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教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學問君 人氣:6.78K

轉眼間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家都在認真的做畢業設計,一般做畢業設計之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開題報告,那麼問題來了,開題報告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教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1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小學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爲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爲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爲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思維受到侷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後,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我認爲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爲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資訊,並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爲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資訊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啓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透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資訊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透過學生髮現資訊,解答問題的情況,瞭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鬆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透過主動動探索得出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理論學習和收集資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學習有效情境的有關理論,掌握創設與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資料階段(20XX年1月-2010年4月)

透過現場看課、網上查找、雜誌閱讀等方式收集專家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透過聽普通教師的課並進行現場錄音(包括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錄音)收集教學實錄並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然後根據理論分析,制定出對情境教學的參照目標,總同類型的課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實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據階段分析研究的果,進行對比性實踐,總性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和反思,驗證階段性研究的成果。

4、總、題階段(20XX年6月)

回顧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根據實踐檢驗的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論,寫一份有計劃、有實施、有案例的關於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報告,展示一堂運用研究論所駕馭的課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研究主要利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法等方法進行。

(1)調查法,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蒐集利用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經驗總法。廣泛總實驗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題報告構

1、透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創設與利用情境教學的能力,以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透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採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水平。

4、透過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個案研究、分析,總出情境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教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對的素質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作爲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如何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然而傳統的教師漸漸突顯出它的不足,不能很好地跟上新課程改革的前進步伐,嚴重影響了培訓的實際效果。爲此,根據湖南省“十二五”時期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題指南,結合永州市的工作的具體情況,“十二五”期間我校決定選擇《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改革研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課題研究時間是20xx年——20xx年。

二、課題界定

1、關於教師培訓模式

教師培訓模式,是指在教育領域內,對在職教師進行的以提高專業知識、師德水平、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和自主發展水平爲目標的培訓機制、內容、方式和方法。其基本構成要素是培訓主體、培訓理念、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手段(方式、方法)與培訓管理(過程監控、考覈評價)等。

2、關於培訓方法

培訓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標準傳遞、資訊傳遞、信念傳遞、管理訓誡的行爲。培訓內容是爲實現這種行爲所涉及的內容,培訓方法則是實現這種行爲的途徑和形式,包括授權式培訓、研討式培訓、模擬式培訓等。

3、關於改革

改革是對傳統模式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本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城鄉普遍採用的培訓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辦短訓班進行短期培訓。一期培訓班一般開課10~15天,參培教師集中在縣以上培訓機構(包括培訓中心、教師進修學校)參加面授,學完即舉行結業考試。像現代資訊運用培訓、普通話培訓等,都是採用這種模式。二是業餘自修和麪授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一期培訓班時間跨度三四個月半年不等,此期問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將參培教師集中在培訓機構面授10天左右。面授之外,要求參培教師在業餘必須自學培訓課程。像學科崗位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等,都採用這種模式。

國外的教師培訓模式主要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培訓者對學員的培訓,這是院校培訓模式;另一類是學員對學員的培訓,這是校本培訓模式。培訓者對學員的培訓立足於院校,或以遠程教育的方式展開;而學員對學員的培訓則是立足於學員所任職學校。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雖然操作的程序和過程略有區別,本質卻相同,大多是以培訓機構爲主、以參培教師爲次,培訓機構處於主動地位而參培教師處於被動地位來舉辦的。所以無論在長處方面還是不足方面,都存在共同之點。

它們的長處概括起來有三:一是統一計劃,統一課程,統一授課,便於管理;二是培訓內容存在理論上比較系統、完整,參培教師透過努力在理論方面能得到較快的提高;三是培訓時間大多不長,參培教師容易拿到結業證書。但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存在不足也是無庸諱言的,而且十分嚴重和突出。國內外研究者也早就認識到教師培訓模式的不足並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

從20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研究教師專業發展問題,到20世紀中葉形成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再到今天對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蓬勃發展,國內外的學者們紛紛提出一些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也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如美國學者所提出的5階段的RPTIM模式(即願意、規劃、培訓、實施和鞏固)。但是這些研究存在着散、雜的特點,把培訓模式作爲課題來研究的少,大多是在論及教育改革或是在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時候順便進行涉獵,研究得不繫統,不深入,甚至觀點重複或矛盾。且大多研究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少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四、本課題的研究意義及價值

第一、總結、反思、剖析過去的教師培訓模式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弊端,提高培訓實效是教師培訓的追求。

第二、新課程改革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教師培訓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創新教師培訓模式,使廣大教師真正在短時間內獲得想要的知識和技能,真正提升其實際教學效果是我們研究的動力和目標。

第三、創新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也是如此,而作爲教師終身學習支柱的教師培訓如何創新、實效是培訓機構乃至整個社會應該長期關注、深入研究的問題。

科學合理的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是推動和確保當前新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的必要條件。我們一定能找到一種“基於教育發展,基於教師需求,基於網絡環境,優化培訓課程和學習資源,優化學習方式和學習指導,優化培訓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培訓的適應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師培訓模式和培訓方法。

五、課題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理論: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全面提升教師的相應素質。

2、終身學習理論: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類的生存概念,是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必然趨勢。終身學習理論是當代世界各國也是我國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

3、教師職業專業化理論:教師專業化的內涵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培訓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師專業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標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提高中國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最有效途徑,就是使教師培訓向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構建有利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教師培訓模式和體系。

4、調查研究理論:調查研究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毛澤東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六、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透過調查研究,瞭解中小學教師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培訓的需求和期待。

2、運用實驗研究,探索包括集中培訓、網絡培訓、校本培訓、診斷式培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培訓模式,探索高效的教師培訓模式。

3、運用行動研究、案例研究,不斷創新能滿足中小學教師需求的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爲高效的教師培訓模式相適應的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制訂和完善提供理論支援。用制度和政策激勵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七、本課題研究內容

(1)調查、分析國內外教師培訓的主要模式及其實效;

(2)探索適應新課改的教師培訓模式;

(3)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師培訓方法,進行改革創新;

(4)研究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形成教師培訓的系統理論。

八、本課題創新之處

教師培訓對教師隊伍建設有重要意義。對教師進行培訓要具有針對性,要根據教師的實際需要確定培訓的內容,並選擇相應的方式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培訓效果。教師培訓一直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教師培訓無論對教師本人、對教師隊伍建設還是對學校的長遠發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研究選擇了跟蹤某些培訓教師,由這樣一個新穎的角度出發對教師培訓問題進行研究,並將在研究的過程中採用行動研究、個案研究等研究方法,透過對某些位教師的培訓案例深入揭示有關教師培訓的內容和方式等問題,由小見大。

九、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

本研究預計用兩年時間完成,堅持教育科學理論和系統科學方法的指導,第一步明確調查對象爲我市中小學一線教師(計劃調查100名),並擬定調查大綱,分科分學段分類列出調查項目;第二步根據一手材料,進行科學分析思考,力求找出現象與本質的內在聯繫;第三步探求更爲高效的培訓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試點,跟蹤;第四步對新培訓模式及方法的改革進行分析、論證形成研究報告,推廣研究成果。

十、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以我校教師培訓工作爲依託,邊參與培訓教學邊進行研究,提取對本課題研究的有用數據。

2、文獻分析法:透過網絡、圖書館及其它有效媒體進行全面的資訊檢索,全面系統地瞭解國內外在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本課題的研究。

3、調查問卷法:透過問卷、調查表、談話、研討會、專題(專人)採訪以及綜合、分析等,完成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改革的調研分析,全面瞭解當前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的現狀。

4、案例分析法:在調查中精選優秀教師典型,結合參加的各類培訓情況,分析總結其成長曆程,爲今後選擇培訓模式及方法的改革研究提供參考。

十一、本課題實施步驟

整個研究爲期兩年,分爲準備、實施和總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爲前期準備階段(20xx.10—20xx.11)。組織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培訓,激發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熱情,提高教師對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確定課題研究的具體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具體措施等,並撰寫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現場開題。

第二階段爲研究階段(20xx.11—20xx.2)。一方面組織參與課題的教師開展認真細緻的研究工作,佈置課題研究任務,明確研究目標,製作具體的研究計劃。另一方面全面開展基礎性的調查,提取成功的典型實例,爲進一步研究提供指導性的第一手材料,不斷完善研究方案,爭取形成研究特色,準備完成本課題的階段性小結。

第三階段爲總結階段(20xx.3 —20xx.10)。整理研究材料,彙總過程性資料,總結提煉研究結果,形成最終的研究結題報告,爲課題結題做好準備,成立課題成果編寫組,全面啓動“教師培訓模式及方法改革研究”課題研究成果專題報告的撰寫工作。

教師個人課題開題報告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潮流的大趨勢,資訊化水平已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積極推進國家資訊化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提高國民的資訊素養,培養資訊化人才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根本,而教育資訊化是國家資訊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由資訊技術帶來的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在教學的內容手段、質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教師教育資訊化水平既是教育資訊化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推動教育資訊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爲此我校提出"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課題。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與一線教育教學人員在資訊化條件下仍用舊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問題的表現主要是:

1、雖然學校配備了較齊全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但是由於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熱情不高,資訊技術水平較低,設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2、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墨守成規,不懂得怎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服務於課堂教學,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3、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獲取、處理、共享各種資訊資源的能力低,教師的`資訊技術整體水平不高,不利於教師實現"高效教學"和"輕鬆教學",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二、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張素明副校長,小學中學進階教師,本科學歷。從事教育工作三十餘載,熱愛本職工作,對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業務精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銳意進取,曾被評爲遼寧省骨幹教師,鐵嶺市學科帶頭人,鐵嶺市名教師,鐵嶺市先進教師,曾主持《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研究》、《適應新課程的學習方式研究與實驗》等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科研熱情和很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能確保研究材料的整理,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她業務過硬,精力充沛,能夠投入一定的時間指導、組織並管理此課題。

(2)本課題共有主研教師18人,學歷都爲專科以上,平均年齡35歲。老中青結合,以青年教師居多,大部分教師參加過市級以上課題的研究或有省級以上論文、論著的發表或獲獎;所有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一線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並取得了相關的一些研究成果,有相關的論文發表或獲獎。可以說,本課題組在學術背景、研究經驗以及組成結構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這些都將有利於本課題的順利開展以及相關教師的專業成長。

(3)政府與有關教育部門投入資金完善了學校現代化教學實施和設備,實驗條件比較優越;我校新購置了硬件設備,現有計算機室一個、電子備課室一個、多媒體教室五個,我校24個教學班已經實現班班有電腦,可以說是電教設施過硬,有着開展課題研究的物質基礎。

(4)我們新臺子鎮中心小學是遼寧省文明學校、鐵嶺市名學校、具有優越的辦學條件、是省級教育科研實驗基地,科研管理措施具體得當,檔案管理是省級先進單位,我校科研室曾多次被評爲鐵嶺市標準化科研室、研究資料非常齊全,完全能滿足科研實驗的需要。

三、有關概念的界定

1、概念的界定:

①教育資訊化:教育資訊化是指在國家統一計劃和組織的推動下,應用現代資訊技術(計算機、多媒體、網絡、通信等),透過各種渠道重點建設,充分利用軟、硬件資源,加速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②教育資訊化教師隊伍建設:是指建設一支操作技術精湛的能靈活運用現代資訊技術和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教師隊伍。

2.研究的實踐意義

教育資訊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步驟。教學資源介入課堂,能夠拓寬教育時空,爲學生多渠道、多層次獲取知識提供可能。因此,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資訊化水平,充分發揮現代資訊技術優勢,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學科,拓展學習內容,進而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提高教師隊伍資訊化水平勢在必行。

3、研究的理論依據:

①現代教育技術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整個教育過程的模式、改變了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改變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多媒體技術擴大了學生的認知空間,並且使抽象內容直觀、形象、生動,使學生認識事物更加準確、全面。更重要的是多媒體技術條件下的教學模式能更加突出認知主體在認知中的作用,從而建立新的教學觀、學生觀,這樣既重視了知識的系統性,又重視了學生興趣、主動性與學生的心理結構。

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綱要》指出"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實現資訊化教育觀念的更新,構建一支資訊技術應用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

2、實現教師操作技能微格化管理:透過校本培訓、教學實踐使教師掌握必備的操作技能,

(1)掌握Windows系統操作技術。

(2)掌握蒐集素材、處理素材的技能:掌握收集網上資源、自繪素材、拍攝、錄製的技術;能夠獨立處理圖片、聲音、視頻、動畫等素材。

(3)自制教學課件:利用ppt演示文稿、網頁、flash、多媒體大師等軟件自制課件。

3、實現資訊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普及和應用,提高教師的資訊素養和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研究教育資訊化基礎建設。研究如何建設良好的資訊環境。

2、研究教師隊伍應對當前教育資訊化發展需要的專業素質結構、崗位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及管理。

3、研究教師操作技能的微格化管理。

4、研究教師的資訊素養。研究資訊化環境下如何提高教師資訊意識及運用能力。

5、研究教師如何利用資訊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六、研究過程設計:

我們提倡實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對我鎮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基本狀況進行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其次,對反映出的問題作歸因,系統分析並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形成調查報告;第三,對教師進行系統、全面的培訓,總結培養模式和方法;第四,對課題實施後的教師做統一調查,得出後期調查報告,並透過分析,歸納、總結課題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寫研究報告,總結本次課題研究工作。具體表現在:

1、建設良好的資訊環境:

加快建設以資訊技術爲核心的現代教育教學環境,打造數字化校園,構建校園網絡平臺,建立學校網站,建立校園局域網,實現"班班通".重視教學資訊資源中心的建設,建設視頻、音頻資源庫、課件、素材資源庫等。

2、對全鎮教師的資訊技術水平進行測評,並按照初級、中級、進階、超進階對教師的資訊技術水平合理劃分等級,以便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培訓。

3、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面實現辦公自動化、無紙化。實現全體教師所有學科電子備課。

4、加強資訊技術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教師資訊素養。

(1)培養資訊意識,使教師樹立資訊觀。

(2)立足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技能。

採取自主學習和集中培訓兩種方式

集中培訓採用分級培訓方式:透過調查、觀摩瞭解教師資訊技術水平,然後針對不同的資訊技術水平,確定不同的培訓內容,進而掌握相應的操作技能。定期進行晉級考覈。然後對成功晉級者再進行更高一級的培訓。

自主培訓,結對幫扶:培訓過程中以好帶差,加快資訊化技術水平的提高步伐。促進教師共同提高。

4、開展"資訊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學研討活動。

以教學資源應用爲主,開展"資訊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的教學活動,上研討彙報課,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七、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透過學習有關文獻,掌握現代資訊技術教育理論。

(2)調查研究法。透過調查測評了解教師在資訊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症下藥。

(3)行動研究法。①在教學實踐中指導教師及時總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和經驗等,全面提高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②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

(4)經驗研究法。對研究的過程與效果進行分析、提煉、歸納、總結,揭示經驗的實質。

(5)課例法:透過各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實踐探索現代教育技術和各學科整合的模式。

(6)案例法:課題研究過程中對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大大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典型案例的進行收集、整理、分析。

(7)活動研究法。加強教師間、校際間的互動交流,透過開展活動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如:課件製作和觀摩;資訊技術論文評比和交流;網頁製作比賽等等。

八、課題研究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科學方法爲指導,注意對教育理論及學科的理論的學習;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2) 基礎性原則。教師的資訊技術能力是教育資訊化的基礎。要有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教育資訊技術。

(3) 情境性原則。利用建立校園網絡系統的過程爲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網絡的建設上爲教師提供協作學習和交互探究學習等心性教學模式的場所;爲教師提供收集資訊、獲取資訊、整合資訊、創造資訊的技術平臺和技術環境。

九、課題研究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課題組,強化實驗管理與指導,保證實驗工作順利進行。

(2)建立規章制度。實驗人員學習培訓制度,實驗交流例會制度,實驗資料管理制度,實驗過程管理制度,激勵制度,經費管理制度等。

(3)加強實驗教師培訓。調查瞭解各實驗教師的資訊化水平,確定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

(4)開展"資訊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及"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研討活動,課例評比活動等。

(5)科學收集實驗過程資料,規範課題研究工作。實驗過程中勤收集,勤積累、勤整理各種資料,按要求進行分類,使之系統化。

十、課題實施步驟:

實驗自20xx年5開始。實驗週期爲兩年。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申報課題,建立課題組,落實研究人員、劃分責任。調查研究實驗教師資訊技術水平,對教師資訊技術水平進行前測。收集資料,學習有關資訊技術教育理論,研究制定實驗方案,繼續配置實驗硬件、軟件,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本階段主要任務是:

(1)認真研究實施方案的內容要求和做法,按研究設計方案在每學期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實事求是地開展課題研究。

(2)以校本培訓爲手段,提高教師資訊技術操作水平,實現資訊技術操作微格化管理。

(3)定期開展教學研討、課題研討會,討論彙報研究進展情況,及時記錄做好階段總結。

(4)堅持學習與研究相結合,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並及時地撰寫研究論文和經驗總結,積極參與各級評比活動。 以研究平臺爲主要交互對象,注重教學實踐,實行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總結邊交流。同時廣泛開展活動,舉辦優秀課件、優秀論文,教學技能、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推動課題研究的深入發展。

1、 徵集、評選、整理實驗成果,形成學校教育實驗研究報告。

2、撰寫結題報告,編輯論文、教案集,.接受專家鑑定驗收。

3、結合上級結題驗收,鑑定工作,評選表彰實驗工作先進個人。

十一、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張素明 新臺子中心校教學副校長 負責把握課題方向確保課題研究經費和後勤保障。

程丹鳳 新臺子中心校教導主任負責課題的落實與管理,開展研究活動,抓實施、勤督促、負責資料收集整理歸檔。並協助孟慶武主任負責教師的培訓工作,

研究組其他人員負責研究工作的具體實施。

十二、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研究報告、論文、教學課件、精品課例等。

新臺子鎮中心小學科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