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篇

學問君 人氣:1.37W

導語: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10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歡迎參考!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它囊括的知識與大千世界緊密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恰當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的環境、日常生活融合起來,進而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自己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的策略和方法。學生透過學習豐富的地理知識,可以開啟視野,認識世界,完善自己的世界觀。從地理這門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特性來說,其蘊含的科學和知識,是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其知識點的涵蓋面能細緻到我們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問題。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懂得走出課本,走入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進而真正實現地理這一學科的功能和用處,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

反觀如今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一般採用的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爲主體的課堂模式,學生在課堂的參與中只是作爲接受知識的客體。在這種單一枯燥的課堂模式下,原本在實際的生活中具有靈活性的知識點,變得固定和死板。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瞭解和觀察,只注重自己對知識點的講解,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在學生的印象中變成了一門理論化的科目。教師沒有將知識的運用引導到生活中來,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會死記知識點。而機械的記憶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興趣。因此,教師必須靈活地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學中來,讓學生深化自身的學習。

二、採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時代要求和具體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是順應時代的需求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視野開闊、知識與理論結合能力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地理這門科目的實用性也漸漸在大衆的視野裏變得顯著和清晰。社會的變化在改變着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規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教材內容和教學方式。教材內容的形式從原先的以文字論述爲主發展到如今的圖文並茂。教學方式上則是教師要能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爲主體的課堂模式,以學生的學習爲主體,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相結合,並且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這樣培養的學生纔能有真正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懂得實踐操練。這也是這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能只着力於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改變自身固有的學習方式。多參與課外的實踐和活動,走出課堂,走出課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學生地理上冊的《認識各類岩石和地理地貌》時,我會利用學校在對學生集體組織的郊遊的時間,佈置給學生課外的學生任務。以小組的形式,讓他們在郊區採集比較常見的岩石的標本,然後再在課堂上讓小組分別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並選取其中一種表述該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佈的地點和區域。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動手能力,激發了學生在玩與學中探索知識的慾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學習方式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中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再侷限於課堂筆記的抄錄和記背,而是在靈活多變的學習環境下,學會自我調整和積極探索,這樣有利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以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創設輕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和教師創設的課堂環有着直接的聯繫。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輕鬆、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和環境,讓學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發表自己的言論和意見,激勵他們個性化學習的發展。例如,我一般會在學期期中時開設一個地理的趣味知識點問答競賽,學生們的座位以圍成一個面向講臺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講臺前方是一行評委和主持競賽的同學。教師在競賽過程中的作用只是一個輔助的調節者和引導者。這種競賽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地理知識,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隔離感。爲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將課程內容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結合起來,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誤解和誤區,有利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學會利用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同時,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下,要合理地引導學生轉變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記硬背,隨着課程內容的深入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應該要更加靈活。地理這門學科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中,還需要教師不斷結合自身經驗和學生實際的課堂反應,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從而真正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摘要:地理學科知識與自然社會現象之間關係緊密,這就爲地理課程的低成本實驗和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客觀基礎與優勢條件。從“大氣保溫作用”的模擬實驗深受啓發,我們應着力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並開展探究實踐活動,這是地理課程的應有之義,完全符合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素質培養的根本要求,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與知行統一。

關鍵詞:高中地理;低成本實驗;生活化教學;思考與實踐

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應相互交匯,有效融合起來。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養和滋潤,學校教育就會因缺乏活力而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地理學科而言,它是一門以社會實踐爲支撐的基礎課程,並且“來自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在社會發展中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正是地理學科自身的價值所在,同時又是開展以生活化爲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以社會生活之水,綻放教學實踐之花”,應成爲激發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根本追求。

 一、低成本實驗內涵和“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

什麼是低成本實驗呢?就是完成一次實驗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學科中的低成本實驗就是透過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棄物品以及對建設材料的有效製作而開展實驗的一種探究性實踐活動。它既可拉近地理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又能讓學生從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潛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用結合能力。以“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爲例,這是我參加過的一次教學觀摩公開課的現場實驗。①實驗目的:藉助生活實物,解析地理原理。②所用器材:1.5升的礦泉水空瓶2個,2.5升的塑料空瓶1個,溫度計2支,適量土壤,還有剪刀、手錶、紙和筆等。③操作步驟:首先,把2支溫度計分別編爲A、B,用剪刀把3個空瓶攔腰截斷,把2個1.5升的礦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並分別插入A、B溫度計,其中一個用2.5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後,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室外接受陽光照射,觀察溫度計的升溫情況。每隔一段時間觀察一次,並記錄溫度,比較溫度差別和各自的變化情況。④實驗結論:溫室阻止空氣交流或熱交換,使室內產生增溫現象。諸如此類的地理小實驗用材較少、取材方便且簡單易做。但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對於逐步積澱學生的地理素養等方面,都發揮着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換言之,低成本地理實驗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倡導。

二、對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簡要實踐與思考

上述實驗啓示我們,積極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活動,既可凸顯新課程“以生爲本,以學爲主”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發展”中攫取寓教於樂、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學效果。

1.創設生活情境,有效激發主體學習意識

衆所周知,新課程理念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難道它是與生俱來的嗎?又能否自然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是在課程實踐活動中被激勵、喚醒、鼓舞並逐步培養起來的。理論和實踐表明,豐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是激發並增強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例如,在教學“大陸氣候”內容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演示了我國西北部地區“早穿棉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的民風民俗情境,以生動形象地說明大陸性氣候日溫差較大的特點。再如,在“季風氣候”內容教學時,透過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來鋪設展開。如此豐富的課前匯入和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傳導性與感染力,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進而不斷增強他們的主體學習意識。

2.連結生活認知,有效增強學用感悟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着力強調了“學與用”“知與行”的相互作用對於培養學習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於心智發育的規律性,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生活閱歷和思維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課程實踐活動,引導並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用結合與深刻體會。例如,在教學“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內容時,教師可結合湘菜的辛辣風格和湘人“無辣不成席”的生活習性,把其與粵菜的清淡風格相比較,兩者相去甚遠;還可以結合“南船與北馬”、南北方屋頂差異等社會生活現象,充分說明氣候影響的作用之大。此外,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又比較乾燥,因而北方人或長期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們多患有風寒病;而南方地區冬季氣溫雖然不低,但由於溼度較大,長期生活在這種氣候環境下的人們多患有風溼疾病。

3.尋求生活支撐,有效突破重點、難點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高中校園內始終流傳着“理科之難,在於物數;文科之難,則在於地理”的說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來說,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比較容易掌握,然而由於其內容豐富多元,且技能性、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若思維的邏輯性和想象力比較薄弱,就難以對知識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題目訓練或各類考試中,有許多學生深深感到或是不會答題,或是難得高分,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一種牴觸心理。如何對待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重、難點教學內容呢?我們要尋求生活的支撐。例如,在講解“經緯網”的知識時,尤其在解答“某人從赤道以北40千米處出發,依次向正南、正東、正北和正西四個方向各走100千米,最後他位於什麼位置?”之類的題目時,許多學生都無從下手。教師可藉助如籃球、乒乓球之類的體育活動,向學生簡單地解析此實驗,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4.加強生活實踐,有效促進手腦能力培養

皮亞傑指出:“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綠色的課本”,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快樂學習、深刻感悟和綜合發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爲培養學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化地理”的綜合能力素養,發揮着引領和橋樑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爲例,其中第一章第三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內容中,蘊藏着“南北方樓間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節學校作息時間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內容中,蘊藏着“家鄉的山是如何構成的?”“山上岩石屬於哪一類?”“鵝卵石爲何是圓的?”等生活元素;“鄉土地理”內容中,蘊藏着“本地土特產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築和服飾文化”等生活元素,這些都是吸引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加強手腦能力的優質資源,我們應當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充分利用。

綜上所述,“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社會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識教學的鮮活題材。教師要努力透過創設情境、連結認知、尋求支撐和加強實踐等方法,積極開展地理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爲贏得較低成本、深入淺出、增進學用、厚積薄發和教學相長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趙仁靜.高中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3).

[2]邵志豪.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2.

[3]魏丹丹.新課程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11.

三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研究性學習作爲新的教育理念,已成爲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於教育教學中,對當前教育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高中地理是中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探索性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地理教師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

地理學科內容非常豐富,且貼近人們生活,因此,在地理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非常容易的。例如,環境污染、資源開發與保護、交通發展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社會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但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及課外輔助工作。因此,教師就要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教師要做好設計者。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研究問題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培養創新能力,並不要求學生必須發現什麼,創造什麼。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在此前提下,採取多種手段,根據地理教材的內容,科學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學習的興趣;教師要設計有利於學生研究的情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研究學習中。其次,教師要做好組織者。在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中,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獲得研究資料、資源的途徑也是多方位的,可以在網上查找搜尋,可以設計調研問卷,可以開展課外調查研究……這些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安排。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做好組織者,使學生透過研究性學習能夠真正學到知識,提高水平,鍛鍊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途徑

1.在教學中適當滲透專題研究單元

在不影響地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基礎上,課堂教學中可以滲透一些和教材內容有關的專題研究活動,這是當前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在選題方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根據教材內容確定研究課題教材中闡述了部分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有些深層次的知識並未引申闡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這部分未引申的知識設計成研究課題進行探究。然後學生根據課題進行調查、研究,探究出這些深層次知識,乃至生髮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注意課題的選擇既要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要適合學生自主研究學習。

(2)聯繫生活實踐選擇相關問題研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設計研究課題時,聯繫生活實踐選擇相關問題是不錯的方式。在這種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透過蒐集資料、訪問調查、動腦動手等實踐活動獲得親身體驗,掌握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能夠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提高了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會真正認識到掌握知識和技能在生活實踐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去。

2.地理課堂教學中樹立研究性學習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開展好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根本上改變不適合教育發展的教法、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研究性學習理念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創設研究性學習教學情境。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準備好研究問題所需的材料,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本身的內涵,明確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以及意義,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和引導,透過實驗、觀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得出結論。這是創設研究性學習教學情境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的重要步驟。

(2)創設多種實踐活動,獲得親身體驗。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的知識都比較抽象,缺乏真正的實踐體會。而研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師要注重創設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中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記憶更深刻。此外,透過這種結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性學習,使其掌握各項技能,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創設質疑環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傳統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側重於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往往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缺乏讓學生質疑的環境。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放棄對學生思維的限制,培養質疑精神,讓學生大膽思考和提問,鼓勵他們勇於提出和求證自己的觀點。這對於開闊學生思路、啓迪學生智慧、培養創新精神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摘要:現階段,我國高中教育已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但我國高中全體人員並沒有對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明確認知,導致高中地理學科師資力量較薄弱,學生重視度較低,課堂學習積極性較低,成績較差。高中地理在高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比分,要使學生全面發展,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調動課堂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新時期;高中地理;興趣教學

筆者簡要闡述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具備的價值意義,並從多個層面提出一系列興趣教學措施,希望爲我國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興趣教學法的價值意義

在教學中,智力因素並不是主導因素,興趣纔是。地理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以說它是高中教學的工具學科,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在當代,地理學科的教育責任十分繁重,不僅要對高中生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而且要對高中生進行全球化啓蒙教育。地理知識被廣泛應用於國家建設發展中,具備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勢。隨着全球經濟化及我國社會知識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生命科學及地球科學已逐漸成爲我國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對於人類的未來發展極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學中可有可無的小科目。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將地理作爲高中教學的基礎科目,與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處於同等地位。而我國新課程改革也對地理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

 二、高中地理興趣教學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驅力,是學生養成學習能力的根源。一個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對所學科目產生求知慾及學習動力。如果對學科內容沒有興趣,只是被動學習,則學生難以對真理產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師要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必須合理利用趣味知識,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透過轉變場景、色彩、光及聲等,以動畫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理教學課件,這樣可以促使地理知識更直觀形象,有利於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簡化且深入的理解,從而達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透過形象化的形式展現地理知識,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二)引經據典

首先,有機結合傳統文學知識。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地理現象與成語、古詩文等結合,從而促使地理知識更具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豐富學生的學科文化內涵。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高中地理教師在向學生講解這種氣候的溫差特點時,可以結合我國的古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等,向學生提問這句諺語說明了什麼。學生透過諺語的字面意思得出,該地區氣候溫差十分大。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爲什麼西北地區氣候溫差這麼大,這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知慾,進而對學生講解溫差特點的成因便可以事半功倍。其次,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其他學科中的故事作爲地理知識教學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學習。例如我國某高中地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透過結合歷史學科知識,向學生提問:哥倫布探索新大陸,第一次透過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共計37天,第二次順着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計22天抵達美洲。這是爲什麼?透過這種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後,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閱讀相關教材尋求原因,然後透過提問方式,由學生回答,其他人補充。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可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可以有效鍛鍊學生的地理思維,有利於幫助學生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三)聯繫教材圖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以漫畫形式進行展現,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透過簡單直接的展現,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地理漫畫給予高度重視,將其作爲教學的主要輔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師在爲學生講解森林資源利用知識時,向學生展示了相關漫畫,畫中遍地都是樹根,一隻小鳥站在樹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淚,嘴裏說道:把我帶走吧。展示後,教師向學生提問,小鳥爲什麼這麼說,學生透過觀察,回答道:人類亂砍濫伐,破壞了生態環境,動物難以繼續生存。這種引導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索欲,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高中地理興趣教學方法多樣化,高中地理教師只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例如好奇、好動、好勝、好學等,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特色化教育,便可以有效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羣超.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

[2]高娟.興趣:淺議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2(03).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學反思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對高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學應當保證課堂的效率,因此需要對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期能夠提高其有效性。本文在對一些學校進行了考察研究後,根據當前地理的教學模式,創造性的提出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以期能夠透過新舊兩種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由於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在這樣的現狀之下應運而生。高中地理的教學當中,雙動兩案教學是在構建主義以及元認識等多種理論的指導基礎上建立,將學生的學案和教師的教案作爲媒介,透過學生和教師的一系列教學活動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對雙動兩案教學模式作詳細的介紹,並且對高中地理課堂當中雙動兩案教學的特點進行概括總結,以期能夠對其模式的構建研究做出一點貢獻。

1.高中地理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的定義

首先較少地理教學模式,即透過某些特定的教學思想的指導後建立起的一種較爲穩定的地理教學結構、程序以及相關的策略體系。對於高中地理的雙動兩案教學模式,則是透過元認知、建構主義、地理學習以及教學等多種理論的系統指導,將學生的學案與教師的教案作爲媒介,透過課堂的活動來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等,從而良好的完成教學的任務的一種有機結合的教學體系。“雙動”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活動兩個活動,兩案則是指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學生的學案。在雙動中不僅要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還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兩案當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根據課堂目標、內容以及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學生的學案則需要教師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透過學案可以自主的學習並且探究學習內容,主要有課前的預習、課上的指導、課後的練習和小結等內容。

 2.雙動兩案的基本組成

2.1理論依據

雙動兩案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包括建構主義、元認知、地理教學和學習多種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透過一定的學習環境獲取知識,而非以教師的教授爲學習的主要渠道,即知識透過某些意義構建而獲得;元認知理論則是強調個人對於自身認知的一種認識和意識,即對認知的認知。一般情況下,元認知包含三個層面,最基礎的一般認識,由經驗獲得,再是透過認知過程中獲得的情感和認知體驗,最後是透過認知能夠對事物進行相關的評價和選擇。地理學習與教學理論,是對地理學科當中一些學習的過程和規律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