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必修2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26W

高中政治必修2教學反思

成爲新教師後的第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回顧這短短的半年,進步固然有,失敗也不少。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從三方面對這過往的半年進行了教學反思。

高中政治必修2教學反思

(一)首先,實現了兩個轉變

一是主體的轉變。以前我覺得自己是課堂的主角,現在我認識到學生纔是課堂得主角,我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及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健全個性,使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優秀教師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發現真理”,倡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這是很有道理的。在課堂上,我爭取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師生互動,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的教學內容經過“外部刺激”,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最後內化“形成品質”。例如,經常和學生一起談論國家大事,關於稅收的改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學生從身邊的具體事件體會黨的正確領導和三個代表的體現。針對當前的國際形勢,組織學生從網絡中看日本,看臺灣,看美國,學生從事實中展示強烈的愛國責任感,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談“八榮八恥”學生真正從內心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當然這一過程若沒有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參與,是無法實現的。

二是實現了“教材”向“學材”轉換。素質教育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把“教材”轉換爲“學材”。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是對教學內容的劃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是對“學材”的學習。這種學習,一方面是聽教師講,另一方面也是對“學材”的自學。以前課本只是我傳授的“教材”,而不是學生的“學才”,離開了聽我講,學生很少對課本進行津津有味的自學。一節課下來,我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只背書中的理論,作書中的練習,理論知識是老師講出來的而不是學生根據書中的事例總結出來的。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先生的責任在不教,而在教學生學。”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從過去單純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教學生“學”這一方面來。學生地位的改變使他們更有幹勁了.

(二)我爲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機會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有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因此,首先我特別注意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結構,思想政治課最容易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地方,是聯繫實際的部分;如果課堂教學安排不當,三、五分鐘一帶而過,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主動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以前我總嫌學生答不到要點,又耽誤時間,急於求成,對學生實行“三包”(包動腦、包動口、包動手),現在想來,這是對學生主體性的扼殺。其次,我在教學過程中,更注意多創設便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環節。將學生中突出表現、及存在問題、設計成辨析題,或設計成主題參與型的辯論會,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選擇最滿意的答案。以前考試卷發下來,我就不停地糾正答案,現在多讓同學互相討論,自行解決,會的同學給不會的同學當老師,這樣一來需要老師疏導的就很少了,而且學生很有成就感。

(三)我與學生交朋友

時代在呼喚新型教師,學生不再喜歡板着面孔教學的老師,學生不在害怕老師,而是更希望老師和他們一起說笑,一起研究,甚至願把苦惱跟老師說說,這就要求師生關係平等合作。我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親自體驗悟出做人的道理。對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露;從不使用挖苦性、刺激性的語言。學生心理上鬆了綁就一改畏首畏腳的狀況,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不時讓我學到了很多精闢的理論和見解。

當然,我自己又在多媒體課件設計方面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以後我會盡最大努力爲學生提供一些感性的材料.還有我將努力尋找更適合學生的一些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使自己更適合未來孩子的需要.

高中政治必修2教學反思

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的降低。透過實踐分析有諸下因素:

一、規範細節要到位。

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古人說天地君師親,可見爲教師是倍受尊崇,之所以如此,就是教師有極好的人品。因爲教育的最終目的爲明辨善惡與真僞,並使人傾向於真與善,排斥惡與僞。所以教師有教給學生怎樣做人的重大責任。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的人格魅力無時不在影響着他的學生,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益出於此。師德不但可以感染學生,也能爲教師樹立起自己的教學形象,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堅持原則,有錯就改,心胸豁達,莊重熱情,同時還要有一顆愛心。要嚴字把關,愛字當頭,這樣,他才能贏得學生。如果說過去的教育是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爲主的應試教育,那麼現代教育越來越以人的本身發展爲教育目的。然而即使這樣,熱愛學生仍然是教育的一個永恆的命題,古往今來的優秀教師無不熱愛自己的學生。

教師是愛的職業,從事的是愛的教育。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廣的愛,這樣的愛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頑石、能點鐵成金。都說母愛無私,其實最無私的應該是師愛。在現代教育中,熱愛學生自然具有了時代的特徵。有人說過: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是成功的原動力。可以說,教師的愛心能使學生更健康的成長。愛學生就要公平地對待學生,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視學生爲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夥伴,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

二、耐住寂寞、抵住誘惑、提高素質、嘗試創新。

進入新世紀,當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改變的同時,教師所面臨的一些老問題變成了新問題,而更多的新問題則層出不窮。面對資訊技術給人們的學習方式、交往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革,面對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社會,教師要能抵禦誘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顆冷靜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纏萬貫,風流瀟灑,也要看到身敗名裂,鋃鐺入獄,甚至丟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樂,教師就要志存高遠,趣避庸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潔身守志,獨立於世。這正是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決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學。因此,做一個好老師崇高的師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氣,爲人師表。

新的世紀,新的形勢向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爲教師應做好充分準備,轉變理念,迎接挑戰。我們己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網絡時代,今天的知識就是明天的經濟。這就給培養人才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進一步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進一步接受以人爲本的理念,進一步從以教師爲中心向以學生爲中心,以教育爲中心,以學習爲中心方面轉變等等。

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並做到兩個轉變,一是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二是由技能型向藝術型的轉變。在和諧、互動、探索、創新的基本教學模式中不斷鑽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迎接課改。過去有句形象的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而在今天僅有一桶水的觀念是不夠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

教師除了在自己所教專業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還要對其它學科和領域的知識知得廣。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化的時代,我們的學生要學會學習。而我們,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現,而應教學相長,在學會工作的同時,也要學會學習,加強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地給自己增添燃料,儲備能量,使自己不斷完善,充實自我,必須形成終身教育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自信地面對學生。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

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爲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於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在21世紀的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的思考方法將比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學生受用終身,也可以使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超過教師。在本世紀,傳統的師生關係將發生變化。教師將更多的在思維方式與知識的導向性上給學生以指點。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樣,只會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輸,不是表演,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審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頭腦。總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進取,不斷攀登,與時俱進,才能去迎接一個新的挑戰。

高中政治必修2教學反思

課本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是高考題目答案的依據。“學生的智力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課本閱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當前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利,對學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終身發展也很有利。學生應該充分使用好政治課本這個“本本”,在政治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自己閱讀政治課本的能力,學會閱讀、理解政治課本知識的策略和方法。

1、劃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象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對於高二政治第二課第一節第一框中的重點名詞“聯繫”(“聯繫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運用句子成分劃分的辦法,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幹成分:“聯繫是關係”。簡單地說,聯繫就是關係。這種“化繁爲簡”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聯繫”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要義。

(2)第一修飾詞:“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是聯繫。也就是說,聯繫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任何“關係”都是“聯繫”,只有那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纔是“聯繫”。這樣,我們就能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聯繫”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

(3)第二修飾詞:“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這表明兩層意思:聯繫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們強加的,因而,“聯繫”具有“客觀性”;聯繫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也存在於事物外部,因而聯繫具有“普遍性”。這樣,我們也就能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了“聯繫”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外延。

2、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例如,我國解決民族的問題基本政策是:A﹒團結—批評—團結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榮D﹒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這是一道十分簡單的單項選擇題,正確答案是D。但是,據當年的統計,仍然有28.2%的學生做錯。其做錯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清楚“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和“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決定”與“影響”、“根據”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就屬於易混詞。課本在知識敘述上,常使用這些詞把知識點準確地加以界定。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區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

3、抓住近義詞——培養資訊轉換能力。

資訊轉換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高考題中,都有一些材料題,要求閱讀後完成一定的題目。這種題就屬於檢測資訊轉換能力的題目。在這種題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詞語,其實就對應着我們高中三個年級的政治課本中的政治名詞概念。重點、中心、關鍵、首要,這四個名詞與“主要矛盾”就是“近義詞”;主流、大局、方向,這三個名詞與“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義詞”……在教學中,對於這些近義詞,我們可以在課本上做好旁批,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例如:“2001年12月10,中國正式成爲了WTO的成員。回顧過去,15年艱難談判中最大的困難是中美談判。中國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國。中國政府在談判中始終堅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能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從而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利益,獲得了令人滿意的雙贏結局。加入WTO,有機遇,也有挑戰,有利也有弊,但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利大於弊。”“請問,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對於上述題目,運用“咬文嚼字”的辦法,把材料中的詞句轉換成“政治術語”,就能比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爲了”→“發展”→發展的觀點;②“艱難”→“曲折”→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觀點;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觀點;④“也”→“聯繫”→聯繫的觀點;“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雙贏”→“共存”→對立統一的觀點。⑥“利、弊”→“一分爲二”→全面看問題的觀點;⑦“利大於弊”→兩點之中有重點的觀點。

4、注意對應詞——學得靈活。

“主要”對應“次要”、“現象”對應“本質”、“物質”對應“意識”、“主觀”對應“客觀”、“正確”對應“錯誤”……我們首先就應該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對應詞,在課本上做好批註。這樣,就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靈活運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課本第二課寫到:“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是依*市場調節實現的”。因爲“主要”對應“次要”,所以,課本上那句話的言下之意是,市場調劑不是資源配置的唯一實現方式。那麼,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思考:另外還有什麼其它的實現方式呢?——國家的宏觀調控。這樣,就初步地、靈活地把握了市場調劑和宏觀調控的辯證關係。

5、重讀關鍵詞——抓住知識重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課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質屬性或特徵的一些詞語。最、首要、前提、基礎、基本、關鍵、核心、主要、主導、實質、本質、根本、根源、標誌、目標、目的、原則、源泉、決定、第一,等等,就屬於“關鍵詞”。

教材中的關鍵詞是很多的,它們在課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中,我們可以採用在課本上對關鍵詞劃上點、線、圈、勾等着重號,或用彩色把關鍵詞加以突出。

6、尋找反義詞——正確理解知識點。

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學會從對立面去觀察事物,能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專家在編寫教材時,爲了對概念、觀點、原理等進行準確的表達,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確的詞語。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使用反義詞的方法,準確地理解課本中的知識點、觀點和原理,進而培養辯證思維。

例如,“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有效形式”。這是一句黑體字,是重點知識,是一個重要觀點。在這句話中,是“一種”,不是“唯一”。優化配置資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場調節”外,那還有“宏觀調控”。是“有效”,不是“無效”,是“優化”,不是“劣化”。透過這樣的分析,對“資源配置”就有了一個全面的映象、對“市場調節”就有了一個準確的理解。

7、重視“引言”——注意前後兩課之間的聯繫。

現行政治課教材,每一課都有一個引言。這個引言,既概括了該課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也言簡意賅地點撥了該課與前一個課之間的有機聯繫。重視引言,能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繫,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例如,高一政治課本上冊第四課的引言。這個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話是:“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也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各個行業分屬於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產業構成國民經濟的整體。”引言的這兩句話,言簡意賅地講了三層意思:一,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細胞;二,國民經濟的產業構成——三大產業;三,第三課(企業)和第四課(產業和勞動者)之間的聯繫——各個行業分屬於不同的產業。因此,我們不要忽視每一課的引言。

8、板書標題——使學習“綱舉目張”。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就統領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課(單元)有課(單元)的標題,節有節的標題,框有框的標題。抓住各種標題,就把握了課本內容最主要的東西。把各種標題“串”起來,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

因此,在學習中,不能忽視各種標題,最好用彩色把各種標題加以突出。在學習、複習時,把各種標題“串”起來,既能對知識起統領作用,又能把知識梳理清楚,還能訓練思維和敘述的條理性。

9、區別字型——吃透知識點。

現行政治課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有三種字型:黑體字、宋體字和小字。黑體字是重點。宋體字是黑體字的延伸,它與黑體字一起構成了課本的正文。小字是對重點和正文的補充說明,它與旁邊的名言警句、語錄、諺語等一起對重點知識起輔助作用。閱讀時,我們既要區別不同字型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們聯繫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維,從而把知識點吃透。

10、層層追問——發散思維。

一般地,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我們閱讀政治課本時,必須把每句話同前後句、前後段、前後節、前後課的內容聯繫起來。具體方法是:圍繞確立的中心(段意、框標題、節標題、課標題或其他),不斷地對自己提出相應的“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等類問題。這樣,一句話就就誕生幾句話,一段就擴展成幾段。這樣,前後知識的聯繫也就越緊密清楚了,思維也就得到了發散。

11、邏輯推理——理清知識點之間的關係。

在新課的學習時,應儘可能地從舊知識推出新知識。在舊課的複習時,應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這不僅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識網絡,便於對知識的記憶。

12、帶問閱讀——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帶着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使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批判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這樣,既可以提高閱讀的效果,又可以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13、聯繫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培養政治意識。

政治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政治課源於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必須爲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來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或用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去說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就能把政治課本教活,把政治課本讀活。

14、聯繫自己的生活情況——加強說服力。

聯繫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15、聯繫教材提供的材料——熟悉教材。

專家在編寫政治課本時,爲了證明所敘述的觀點、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畫、語錄、諺語、名言警句等。不管這些材料是否過時,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課本的理解。把課本正文中的觀點與這些材料進行聯繫、思考,這樣能熟悉課本,加強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

16、聯繫其他學科知識點——拓寬綜合視野。

用其它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政治課本上的內容;用政治課本上的知識去解釋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夠突破難點,培養綜合能力。我們的政治學習應該有這方面的大視野。

17、概括段意——培養概括能力。

一個段落,往往就講解一個問題。概括段落大意,不僅能理解知識,還能培養概括能力。政治課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幾個不同但又相聯繫的句子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概括了該段的段落大意或觀點。在閱讀政治課文時,首先應留心第一句或最後一句。但有時整段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該段的段意。這時,就要求我們用精練的一個詞或句子把該段的大意概括出來。這樣,對這一整段的內容就大致清楚了。

例如,對於現行的高一政治教材:“由於市場的作用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所以,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不僅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只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才能克服市場的種種缺陷,把‘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結合起來,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這一段講了一個什麼問題。透過“概括段意”的辦法,就能得出“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這個問題。

18、劃分層次——培養分析能力。

課本在知識的敘述上,有時對一個問題的講解往往要從幾個層面或從幾個角度去進行。我們應該逐層逐層地深入理解。

例如,對於現行高一政治課教材,我們提出了“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的問題之後,應該緊接着思考:“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有哪些表現呢?”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指引下,回到教材的那個自然段中去進行層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會出來:①市場的作用不是萬能的;②也不是完美無缺的;③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這樣,關於“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的問題,透過閱讀掌握了。

19、構建圖表——幫助記憶。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個單元也有其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體系圖表,把“厚書”變成“薄書”,既培養了概括整理能力,又培養了學習、記憶方法。但要注意,這一步與前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它不是鑽研理解知識的細節,而是側重與整理知識體系。這一步,必須自己動手,不能把參考書上的知識結構圖表照抄一遍。透過總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結構圖表,不但可以從頭到尾地把知識複習一遍,還培養了動手能力。

20、理清線索——減輕記憶負擔。

政治課的每個框題、每節、每課乃至全書,都有其敘述的線索,理清線索,從宏觀上掌握知識。

如,高一的《經濟常識》(上、下冊),全書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爲主線,依“市場經濟一般——市場經濟特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三部分來編寫的。一、二課爲基礎部分,包括商品經濟基本理論、市場經濟一般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至八課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內容。(上下冊)全書研究的對象是市場經濟關係及其調節。所以,教材在橫向結構上,介紹了:市場客體、市場主體、市場構成、市場法規、宏觀調控等市場經濟的五大構成要素;教材在縱向上,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特別是居民個人)爲中心,介紹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市場經濟的四大環節。

21、易混歸類——培養辨別能力。

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往往就是考點,這些知識點往往在選擇題和辨析題中出現。這種題目的難度較大,只有對課本知識掌握得十分紮實,纔不容易做錯。例如,關於價值的表現形式的問題,高一課本有兩處,是分別出現的。一處是“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另一處是:“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記得上海市在單獨命題高考時,就在價值的表現形式這個問題上曾經考過一道選擇題,結果,得分率很低。又比如,《政治常識》中有:“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四種說法,雖然都是“代表大會”,但卻是最容易混淆的。再比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說法,分別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雖然都是“政治制度”,但也是容易混淆的。

在學習中,對類似容易混淆的知識進行歸納、辨別,並進行練習。在新課學習時,要對前面的舊知識與剛學的新知識進行對比,找出其區別。學完一冊後,應該對全本書中與同一個詞有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如關於“表現”、關於“基礎”、關於“條件”、關於“制度”等等)。這樣,不但能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22、“濃縮”知識——便於記憶。

作爲教材的課本,在闡述理論問題時,當然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力求作到全面。在對其中的一個角度進行敘述時,又必須“擺事實,講道理”,力求作到深刻。在每一句話的表述上,還必須清楚明白,力求作到準確。這樣一來,對於一個問題,教材就可能出現較大的篇幅,看上去比較“繁雜”。

例如,高一政治課本上冊“發展農業”部分,一共12個自然段和一個資料卡。這麼多的篇幅,實際上就講了一個問題:我國農業的出路——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而且,教材對這個問題的每一個要點首先都是使用一句比較長的句子來表述,然後又用一個自然段進行闡述,再用一個小字的自然段來對其補充說明。初學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好象是“霧裏看花”、“大海撈針”,記憶起來很費勁。

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概括,“化繁爲簡”。我們必須首先“咬文嚼字”地把課本讀準、聯繫“實際”地把課本讀活(讀“厚”)。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用“濃縮”的辦法,將教材12個自然段的內容(一個問題,五個要點)“濃縮”爲幾句便於理解、記憶的“順口溜”(把課本讀“薄”)。例如,對上面我國農業的出路問題,我們可以用這樣的“順口溜”來幫助學生理解、概括和記憶:“‘三高農業’如何走,政策、科技、投入必須有。產業化經營很重要,鄉鎮企業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