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節後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學問君 人氣:2.61W

導語:分離焦慮的發展一般經歷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家人離家前的不安、抗拒;失望階段:家人離家後的難過和拒絕;超脫階段:逐漸接受事實,適應生活。更多心理學與生活盡在應屆畢業生心理網。

節後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春節期間,老人兒孫繞膝,孩子歡欣笑鬧,家裏歡聲笑語,一片祥和。可假期過後,隨着中青年們陸續上班,甚至離開家鄉,年邁的老人、無人陪伴的孩子,甚至異地分居的伴侶,往往就會陷入分離的憂傷中。

據報道,廣州岑村的劉阿婆春節過後吃不下,睡不香,血壓升高,並出現頭痛、頭暈。子女們紛紛趕回來看望,每次剛一進門,老人的病就逐漸好了,可離開沒多久老人就又犯病。來回折騰多次,他們只好將老人送醫院治療。2月28日,廣西市民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了一條消息,內容只有寥寥幾個字“真的不知道怎麼辦纔好”,並配有兩張圖片,是3歲的女兒與自己的母親在機場相擁而泣的場景。宋女士稱,這樣的情況她幾乎每年都要經歷幾次,每次都心疼不已,卻又無力改變。

相見時難別亦難,節日期間的'熱鬧與節後的冷清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與家人分居兩地的人們,生活漸漸被打回“原形”,也把他們的心帶向了遠方。對老人而言,年節期間,不管子女在外地還是本地工作,都會整日陪在他們身邊。老人也會忙裏忙外,渾身的勁兒好像用不完。但兒女要走的前一兩天,老人的情緒往往會發生明顯變化,心裏像掏空一樣難受。對小孩而言,父母上班後,陪他們的時間減少,似乎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老一小的悲傷情緒就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原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其實,這樣的感受在一生中任何時段都可出現,尤其是內心脆弱、缺乏安全感的人,如老人、孩子、女性。從“關係框架理論”來看,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將“親人離家而去”與“自己被拋棄”等負面想法聯繫起來,進而減少對當下事物的直接體驗,自發而不自覺地沉浸在悲傷中,越想越鬱悶。古人說“七情致病”,心理社會因素在某些身心疾病的發病上起到“扳機”作用。行爲心理學家認爲,一部分身心疾病屬於條件反射性學習,強化是學習過程的重要要素。比如,劉婆婆的高血壓等不良身心反應會引來子女們的看望和額外照顧,並因此被強化,所以纔有子女們一回來就好,一離開就發病的表現。而有些孩子總是家長一離開就肚子痛,是將父母離開所產生的不安和孤獨的情緒內化,轉而“攻擊”自身消化系統,周圍人的過度關注會強化這些症狀。俗語說的“心揪成一團,胃裏燒得厲害”,就是形容焦慮對器官的傷害。

分離焦慮的發展一般經歷三個階段。反抗階段:家人離家前的不安、抗拒;失望階段:家人離家後的難過和拒絕;超脫階段:逐漸接受事實,適應生活。很多人沒有過渡到第三階段,而停留在第二階段,慢慢會轉化爲持續的情緒低落或軀體問題。處理不好,老年人會鬱鬱寡歡,產生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等過激行爲;孩子日後容易形成孤僻或對抗性格。

爲人子女、父母者,年節期間一定要防範一老一小出現分離焦慮。首先要做好分離前的準備,給家人留出做思想準備的時間,如提前告知離家時間、提前整理箱包、聊聊下一年的事業計劃等,千萬不要搞“突然襲擊”。離家前表達自己的愛,擁抱他們,告訴他們自己心有掛念,並給予下次回家的承諾。其次,離家近的人最好定期回家看看,離家遠的要透過視頻、電話等方式定期聯繫。發現家人有情緒問題好好撫慰。最後,幫家人學會心理調整。對於孩子,家長要引導其形成獨立能力,告知與其分離的苦衷,幫他們形成積極的內在語言來自我安慰。如果條件允許,還是把孩子接到身邊,多參與到他的成長中。對於老人,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生活,比如培養新愛好、撮合老夥伴等。在一則公益廣告裏,一名年輕男子手繪9頁說明書教爸媽用微信,就是很好的例子。老人也要接納這種變化,可以花幾分鐘讓自己暫時停止思念,深呼吸,感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覺,提醒自己回到當下。節後還可多參加戶外活動和交往,走出相對封閉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