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旅遊資訊>

青海加快提升旅遊業發展行動方案

學問君 人氣:3.02W

記者從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了解到,日前,我省印發《青海省加快提升旅遊業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爲您帶來方案的相關內容,歡迎瀏覽!

青海加快提升旅遊業發展行動方案

《青海省加快提升旅遊業發展行動方案》中提出我省將透過品牌旅遊景區建設提升行動,打造10個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知名景區,力爭新增5家國家5A級景區。

涼爽的天氣,美麗的自然景觀,讓青海的旅遊熱度一直在持續上升。爲打造“大美青海”旅遊升級版,推動我省旅遊業規模、質量、效益綜合指標不斷提升。我省將在提升青海湖、塔爾寺、互助土族故土園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品質的基礎上,力爭新增5家國家5A級景區。

目前,正在申報的新5A景區包括祁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遊區、金銀灘-原子城景區、茶卡鹽湖景區、西寧市博物館羣等。其中,金銀灘-原子城將推進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旅遊標誌系統、生態停車場、景區資訊化服務平臺等建設,加快自駕車營地項目建設,並打造中國首個集軍事科技、音樂藝術、草原風情於一體的“情境體驗式”文化旅遊目的地。祁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遊區將推進卓爾山景區停車場、服務大廳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景區道路、觀景平臺、服務設施等,打造名副其實的“天境祁連” 。

作爲“網紅”景點,茶卡鹽湖景區將以鹽湖生態保護爲根本出發點,提升遊客集散中心、特色景觀旅遊名鎮、高原驛站國際服務區、德都蒙古文化風情體驗園、茶卡特色小鎮、光影小鎮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茶卡鹽湖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已經啓動,接下來,景區還將整合區域旅遊資源,着力打造茶卡鹽湖-哈里哈圖-都蘭湖-金子海旅遊精品線路。

對於很多遊客來說,到青海旅遊不僅僅只是看一次風景,更重要的是感受當地的人文和歷史。西寧市博物館羣將利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青海崑崙玉文化博物館等文化特色濃郁的博物館和西北驕、康美藥業等地方工業旅遊資源,打造特色旅遊品牌,景區將力爭在2019年創建成功。

  附:青海省加快提升旅遊業發展行動方案

根據國家旅遊“三步走”戰略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爲實現“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成旅遊名省”戰略目標,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爲指導,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圍繞全面落實“四個紮紮實實”重大要求,聚焦聚力“四個轉變”,落實全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精神,以改革創新爲動力,以破解難題爲導向,以轉型升級爲主線,以加快推進旅遊投資和旅遊產品開發爲重點,整合優勢資源,優化空間佈局,突出項目帶動,提升服務品質,努力發展全域旅遊,打造“大美青海”旅遊升級版,推動青海旅遊業規模、質量、效益綜合指標不斷提升。

二、行動目標

全省旅遊業發展重點在六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一)提升龍頭景區品質,基本達到全國一流水平。提升青海湖、塔爾寺、互助土族故土園等國家5A級旅遊景區品質,力爭祁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遊區、金銀灘—原子城景區、茶卡鹽湖景區、西寧市博物館羣等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並打造成爲全國一流水平的旅遊景區。

(二)大力促進項目投資,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綜合體、旅遊小鎮、風景廊道、自駕車旅遊服務體系、鄉村旅遊、旅遊新業態等項目投資,整合社會資金,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完成3000億元旅遊總投資(旅遊重點項目建設1000億元,基礎設施建設1000億元,支撐體系建設1000億元),使旅遊業成爲青海投資熱點和經濟發展新引擎,形成“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的全域旅遊新格局。

(三)發展指標迅速提升,旅遊成爲經濟支柱產業。2019年,全省年接待遊客3750萬人次以上,省外遊客比重達60%以上,旅遊綜合收入達到490億元,旅遊人均消費達到1500元,旅遊業直接從業人數達到16萬人,間接從業人數超過80萬人,旅遊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成爲經濟支柱產業。

(四)持續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努力建成旅遊名省。整合全省優勢旅遊資源,豐富大美青海產品、品牌體系,強化天空藍、湖水藍的青海“藍”品牌形象,深化高原綠、草原碧的青海“青”品牌形象,優化江源美、山河壯的青海“清”品牌形象,深化文化深、風情醇的青海“情”品牌形象,優化雙車廊、風景道的青海“道”品牌形象,推動青海旅遊從形象營銷向產品營銷轉變,將“大美青海”的美作爲服務標準深化落地,落實到旅遊服務的各個環節,提升美的體驗,實現建成旅遊名省目標。

(五)搶佔旅遊發展新高地,走出全域旅遊新模式。搶佔發展制高點,建設成爲中華民族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國家生態旅遊目的地、國家絲綢之路戰略支點上新興的黃金旅遊目的地,建成全國生態旅遊和自駕車旅遊示範省。以生態保護理念引領,以全域旅遊統籌發展,以風景廊道和自駕車旅遊形成突破,以“生態+”彰顯特色,以區域合作提升魅力,探索形成從景點旅遊邁向全域旅遊的發展新模式,走出獨具青海特色的全域旅遊發展之路。

(六)強化旅遊社會功能,建成富民、幸福、美麗產業。繼續打造5—10個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5—10個全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每年實施60個以上重點村旅遊扶貧項目。透過開展鄉村旅遊扶貧,拓寬貧困羣衆增收渠道,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完成重點旅遊扶貧任務,把青海建設成爲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品質卓越、遊客滿意的西部地區有綜合競爭力的旅遊目的地,將青海培育成市場秩序良好、服務效率和質量雙優的旅遊區。把旅遊業培育成爲我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羣衆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青海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帶動羣衆脫貧的富民產業,引領生態文明的美麗產業。

三、行動任務

牢固樹立大旅遊大融合發展意識,不斷擴大供給,豐富產品線路,構建以點帶面、以線連片的旅遊佈局,推進全域旅遊發展,講好青海故事,彰顯青海旅遊魅力,夯實青海旅遊產業發展基礎、搶佔制高點、形成新亮點,重點推進實施十大行動。

(一)品牌旅遊景區建設提升行動。

打造10個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知名景區,力爭新增5家國家5A級景區,1—2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3—4家省級旅遊度假區,紮實推進旅遊名省建設。

1.提升青海湖景區品質。以二郎劍景區(含兩碼頭)爲核心,將周邊日月山、青海湖漁場、南山等景點統一規劃、開發、管理,推動景區的整體提升,打造成爲全國乃至世界著名的高原特色生態旅遊、民族文化、體育旅遊目的地。加快推進青海湖景區管理體制改革,研究推動景區周邊羣衆參與旅遊經營管理,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建立健全多元利益共享機制,推進景地共建。進一步加強景區道路、遊步道、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休憩設施、導覽標識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供水供電、資訊通信、應急救援、垃圾污水處理、安全消防、醫療保障、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配備觀光車、自行車、遊艇等多樣化景區交通工具,建設固定演藝場所,有效提升景區的整體品質和美譽度。推進青海湖景區建設戶外休閒運動基地和“自駕遊”宿營地,促進生態旅遊和度假旅遊綜合發展。加強景地協作,維護旅遊市場秩序和旅遊環境,同步做好生態恢復工作。(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牽頭,省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環境保護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省體育局、省扶貧局、海南州政府、海北州政府配合)

2.拓展塔爾寺景區內涵。提升以藏傳佛教文化爲核心的現有景區品質,完善景區旅遊接待基礎和配套服務設施,加快推進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豐富旅遊活動內容,增強民俗文化內涵和參與性,促進觀光和休閒旅遊綜合發展。建設以“八瓣蓮花”民間藝術爲品牌,以文化企業爲龍頭,精心打造“一路(佛光路)一湖(蓮花湖)一山(蓮花山)一鎮(魯沙爾鎮)”爲區域的魯沙爾特色文化旅遊民俗風情小鎮。(西寧市政府牽頭,省民宗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配合)

3.加快推進金銀灘—原子城創建國家5A級景區。推進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旅遊標識系統、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的建設及改造提升。根據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推動景區資訊化服務平臺建設,推進景區現有停車場的提檔升級,加快自駕車營地項目建設,豐富和夯實金銀灘—原子城景區文化內涵和遊覽內容。依託青海湖、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蜚聲海內外的歌謠《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特色資源,從旅遊交通、安全、衛生、購物、綜合管理、資訊化服務、資源和環境保護等8個方面細化任務,強化管理,強化軟硬件建設,打造中國首個集軍事科技、音樂藝術、草原風情等於一體的“情境體驗式”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在國內有競爭力的經典紅色旅遊目的地及生態旅遊精品景區。(海北州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通信管理局、省旅遊投資集團配合)

4.加快推進祁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遊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抓住祁連機場建設和周邊交通格局改善的契機,推進卓爾山景區停車場、服務大廳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景區道路、觀景平臺、服務設施等,全力推進5A級旅遊景區及國家旅遊度假區的創建,打造名副其實的“天境祁連”。(海北州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通信管理局配合)

5.啓動茶卡鹽湖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以鹽湖生態保護爲根本出發點,綜合考慮交通、遊覽、衛生、購物、綜合管理、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多方面的客觀因素,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提升鹽湖旅遊品牌形象。科學統籌景區停車場、茶卡入口形象區、遊客集散中心、特色景觀旅遊名鎮、高原驛站國際服務區、德都蒙古文化風情體驗園、茶卡特色小鎮、光影小鎮、“天空壹號”、“天空之鏡”棧道、觀光火車及軌道技術改造、景區廁所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積極推動景區環境綜合治理與園林綠化等工程,重點加大茶卡鎮區建設和旅遊市場經營秩序的規範力度,進一步改善主要街道和鎮容鎮貌的環境美化。2017年,啓動茶卡鹽湖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推動以鹽湖觀光爲主體,以鹽業生產體驗爲載體,集觀光、休憩、文化體驗、戶外攝影、工業旅遊、康體養生、自駕旅遊爲一體的生態旅遊區建設,整合區域旅遊資源,着力打造茶卡鹽湖—哈里哈圖—都蘭湖—金子海旅遊精品線路,積極推廣“天空之鏡”旅遊品牌。(海西州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西部礦業集團配合)

6.提升互助土族故土園國家5A級景區品質。以土族文化、北山國家森林地質公園、天佑德酒廠等爲核心,打造以生態度假、文化體驗爲重點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整體提升改造基礎設施,完成特色民居改造,豐富娛樂項目等,推進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工作。(海東市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配合)

7.加快推進西寧市博物館羣創建國家5A級景區。充分利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青海崑崙玉文化博物館等文化特色濃郁的博物館和西北驕、康美藥業等地方工業旅遊資源,打造特色旅遊品牌,儘快完成國家5A級景區創建方案,完善景區接待、形象標識等設施,營造創建氛圍,力爭2019年創建成功。(西寧市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配合)

8.提升坎布拉景區品質。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基礎設施改造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支援度假休閒及周邊綠色產業發展,將坎布拉鎮創建爲生態特色鮮明、綠色產業突出、綠色金融服務水平較高的普惠金融綠色小鎮,提升服務質量,合理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杜絕售賣套票和強制消費行爲,按照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提升景區管理和服務水平。(黃南州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人行西寧中心支行配合)

9.提升門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區品質。依託百里油菜花海大地景觀,提升完善觀花臺,整合芬芳浴、花海鴛鴦、浩門跑馬場、達阪山觀景臺等景區資源,加強照壁山、白塔山、仙米林場、聚羊溝等景區(點)建設,完善景區硬件基礎設施,重點發展遊客參與體驗性旅遊項目,延長遊客停留時間,豐富遊覽內容。(海北州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配合)

10.提升年保玉則旅遊區品質。以年保玉則景區爲核心,以高原冰川湖泊、草原雪山等爲主要景觀,融格薩爾史詩、民族民俗等文化於一體,大力開發黃河源生態體驗旅遊、年保玉則戶外運動與觀光旅遊、阿尼瑪卿雪山戶外登山旅遊、高原徒步生態旅遊、獅龍宮殿、班瑪古村寨人文探祕體驗旅遊、高原探險自駕、主題攝影、文化尋蹤旅遊等旅遊線路和產品,促進生態文化旅遊大發展,有效提升旅遊產品吸引力和競爭力。以瑪沁縣、久治縣、班瑪縣、瑪多縣縣城爲基地,建設特色旅遊城鎮,推進區域旅遊合作,打造高原生態特色旅遊區、中國格薩爾文化核心區和青甘川交界區域精品旅遊目的地。(果洛州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配合)

(二)3000億旅遊投資項目推進行動。

1.核心景區、主題公園、旅遊綜合體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共計投資1000億元。加快推進青海湖景區、塔爾寺景區、崑崙山旅遊區、互助土族故土園、茶卡鹽湖景區、金銀灘—原子城景區、祁連風光旅遊區、西寧市博物館羣、坎布拉景區、門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區、年保玉則旅遊區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新華聯國際旅遊城、青海之窗文旅城、茶卡光影旅遊小鎮等一批大型旅遊項目建設。(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各市州政府、省旅遊投資集團配合)

2.旅遊交通、風景廊道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共計投資1000億。加快祁連等機場建設,建設青海湖支線機場和一批重點景區的通用機場。開展門源到祁連旅遊鐵路前期研究,加強西寧通往青海湖、門源、坎布拉、龍羊峽等重要景區的通道建設。實施國省幹線公路與3A級以上景區的連通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3.旅遊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共計投資1000億元。(1)百個旅遊景區點建設項目,整合投資200億以上。推進民和喇家遺址、大禹故里旅遊區、循化撒拉族綠色家園、同仁熱貢旅遊區、樂都瞿曇寺、湟源日月山景區、貴德、龍羊峽、格爾木崑崙文化旅遊區、德令哈“兩湖一址”、阿尼瑪卿雪山旅遊景區、班瑪瑪柯河生態旅遊區、玉樹環結古旅遊區、民和康格達景區和三川水利風景區等百個旅遊景區點建設和提檔升級。(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各市州政府、省旅遊投資集團配合)

(2)建設一批有山水依託、鄉土記憶的旅遊名鎮名村,整合投資100億元。在全省現有10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的基礎上,繼續打造5—10個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5—10個全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3)大力推進鄉村旅遊項目,整合投資100億元。各地區結合實際,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項目建設。每年新增鄉村旅遊接待點200家,每年評定星級鄉村旅遊接待點100家以上,每年新創建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20家。(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4)自駕車旅遊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整合投資100億元。建設一批自駕遊、徒步遊、自行車遊精品線路,大力發展野外拓展訓練、戶外露營。規劃建設自駕遊基地、戶外活動營地、汽車旅館,到2019年,自駕遊營地達到90個。(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5)旅遊廁所、資訊化建設等公共服務項目,整合投資100億元。2017年累計建成1000座旅遊廁所。加快寬帶青海建設,在重要旅遊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增設3G/4G基站,擴大光纖、光纜和無線網絡覆蓋面。加快旅遊集散中心體系建設,完善供水供電、應急救援、垃圾污水處理、醫療保障等配套設施。加快建立集交通、氣象、治安、客流資訊等爲一體的綜合資訊服務平臺。所有4A級以上旅遊景區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遊、電子講解、資訊推送等。全面實施景區資訊發佈、客流疏導、諮詢服務、應急處置等服務,建立健全旅遊安全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加強旅遊目的地安全風險評估、旅遊應急處置、旅遊保險等重點工作,健全完善旅遊安全保險體系。(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安全監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6)加大旅遊新產品新業態項目投資,整合投資200億元。建設以直升機、熱氣球、固定翼飛機等爲依託的低空旅遊項目。推進環西寧冰雪旅遊區建設,開發冰雪運動、冰雪觀光和民俗風情綜合旅遊項目。推動旅遊業與資訊諮詢、文化創意、影視娛樂、會展博覽等現代服務業互動發展。充分挖掘山水文化等資源,推出一批高水準文化演藝節目。依託青海省藏醫院、藏醫藥博物館及藏醫藥材保護區等資源,推進青海藏醫藥康復養生保健建設,開發藏藥浴等養生保健項目。發展深度療養、心理健康等現代療養保健產業鏈。依託西寧市城南新區、貴德、祁連、海晏、大柴旦、玉樹等溫泉旅遊資源,開發溫泉療養項目。依託海東平安富硒資源,大力發展富硒旅遊產品研發。依託鹽湖資源,打造茶卡鹽浴養生小鎮,開發養生娛樂觀光旅遊產品。開發中藏蒙醫藥特色體驗、養生度假旅遊線路和產品。依託我省紅色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逐步開通貴德至李家峽水路運輸航線,大力發展水上旅遊項目等。(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安全監管局、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7)大力推進旅遊住宿、餐飲、購物、娛樂休閒等配套要素項目,整合投資200億元。優化旅遊住宿設施的佈局和結構,重點發展度假型、會議型、保健型、旅居型、養生型等特色主題酒店,大力發展家庭賓館、農家旅館、青年旅社、汽車旅館、露營木屋帳篷等適合大衆的旅遊住宿設施。在西寧、海東、格爾木、德令哈、玉樹等旅遊城市和恰卜恰等旅遊集散地,建設旅遊文化特色街區。發展和壯大一批具有規模化、品牌化、規範化的旅遊商品生產、銷售企業,打造30個具有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的旅遊商品知名品牌。(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安全監管局、省工商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8)充分發揮青海省旅遊投資集團等龍頭旅遊企業及青海旅遊產業促進基金撬動作用。加快市場化運作,利用貸款貼息、融資擔保、債權、股份合作等多種金融槓桿,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尤其是民營資本進入旅遊產業,儘快形成大投資格局。(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金融辦、省旅遊投資集團、各市州政府配合)

(三)生態旅遊示範省創建行動。

1.創建國家生態文明旅遊先行區。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援,舉辦首屆“全國生態文明旅遊發展大會”及“世界生態旅遊發展大會”,搶佔生態旅遊發展制高點。持續推進全國生態旅遊示範區創建和國家綠色旅遊示範基地工作,率先探索制定推廣自然生態型A級景區標準和創建工作,創建一批充分體現自然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的景區,創新青海生態旅遊發展體系。(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2.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科學適度開發原則,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集約化、低碳化、綠色化。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爲契機,以優化生態旅遊發展空間爲核心,以完善生態旅遊配套服務體系爲支撐,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強化資源保護,注重生態教育,打造生態體驗產品,促進綠色消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各園區內外,以現有城鎮爲重點,加強基礎設施、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保設施建設。鼓勵採用節能、輕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實施綠色旅遊引導工程。鼓勵生態宣教中心、生態停車場、生態廁所、綠色飯店、民宿客棧以及各類生態企業開展綠色發展展示。建立訪客容量調控制度,科學合理確定訪客承載量;健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其他保護管理制度,嚴格評估訪客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開展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解說水平和活動策劃能力,編寫具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特色的講解詞,鼓勵提供多語種服務,滿足國際訪客需求,提高環境教育的科學性、體驗性和實用性。透過開展生態教育,加深訪客環境認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同步強化應急安全救援,加大打擊破壞環境違法犯罪力度。(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牽頭,省教育廳、省民宗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業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玉樹州政府、果洛州政府配合)

3.全力做好“可可西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嚴格執行《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中相關規定。按照申遺的程序和要求,各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做好“可可西里”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旅遊發展委、玉樹州政府配合)

4.推進實施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青海省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7—2025)。按照《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相關要求,編制《青海省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7—2025)》,加大生態旅遊資源富集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生態旅遊精品旅遊區,推動“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生態旅遊協作區”、“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全面提升青海生態旅遊綜合服務供給能力。(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5.探索建立和完善旅遊綠色發展機制。探索建立旅遊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旅遊生態保護與收益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廣實施綠色認證制度,探索構建綠色旅遊標準,推行綠色旅遊產品和綠色旅遊企業認證制度。建立旅遊生態環境預警機制,建立完善旅遊目的地與景區的環境容量發佈制度。(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6.率先推進旅遊綠色技術開發應用。支援綠色旅遊技術研發和基地建設,加大對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旅遊技術研發和支援力度,積極推進生態旅遊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推進旅遊全產業鏈生態化、低碳化設計。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嚴格酒店、客棧、景區用房等旅遊建築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建立節水型景區、酒店和旅遊村鎮。(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7.率先實施旅遊生態管制。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綠色管理制度,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綜合利用水平,在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對旅遊項目實施類型限制、空間規制和強度管制,形成旅遊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執行機制。(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8.推進節能減排示範點建設和推行旅遊業能源管理。率先實施旅遊能效提升計劃,開展旅遊產業重點環節的節能減排行動。節約集約旅遊用水、用地等自然資源,降低全行業資源消耗強度。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加強旅遊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組織開展以節能減排爲主要內容的旅遊循環經濟示範區建設工作。鼓勵節能服務中介機構與旅遊企業開展旅遊業能源管理。(省環境保護廳牽頭,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9.創新倡導綠色旅遊消費。率先建立綠色消費獎懲機制,開展綠色旅遊消費獎勵活動。推進酒店實施客房價格與水電、低值易耗品消費量掛鉤。加強旅遊生態文明教育,率先實施旅遊全行業全員綠色旅遊教育與培訓,傳播綠色管理理念,開展綠色營銷,引導旅遊者建立綠色旅遊觀,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引領全社會的低碳生活方式。(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環境保護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四)風景廊道及自駕車旅遊示範省建設行動。

1.實施《青海省三大旅遊景觀道建設規劃》,加快推進祁連山風光帶生態旅遊景觀廊道、青海湖人文旅遊景觀廊道、黃河上游旅遊景觀廊道建設,建成國家示範旅遊景觀廊道。祁連山風光帶生態旅遊景觀廊道自駕精品核心線路走向爲“西寧—大通—門源—祁連”,展現河谷田園、高原森林、雪山草原立體原生態山水環境,突出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資源組合特色,未來輻射帶動青海北部區域自駕旅遊發展。青海湖人文旅遊景觀廊道自駕精品核心線路爲“樂都—西寧—湟源—日月山—倒淌河—二郎劍—金銀灘—原子城—鳥島—茶卡”,以青海湖世界級原生態自然生態景觀爲核心,融合紅色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安多藏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色,未來將輻射帶動青海中部區域自駕旅遊發展。黃河上游旅遊景觀廊道自駕精品核心線路爲“民和三川—循化—化隆羣科新城—尖扎李家峽—貴德清清黃河—共和龍羊峽”的黃河水上明珠旅遊線,以百里黃河旅遊經濟帶的自然生態和多民族文化爲核心,重點突出民和南部三川地區“喇家遺址、大禹故里、土族風情、黃河風光”四位一體旅遊區、循化、化隆、尖扎、貴德、共和龍羊峽旅遊區,豐富遊覽內容,形成“清清黃河”水上生態體驗與度假旅遊精品走廊,未來輻射帶動青海東部區域自駕旅遊發展。三大旅遊景觀廊道漸趨成熟後逐步向青海西部、南部輻射發展,最終形成全省“全域自駕”,率先在全國創建自駕車旅遊示範省,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自駕車旅遊發展建設經驗,提供創新示範。(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2.構建無縫對接、網絡立體化的全域自駕遊交通服務體系。圍繞西寧門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全省高速、高鐵、機場、客運中心、景區、自駕車租賃點的交通服務設施體系,實施“景區最後一公里”工程,提升景區通達性,形成通暢、安全、完善的青海省自駕車旅遊公路網絡,將通往旅遊區的標誌納入道路交通標識範圍,完善旅遊標識。促進旅遊集散中心建設,透過不同旅遊交通工具的換乘組合,實現景區的自助自駕遊。透過高等級道路進行連接,以重點景區爲核心,旅遊空港(支線機場)爲骨架,旅遊城鎮爲支撐,構建青海自駕車(房車)營地系統。依託公路規劃自駕遊途中服務網絡,有機整合全省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站、公路道班等現有資源,結合公路沿線新建觀景攝影點、遊客服務區、旅遊廁所、汽車旅館等設施,爲遊客提供完善的旅遊諮詢、自駕車、旅遊購物、醫療、旅遊餐飲、旅遊廁所、停車維護等服務。(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3.推動完善自駕車旅遊租賃服務體系,形成“機場+落地自駕+異地租還”爲特色的地接服務網絡。在西寧機場、格爾木機場、德令哈機場、玉樹機場、果洛機場等引入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等連鎖企業設定自駕車租賃網點,大力發展“落地自駕、異地還車”特色服務。利用自駕遊線路設計打通全省“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之間的空間障礙,解決青海旅遊“旅長遊短”等問題。(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旅遊發展委、青海機場公司、各市州政府配合)

4.圍繞自駕遊景觀廊道,統籌“通道+城鎮+景區+營地”的全域旅遊要素建設。按照《青海省自駕車營地建設規劃》打造青海省自駕車營地羣,實施青海省自駕車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圍繞自駕遊景觀廊道統籌旅遊線路,整合景觀廊道區域內旅遊通道、旅遊城鎮、旅遊景區、自駕車營地“四大主體”爲核心的相關要素產業,豐富完善旅遊產品供給,以全域旅遊理念充分發揮旅遊的經濟社會綜合功能。全域自駕遊旅遊要素建設,包括四方面:資訊服務系統(旅遊吸引物、旅遊交通、商業購物、特色餐飲、旅遊住宿、旅遊資訊載體)、預定服務系統(飯店住宿預訂、交通票務預訂、汽車租賃預訂以及旅遊線路預訂等)、消費服務系統(圍繞旅遊散客食、住、行、遊、購、娛的旅遊消費配套的硬件設施與服務)、保障服務系統(安全保障、救援保障、醫療保障、保險保障、維權服務保障等),以“自駕車營地羣+途中服務網”構建全域自駕遊服務體系。(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5.推進“自駕遊+”,形成線路類型多樣、主題多樣、特色多樣的全域自駕遊產品體系。重點開發青海湖原生態觀光體驗、環湖自行車競賽、“中國最美草原”祁連山觀光體驗、“清清黃河”水上生態體驗與度假、河湟谷地鄉村休閒,藏、土、回、撒拉、蒙古民族文化體驗,唐蕃古道文化尋蹤等自駕車旅遊產品,將自駕遊與露營、溫泉、自行車運動、低空旅遊、美食、節事節會、科考科普等專項旅遊相結合,形成線路類型多樣、主題多樣、特色多樣的全域自駕遊產品體系。創新“自駕遊+”發展理念,提升全域自駕遊深度體驗系統。擴展“雙自旅遊”,以“環湖賽”爲突破口,將青海自駕車旅遊與特色自行車旅遊緊密結合,圍繞主要的自駕車營地,在重點區域規劃自行車租賃服務站和自行車露營地,設計串聯自駕車廊道、重點景區的自行車精品線路體系。積極推進“自駕車+戶外旅遊”,開發全地形自駕遊、越野摩托車自駕遊等專項自駕車旅遊產品。加強區域聯動,打造跨區域自駕遊大產品體系,與西藏聯合打造青藏穿越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與陝西、甘肅、新疆聯合打造絲綢之路旅遊線;與四川聯合打造特色自然生態觀光旅遊線、宗教文化旅遊線。推動青海自駕車旅遊在中遠程高端市場打響品牌,充分考慮方便自駕車旅遊者購買和消費,由同一條自駕車旅遊產品線路上的各景區(點)、酒店聯合,提供該自駕車旅遊線路上所有景區(點)的“一站式消費、標準化服務、統一性結算”,以“聯合推廣、整體營銷”的方式推廣青海自駕車旅遊產品線路。(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民宗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6.加快建設青海自駕車旅遊資訊服務系統,以“智慧景區+智慧通道”強力推進移動互聯網的全域覆蓋。推進青海湖、塔爾寺、貴德等“智慧旅遊景區”創建,構建跨網絡、跨平臺、跨終端、跨空間的網絡營銷平臺體系。圍繞三大旅遊景觀廊道,推進建設G227、G315、G109公路智慧旅遊帶,逐步向其他目的地城市和景區梯次推進,推進資訊化網絡向重點旅遊村延伸,建設多層次、開放式服務的旅遊資訊化應用平臺體系。加快全省自駕車統一呼叫中心建設,建立相關部門“自駕遊資訊採集交換共享協作機制”。提升青海自駕旅遊門戶網站,重點建設完善線路與行程制定、導航與地圖查詢、資訊查詢與推送、在線購買預定(交易結算)、安全保障與救助、虛擬導遊服務等一站式服務。建設全省自駕車統一應急調度體系,組織銜接各地各部門聯動快速處理突發事件,強化全省自駕車旅遊數據及統計平臺、公衆資訊傳播創新渠道的建設。做好與移動電子商務運營商的對接,整合全省“自駕遊O2O閉環”中的上游供應商、中游代理交易平臺、下游網絡營銷平臺。(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通信管理局、省測繪地理資訊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7.加強對青海自駕車旅遊的管理服務。發揮政府主導,加強統一管理,對外爲自駕車遊客提供全面、系統、快捷、周到的“一站式服務”,對內加強各級旅遊管理部門、各旅遊經營企業、各級地方政府的協調與配合,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發揮“青海省自駕遊協會”和“西部自駕車旅遊聯盟”作用,整合全省自駕車旅遊汽車營地、汽車旅館、自駕車俱樂部、餐飲服務商、自駕車旅行社等,開發《青海省自駕車旅遊手冊》,整合導遊地圖、線路設計、景點介紹、路況資訊、餐飲住宿資訊、應急救援電話等資訊,透過GPS定位實現與地圖軟件的智能嵌入,爲遊客提供自駕遊導航和語音(多媒體)導遊服務。嚴格按照自駕車旅遊服務規範、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業性法規,加快建設旅遊執法管理隊伍,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加強自駕車旅遊執法監督檢查,規範自駕車旅遊市場秩序,建立健全旅遊突發公共事件的防範和處理機制。加強自駕車旅遊專業人才培訓,完善人才資格認證機制。開展自駕車旅遊專項培訓,培訓與自駕遊相關的領隊、導遊等專業服務人員。推動建立“青海省自助自駕遊誠信聯盟”。(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工商局、省安全監管局、省測繪地理資訊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8.完善自駕車旅遊發展的土地政策和相關支援。出臺《關於加快發展自駕車旅遊項目建設的意見》,對土地、融資、稅收等相關政策支援予以明確。各級政府要充分考慮旅遊資源所在地及其周邊地區自駕車旅遊建設項目的用地需要,將屬於規劃範圍內的旅遊項目建設用地及周邊尚未開發的土地一併納入開發控制性規劃。積極發揮國有大型旅遊企業的投資建設引導作用,推進“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建設模式,鼓勵省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全省自駕車營地、汽車旅館、汽車租賃等業務。(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國土資源廳、省環境保護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地稅局、各市州政府、省旅遊投資集團配合)

9.推動全省自駕遊相關業態發展。把自駕車旅遊市場帶來的巨大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轉化爲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以巨大的市場力量和市場機制,爲各產業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推進相關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自駕車旅遊+農牧業”,開發特色農產品,實施自駕車“後備箱工程”。配套規範發展汽車旅館、自駕遊俱樂部、旅行社、行業協會、汽車租賃、保險服務等相關業態,提供更加便捷的集中、綜合服務,優化自駕車旅遊產業形態。(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農牧廳、省商務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10.制定自駕車旅遊發展的相關法規標準。制定實施《青海省自駕車營地建設標準與管理辦法》《自駕車旅遊運營許可制度》《自駕車旅遊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國家相關規範的指導下,結合青海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以符合省情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爲基礎,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爲補充的旅遊標準框架體系,規範自駕車旅遊行業經營行爲。推廣標準合同範本,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最大程度減少各類糾紛。(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體育局、省質監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五)鄉村旅遊扶貧富民行動。

1.編制和實施鄉村旅遊扶貧富民規劃。各地按照全省休閒農牧業、林業、旅遊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等有關規劃,因地制宜,分類發展,圍繞油料、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特色養殖等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抓緊編制當地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專項規劃。提高規劃設計的創意水平,充分挖掘當地自然、歷史、民俗等資源內涵,突出主題特色,開發新產品。(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2.實施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着力改善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特色村道路、電力、飲水、停車場、標識(指示)、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資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重點解決交通主幹道、重點景區與休閒農牧業、鄉村旅遊點的道路連接。加強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美麗家園清潔行動,加大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和垃圾污水處理力度,形成整潔、衛生、美觀,富有地域特色的村容村貌,實施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提升工程。(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旅遊發展委、省扶貧局、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各市州政府配合)

3.大力推進旅遊扶貧工程。探索以旅遊資源、扶貧資金等入股參與旅遊開發,讓貧困羣衆獲得穩定收益。加強對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整村扶持,各地結合當地旅遊資源,大力推進鄉村旅遊扶貧項目建設。引導培育30個具有觀光、品嚐、體驗、休閒、度假、教育等多功能的休閒觀光農牧業基地,形成佈局合理、業態豐富、功能完善的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新格局。(省扶貧局牽頭,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4.大力推進旅遊名村建設,打造一批精品鄉村旅遊示範村。與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完善農村旅遊接待設施,重點建設西寧市湟源縣東峽鄉下脖項村、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鎮三蘭巴亥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拉布鄉拉司通村、貴德鬆巴民俗文化村、龍羊峽德勝村等一批旅遊名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理念,整合各方資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鄉村旅遊示範村。轉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康體養生、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在妥善保護自然生態、原居環境和歷史文化遺存的前提下,鼓勵社會資本有規劃地開發休閒農莊、鄉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駕露營、戶外運動等鄉村休閒度假產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支援各地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藝、農事體驗、節事節慶活動。鼓勵休閒農牧業、鄉村旅遊與文化、運動、森林、研學等旅遊新業態融合發展。(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環境保護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旅遊發展委、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5.健全完善和實施鄉村旅遊標準體系。依法依規加強對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的管理和引導,修訂完善《青海省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評定辦法》《青海省鄉村旅遊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加強對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點軟硬件建設規範指導,提升經營管理和接待服務水平。加強市場監管,着力解決管理不規範、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質監局、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6.建設鄉村旅遊創業就業基地。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援,重點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專業技術人員到有條件的農牧區開展規劃設計、創作創意、經營管理等就業創業行動,建設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支援高等院校、旅遊協會等單位和組織爲鄉村旅遊創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教育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旅遊發展委、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7.推動鄉村旅遊智慧化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新模式”,全面提升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的管理、服務、營銷水平。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積極支援社會資本、企業發展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電子商務,加快推進農副產品、鄉村旅遊產品網上交易步伐。支援有條件的地區透過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APP、微信等方式宣傳推廣特色產品。鼓勵建設集旅遊諮詢、展示、預訂、交易於一體的智慧旅遊鄉村服務平臺。(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8.提升鄉村旅遊組織化水平。創新休閒農牧業、鄉村旅遊的組織模式,鼓勵成立行業協會、合作社、股份制公司或適度引入工商資本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等方式,進行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生產經營、組織管理、品牌打造、形象推廣,建立農工商貿遊有機結合的產業體系,提升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的組織化水平。引導和支援社會資本開發羣衆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休閒旅遊項目。(省農牧廳牽頭,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旅遊發展委、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9.建立健全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重點開展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帶頭人、經營戶和從業人員培訓,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服務質量,培養一批休閒農牧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帶頭人和從業者。(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扶貧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六)旅遊宣傳推廣與市場開發行動。

1.創新市場營銷手段,拓展旅遊客源市場。轉變傳統旅遊營銷模式,以旅遊產品銷售爲核心,明確重點客源市場,創新促銷模式,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營銷模式,積極拓展客源市場,擴大“大美青海”旅遊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譽度。(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廣電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2.深度營銷“大美青海”。圍繞“大美青海”核心品牌,構建由旅遊目的地品牌、旅遊產品品牌、旅遊企業品牌組成的多元化旅遊品牌體系。(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工商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3.針對重點客源市場,創新市場營銷平臺。完善旅遊宣傳推廣體系和執行機制,開展市場需求調研和營銷績效評估,推進旅遊宣傳促銷專業化、市場化。建立宣傳、文化、旅遊、外事、商務聯合推廣和省、市(州)、縣、企業聯動、捆綁營銷機制。加強航空、高鐵、旅遊市場營銷合作。持續開展“大美青海·走遍中國”系列活動,赴全國各省(區)、直轄市、港澳臺地區的主要客源地宣傳促銷。以青藏鐵路沿線旅遊推廣聯盟爲核心,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青藏鐵路沿線、黃河旅遊和長江旅遊推廣聯盟,完善區域旅遊合作機制,重點推進青藏鐵路、長江、黃河沿線、援青省市和絲綢之路沿線省(區)的旅遊合作。加強與對口援青省市的交流,爭取更多合作和支援。(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商務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外事辦、省廣電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4.利用現代媒介,拓展客源市場覆蓋面。科學統籌各市、州旅遊廣告片在援青省市衛視的播放工作;開展青海旅遊“進衛視、進電臺、進晚報、進酒店、進社區、進街道、進車站、進機場、進寫字樓、進商場”等客源地營銷工程。整合媒體資源,創新宣傳手段,利用知名搜尋引擎、網站及微信平臺、手機客戶端,開展網絡營銷,強化旅遊推介和營銷作用。(省廣電局牽頭,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旅遊發展委、青海新聞網、各市州政府配合)

5.強化形象推廣,拓展入境市場。依託“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制定青海入境旅遊市場發展營銷方案,鞏固東南亞、港澳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等主要客源市場,拓展中東歐等新興客源市場。穩定運營西寧至韓國、泰國和臺灣地區航班,逐步開通西寧至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航線(航班)。鞏固已開通的西寧—香港、西寧—東京、西寧—韓國、西寧—馬來西亞等航線,積極促成西寧—迪拜的國際航線開通。用好入境旅遊獎勵資金,大力開拓入境旅遊市場,塑造青海國際旅遊形象上下功夫,積極參加海外旅展,加強與國家旅遊局駐外機構的協調溝通,開闢新的境外市場營銷渠道。(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國資委、青海機場公司、各市州政府配合)

6.創新品牌節慶會展模式,增強節會旅遊吸引力。充分利用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三江源國際攝影節等品牌效應,配套豐富大衆旅遊功能,將品牌經濟有效轉化爲旅遊經濟。辦好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青海高原特色國際農展會、門源油菜花節、貴德黃河文化旅遊節、大通花兒會、互助北山杜鵑花節、阿尼瑪卿雪山徒步轉山節、青海湖高原越野精英賽、激情穿越柴達木汽車摩托車賽、循化黃河極限搶渡賽、貴德黃河極限搶渡賽等旅遊節慶、賽事活動,突出各地節慶會展特色和主題,抓好統籌協調,增強節慶會展吸引力,形成“一地一節,節節各異”的格局。(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廣電局、省體育局、青海湖景區管理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七)旅遊+發展推進行動。

1.實施旅遊與一產的融合,促進休閒旅遊發展。以農(牧)家樂建設爲抓手,促進鄉村休閒旅遊的規模增長、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加快鄉村旅遊示範縣、示範點、示範村的提檔升級,完善旅遊廁所、廚房等服務設施和功能。同時,依託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溼地公園、風景名勝區、水利風景名勝區,引導休閒度假旅遊發展。發揮畜牧、食用鹽、礦泉水等優勢資源和犛牛肉、蟲草、藏藥材等特色、綠色產品,提升旅遊業的綜合效益。(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2.實施旅遊與二產的融合,促進工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青海特色工業資源,開發工業觀光產品;開發鹽湖觀光、體驗等旅遊項目;開發水電旅遊,遊艇旅遊;開發熱貢藝術、藏毯、藏飾、藏蜜、藏繡、民族刺繡、崑崙玉雕、黃河石藝、石雕、蟲草、枸杞、青稞酒等旅遊商品和紀念品等。(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牽頭,省旅遊發展委、省商務廳、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3.實施“交旅融合”。壯大旅遊交通運輸產業,以“旅遊專列、旅遊包機、旅遊包車”等方式促進旅遊客運專線、旅遊民航專線、景區旅遊環線。(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旅遊發展委、青海機場公司、青藏鐵路公司、各市州政府配合)

4.實施“文旅融合”。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遊文化演藝產業,提升來青遊客人均消費水平,支援手工藝品製售和“非遺”項目進景區建設。鼓勵民族、民間、民俗文藝團體和專業藝術院團與旅遊集散地、重點景區的合作。打造3至5臺形式多樣、特色鮮明、遊客喜聞樂見的演藝劇目。以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西路軍紀念館等爲依託,發展紅色旅遊。(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牽頭,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5.實施“體旅融合”。促進冰雪旅遊、特種旅遊和戶外體驗旅遊發展,打造“世界級高原戶外運動勝地”;充分利用青海的河流、沙漠、高原、高山、草甸、沼澤、湖泊、雪峯等自然資源,積極開發滑雪、滑冰、戶外徒步、自行車運動和野外宿營、登山、探險等體育旅遊產品和特種旅遊產品。(省體育局牽頭,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6.以休閒度假爲核心發展休閒旅遊產業。以農(牧)家樂、現代農業莊園創建、滑雪場、休閒度假、自駕車旅遊和特色旅遊城鎮、鄉村爲載體,促進城鎮鄉村休閒旅遊、城市休閒旅遊、避暑度假旅遊和冰雪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推動休閒旅遊規模集聚發展和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休閒旅遊產業。(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牧廳、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7.推出高原特色養生休閒旅遊產品。發揮青海自然環境和氣候優勢,促進商、養、學、閒、奇、情等旅遊新要素產品開發,結合現代養生健康理念,推進養生保健和休閒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深度療養、心理健康等現代療養保健產業鏈,推出面向國內外中高端市場的康樂養生休閒一體化產品。(省衛生計生委牽頭,省旅遊發展委、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8.突出自然風光優勢,推出旅遊攝影產品。依託自然風光,打造旅遊攝影線路和產品,構建攝影市場需求的服務體系,推出絲綢之路、高原風光、雪山草原、丹霞地貌、原生態村落等有吸引力的攝影專項產品,打造“中國攝影必到地”旅遊品牌。(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文聯、各市州政府配合)

(八)淡季旅遊促進行動。

1.持續抓好冬春季旅遊工作。加大營銷力度和市場價格引導,重點抓好旅遊與文化、體育業融合,推出一批冰雪、徒步等旅遊產品和民俗、節慶活動,努力實現“夏秋旅遊火熱,冬春旅遊升溫,四季旅遊均衡發展”的全季旅遊目標。引導各地區發揮主觀能動性,抓好淡季旅遊線路、產品策劃工作,制定促進淡季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2.加快冰雪旅遊運動項目開發。推進環西寧冰雪旅遊區建設,開發冰雪運動、冰雪觀光和民俗風情綜合旅遊項目。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科學規劃冰雪運動場地,推廣冰雪健身項目,發展冰雪體育社會組織,開發冰雪旅遊項目,打造冰雪旅遊景區、線路和賽事活動等。(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體育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3.做好春秋旅遊產品設計。發揮旅遊市場價格調控和宣傳促銷功能,延長旅遊旺季時間,突出“絲綢之路”青海道歷史民俗文化旅遊宣傳,引導春秋兩季旅遊市場增長,發揮青海東部地區氣候優勢,開發春季賞花金秋嘗果旅遊產品。(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九)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

1.推進旅遊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以學習貫徹新修訂的《青海旅遊條例》爲契機,依法加強旅遊市場監管、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着力制定和完善旅遊相關標準,形成國家標準、國家行業標準和省級標準三位一體的旅遊標準框架體系,暢通市場主體准入和退出機制,充分發揮標準在提升服務質量中的基礎性、規範性和引領性作用。(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質監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2.健全服務質量監管體系。深入貫徹落實《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旅遊市場綜合監管的實施意見》,釐清各級各部門在旅遊市場監管中的責任,形成“權責明確、執法有力、行爲規範、協調一致、快速聯動、保障有效、失職追責”的旅遊市場綜合監管責任體系。依法重點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虛假廣告、不合理低價、強制購物等現象。落實全省旅遊市場聯合執法、違法行爲查處資訊共享、旅遊安全突發事件協調聯動機制。持續開展旅遊景區、星級飯店和旅行社服務質量專項整治行動。(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網信辦、省公安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各市州政府配合)3.打造誠信經營、文明旅遊環境。各相關部門及時互通資訊,實現對違法違規旅行社、導遊和旅遊經營人員的聯合懲戒,使其一處受罰,處處受限。建立旅遊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健全旅行社及旅行社出資人、管理者信用檔案,完善旅遊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實施文明旅遊建設“五個一工程”:打造“爲中國加分”品牌、落實《國家旅遊局關於遊客不文明行爲記錄暫行管理辦法》、建好“文明旅遊示範創建”體系、壯大“旅遊志願者”隊伍、構建“行業正向宣傳引導”機制。(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文明辦、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十)旅遊人才開發與智力支撐行動。

1.實施“百千萬”人才計劃。按照“提升存量、整合全省、柔性共享、引進關鍵、激發活力”的原則,實施百名旅遊領軍人才(高原精英計劃)、千名旅遊英才計劃、萬名旅遊骨幹培訓計劃。到2020年,我省旅遊企業家和進階管理人員等旅遊領軍人才達到100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能工巧匠等爲載體,扶持旅遊專業技術人才、能工巧匠傳承人等旅遊特色人才1000名;離退休老專家、導遊員、景區講解員等人才10000名;景區工作人員、農(牧)家樂經營者、酒店服務員、手工藝品生產者、特色產品銷售商、旅遊車司機、歌舞表演者等各類旅遊從業人才達到100000名。(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人才辦、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2.加強與旅遊院校、旅遊企業合作,推進青海旅遊職教集團發展。貫徹落實《國家旅遊局教育部關於促進現代旅遊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與教育部門合作推進旅遊職業教育改革,組建旅遊職教集團。充分發揮高校教育作用,優化學科結構,增設旅遊相關專業;積極推進職業院校與旅遊企業聯合辦學,引導職業院校以市場爲導向設定旅遊教學專業,爲培育青海旅遊業發展實用人才建立平臺。(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人才辦、省教育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3.加強旅遊人才開發與培訓力度。構建行政管理、經營管

理、專業技術、服務技能和旅遊實用五支人才隊伍。舉辦各類培訓班,加大對旅遊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現有旅遊隊伍人員素質。實施重點人才開發工程計劃,圍繞全域旅遊、旅遊項目建設、鄉村旅遊等一系列專題,對旅遊行政管理人員進行輪訓。大力發展現代旅遊職業教育,加強實踐性教學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造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設立部分資金,結合國家人社部“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活動,組織專家爲青海各旅遊企業、各地旅遊發展等進行會診,提供針對性智力服務等。完善旅遊人才評價機制,推動社會化評價,健全旅遊人才發展激勵保障機制。充分利用網絡培訓方式開展旅遊人才免費培訓。(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人才辦、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4.推進旅遊志願者隊伍建設。圍繞文明引導、遊覽講解、質量監督、旅遊諮詢、特殊羣體幫扶、應急救援等重點領域,廣泛開展旅遊志願服務活動。全省旅遊志願者達到5萬人,基本建立旅遊志願服務制度體系、工作體系、保障體系、激勵機制,使旅遊志願者隊伍的數量、質量與發展環境適應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志願服務在旅遊業持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省旅遊發展委牽頭,團省委、省文明辦、省教育廳、各市州政府配合)

四、保障措施

爲切實保障提升行動取得實效,重點實施六項舉措。

(一)加強統籌領導。

全省定期召開旅遊發展大會,推動方案重點任務落實。各地區、各部門要將推進旅遊發展提升行動作爲青海省重要戰略工程,建立健全推動旅遊發展工作機制,加強統籌領導,協調推進,建立目標管理制度,將旅遊發展納入政府部門專項考覈,定期督查。主要負責同志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將旅遊發展納入年度重點工作。(各市州政府牽頭,省直各單位配合)

(二)加大資金投入。

1.加大旅遊專項投入。整合財政資金進行基礎性、配套性、先導性投入,省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省級旅遊發展專項引導資金,透過政府引導基金、先建後補、業績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對旅遊宣傳促銷、重點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旅遊新業態開發、旅遊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遊扶貧等項目支援力度。各地區要加大投入力度,按照預算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加強項目庫管理,健全項目預算審覈機制,涉及財政政策和資金支援的,要與滾動財政規劃相銜接。(省財政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2.創新財政支援方式。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決策、防範風險”的原則,充分發揮青海省旅遊產業促進基金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更好地體現政府政策導向性作用;搭建旅遊資本運作新平臺,充分發揮青海旅遊投資集團龍頭帶動作用;搭建旅遊資源培育整合平臺,在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本地與外地之間,透過對接交流、股權置換、兼併重組等多種方式培育和整合旅遊資源;透過旅遊產業基金、旅遊資產證券化、PPP模式、上市籌措資金等手段,搭建旅遊資本運作平臺;整合渠道資金,促使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投入旅遊客運業、休閒住宿業、特色餐飲業、景區遊樂業、文化娛樂業和旅遊商品業。(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財政廳、省金融辦、人行西寧中心支行、國家開發銀行青海省分行、省旅遊投資集團配合)

(三)加強政策扶持。

1.強化金融扶持。加大旅遊“全產業鏈”的信貸支援力度,創新旅遊產業信貸產品和模式,創新旅遊產業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旅遊產業信貸擔保方式,優化旅遊產業信貸業務,做好鄉村旅遊扶貧貸款項目。大力支援符合條件的旅遊企業上市掛牌融資,鼓勵引導旅遊企業透過債券市場籌集資金,探索旅遊企業透過引入基金等其他融資方式融資。深化旅遊保險合作機制,積極培育和發展旅遊保險市場。加大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支援旅遊產業力度,完善旅遊產業外匯兌換服務體系。推動金融與旅遊、文化深度融合聯動發展。充分發揮國開行青海省分行、農發行青海省分行的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優勢。建立銀企、銀政旅遊項目開發合作機制。不斷加大旅遊領域民間投資項目推進力度。做好鄉村旅遊扶貧貸款項目。深化旅遊保險合作機制。(省金融辦牽頭,省財政廳、省旅遊發展委、人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銀監局、青海證監局、青海保監局配合)

2.開放旅遊市場。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執行規則,打破行業、地區壁壘,推動旅遊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鼓勵信譽度高的旅行社和旅遊車(船)公司跨地區連鎖經營。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推動優勢旅遊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深化對外合資合作,完善國際國內區域旅遊合作機制,構建務實高效、互惠互利的區域旅遊合作體。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區域合作機制框架下,制定有利於邊境旅遊的出入境政策。在保障國家安全前提下,加快推進我省未開放地區合理有序開放,進一步促進人文交流和旅遊業發展。(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外事辦、各市州政府配合)

3.強化旅遊用地保障。將旅遊業建設項目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符合當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旅遊項目,按建設時序及時保障用地。依法實行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多方式供應建設用地,支援使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建設旅遊項目。明確重點片區規劃和重點旅遊項目建設清單,完善准入退出、滾動管理機制。完善土地產權制度,探索建立農民利用集體土地參與旅遊開發、分享收益的相關政策。(省國土資源廳牽頭,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旅遊發展委、各市州政府配合)

(四)構築旅遊安全保障機制。

強化安全意識,落實安全責任,要完善旅遊安全設施設備,加強安全保障措施,提高旅遊保險保障水平;要完善旅遊應急救援體系,構築旅遊安全保障網絡,堅守旅遊安全底線;要建立旅遊安全預警機制,強化重點領域和環節的監管,重點加強旅遊景區旅遊設施、旅遊車輛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及自駕車旅遊交通安全監管;重點推動建立政府救助與商業救援相結合的旅遊緊急救援體系,鼓勵有條件的旅遊企業建立專、兼職的緊急救援隊伍,將景區派出所或警務室建設納入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景區內專職保衛機關建設,配齊配全安保力量,加大技防設施投入,積極探索利用公安、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和專業化救援隊伍爲旅遊緊急救援提供服務的新機制。(省安全監管局牽頭,省網信辦、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旅遊發展委、省質監局、青海保監局、省政府應急辦、各市州政府配合)

(五)深化旅遊改革。

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在推動旅遊產業發展和打造旅遊目的地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旅遊綜合協調機制改革,着力構建旅遊綜合性產業合力推動的體制機制。增強旅遊行政部門的統籌協調和綜合監管職能,更好地發揮旅遊業的融合作用和產業帶動作用。支援有條件的地區成立旅遊發展委員會,強化旅遊業綜合協調管理能力。大力推進景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全面理順景區管理體制。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推動旅遊綜合執法體制改革,設立旅遊綜合執法局、旅遊警察等。(省旅遊發展委牽頭,省編辦、省公安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安全監管局、各市州政府配合)

(六)加強監督落實。

各地區結合實際,落實本行動方案要求,研究編制本地區提升計劃實施方案,加強對計劃實施的統籌協調、跟蹤評估等。做好提升行動計劃任務的分解和督查落實,確定具體指標、完成時限和評價要求,嚴格建立並執行督查制度,責任到人,確保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省旅遊發展委牽頭,各市州政府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