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農村高中學生作文能力差的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24W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也一直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很多學生一到測驗時就先問要不要寫作文,每次一佈置作文就唉聲嘆氣,要求作文過兩天再交 每學期學生作文寫累了,老師批改疲憊了,可是學生的作文水平仍像蝸牛一樣艱難爬行。雖然在平時的作文課教學中本人也借鑑教研組教研會的意見、聽課中老教師們的做法做了不少的嘗試,從初上講臺的詳批全改,到學生互改、學生自改,當堂作文、片段作文等,都曾做過實踐,但效果都不理想。久而久之,作文的“教”與“寫”都成了師生的互怕,難怪學生中流傳這樣的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

農村高中學生作文能力差的教學反思

反思作文教學的“罪”與“罰”,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認爲學生作文寫作能力差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原因

(一)缺乏寫作素材,不會審題。

創作應源於生活,如果沒有生活的體驗憑空想象的內容很難打動人。究其原因,我認爲是受應試教育、升學率、生源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差不多一整天都待在學校裏,上課、自習,活動範圍單一、狹小,幾乎沒有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少有的一些趣事、活動也被沉重的學習壓力打消。而語文特別是作文需要的是長期堅持與積累,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樣“立竿見影”的,因此作文最終成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最大犧牲品。在日復一日的緊密學習生活安排中,學生逐漸對外界失去關注,也忽略了對自我的審視。沒有生活感知和體驗的學生,怎麼能寫出有質的作文呢?

審題,應該是寫作文的關鍵一步,如果審題錯誤,就會出現首尾不相關、內容偏題的“跑題作文”。有的學生就因爲不會審題不知材料所云而放棄寫作文,只寫了開頭就沒有了下文。在高一的一次測驗中,有個材料作文要求以“我的時間”爲題目寫一篇記敘文,材料是以各行業取得矚目成就的領軍人物,他們的成功是因爲他們對時間的運用。但成功不可複製,作爲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

呢。應該說材料的指向性很清楚,是要學生在學習中合理、善於利用時間,用努力去換取成績。作文交上來後,很多學生的作文只能勉強切合題意,有的就出現了審題錯誤。如一位學生的作文“我的時間”就把自己從早上起牀到晚上就寢流水賬一樣記下來,篇幅長,內容空洞,儘管字數夠了,但是嚴重不符作文要求。

(二)視野狹窄,缺少足夠的課外閱讀積累。

農村學生由於地域原因,普遍知識結構貧乏、自身的知識素養不夠也會產生一定的閱讀障礙。一個連文章都讀得磕磕絆絆學生怎麼會讀懂、欣賞文章?因此,寫作文時用的是一般語言,幾乎沒有什麼修辭。表達能力較差,能把句子寫通順就已經不錯了。材料的陳舊空洞,千篇一律只知道愛迪生、貝多芬,有的學生甚至還出現喊口號式。對一個觀點進行議論時,翻來覆去的重複敘述在改作文時就屢見不鮮了。圖書館每週一本的圖數量難以滿足他們的知識需求。眼界的狹小,可供閱讀的書籍的匱乏,使學生的知識容量也相應地變小。我也看到很多同學都借了各種各樣的作文書,但是很少看或者只看內容知道大概講什麼故事並沒有認真讀,文章前面的寫作指導和文後的賞析,案例拓展訓練等板塊都成失去了其應有價值。

(三)忽視平時的積累練習。

有句俗話叫“學好語文,萬事不求人”, 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文書都是作文的實際運用,可見語文的實用性。但在我們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作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卻被忽視了。學校的教育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應對考試的標準化習題上,沒有或缺少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散性的啓迪和訓練,因而學生的想象能力低,被禁錮在已有的框架內。本人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有鑑賞“擬人”“博喻”、“通感”的訓練要求。在課堂上我特意加以引導如何鑑賞,怎樣運用,於是在教授完本課之後我佈置了練習,寫出三個分別運用這三種手法的句子。作業收來來後我發現,原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差得多。有的句子沒有運用手法,有的句子本身就是病句,有的句子邏輯錯誤。例如這一個句子:看到爸爸媽媽臉上的皺紋我心裏就很愧疚。句子表達沒有錯,但是沒有運用修辭手法,可見有的學生連基本的擬人手法都沒有掌握。有個學生以“春天”爲本體寫的一個博喻的句子:春天萬物復甦,像一個小姑娘,又像一個老太婆。這個句子喻體的兩個特徵是不同的,不能比喻同一個事物。而學生的理解是隻要連比就行了。還有一個句子是這樣的:我看到了鳥兒在唱歌。這分明就是個病句,感覺錯誤。學生認爲只要是用一種感覺寫另一種感覺就是通感,而忽略了二者轉換之間的聯繫性。

二、家長原因

在我所任教的三個班中沒有一個同學完整的讀過“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加上他們自己也覺得升學無望,學習更是被當作沉重負擔。同時,由於家長老師的不重視,往往把課外閱讀當成是看閒書而加以制止,導致農村中學生真正受到的文學薰陶少得可憐,成了文學的“貧血兒”。而事實上,農村的貧窮落後導致很多家長外出去打工掙錢,剩下幾乎是純留守學生及半留守學生(即父母只有一人在家的學生),這就逐漸淡化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了,那些留在家裏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年紀大了,幾乎沒有什麼文化,有的連學校哪些時間開學放假都不清楚,怎麼能擔當起配合學校搞好教育工作的重任呢?

三、教師原因

因爲考試時,作文不管出什麼題目,只要不出大問題,每個學生總可以得到一定分數,且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它不像做客觀題,對不上“參考答案”就會“顆粒無收”。所以學生的作文就會出現爲湊字數而拼湊的“合成作文”,不考慮內容只爲僥倖謀求一些分數。

學校對語文教師的作文佈置次數與批改要求也是影響學生作文寫作效果的因素之一。以本人爲例,任教3個班,每月兩次的作文批改量,每學期10次,3個班就是30次;每班平均50人,每次批改150本,每本至少10分鐘,就是1500分鐘。每週加上上課、準備教案的'時間,每次佈置作文要批改一個星期。課時量的規定,也使作文課的時間不充足。每次講評作文,只能拿寫得好的與寫的差的幾本做範例,寫的差的要從字詞句段入手,過語言關,避免下次出現同類錯誤。課時內粗略的講解,分析,不能完全照顧到每個學生的講評,而大部分學生在教師修改後仍不會加強記憶規範書寫,有的作文字句一錯再錯。到最後,教師改得多,學生錯的多,沒有起到批改的目的。

那麼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出路在哪裏呢?我認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教學生做生活的主人,留心觀察、體驗、認識生活,蒐集素材。寫作與生活密不可分,寫作就是表達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作文並不是只有寫五彩繽紛的城市生活,相反,農村作文教學只有立足於農村,讓學生描寫自己熟悉的農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農村的世界雖是樸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樣能發現農村區別於城市的獨特魅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多讀書、

看報,處處留心皆學問,應多觀察自己身邊的獨具特色的人、事、物,隨時隨地積累寫作素材:觀察農村優美的景色,收集農村豐富的語言,學習農家獨特的文化,體驗農村多彩的生活,感受農村快速的變化。只要解放了思想,我們會發現農村原來也有韻味無窮的作文題材。

第二、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有計劃地教給學生寫作方法,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開學之初,就應做好全期的教學安排。中學語文課文大多是經過專家精選的名篇佳作,有其廣泛的代表性,內容極其豐富,而且有很多的課文都與農村有關。如陶淵明的“田園詩文”,魯迅的“鄉村小說”,朱自清的“農景散文”。我們應尋求大師們的寫作思路和方法,探求他們的思想情感,再結合自己手中的素材進行寫作。當然,就整個高中階段的作文訓練而言,也不能只侷限於“農村”這個範圍。

第三、利用寫作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農村中學留守學生較多,思想教育很重要,但不能只講大道理,語文教師就可結合寫作進行。如語文教師可利用春節、端午、教師節、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對學生做好“感恩”教育,讓其在作文裏,在給父母和老師的書信裏,“感”祖國之“恩”,“感”父母之“恩”,“感”老師之“恩”。教育他們學會報恩,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努力學習,將來回報祖國,回報家鄉,回報師長。學生思想進步了,我們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總之,要走出農村高中作文教學的困境並非易事,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教師應從農村高中作文教學的實際出發,大膽創新,讓農村高中生的作文寫出新意、寫出特色。同時廣大農村高中生也應勤于思考,勤於練筆,不斷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