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6W

高中政治學科是怎麼樣的呢?教師們是否在教學的時候學會去反思了呢?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相關的教學反思吧!

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反思一

一是對備課的反思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儘管我們對教案、課件都認真修改過多次纔拿上講臺,但新課程要求教師備課更多的是備學生,而我們恰恰忽略了這一點。很多時候都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水平,沒有注意到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沒有準備好如何將高深的理論知識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並傳授給學生。這對於僅接觸一點經濟學知識的學生來說,無形中已經增加了他們接受知識的困難。爲此,我得到了一個啓示:每個班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水平都不同,備課,不僅要備好教學內容,還要備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等特點。認真做好這一點,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二是對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材裏面有些要求一節課學習完的內容,真正操作起來是難以完成的,雖然很多時候學生都會積極配合,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真正能把知識掌握好的學生是不多的。這點,在後面的練習和測試中都有所體現。因此,我們悟出了一點道理:只講速度不講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做不僅容易忽略授課的知識點,而且學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識紮紮實實地學好,長期下去,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就會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就得一步一個腳印,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落實好,既要把握時間的度又要講究效率,注意講練結合,讓學生能在練習中掌握知識,並且能夠將其運用於現實生活的實踐當中。

三是對教學組織的反思。

所謂教學組織能力就是通常所說的駕馭課堂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學組織能力往往會在學生的表情和學習狀態中體現出來,而我們卻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是在“趕”課,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全部講完。只要心裏想着這個目標,無形中就會忽略學生的學習狀態,講課的語言速度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快。新課程倡導教師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導演,起着組織、引導的作用,而具體劇情,應該由學生來主演。而我,直到現在才領悟其中的原由。一節不注重學生參與的課不能算是好課,一個自編自演的教師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師。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就得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纔可以最終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四是對教學態度的反思。 有一首歌唱得好,“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相互尊重。其實,這個道理在師生關係中更應該得到體現。也許我們或多或少有這樣一種通病,那就是忍耐力和寬容度不足。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們也必須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態度對待學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得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課堂教學應變機智和對自身角色的正確認識。 透過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我體會很深,學到了不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這對我們以後的教學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我想透過我們的反思,今後定能吸百家之長,克服自身的不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反思二

人的發展,始終是教育關注的核心。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以及怎樣培養人,都是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根本。學校課堂教學作爲培養人的前沿陣地,如何開展課堂教學就成爲我們必須討論的重要問題。

一、目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裏,政治是一門記憶性的學科,課堂教學沉悶無聊,教學方式單一枯燥,課堂提問毫無技巧。真實的情況是如何呢?全莉娟、邾強寫的《中學教師課堂提問的現狀與分析》[1]告訴我們:課堂提問這一技術的應用有流於形式之嫌;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問題多屬“低水平”認知的問題,而缺少高水平認知,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問題;中學教師的課堂教學側重於知識的瞭解與理解,而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或注意。新課程實施後,課堂教學逐漸衝破了傳統的束縛,變得生動活潑。但是,一系列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問題一:教師從此沉默是金

新課程十分強調課堂教學教師的引導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教師怎樣教,教得怎麼樣;而新課程的實施則強調學生怎樣學,學生學得怎樣。教師不再純粹是一個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個幫助學生學習的領路人。因此,有人認爲: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體多少分鐘作標準衡量一節課的質量,更有人戲言,教師不講就是最高的境界。

但是,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否定教師講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對於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的理論知識,不可能全部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討論或者蒐集資料,否則將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恰當的講授,生動的舉例,就會啓發學生的同時,帶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所以,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思考不能割裂開來,二者必須有機結合。教師用講授引導學生思考,並歸納總結思考的結果;學生的思考應該體驗教師的講授的內容,促進師生的互動,促進情感的昇華。

問題二:學生活動一發不可收拾

新課程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突出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育理論一般認爲,學習方式不外三種:表層式的學習方式、深層式的學習方式和成效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屬於表層式的,就是被動地、機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識。要改變這種狀況,就應該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和勤於動手,培養他們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將學習方式向成效式轉變。因此,新課程強調要注重活動教學。但是,很多教師將其片面化,認爲一節課當中活動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動——討論——發言,活動——討論——發言,活動——討論——發言。也就是用幾個小品或者案例構成一節課,完全流於形式,導致課堂活動氾濫。這樣給學生的資訊就是:上政治課就是搞活動、玩小品,至於有沒有掌握知識和能力,倒是其次。

可以肯定的是,新課程強調在課程實施過程注重學生參與,開展必要的學生活動;但更強調活動教學只是對學科課程、學科教學的輔助。高中生不同於小學生和初中生,他們的思想趨於成熟,思維趨於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課堂教學,就不應該是爲了讓學生開心而設計幾個小品或笑話;也不應該以知識爲核心來設計相關的活動。更應該做的是:讓學生輕鬆的同時,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問題三:從“滿堂灌”到“滿堂問”

課堂提問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課堂提問的技巧更加是萬千課堂現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形式。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卻能表達和反映內容。課堂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認識,或者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與探索。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許多教師在教學上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回答問題”畫上了等號。以爲提問越多,學生的主體地位就體現得越充分。所以課堂上教師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說讓學生朗讀課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學生背誦課文中的結論,甚至上課畫重點來讓學生加強記憶。又或者教師提出已經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又採用齊答的方式。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講只是維護了教師作爲知識掌握者的權威。政治教師的教學觀基本上都是傳授知識、應付能力的灌輸式的教學取向。所提問題集中在認知記憶性方面。因此,將傳統教學的“滿堂灌”變爲新課程教學的“滿堂問”。

課改後,認知記憶性問題的減少,創造性問題的`增加,教師應該大力開發能激起學生髮散性思維的途徑,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固然符合了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從實質上來說,教師更加應該注重學生的能力和思維的發展,注重培養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能力,成爲合格的現代公民。發展能力、端正態度、教書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學觀就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

二、高中新課程政治課堂教學的建議

教學觀念是教學實踐的先導。不管是課程的安排、校本的教研還是具體的課堂教學,都要深入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程的理念,確立新的教學觀念,明確課程的性質,理解課程設計的思路,準確地貫徹落實新課程的實施。

首先要定好教學目標。由於思想政治課的特殊性質所決定,我們要準確把握新課程的目標。高中政治的分類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由於新課程的教學參考資料、學生評價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關配套方案尚未出臺,處在新課程第一線的高一教師比較迷茫和彷徨。究竟課應該怎麼上?對學生怎樣進行評價?高考怎麼考?……都是他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在這一些都沒有底的情況下,很多教師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識爲中心,以高考爲目標。其實新課程的實施依舊處於換湯不換藥的狀態。所以,目前最緊迫的應該是我們廣大教師切實轉變觀念,定好新課程的目標,並且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其次要處理好教學內容。現行高中政治新課程的《經濟生活》部分,強化了教材的生活邏輯,弱化了學科邏輯;在內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難、舊等弊端,顯得簡單明瞭。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喜歡將新課程與舊課程進行比較,甚至將舊教材作爲參考書。這些教師在課堂中往往有意識地對學生渲染新舊教材中觀點的異同,並且將新教材中沒有的知識點補充進來。例如新教材在講到“商品”的時候,並沒有講到“使用價值”。有些教師就將舊教材中相關的內容補充進來。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這樣只會導致學生學習上的混亂,也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嚴格遵守新課程的理念,要恰當運用本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中,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內容。

再次要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處理好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的關係、教師提問與學生回答的關係以及學生本身各方面的關係。要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課改後,由於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方式的應用,課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師完全掌控學生學習的內容了。學生自己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課堂上展示學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課題是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的),全班同學針對發言內容提出問題而後必定會引起大規模的討論。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學到教師沒有預計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識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的知識體系中的組成部分。那麼,教師作爲知識權威方面的影響肯定比以前減弱了。

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和不同的成就感,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使不同個性的學生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