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學問君 人氣:3.19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通用15篇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交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的技巧所在。”其實這裏所說的最高技巧就是老師要善於“點化”舊知識,從而啓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在講到歐洲西部的時候,我就問了我們上一節西亞講到的一個知識點-----被西方人稱爲海上生命線是哪個海峽?這時我發現好多學生都在那裏翻書,這時我就稍微的給大家做了一點提示,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霍爾木茲海峽”。透過這一個問題我發現下面的學生的聽課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多了。

中午吃過飯在休息的時候,我就在想下午第一節課學生的聽課情趣一定不是太高,我能用什麼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呢?這時我就想起了上午我用的一方法-----提問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時候,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的活動,讓學生上黑板上寫我們上一節學的西亞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不會寫的可以有三次求助的機會,這時下面的好多學生都舉手了,沒有記住的也馬上翻書去看。這時我隨意的叫了三個學生上黑板寫,由於石油運輸路線是一個難點,都是一些海洋、海峽,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來的這幾個學生沒寫幾個就不會寫了,這時我就說你可以求助下面的學生,這時下面的學生幾乎都把手舉起來了,有的甚至都站來起來,還大聲的喊:“老師我去”。

這時我看見下面學生已經完全被我調動起來了,也該到收場的時候了。

“同學們來我們共同看一下,看這三個同學寫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最後我又對這幾個學生進行了表揚。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課堂活動,但是卻把整個班級參與課堂的興趣完全的調動起來了,這節課上下來使我感覺到無比的輕鬆。點化舊知識,容易勾引起學生回憶的思考,啓動了他們的大腦,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十分的興奮,這種興奮又調動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中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2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作出的行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教育情景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等,教學反思被認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教師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經轉變了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爲此,課改後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說:“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某某問題。”而課改前我們經常說:“這節課講授或今天上第幾章第幾節……”,讓人總感到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道,所以學生上課就是聽講,老師就是一個勁的滿堂灌。課改後上課期間,我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碰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也多說些:“你說呢?”“你認爲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嗎?” “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 “很有新意!” “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有一次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說海拔越高,氣溫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溫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剛剛講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說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衆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經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

比如:班級有個女同學,平時性格內向,膽小,從來不舉手發言,每當我眼睛注視她時,她就低下頭,生怕我提名,常鎖着眉頭。有次我試着讓她回答問題,可她說話時聲音很小,鄰座都聽不清。課後我在想,這樣的孩子今後怎麼去適應社會……。一天上課時,同學們都在繪製降水柱狀圖,我輕輕地走過去,看見她的圖畫得挺不錯,就笑着說:"你的降水柱狀圖畫的真好!"然後舉起她的圖向全班同學展示,誇她的圖畫的準確、美觀。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悅的神色。幾天後,她主動舉手發言了,並且聲音響亮,我又表揚了她。一種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頭。原來她不僅性格內向,還缺乏自信。及時賞識她的各種變化,從此以後她有了明顯改變,每次課後遇見我,總是一張燦爛的笑臉。還甜甜地叫一聲“老師好!”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一些,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有一定成就感,激發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長江時,我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並根據學生的意願進行分工備課,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來當老師,可以提問,可以補充,可以自由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都做了充分準備,這從上課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學,“老師”當的有模有樣,他把長江水系圖畫在黑板上,邊指圖邊講,還畫出長江流域一些大水電站的位置,並且編出順口溜,形象、好記。真是出人意料!臺下的同學也紛紛舉手發言,班級反應強烈。我故意坐在學生中間,如果覺得某個問題答案不確切或佔時間太多,不必重複回答,就舉手站起來發言,以質疑的形式引入下一個話題。最初學生看我舉手要求發言都笑了起來,但很快就接納了我這位“老同學”。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這節課,每個問題同學們都完成的很好。還有不少同學躍躍欲試,紛紛要求“黃河”一節還由他們自己上,真是“課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學生需要的不只是我們被動的輔導,他們還需要什麼?學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爲,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

四、反思自己是否已經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

記得前些時上“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一課時,我不僅僅侷限於教材,而是讓學生結合身邊發生的一些現象思考,我們爲什麼需要潔淨的空氣?現在我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氣如何?你有什麼感受?我們能有什麼好的建議來改變這一現狀?經過一番熱烈地討論,“高招”出來了:大家一致認爲應該使用無鉛汽油,並大力提倡騎自行車,儘量少用汽車和摩托車來減少空氣的污染;有的同學建議最好騎電動自行車,速度快,又沒有污染;有的同學說國外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都實行歐1、歐11標準,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歐1標準,現在我國大城市北京、上海已實行歐11標準,假如超過這個標準就不準使用汽車,我們長春也應該執行這個標準;有的同學建議應該在汽車尾氣排放管上面安裝個過濾器,把有害物質都過濾掉……,學生的建議頗有創造性、這讓我感到教師作爲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被動搖了。這一課還有一個課堂活動題,內容是這樣的:有人想買新房子,有兩處地方可以選擇:一處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但是房價稍貴些;另一處雖然房價便宜些,但是離工廠區比較近,空氣質量差一些。選擇哪一處呢?不用說,教材的本意,是選價格稍貴但環境好的房子買。經過這課內容的學習、討論,大家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經提問,許多學生大聲嚷嚷,應該選價格貴但環境好的房子,並紛紛說出理由:如果選價格便宜點的房子,雖然一時省了錢,可環境不好、有污染,人的心情也受到影響,以後生病,不知要花多少錢!說的很有道理。我相信就是成人一般也都會這樣考慮。這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選價格便宜點的房子。”班上立刻有同學笑起來。我沒有馬上否定他的選擇,而是說:“談談你的想法,好嗎?”他說:“我選便宜點的房子,是因爲這樣可以把省下來的錢買一些樹苗,種在周圍,這樣樹木可以淨化空氣,就能夠改造這個地區的環境。“真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多有新意多有創意!”我當即豎起大拇指說:“太棒了!這位同學的想法真高尚!”究竟哪一個答案最好?我真爲自己唯書爲上的思維定勢汗顏。我再次感悟:我們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信敢爲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以上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實,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爲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着和他課後交談以示關愛,於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幹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後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爲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爲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我在思索,我在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3

一、課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爲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鬆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後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繫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爲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類型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組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爲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爲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爲例”,案例擴展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爲例”,案例擴展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於這兩個模組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於“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爲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所以我剛纔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並且先上中國地理,後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爲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爲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透過一個或一組實例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實例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類型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爲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類型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透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類型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透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於資源分佈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爲例”一節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乾旱沙漠氣候特徵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爲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認爲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爲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並說明原因。

4。你認爲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透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並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圖像資訊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組中學習的地理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透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透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透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繫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繫,啓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匯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後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並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匯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峯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啓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繫生活實際以及初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透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並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鬆後緊,以至於在後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實例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2、板書較少,沒有把重點表達出來。

這些我都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中的困惑: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爲費時。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5

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定,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 “ 知識本位 ” 、 “ 學科中心 ” 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透過使用新教材本人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 “ 讀圖思考 ”“ 活動 ”“ 閱讀 ” 和 “ 案例 ” 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二、 轉變自己的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爲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爲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 心理 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三、 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 “ 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 是新課程的核 心理 念。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讚賞每一位學生:

1 、讚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

2 、讚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

3 、尤其要注意讚賞那些智力一般,成績一般,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現。我們老師不要吝嗇你的表場,學生的心靈是純潔透明的,天真爛漫的,十分在乎老師那本來就不多的表揚,而傷心於老師的批評與指責。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四、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照片、統計圖表、統計數據以及進行各種社會調查,課外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來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進而闡明和研究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人才的創造素質絕對不僅反映在知識和技能的佔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識的運用、技能的發揮和創新上。基於這點,在教學中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透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透過提取有用的地理資訊,發現需要解決的地理問題;透過組織學生閱讀課內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透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能力;透過地理課堂教具演示、多媒體演示及課題研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及運用地理理論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課程中的課題研究內容以及學校開設的研究性學習課,對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組一第一章的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要求學生透過連續觀察、測量、記錄、六次(三週之內)某一物體影子長度的變化,證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及其變化規律。雖然該課題難度不大,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講要很好的完成,科學步驟必須完整,要有觀測、記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環環相扣,對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較強的同學,在做該課題的同時,還會拓展研究內容,研究出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對日出日落方位的影響,加深對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的理解,同時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這一課題的研究要求小組合作完成,這在學生學習方式上也是一種新的嘗試,既合作完成學習了知識,又學習了別的同學的優點,加深了同學之間的瞭解,增進了友誼,增添了地理學習的樂趣。還有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有許多對地理感興趣的同學自發組成小組,推選出組長,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能力,主動探究提出問題,確定自己小組的研究課題,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合作開展調查研究。在這種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中,無論課題研究的結果怎樣,凡是積極參與的同學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收穫,包括地理知識、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學習情感體驗等許多方面。地理教學反思初中地理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6

時間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經有兩個月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作爲一個新教師剛開始教學,經驗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這就需要花很大的時間來彌補。對於自己這段時間的教學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一(7)—(12)班6個普通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任務不算太重也不輕鬆,雖然本學期節假日多事情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同,但最後能在期中考試前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不負學校期望。現將兩個月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認真參與教育教研活動

我每週都會積極認真參與一週一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與優秀教師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情況,交流各自的教學進度,我更多的是向他們學習,每經一次活動就成長一次。另外,協助師父黃金其老師開展高一級地理興趣小組班培訓活動,保證活動有序進行。

 二、積極參加新教師培訓

根據統一安排,我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在北京市第一中學參加了《高中地理學科教材培訓及課堂教學培訓》新教師培訓,雖然只有6學時,但在老師的精闢解讀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等,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三、熱愛地理教育教學事業

備課認真,刻苦鑽研教材、課標,儘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虛心請師父,並在上每節新課前先做一回學生,認真地聽師父的課,聽曹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優秀的教學方式,另外積極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視頻,力求做到形象生動,

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結果反映不錯,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外,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繫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並適時適地進行德育教育。批改作業認真。改作業時會有選擇地給學生寫小字條,指出他們作業上的優缺點,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地鼓勵他們。

四、認真做好教學反思

作爲新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反思,還要請聽課的師父評課,積極深入學生羣體,瞭解教學效果,接受學生反映情況,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進。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後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學反思必不可少。

同時,我也存在着許多不足,包括:一是,剛畢業,沒有教學經驗,對教材分析不透。書上有些東西寫的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很多東西都要自己補充進去,讓內容充實完善起來,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再講一個知識點前應該先做好哪些鋪墊……,這些就需要事前的備課功夫要做細,做到位,多聽聽師父和其他老師的課,然後及時做好調整。

二是,教學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經常把簡單問題複雜化,複雜問題簡單化,沒有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總是怕遺漏什麼東西沒有講,上新課的時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講到了,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會感到一節課東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點是哪。而對比有些老教師上課,新授課時把這節課必須要講的講到,讓學生理解,東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會用,那麼他們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大,有些東西可以放到題目碰到時再進行講解。

三是,對課堂的調控能力弱,課堂氣氛較沉悶。問題比較大的還是怎麼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來聽來學,做到真正的師生互動。我師父對課堂把握很到位,他語言幽默風趣,常運用生活實例講知識點如講大氣的受熱過程,他則用炒菜來講,簡單易懂,學生又感興趣。這些我都需要向師父學習的。

四是,教學語言不連貫,會出現“短路”和“開路”現象。另外包括新課的引入,知識的前後銜接,內容的合理過渡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五是,容易出現緊張,當有老師或領導來聽課就會緊張,不能把課上好。

六是,對課堂、課後練習較少,沒有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達到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爲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爲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爲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着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爲其特點,蘊藏着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透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着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爲用力跳夠得着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着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着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繫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繫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8

新編高中教材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所從事的一項跨世紀的重要工程。本文對新編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幾項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新知識同傳統知識的關係

地理傳統知識,大部分是中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知識,也是他們中學畢業後學習和工作中探索知識新領域、研究新問題的基矗所以,高中地理新教材首先應從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出發,尤其在課時偏少的情況下,注意精選教學內容,分清主次、突出重點,闡明主幹知識,即仍以系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礎知識爲主。隨着地理科學的發展,一些過時的、繁瑣的傳統知識將被淘汰,人們對一些概念、原理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和更新,因而有必要更新知識體系,體現時代性。

毫無疑問,教材內容若不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更新,不反映先進的思想和當代產生的新成果,將無法實現“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目標。但是,有幾個問題必須注意澄清:一是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有較大差異,新提出和流傳的觀念及名詞,並不一定體現了現代化;二是應從我國國情實際出發,對國外教材加以比較、研究和借鑑;三是教材內容的更新應該是漸進的,變更過大會使師資和設備無所適從,也不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四是傳統的知識內容,只要是反映基本的客觀規律的知識,就永遠能適應新的形勢;五是新內容、新知識的大量涌現,可能增加學生學習的總量和負擔,應當堅持精選內容。高中地理新教材內容的更新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地理學的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及應用前景等,教材應有所反映,但並非意味着新知識的過度增加,而應當體現於思想觀念、科學態度和方法的改進上,不斷充實新的科學內容,修正陳舊、老化的知識體系,使學生透過這種變化,認識和理解地理學是一門不斷髮展變化着的科學。

2.從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的大方向來看,新教材不僅要滲透現代地理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應力求反映世界地理的最新面貌和現代社會的最新問題,並引用新理論、新思想、新觀念、新資訊解釋現象、分析問題,以深化和擴充學生的知識結構,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路。

3.在闡明基礎知識、重視基礎概念和原理的同時,應將有代表性的地理研究手段和技術等以閱讀材料的形式予以簡介,例如:地理資訊系統、地理遙感技術、地理衛片航片等。

一方面表現了現代地理學領域內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相互支援,

另一方面可以彌補以往地理教材只重視概念和原理而忽視科學技術與手段的介紹,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地理科學的發展,有助於形成新的科技意識。

二、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在繼承和發揚以往教材理論聯繫實際的基礎上,加強地理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本國、本地區實際和現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聯繫,爭取有所發展和突破。

首先,增強地理科學知識在現代生活、現代生產中的應用介紹,打破純地理科學的侷限,突出學以致用、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相互滲透、相互結合以及對社會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作用和直接效益。對於這些內容的介紹宜選取報刊雜誌、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原文,可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於當代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與科學技術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諸如資源、糧食、人口、能源問題、環境污染與環保問題等,既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重要內容,也可利用這些現實問題教育學生認識地理科學所具有的非其他學科所能替代的獨特價值。

其次,增強地理科學知識與本國、本地區實際的有機結合。對於某些地理概念、原理等理性知識,宜以學生能夠接受的形式加以闡述,尤其要注意結合富有代表性的具體事例和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事例,以增進學生對理性知識的理解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於某些地理事實材料及實際應用內容,則要說明其中的地理原理及規律,指明理論與實際的相互聯繫及結合,強調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來分析具體問題、解決現實問題。例如透過參與當地的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自覺應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不僅要注重探求、開拓,也要重視學以致用。

再次,增強對學生科學志趣和科學素質的培養,使他們樹立熱愛祖國的堅定信念和建設祖國的宏偉志向。例如:可透過介紹地理科學對於人類社會文明、社會文化進步、國家經濟發展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進一步學好地理科學知識;同時,應透過介紹古今中外地理學家不畏艱難、執着奮鬥所作出的重大發現和貢獻,教育學生樹立勇攀科學高峯、報效祖國的祟高理想。此外,可透過滲透現代科學思想和觀念,比如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加強國際間合作觀念、全球觀念、參與意識以及效益觀念等,有助於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

第四,增強地理科學成果與其他科技知識、文化知識的聯繫。一要體現地理科學與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相互聯繫和交叉滲透,又要反映近年來世界各國科學教育改革中強調的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促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聯繫實際的內涵,認識地理學的重要作用,對他們現在的學習,將來走向社會也大有益處。三、注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爲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倍受矚目,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能克服思維定勢的思維活動,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新穎性等特點,好奇心強、善於聯想、富於想象,敢於質疑,勇於開拓是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創造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包括髮現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是創造能力結構的基本要素。新編高中地理教材可在以下幾方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1.可以透過巧設懸念,巧妙質疑和角度新穎、思考性強的設疑,配以圖像、圖表、演示、演算、演練等,啓發誘導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從而化難爲易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知識。

2.繼承以往教材的準確精煉、概括性強等優點,以表解、圖解和綱要說明等形式來敘述一些事實、材料等陳述性內容,力求突出地理知識的重點、難點,啓迪學生探索聯繫,活躍學生思維,促使他們學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而學有所獲。

3.透過介紹一些思維獨特、別具一格或者尚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展開討論和辯論,作出自己的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富於創新的精神。

4.新編教材還可以專設一些“小欄目”、“小天地”等,讓學生扮演知情者、參與者的角色,對地方社會經濟問題以及未來發展前景等作出自己的判斷、決策或預測,並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專題內容展開探討和研究,從而爲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闢廣闊的新天地。

5.可以透過設計題型不同(如讀圖析圖、計算量算、實際演示、觀測觀察、比較鑑別、綜合分析、判斷推理、遷移應用等)、層次不同(如對程度不同的學生,分別進行求同求異思維,形象、抽象思維,直覺、分析思維等練習)、穿插形式不同(如練習題可靈活放在每章節教材前、中、後等)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練習題目,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誘使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四、重視編排構思,適合教學

高中地理新教材應體現改革思想,有幾點認識需要注意:一是教材編寫要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需要,面向大多數學校,適應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教師;二是教材編寫有一定的伸縮性、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地域、不同層次學校的需要;三是教材編寫應認真汲取有關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及時吸收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編寫中的成功經驗,注意總結教學實踐中所摸索、創造出的行之有效的編寫形式和教學方法,以方便廣大教師教學;四是教材編寫應倡導啓發式,對知識內容,學生特點、儀器設備、教具手段等要素綜合考慮,爲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學得主動而積極,既掌握知識,又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五是教材編寫應滲透整體觀念、聯繫觀念、綜合觀念等,避免編寫形式簡單化,教學方法僵化,謀求編排體例、教學方法的最優組合,例如:可綜合學科課程(偏重知識系統性和結構)和活動課程(偏重實踐活動和操作)各自的優勢;綜合直線式、循環式、專題式、特徵式、問題式、綱要式等編排形式各自的特色,充分發揮教材應有的作用、以獲得教學的整體效益。基於上述認識,可在編排體例和表述形式等方面有所改進。

總之,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編寫,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要繼承發揚、博採衆長,有所突破,編出特色,更好地爲實現跨世紀人才的培養服務。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9

教材在傳統的教學中,以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爲地理教師都要求學生熟悉教材,迴歸教材,以教材爲綱,也就是說的教教材。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在能力培養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新課程內容強調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繫的“活”的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爲例來談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學和傳統教材下的教學的不同。

一、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體現重能力輕知識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教學,傳統教學中是:依據教材列舉的三江平原的種植業要分析三江平原爲什麼是種植業,然後要根據三江平原的氣候、地形、土壤來分析種植業形成的原因;同樣依據教材列舉的青藏高原的畜牧業要分析青藏高原爲什麼是畜牧業,然後要根據青藏高原的氣候、地形、草場的分佈來分析形成畜牧業的原因。從而引出區位的兩層含義: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繫。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概念的學習只要求學生看教材中泰國湄南河平原的種植業和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兩案例來說明農業區位的概念。而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氣候、地形、土壤等知識也不在要求學生掌握,弱化了“繁、難、偏、舊”的知識內容,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只是用來學習農業區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後面還要求學生列舉自己熟悉的農業區位的案例,這就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相聯繫的“活”的知識。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理念,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方式。

二、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體現了學生是主體

“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並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區位的因素的教學,傳統教學是:注重區位因素知識的講解,引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需求、交通、科學技術、政策等因素,並且做了詳細講解,教材詳細闡述了這些因素對農業的影響。對學生的要求是對這些知識的識記,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則是透過進行農業生產的案例要學生自己得出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直接由學生自己的感性認識就可得出結論,然後由學生總結怎樣進行農業區位選擇以及影響因素。教材後又有思考“除圖中列出的因素外,還有哪些因素要影響農民的決策?”這一切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在教材的最後又安排了活動,介紹了水稻種植、立體農業以及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教材透過這樣的設計,更進一步體現了學生的在新課程教學下的主體地位。

三、農業地域的形成注重學生思維的鍛鍊

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依賴性很強,而新課程改革要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而自主學習就必須要注重學生思維的鍛鍊。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中對農業地域的形成的教學:教材直接呈現農業地域類型,對學生的要求是識記和了解,中間沒有推理闡述,很多學生對什麼是農業地域根本不瞭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冊農業的區位選擇中農業地域的形成的學習教材用了很多文字來闡述農業地域的形成。“農業生產需要土壤、水、熱量、光照等自然條件,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但是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得到加強,人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土地逐漸將自然環境改變成了不同類型的農業地域。”透過以上的解釋,學生對農業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從而對農業地域的含義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思維的鍛鍊也要注重興趣的培養。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想象和創造的慾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勇於創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還列舉了許多生活實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了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後又專注於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透過反覆思考,我認爲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採用啓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爲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 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複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複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1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了,然而新課程的教學仍在繼續。回想從開學至今,對新課改有所接觸,也有許多的體會。現將優點和不足總結如下,爲今後的教學提供更多的經驗。

一、重視基礎知識這次期中考試。

我參與教學的四個班級當中,及格人數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這與平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分不開的。從開學初,我就經常佈置一些基礎知識的考察作業,並認真批改,做到全批。儘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從開始就幫助學生培養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對後來的教學來說其實是事半功倍了。針對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我還組織了一次小測,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對該知識點能夠牢固地掌握。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我在平時教學中,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更有效地進行學習。

三、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爲此,我在上每節課前都認真準備,在新課匯入時,儘量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從開始就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在教學工程中,儘量結合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列舉大量的圖片和實例,幫助學生對難點加以突破。當然,第一次接觸新課程難免有些不足:首先,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不足。從初中到高中,知識的跨度大,學生已有的知識對接受高中課程明顯不夠用。今後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舊知識的回顧,使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其次,由於擔心課程進度,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程度還不夠。最後,在這次考試中發現,分數懸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關注班級後進生,爭取在班級平均分上也取得較好的成績。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2

我國古代的大教學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裏的好之、樂之,其實指的就是興趣了。那麼怎樣才能在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生愛學的目的呢?在這一個學期的高一地理教學中,我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探索的。

一、認真上好第一節課,這是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講每一章節的第一節課時,教師首先要抓住這個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講好第一節課,這是學生對該章地理內容是否有興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師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強易引起學生思考與聯想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對新課的興趣。我在講高一新教材的第一節課時,我是讓學生假設他們自己是城鎮規劃師,讓他們規劃一個小鎮的道路、橋樑、工業區以及居住區等。並讓學生來講解自己爲什麼這樣佈局,並讓同學討論並展開辯論。這樣爲學習後面的內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同時這些現象就發生在學生身邊,是學生有興趣並渴望知道的東西,因而能使學生覺得學習地理能增長見識,真切有用。

二、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引言,適當製造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節課的開始要特別注意新課的引入。可採用歌謠法、地理故事、地理遊戲等趣味較強的教學方法匯入新課,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在講世界氣候的季風氣候之前,我引用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提出諸葛亮爲什麼有先見之明,知道火燒連營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呢?”懸念一出,學生精神爲之一振,接着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後面的東西就好講多了。

三、靈活運用各種趣味語言。

語言是傳授地理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表達準確,精練通俗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那麼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

1、諺語的妙用:

諺語是人們對自然環境長期觀察體會的智慧結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學中運用諺語,可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識。如我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詩文教學

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設聽課的最佳境界,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述隨着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這些詩歌猶如“味精”,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地理課增添了一番風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課堂中適時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學生學習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引起學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間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黃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問:“黃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風、東南風?分別盛行於哪個季節?爲什麼會有這些風?”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風引進來講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大多是喜歡聽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學生。在地理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趣味小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學生又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知識。例如,在講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時,我講了粵菜與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形成清淡與辛辣的特點。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透過小故事也使學生明白了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堅定了他們學好氣候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讓學生動手,搞好雙邊教學

爲了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現身說法,突破教學難點,例如:我講到高中課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時,我就例舉東西南北四個區域,讓去過這些區域的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點說出來,學生講到北京、海南、新疆時頭頭是道,幾位講得好的學生,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興趣不斷加深。課堂上沒有來得及講的學生,課後還繪聲繪色的給同學們講述他們對當地環境的親身感受。這種方法,猶如“一石擊破千層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課堂小遊戲,小競賽,寓樂於教,有助於學生興趣的發展。這樣讓學生能眼腦並用,在競爭中學知識,在競爭中掌握知識,趣味無窮。

六、形象直觀的課堂教學,鼓動學生求知慾

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於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學生始終精神奕奕,教師就要針對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徵,上課要多利用形象直觀的掛圖、模型、板畫等引起學生的興趣。

首先,要多運用電化教育手段。學生理性思維能力還不夠強,運用電化教學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識趣味化,形象化、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3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

新課程非常重視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的教學策略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但是,我覺得案例教學無論是採取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一條原則必須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因爲案例只是結論提取的材料,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獲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結論纔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學生能力的很重要的體現。

2、注重案例的驗證

近年來,我們的教學很注重反思,這其中包括對媒體、對學生、對老師本身的反思,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更爲重要。如何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思,對於高中地理新課程注重的案例教學來講,我覺得教師在提取了結論和學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後,要選取相類似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推導。

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儘量能讓大多數的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結論。而驗證案例的選取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資源。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進行驗證,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案例進行分析。

3、新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教學貴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我在教學過程中希望能儘量去解決,也希望能夠再實踐中能夠撥開雲霧。我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1)如何才能準確把握課標要求?

(2)課標與教材的矛盾如何解決?

(3)知識點的難度該如何把握?

(4)不同版本教材之間的差異該如何解決?

(5)課標要求和教材真的能代表廣泛的適用性嗎?

(6)怎樣面對初高中地理地理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生事物的產生有一個成長和成熟完善的過程。我想,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我們就是要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讓新課程走向成熟。只要這樣,我們中國的教育才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進步。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4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着素質教育爲主轉變,但由於高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於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爲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爲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製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爲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資訊資源和資訊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資訊,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資訊技術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爲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着許多教師。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爲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爲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爲了對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爲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爲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爲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後。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於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資訊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資訊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爲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衝,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透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透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

從xxxx年大學畢業至今,我已完成一屆班主任和地理教學的任務。儘管想象中的課堂在頭腦中已盤旋了許久,但是真的面對學生時,卻依然感覺束手無策。三年來,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理論是對的,想法是好的,可要推廣,的確困難重重,也讓我產生了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爲了努力近可能實現或是靠近新課標的要求,爲了在課堂教學中不扼殺學生的個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設計當中,添加了活動環節和問題討論環節,這麼一來學生們感覺課上得很開心,主動性發揮了。但是好像一節課下來,具體知識點很少落實,好像總在詩情畫意,也沒什麼時間來落實,一旦考察下來,學生的掌握情況很不理想,當前高考大棒的指揮下,教師怎麼對付考試這一關?特別是剛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高一學生及家長,不像初中學習時那樣聽話和那樣踏實,長期這樣的情況,大家能接受嗎?

另外,想讓學生先自主預習、討論自己能夠掌握的學習內容,然後再帶問題聽課。高一剛開學幾個星期還可以,越到後來越行不通。原因在於,學生沒有時間給你預習,更談不上討論,再加上高一學生的作業量過多,每個學生的程度有差異,做作業的完成時間不一樣,成績好的學生也許有一點空餘時間,但科目太多也不知道先預習哪一科好。你想透過學生課前預習,節約一點時間來落實新課程理念,最後只能是一句空話,放棄這種做法。

 困惑二:也許你在利用新的課堂教學,與你教平行班的其他老師可能用傳統的地理教學,考試成績並沒有比你差,反而比你好,這樣一來,學校的考試分析一出來,你都會感覺巨大的壓力,不要說捱到高考成績出來再去定論誰的做法對與錯,就是單元或月考成績一出來,你也許就要收斂自己的做法了。我想這恐怕是每個老師最頭疼的原因了,升學的壓力擺在那裏,誰也繞不過去啊!

 困惑三:學校生源不同會有分不同類型的班級,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班級,我們有不同的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鑑於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就算在同一種類型的班級裏,有的學生很願意參與到活動和問題討論中來,有的學生就很不適應,特別是一些從鄉鎮升學上來的學生,學習態度很好但卻總是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有這樣的情況,恐怕也得從大多數的學生情況考慮,多用傳統的方法!

困惑四:在我們高中地理的課程安排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的內容,自然地理這一部分大多數學生學起來有些難度,特別是關於地球的運動,大氣運動這一部分,這些課程又安排在高一上學期的課程,學生剛剛接觸高中地理就碰上了難題,不少學生的積極性被打擊了!基礎也不牢固,又嚴重影響了以後的學習。加上此時尚未進行文理分科,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不強,教學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以下是我這三年來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解決以上困惑的一些做法或想法:

一、教師要不時地進行自我提高,提高自身素質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是關鍵。教師的敬業精神、淵博的知識、以及個人的魅力無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自我素質,可以透過多種途徑,除了在網上進行自我學習之外,積極主動聽比別的老師的課也是很好的方法,可以開拓思路。另外,每週的備課組會議也是大家交流的好機會,大家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鑑,能經常對教學進行反思,對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教學反思,並且進行記錄和總結,這對於教學的幫助很大。

二、多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

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可以把身邊的於我們地理相關的事物聯繫起來,把我們學生熟悉的事物設計到我們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許這種方法不能過早實施,應在學生學習地理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才能加以實施,同時也要選擇一些比較適合學生們參與教學過程的內容。比如在我們學習影響工業和農業的區位因素這一部分時,學工業的區位因素,我們可以讓同學們把我們周邊的工業園區的區位聯繫起來,分析它的區位因素,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分析農業的區位因素時,也能體現學生的優勢,很多來自農村的學生,有着比較豐富的農作經驗,將平常的生活經歷與課堂結合起來,相信能有不錯的效果。這樣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爲突破口,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學好地理能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能激發其學習地理的熱情,體驗學習過程和成功的樂趣。

三、儘量構建平等的師生關係,良營寬鬆的課堂環境

寬鬆的課堂環境,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沃土。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放言無忌,一定要清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師與學生要像朋友一樣,創造一種人人都能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我相信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讓我們老師有個好心情,能夠開心的上完一節課,對於學生來說,能在愉悅的課堂中學習,也有利於成績的提高。

總之,這是我三年來的做法和想法,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盡最大的努力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個人魄力贏得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雖然還有很多的困惑和難題沒有解決,但是還是一直在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