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學問君 人氣:4.47K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供大家參考與借鑑~

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

1 稿費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非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爲“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爲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裏,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裏,承擔着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裏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裏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莊師範,這錢要作爲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爲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裏省着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1927年,陶行知辦起了曉莊師範學校,開展鄉村教育活動。1930年4月,guoming黨反動政府武力封閉了這所學校,還通緝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工學團”、“勞工幼兒園”,繼續推行中華普及教育運動。

2 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學校文學組辦了幾十種壁報,還在重慶開詩歌朗誦會,很受大家歡迎。他們成立了“榴火詩社”,陶校長專門爲詩社題詞,文學組的學生們有些飄飄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長髮,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視爲藝術家的派頭。也有的人自以爲了不起,看不起別人,說話尖刻,愛諷刺人。除夕夜,陶校長把文學組學生召集起來,一面吃瓜子,一面對他們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文人應是靈魂乾淨、品格高尚的人。衣服髒得很,破了也不補,這是乞丐,決不是文人應有的樣子。”他又摸着一個男同學亂蓬蓬的頭髮說:“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燒山’!”幾個留長髮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長拿起剪刀,親自給他們剪了發,並耐心地給他們講“要認真做學問,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學生們聽得心服口服。

3 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

張宗麟先生原是曉莊學校的生活指導老師。1932年暑假,他約戴自俺一起去廣西桂林師範工作。戴自俺在曉莊追隨張先生學習幼兒教育,現在能跟老師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工作,禁不住心馳神往,立即欣然同意。事隔幾天,陶行知先生約戴自俺談話:“現在河南需要一個人,你願意去嗎?”“到河南去幹什麼?”“一所省立省鄉村師範要請我們派一位曉莊同志去擔任研究實驗部主任。原是請張宗麟先生去的,他將去廣西。我的意思,你去河南怎麼樣?”戴自俺認爲跟着張先生去廣西比較省力,便不加考慮地拒絕了,說:“我想,能再跟張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對我比較合適。”陶先生耐心地說:“科學家是分開來,他去廣西,你去河南。”戴自俺還是不大願意,他低頭想了一下說:“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幹有膽怯,我幹不了,還是請張先生還我一段時間爲好。”陶行知笑了:“原來你是想着大樹底下好遮蔭呀!”“正是。我想先跟張先生學幾年,再自己單獨去闖。現在我可不敢一個人去幹,一定幹不好。”陶行知先生沉默了一會,忽然指着窗外說:“你看,那邊有兩棵樹。”順着陶先生的手,戴自俺看見了不遠處的山坡上,有一株高大楝樹,挺拔堅實,在晚霞中尤顯得英氣勃勃。在大樹的下邊有一株小樹,被籠罩在楝樹的濃蔭之中,顯得蒼白瘦弱,一副可憐的樣子。小戴不明白陶先生的意思,用疑惑的目光望着這兩株截然不同的樹。陶先生說:“這棵小樹躲在大樹底下,陽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大樹底下,小樹是生長不好的。同樣一棵樹,小樹沒有一塊自由生長的土地,就顯得多麼蒼白無力!”他停了一下,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學生說:“把這棵小樹從大樹的蔭影下移出來,換一個地方栽,它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戴自俺聽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爲了讓他能獨當一面地去接受鍛鍊,在實際工作中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但是,他自己還是覺得沒有十分把握。於是他又有些猶豫地問陶先生:“這樣重的擔子,您看,我能行嗎?”陶先生拍拍戴自俺的肩膀,進一步鼓勵他說:“我看可以。你忘了嗎?天賦兩個寶,雙手與大腦。寧做農與工,聯合闢荒島。曉莊同志應該有這種開疆拓土的精神!”陶先生越說越興奮:“去吧,你大膽地去吧!我們的同志,只要有一個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曉莊。曉莊的種子一定會撒遍全社會!”離開上海那一天,戴自俺去向陶先生告別,想再聽聽老夫子的“臨別贈言。”陶先生笑笑說:“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這裏有一首新寫的詩《水銘》,送給你參考吧。”戴自俺將詩接過來看:杯方水方,杯圓水圓。可以穿石,可以灌田。分出氫焰,化鐵之堅。會合衆川,白浪滔天。居高臨下,馬力萬千。流血流汗,開新紀元。帶着這首寓意深刻的詩,帶着陶師的殷切期望,戴自俺離開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鄉村教育的道路。

4 點石成金

陶行知對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方法,經常有所指點,最爲突出的就是"點石成金"的故事,這也可以說是少年兒童求知學習的最首要、最關鍵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學校的晨會上,陶校長去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衆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立刻石塊都變成了黃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塊。從徒弟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徒弟說:"每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吃用的吧!"徒弟們都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有的要選一塊顏色最黃的,有的要揀一塊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塊最大最大的,大家東翻西找忙個不停。這時卻有一個徒弟,他沒有去拿金塊,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緊盯着師傅點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挑選你最喜愛的一塊金子呢?"這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講到這裏,陶校長突然停住了。學生們急於要知道故事的結局,都催促他:"校長,你講下去呀!""快點講下去呀!"

陶校長不再講故事,卻一轉話題,進行了一番評述,他說: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同學們,你們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師和書本傳給你們的現成知識,這些知識雖好,但僅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識的一個部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學問(真理)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你能責怪老師沒教過、書本上沒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一批批的學生都比老師差,那末,我們的國家就會一代不如一代。我們求學必須要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你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毫無止境地去探求知識,你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強。

同學們聽到這裏才恍然大悟,懂得了陶校長講故事的意圖。從此,大家不再死記硬背,各自努力探索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老師們也不是片面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知識,而是創造各種各樣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學會"學好各門學科的方法和能力"。

5 人才、大才和天才

育才學校招收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戰災流浪兒童,他們雖然離開了故鄉、失去了爹孃,但是他們都是一羣天真活潑、富有聰明才智的孩子,他們都各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有的愛演戲、有的善唱歌、有的喜愛科研、有的樂於寫作。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奪了這些孩子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陶行知把他們招收進育才學校後,在"因材施教"和"愛"的教育下,經過了一二年的學習和訓練,他們的才華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音樂組的孩子非但善彈奏、能演唱、會作曲,還能經常爲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劇院去舉行音樂會;戲劇組、舞蹈組的孩子,非但能演戲、跳舞,而且還能自編、自導、自演,用精彩的戲劇與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勢;繪畫組的孩子們竟能在重慶城市裏舉辦兒童抗敵畫展,多麼了不起呀!周恩來同志稱讚這些孩子們說:"一代勝似一代。"馮玉祥將軍爲這些孩子的成長鼓掌。但是,也有那麼一些因循守舊、自己不願進行教育改革的"學者"們,卻在那裏陰陽怪氣地非議陶行知,說什麼:"陶行知丟掉了普及教育來搞'天才教育'了。"

陶行知並沒有因爲這些非議而動搖了他"爲今天培育抗日的人才,爲明天培育建國的人才"的決心。他一心爲國育才,因此他理直氣壯地對這些"非議者"給予了答覆,他說:“我不是辦天才教育,我辦的是人才教育。按照每個學生的特長才能、愛好,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加以定向培養,進行因材施教。這些‘人'纔在正確指導下經過‘一'番努力,就轉化成‘大才'(‘人'字上加一橫就成‘大'字)。對‘大才'再進行深入的.誘導,學生們自己再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一'定時間之後,‘大才'也就成爲'天才'了(‘大'字上加一橫就成'天'字)。真正的天才是師生經過共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不間斷的樂教樂學而培養出來的。若能爲國家、爲人民培養幾個‘天才'又有什麼不好呢?"看!陶行知回答得多麼好呀!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們得到啓發,天才決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癡以外,每一個孩子只要培養、引導得當,社會關心、環境適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斷努力,都可以成爲天才。陶行知對於培養天才的解釋多麼有道理呀!

6 陶行知向小學生認錯

1932年,guoming黨反動派查封了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師範附屬小學被迫停課。附小的同學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連校長、工友也由學生擔任。整個學校秩序井然,書聲朗朗。

消息傳出,教育家陶行知寫了一首詩稱讚說: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受到讚揚,同學們都很高興。可是有個年僅八九歲的小同學卻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氣提意見:“照先生的寫法,我們學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和顏悅色地問:“小朋友你只管說,我的詩錯在哪裏呀?”那孩子指着第二行說:“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嗎?我們學校裏,就有年小的成績好,做大齡同學老師的。要是像先生寫的只是‘大孩自動教小孩’,有什麼‘真奇怪?’”。

“說得對,說得對。”陶行知誠懇地認錯檢討說:“小朋友,非常感謝你的指正,我馬上就改。”說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動教小孩”。然後又問:“這樣改行不行?”

小孩咧嘴笑了:“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7 晴蜓的故事

一天午後,一羣小小孩子在田間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一隻蜻蜓。蜻蜓閃着綠瑩瑩的大眼睛,顫動着翅膀,驚慌地上下亂飛。也許是被追趕得昏了頭,突然,猛地撞在樹幹上摔了下來。翠貞撲上去捉住了它,幾個孩子搶着要,叫着嚷着,鬧成一團。

陶行知恰好從村裏走出來,孩子們看見了他,齊聲歡叫:“陶先生!陶先生!”陶先生停下腳步,見他們的捉蜻蜓玩,便慈愛地撫着翠貞的小辮子問:“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麼嗎?”

翠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蟲子。”“吃露水”。另一個男孩說。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着說:“吃草,吃樹葉,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還是翠貞說得對。蜻蜓吃蟲子,蒼蠅、蚊子、水裏孑孓它都吃,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翠貞點點頭。陶行知從她手裏取過蜻蜓,高高舉起,陽光下,蜻蜓的圓眼睛一閃一閃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問:“蜻蜓尾巴有什麼用,誰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裏點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指着它的尾巴說:“你們看,它的尾巴是一節節的,又細又長。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調整方向。在它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過,以後又會長出來。”接着他將蜻蜓的頭部對着孩子們說:“它的眼睛很大,結構很複雜,有成千上萬的小眼睛構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孩子們入神地聽着,一個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撫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行知將蜻蜓舉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說:“蜻蜓是吃害蟲的,它是人類的朋友,放了它,讓它爲我們去消滅害蟲,好不好?”說着把蜻蜓還給翠貞。翠貞看看小夥伴們,孩子們紛紛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翠貞張開小手將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忽地墜落下來,在地上掙扎了幾下,又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

陶先生說:“孩子們,我們觀察生物,切不可將它捉來弄死。一隻蜻蜓一年可以爲人類消滅成千上萬只蚊子。你們看,它在大自然中飛來飛去,多麼自在,多麼活潑!”

蜻蜓在空中飛了幾圈,很快飛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衝上升,盤旋翻飛。孩子們注視着它,歡呼着:“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許多學校的生物課,都是將活生生的東西弄死,做成標本,他多次指出:“生物課不要變成死物課,‘生物陳列所’不要變成‘殭屍陳列所’,更不要在無意中培養孩子們殘忍的天性。”他主張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去。要認識青蛙,可以到河邊去觀察,要認識小鳥,可以到樹林裏去。這樣,才能觀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們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8 陶行知的兩隻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嚴,以身作則。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則"每天四問"。1942年7月,他在重慶育才學校三週年紀念會上提出"四問"的內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問身體、學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多少。他認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就越會爲非作歹,殘害人民。他曾大聲疾呼,要全校師生"建築人格長城"。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實際動來"建築人格長城"的。在育才學校,就流傳過一個關於陶行知的兩個口袋的故事。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師生赤手空拳辦起來的,有時全校師生幾乎無以舉炊,陶行知東張西羅,左支右絀,迫不得已就停止體育鍛煉,每天改吃兩頓稀粥,以勉強維持生活。在這樣艱難困苦中,有人勸陶行知把育才停辦了算了,但他堅決不答應。他發動全校師生走街串巷,向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募捐,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陶行知帶頭外出募捐,並宣佈一條紀律:募捐來的錢涓滴歸公,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人不得藉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上衣縫有兩隻口袋,一隻袋公款,一隻袋私款。有一次他到遠處去募捐,走訪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現款,袋裏裝得滿滿的。在歸途搭車時,忽然發現放私款的那隻口袋裏一分錢也沒有了,他當時就有一個堅決的想法,決不那用公家一分錢,儘管一天奔波下來,既疲憊不堪,又飢腸轆轆,但仍堅持從十里外步行回校。

當育才學校師生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非常感動,趕到陶行知先生的住處慰問時,陶行知親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講起韓非子在《喻志》中所說的一個比喻:"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在現實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釀成大災禍,千萬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這樣"以教人者教已",在"建築人格長城"中做到不留一點空隙。

9 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

陶先生非常善於演講,他的語言幽默風趣,生動形象,誰聽了都會被他深深吸引,爲他演講中強大的邏輯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無數次的演講中,有一次別開生面的演講,更是令人拍案叫絕,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無窮。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漢大學做的一次演講。那一天,大禮堂裏擠得滿滿的,不僅全校師生都來聽,連附近學校的師生和各界人士都聞訊趕來。他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來一睹他的風采,並聽他說些什麼。

會議開始後,有幾位先生先後上臺作了演講。輪到陶行知時,會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夾着一個皮包走上了講臺。他戴着眼鏡,穿着西服,未曾開口,先向全場掃視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開口說話。有的人還開啟速記本,準備把陶行知講的每一句話都記下來。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並沒有講話。他從包裏抓出一隻活蹦亂跳的大公雞。公雞喔喔地亂叫。臺下聽衆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接着,陶行知從口袋裏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雞的頭,逼它吃米。雞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開雞的嘴,把米硬塞進去。雞掙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輕輕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只見大公雞抖了抖翅膀,伸頭四處張望了一下,便從容地低下頭吃起米來。

這時,陶行知說話了:“各位,你們都看到了吧。你逼雞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裏,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它自由自在,它就會主動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會場掃視了一圈,加重語氣說:“我認爲,教育就跟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因硬灌給他們,他們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去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陶行知講完,把公雞裝進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說:“我的話講完了。”便退下場去了。

聽衆們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但只是過了一會兒,會場上便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很多人邊鼓掌邊喊:“好!陶先生講得好!講得好!”

10 學校裏誰也無權搞特殊

南京曉莊師範開辦時,學校聘請了一位高姓校工。陶行知很喜歡這位校工,覺得他雖不識字,卻耿直率真,頗有詩人氣質。當時曾有人建議解聘該校工,對這一提議,陶行知斷然拒絕,並說“他也是我們當中一個,決不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但是,當聽說這位校工不聽調度後,陶行知即刻寫一信給他,真誠地奉勸他要盡本份、守職責。

陶行知說道:“我們主張人類平等:校長和校工一律看待,吃一樣的飯,一樣的要盡本分。校長不盡本分,校長的飯碗便要打破;校工不盡本分,校工的飯碗也是要打破的。”又說:“您倘若誠實到老,盡本分,聽調度,幫人忙,和氣待人,那您便是我們曉莊理想的校工,也可以說是校工中之聖人,保您有個鐵飯碗,永遠打不破。您要不信我的話,那便是瓷器飯碗,隨時可以打破的。”

在主張人人平等的同時,陶行知很重視培養學生的互助品質,引導學生在說話做事中學習如何商量合作。“自己要說話,也讓別人說話,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讓別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互助即自助,一個人如果沒有互助的習慣,他在社會上也是斷難生存的。陶行知曾在他所創作的一部引人入勝的寓言小說《古廟敲鐘錄》中,詩意地表達了他對平等互助重要性的認識。“你若是辦一個工場,如果你同時注意到工人之長進的機會與平等互助的關係,便立刻變成一個有意義的工場了。你若是辦一個學校,如果你同時注意到師生之生產的機會與平等互助的關係,便立刻變成一個有意義的學校了。你若是在改造一個社會,如果你同時注意到各分子之生產與長進的機會,便立刻變爲一個有意義的社會了。”

1931年,陶行知在《中華教育界》上發表長文,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及其教育的出路在於平等互助。“不但我們民族的出路是平等的互助,即世界人類的出路,也在平等的互助”,“教人建設平等互助的世界”是學校組織必須履行的重要使命和責任。陶行知對我國文化傳統中根深蒂固的“等級”意識予以批判,提倡人人平等,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我們應當知道民國只有人中人,沒有人上人,也沒有人下人。”學校裏的一切成員,無論教師、學生,還是行政管理人員、後勤人員,都是平等的,誰也無權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