉(被法軍徵爲野戰醫院)。裴斯泰洛齊爲此聲淚俱下,但無濟於事。他因傷心與勞累過度,以致吐血。

裴斯泰洛齊在功成名就、成爲世界名人之時,竟不顧高官厚祿的誘惑,以其崇高的品質,把整個心靈和愛心都獻給了孤兒,爲貧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這種無私的情懷,這種偉大的精神是常人無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