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音樂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學問君 人氣:2.01W

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在正式開展研究之前制訂的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音樂教學課題開題報告,供大家閱讀參考。

音樂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萬物之始,先有節奏。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奧爾夫更是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對於低年級學生,透過啓發和引導,培養他們對節奏的創作意識和創造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音樂是美好的,但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因爲它有一定的“約束”──節奏。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學習內容,小型節奏器音色豐富、簡便易學又易於尋找代用品,是音樂課堂常用的教學工具,廣泛應用於音樂教學的唱、奏、演、聽、創等音樂實踐中,對培養學生的羣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衆所周知,喚起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兒童對音樂的情感,是培養兒童音樂感覺和情感的金鑰匙,但是許多低年級學生欠缺音樂節奏感,不能操作簡單的打擊樂,更不能準確地表達音樂的節奏,所以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爲此,我做了節奏教學要融入豐富生動的音樂內容、要符合音樂課教學內容、鼓勵學生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創編、教師如何佈置任務與提出要求等方面的探索,嘗試着摸索和運用新的節奏訓練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尋求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的節奏學習方式,達到提高學生音樂感受力,提升音樂表現力的小學音樂教學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次我校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探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低年級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重要性,準確的把握好節奏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進行節奏訓練,是節奏教學的基本原則。

1、在律動中感知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2、在音樂遊戲中滲透節奏訓練,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3、在歌唱欣賞活動中貫穿節奏,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4、讓節奏與生活緊密結合,巧妙設計節奏教學。

(二)、針對低年級音樂教學構建低年級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源組件庫。

1透過多媒體及音樂包看文獻等收集整理有關音樂課堂節奏教學資料,並將其整理爲資源包,以便今後教學使用。

2、利用多媒體資源收集相關課堂實錄音像資料,以便在今後的實際教學中進行參考分析和借鑑。

(三)、發展出課堂中節奏教學實施框架和方法。

學習節奏不能脫離開實踐,相反,還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但要最終還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表現、去應用,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發展出以下四點學習方法,並將其作爲實施框架運用到音樂課的節奏教學中去。

1、專門學習基本節奏以及由幾種基本節奏組合而成的節奏小組。

2、在遊戲中鞏固基本節奏以及節奏組合。

3、在歌曲中學會運用。

4、在創作中熟練掌握節奏。

(四)、探索更多樣更有效地教學模式和方法。

常規音樂課堂中的節奏訓練比較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如果此時不注意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去聽、去練,那麼教學效果肯定是枯燥無效的,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探索出以下兩點方法。

1、可利用客觀存在的節奏,建立學生心理恆拍

節奏是客觀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如:脈搏、呼吸、日落日出、潮汐、鐘錶、火車勻速行駛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節奏。教師可利用這些客觀存在的,就在孩子們身邊的節奏,讓他們從小就建立一個心理恆拍。心理衡拍對於學生的節奏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相當於建立參照物。

2、節奏朗誦促進節奏訓練

奧爾夫在談到他主張的音樂教育方式時曾說:“原本的音樂是什麼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是人人都具備的能力。每個人自出生後有兩個基本的能力是“每個”家長都要教的:一是說話;二是學走路。所以利用說話作爲起步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非常的熟悉、親切、它無需專門的訓練和技能技巧的準備,就可以開始音樂教學,學習中自然減少了心理障礙。這也充分體現了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從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與事物入手。擇孩子熟悉事物作爲節奏朗誦最佳。例如小動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交通工具、成語等等都非常好。這些可作爲節奏訓練的最初階段,讓學生對節奏有最初的概念。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

本次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透過探索節奏教學模式和方法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節奏創造能力,節奏感、音樂感受力,使之都有所提高。

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透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爲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它是一種智力的過程,不如說是情感的過程。——審美體驗。因此,音樂教育首先要透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透過節奏運動的這種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繫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

(一)、透過節奏運動使身心和諧發展

隨着實驗研究的深入,音樂和身體結合的節奏運動已經不只屬於音樂學習的範疇,它實際上是把音樂當作一種“人性化力量”,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節奏,它由連續不斷的多重組合單位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樣作爲由多種功能的綜合和矛盾共存的個體,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節奏。這種節奏是誰體節奏和精神節奏的統一,是潛意識的自覺和有意識的意志被同樣控制着進行交替。

(二)、透過節奏運動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音樂與身體運動的結合訓練特別適合於兒童的本能與天性。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和培養,進而爲音樂所用。但是,孤立的聽覺訓練不會使兒童熱愛和理解音樂。只有從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節奏要素入手,以聽音樂和身體運動爲手段,才能喚起兒童天生的音樂本能。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和創新之處

(1)理論方面:從“重構”的概念出發,深入探究小學音樂課堂中節奏教學設計特性和原則,研究節奏教學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尋求其對於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和音樂創造力核心價值。例:初識節奏,可以讓學生有節奏的喊名,如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主要運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李曉冬(xxx)、近處叫王剛,則用節奏(xx)、遠處叫王剛,則用節奏(x-x-. );又如歐陽春(xxx)、歐陽雪茹(xxxx)王曉麗等,來提高學生興趣,讓他們產生創造節奏的信心。

我們還可以採用節奏接龍遊戲的方法,我唱前半句孩子們唱後半句。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高,學生不僅很好的掌握了節奏,還使學生在音樂的世界裏盡情享受。

(2)實踐方面:力求積累和開發可應用於目前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有效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切實提高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實效。

奧爾夫說過:“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但不能只讓學生進行單一的模仿,模仿是創造的基礎,但是長期的單一模仿只會產生扼殺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學生產生盲從的惰性與依賴性。一開始,我在課堂上的創編活動中,最容易聽到的是學生手足無措的聲音“老師,應該怎麼做呀?”“老師,我不會做……”“老師,你教教我呀……”有時候,這樣的叫喊聲甚至讓創編活動無法進行,最後還是我在指揮學生操作。經過課後的反思與分析後我發現,低段小學生接觸的事物還比較少,尤其是低段的孩子,有些書本上提到的樂器,或者小動物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甚至連見都沒有見過,又如何讓他們展開想象,或者去模仿動作或者聲音呢?改變這種現狀的策略是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尋找“原本性的音樂”。

有一次,我找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視頻,在課堂上先給學生聽,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聽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幾種樂器,猜是鋼琴啦、三角鐵啦、碰鐘啦等等,還有學生叫不出樂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畫了一番……我都搖頭說不是,孩子們急了,那是什麼呀?我把視頻開啟,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個街頭藝人用雙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鐵鍋子,敲出了清脆好聽的旋律。這口鍋子一下子啓發了孩子們的靈感,一個小男孩馬上從課桌裏摸出了自己的不鏽鋼飯盒,用勺子開心的敲了起來,其他孩子見狀也紛紛摸出了不少的“樂器”,調羹、不鏽鋼飯碗、保溫水壺、鉛筆盒、旺仔牛奶罐……頓時教室裏響起了一片鍋碗瓢盆交響樂。我給了每個發現“新樂器”的孩子鼓勵與讚揚,並引導他們敲擊節奏,鼓勵他們想象聲音像什麼?孩子們的思維漸漸開闊起來。書本、桌子、筆、玻璃窗都漸漸成爲他們創編各種音響(如颳風下雨)的“樂器”。

奧爾夫教學法要求“每一節課都是遊戲”。當然,這裏所說的“遊戲”並不是單純地玩,而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在音樂課堂裏所進行的遊戲都是具有音樂性的,是和音樂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只有這樣,遊戲才能成爲音樂課堂中有效的教學手段與方式。遊戲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顯得至關重要。

例如,小學二年級《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有一個瞭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時值的音樂知識,教材上有三隻袋鼠摘果子的圖片,並提出問題,每隻袋鼠的口袋裏分別可以裝幾個果子?這個內容就可以設計成多種節奏遊戲,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袋鼠用腳蹦跳來練習節奏,也可以讓學生用打擊樂器敲出蘋果上的節奏來“摘”蘋果,還可以讓學生將摘到的蘋果按規律排列起來組成節奏,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我在這裏先將學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蘋果擺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擺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擺在第三行,讓學生選擇打擊樂器有對比地進行觀察與練習後,學生立刻發現了一個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時間裏,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則需要敲4下,從而瞭解一個二分音符 = 兩個四分音符 = 四個八分音符,這三種音符之間的時值關係。之後,我又讓學生按這個時值關係來擺放蘋果組成了一條簡單的二拍子的伴奏節奏,讓學生邊演唱歌曲小袋鼠邊用打擊樂器做伴奏。學生個個“玩”得不亦樂乎。

遊戲是最能調動學生興趣的方式之一,遊戲的內容與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必須根據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必須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音樂性,知識性。讓學生遊戲中相互團結協作,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學習音樂。學生越是感覺到心情愉悅,越是不清楚教師的目標,卻越能在行爲表現中處處達到了教師的目標,這就是教師的成功之處了。也是我一直以來最欣慰的教學方法。

五、課題研究對象

小學一、二年級學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或直接應用成果進行分析,尋求理論和實踐創新。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衆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2、調查法:

在課題實施階段,透過調查,把握學生學情,並根據結果及時調整研究方法。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瞭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3、行動研究法:

透過對學生課堂生活化教學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時間,開展實踐與研究。

4、案例研究法:透過對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困惑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尋求解決及改進的方法。其中包括模仿節奏、敲打節奏、說讀節奏、創編節奏。

5、經驗總結法:

課題實施過程中,根據研究重點總結得失。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爲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的。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當然,教育科研的方法不只是上述這些 ,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所以,我們採用了這些方法。

七、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XX年3月

1、根據教學實際,確定研究課題

2、完成課題方案,制訂研究計劃書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1、確定課題研究的方法

2、蒐集整理,撰寫開題報告,進行專家論證。

第三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繼續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指導。

2、對低年級學生節奏感的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和統計。

3、整理調查內容,統計分析的結果。

第四階段:20XX年5月

1、進行前期、中期、後期測評以及實施參與研究具體做法 ;

2、從課堂中發現缺乏節奏感的學生,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用確定的研究方法,進行個體教育償試,深入研究,反覆實踐,找到最有效的方法,用此方法進行大面積訓練,達到最終目標。總結前三個階段實驗成果,並撰寫研究報告;

3、結題,提交研究結題報告。

八、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透過音樂節奏感的培養,讓節奏與生活溝通起來,激發孩子對音樂節奏活動的興趣,爲孩子營造廣闊的音樂節奏空間,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孩子有了這些能力,就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音樂,從中體驗快樂,從而對節奏有更細緻、全面、深刻的理解。使音樂課真正起到給孩子們以快樂,給孩子們色彩的藝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