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求賢若渴卻又缺乏嚴格的篩查機制

學問君 人氣:1.65W

求賢若渴卻又缺乏嚴格的篩查機制

求賢若渴卻又缺乏嚴格的篩查機制

近年來,隨着我國引進人才的規模越來越大,一些問題也開始頻頻浮現。

據記者統計,僅在去年,國內就有多個引進人才的問題被曝光。

從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博士畢業歸國的復旦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前院長陳良堯教授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國內,類似問題程度不一地普遍存在。“由於我國人才出現了斷層,國家求賢若渴,希望透過引進高層次人才發展科學技術,然而,在操作中,卻經常由於操作機構的不專業或者操作程序上的漏洞叢生,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

陳良堯說,最顯著也是最普遍的問題是承諾回國工作的時間問題,很多引進政策都要求全職和全時回國,或者大部分時間在中國,但事實上許多引進人才都做不到,有些利用學術休假來中國,有些利用寒暑假等季節性休假時間來中國。“他們雖然爲學術交流作出了一些貢獻,但長期看弊大於利,因爲這種短期行爲並不能爲人才引進單位建立真正有效的工作基礎,更像是爲了淘金。”

正因爲求賢若渴,又沒有嚴格的篩查機制,有時候未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齊。陳良堯說,據他所知,國內學術機構對年輕的引進人才審查比較嚴格,對高層次的人才反而放寬了審查。“盲目相信他們的履歷,缺少嚴格的審查程序,很多時候並不需要推薦信。事實上,國外高層次學術崗位的聘任十分重視對應聘人的學術評價和推薦意見,都需由多位資深學者推薦,這些學者非常看重自己的信譽,注重推薦誠信,一般不會草率或違心推薦,何況一般還要求至少有五封以上的推薦信。”

具有濃厚英式教育色彩的.西交利物浦大學人力資源辦公室負責人許寧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該校在人才引進上效仿英國高校的做法,對於高端人才,學校會請獵頭招聘,對於特別高端的人才,學校甚至會請第三方機構提供全面評估報告。不僅要求對他的學術水平作出評估,還要考察他的性格及興趣愛好等因素,訪問他的同事和朋友,是全方面的評估。同時,學校不僅需要推薦信,人事部門還會對推薦學者進行回訪和調查覈實。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也表示,誠信是學者最基本的底線,如果在科研誠信上造假,證明這樣的人並不適合從事科研工作。

他說,引進人才出現問題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多起,體現了國內一些學術機構體制機制的不健全。

值得注意的是,在個別案例中,國內學術機構出現了與引進人才“利益合謀”的現象。引進人才透過虛構履歷和拔高職稱獲得中國的種種學術頭銜及現實利益,學術機構雖然心知肚明,卻從引進人才的頭銜中獲得了科研論文、聲譽及科研經費,因此出現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亂象。

王旭明說,這是最該抨擊的行爲,“不論是其他領域還是學術界,如果在利益面前失去道德操守,就會變成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