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5篇

學問君 人氣:2.99W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5篇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爲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要形式,啓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爲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啓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成爲學習的主人。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 ,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行政區劃和簡稱,利用歌訣記憶,學生學起來就很容易了。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繫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充分地發展自我,不斷的成長。以上是我的一些認識,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2

初中畢業生的學業水平考試是關係中小學教育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考試的結果既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主要依據,又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對中小學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導向和影響。如何搞好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學和八年級的考前複習,認真落實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在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認真研究、透徹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涵

1.深入學習、研究課程標準,進一步轉變觀念。

中學教師尤其是過去經驗豐富的、具有嫺熟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的教師,一定要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術,完善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重新認識教育教學的目標與目的,不能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教育所謂的學以致用。爲了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師必須正確把握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在“創新”兩字上狠下功夫。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決不是簡單的教材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分析,而是教師優化教學過程的方法與手段。改革後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體知識。地理教師更要精心地去備課,不但要備教材內容本身,還要備自己、備學生個體。 在開放式的地理教學中,更要體現教師的作用,教師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導學生多探討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爭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

3.注重地理“三基”教學,不拘泥於教科書。

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有把課程標準融入課堂的願望和傾向,但具體怎樣做能更好,心裏沒有底,畢竟這是個新事物,沒有任何成形的經驗可參考,有些教師認爲課堂上熱熱鬧鬧就是成功的課。我覺得地理課應有自己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維方法”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學生髮展的基石,是實現學習過程的載體。因此,課堂教學中應以知識爲中心,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爲活化、優化課堂的途徑。只有在夯實“三基”的基礎上,學生纔能有條件去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

4.充分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來豐富地理課程內容。

我們所說的地理課程資源,並不單純是指地理教科書的內容,它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學生的經驗及其所在生活環境(學校、社區、家庭)校內外的資訊技術和網絡資源等等,都可以是課程的範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離不開教師,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本身就是最有潛力的課程資源。

新標準強調課程的開放性,作爲教師,我們要改變過於注重教科書的傾向。教師需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教材”不侷限於教科書,而是指與教科書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材”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的彙集。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內容載體,掌握知識點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某種程度上說,教材只是教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的發展纔是教學的根本目的。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繫,要恰當選擇和組合多種課程資源【教材、參考書、學生工具書、用於培養技能的學具、電影、幻燈、錄像(音)帶、圖片等】和各種直觀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及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爲學生提供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多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

二、進一步明確、落實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1.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

學生不單純是抽象的學習者,更是有着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不同,他們所接觸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環

境裏的學生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塑造和評價學生,我們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

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充滿活力、富有個性和善於學習創造的人。當然,我們絕對不是完全放任學生,而是在理解學生的前提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克服不足,從而促進學生有機和諧地發展和進步。

2.教師要隨時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師必須經常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要有意識地虛心聽取他人對自己教學工作的評價。透過自我總結和積極藉助他人的反饋來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而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參加科際間的評課、觀摩、研討等活動,虛心學習,努力提高。

3.樹立正確的教師角色意識

傳統教育造成了師生關係事實上的不平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其課堂氣氛追求的是“靜”。我們說課堂確需要紀律,但同紀律相比,課堂氣氛更加重要。新課程下的教學不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倡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地學習,創造性地思考和行動。新課程中的教師角色定位應該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善於發現和開發學生潛能的伯樂;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協作者;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平等相待的朋友。現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合作與交往的關係。教師要實現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顧問、朋友、夥伴的轉變,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廣泛合作,積極溝通,使學生之間在共同學習中共享學習經驗,達到“雙贏”、雙受益。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3

1、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4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的方法與途徑初探

教學反思有助於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習適度地調控,使不盡相同的學習過程在合理的教學方法支援下,得以包容並相得益彰,教學反思是教育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改的客觀要求。那麼,教學反思有哪些策略,哪些途徑,應當把握哪些度呢?

一、合理的教學反思要看是否關注創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系統論認爲,現代教學已不再是簡單零碎的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幫助其建立學科系統設計觀念,使之學會自主學習。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探究性教學(重展示、重設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認識和掌握還有一段距離,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行爲還遠未形成。因此,要適應課改要求,教師應在手段多樣性、過程自主性、目標發展性、形式新穎性前提下,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爲例,該片段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從教學方法創新角度出發,教師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

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死”圖變“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遊戲中體驗了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實現了“快樂教學”。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了體現、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難看出,一堂課的質量與教學法創新性呈正相關。

二、合理的教學反思要看能否處理好抓雙基教學與引導研究性學習的關係

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作爲一個系統,必然存在着優化過程。一方面教師應透過精心挑選教育內容,嚴格設計教學方案,抓好雙基教學;另一方面應當明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掌握某項知識技能不是終極目標要求,關鍵要看他們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能否在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整合中誘發靈感,從而有所發現和創造。

教師點撥探究思路後,設計探究方案、製作武夷山市地圖、做地圖製作資料分析、歸納總結等都讓學生自主去嘗試。這樣一堂課中,由於涉及直觀性較強的數學概念加上學生實踐的體驗,所以研究性學習過程始終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學生探究結果與預計有偏差,其知識掌握也有疏落,但在這種類似科研的情境中,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體驗,學會對大量資訊收集、分析和判斷,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反思時應當明確,雙基考察更要關切研究性學習背景下能力與方法的評價,而非簡單追求知識和技能掌握。當然,研究性學習因其側重於綜合實踐,所以運用時也當有所選擇,一般最值得選擇的內容,應當是對地理學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礎地位的概念和規律性知識。

三、合理的教學反思要關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互關係問題

新課標闡明,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繫他們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其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透過綜合實踐活動最終使學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階段,以低起點小坡度激勵學生參與多元性課外實踐活動,是穩步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當使知識技能學習掌握的各環節在功能維度、要求維度、實踐維度中找到相應位置。組織“收集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資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3節水資源)課外活動時,教師以“水污染危害大”爲題,組織學生對家鄉水污染危害程度進行考察。教師設計具有深入思考價值的問題,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識,並建議學生上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活動中教師適時讓學生提出自學或聯想中遇到的問題,針對性地引導、點撥,讓實踐活動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發展這一連結順利開展下去。課後分析可以看出,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是相互促進的,成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鍛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把生活問題轉化成學科問題分析判斷並得出處理意見的能力,是否把實踐能力培養,放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這個大氛圍中進行,這是亟待引起的問題。實踐表明,與教學相關的活動具備兩成涵義:“活”包涵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活動的生成性,“動”表現爲學生真正的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過程。“活”與“動”被激活與否,是教學反思時應當把握的一個尺度。

四、合理的教學反思源自合理的評價機制

教學資訊論表明,教學過程中知識資訊、教育資訊、管理資訊、反饋資訊等隨教學進程不斷調諧整合,確保教學系統資訊轉換流暢並且流量適中。教師能夠且應當從學生知識技能形成性、過程性評價中及時捕捉資訊,適時進行教學反思。要準確捕捉蘊含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資訊,就要*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初中地理教學效果評價要以發展性評價爲核心和原則,除了知識性評價外,要特別重視學生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評價要多樣性、多元性、綜合性,注重終結性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教師要快捷捕捉某一章節或片段的教學反饋資訊,採取形成性評價不失爲一種好辦法。形成性評價具有反饋及時、提出問題及時、管理調控及時等優勢。實施形成性評價可嘗試以下方面入手:①隨時提問供學生單獨或集體回答,評價他們聽課情況及口頭表達能力。②根據教學目標預設形成性問題供學生回答,判斷他們對教學內容掌握情況。③實踐中密切注意學生操作過程,看方法步驟正確與否、反應敏捷與否、有無創新意識,評價他們動手動腦能力。實踐表明,進行教學反思之前制定恰當的評價目標,設計可行的評價方案是必要的。一個好的評價方案一般涵蓋以下層面:一看學生學習態度好壞、積極性高低;二看學生上課時能否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回答問題正確性如何,地理學習能力如何;三看學生能否按時完成作業,實踐或實驗活動動手能力、速度如何,過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無創新能力;四看學生能否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STS關係等。

總之,有創新意識的教師,總會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教學任務完成後,對自己上過的課進行回顧與評價。教學反思是一種教育教學常態下,教師應當具備的內在的自省、自糾、自勵行爲。因其涉及思想觀念和方法論的方方面面,故而應當將其放在以學論教,以思促教大氛圍中加以實踐和探索。實踐表明,學生的課堂行爲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等諸多資訊的獲得,無不源自教師理智而有見地的教學反思活動。

基礎教育階段的地理課改任務重、難度大,尤其應當強化教師教學反思行爲,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改變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提高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教學業務水平。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5

七年級上冊引領學生走入地理世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地球、地圖、陸地與海洋、天氣和氣候、居民與聚落等)與地理技能(讀圖、表和分析和繪製相關地理圖表),本學期以上冊爲鋪墊,進行分區地理學習,以實現學生地理知識的昇華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對社會、環境的正確態度和價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學期,我打算由原來的以教授法爲主,逐步轉變爲以討論爲主。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能夠做到活學活用地理。

《亞洲》是本學期的第一節課,因此這課很重要。從這課開始,就要逐漸教會學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從哪些方面入手。《亞洲》分爲“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而其實在以後學習其它地區或國家時也是從這兩方面入手。因此從《亞洲》開始,就要教會學生學習地區與國家時要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入手。同時,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什麼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他們可能沒什麼概念。所以本節課我還着重區分了自然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人文環境包括人口,文化,經濟等。那麼在這節課裏,主要是我按照這些方面引導學生邊看圖,邊找出答案,並且反覆強調以後的學習中要按照這些方面分析。《亞洲》這部分一共用了3課時,一課時用來講自然環境,我會給學生們強調學習一個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麼一般是從圖上獲得一個地區的位置。讓學生們養成看地圖的習慣。這樣也便於學生更加形象的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學習地形同樣是看圖,主要是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們看地形圖的步驟,讓他們逐漸學會自己看地形圖。接下來是氣候,其實氣候是和地理位置有關的。因此我在本課開始就從位置的角度讓同學們思考亞洲的氣候,而不是毫無思路的死記硬背。二課時講人文環境,人文環境其實是和自然環境緊密聯繫的,因此我對照自然環境來講人文環境,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也從這些角度分析某個地區的人文環境的特點。三課時主要是總結以及舉例鞏固,讓“自己學會分析地理資訊”這個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學生頭腦中。這樣的上課方式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取得較好效果。

本課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對於初一學生來說,分析能力可能還比較欠缺,我沒能很好的掌握好這個度,在以後的課裏我會逐步改進。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有采用討論的方式上課,課堂紀律還比較難掌控,在今後的課裏都會逐步改進。

透過上面對七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知識的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6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反思之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

反思之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

反思之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透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反思之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

 反思之五:解放學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開闢智能活動空間,增大手腦活動頻率。從中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反思之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7

學生都希望獲得成功的體驗,尤其是渴望成爲同齡人中的傑出者,然而衆多孩子的這種良好願望往往被老師所漠視。每日評選一位傑出學生,就是教師在尊重、關心、承認每個學生存在價值的前提下,給他們成功的希望。

評選每日傑出學生,最需要老師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對所有學生寄予同樣深切的期望,滿懷愛心地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由於我在評選過程中始終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重在看其當天或一段時間內的某一方面的“傑出”表現,所以人人都有機會當選。

比如,不愛發言的學生勇敢舉起了手,不喜歡做作業的學生高質量完成了一次作業,優秀學生又實現了一次新的超越,以及參與集體活動表現突出者,平日樂於助人文明有禮得到了大家交口稱讚者等都有可能獲得傑出學生的光榮稱號。

另外,對當選機會相對較少的學生,我還會主動找他們聊天談心,私下與他們來個約定,只要達到約定的目標,就能實現當傑出學生的願望。因此,一學期下來,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我這兒領一張傑出學生的獎狀,在同學們的喝彩聲中成爲幸福的傑出者。

爲了讓傑出學生多一份榮耀與責任,我在班上規定傑出學生當選後就成爲第二天的值日班長,負責班級的日常事物,包括開門關門,佈置黑板,發表簡短演說,帶領大家學一句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接受前任傑出學生的採訪,填寫好班級日誌,作好班級課堂表現記錄,下午離任前做一日小結等。

自從評選每日傑出學生以來,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許多學生在“傑出”的激勵感召下信心倍增,徹底地改變着自我。每日評選傑出學生活動產生了神奇的教育力量。

比如,楊超,一年前我剛接任時他還是一個受人歧視、令老師最感頭疼的學生,因爲他除了愛說謊不願做作業之外,還經常罵人。

開學後不久的一個課間,大家集合做操時一位同學不慎將另一位同學的筆盒弄到了地上,文具散得滿地都是,由於時間緊迫,前邊跑過去的十幾個學生沒有一個伸手去撿。

正當我感到失望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最後一個起跑的楊超,他看了一眼地上,毫不猶豫地蹲下身來,收撿好散亂一地的文具後,望都沒望我一眼就跑出了教室。當天下午,當我將當日傑出學生的光榮稱號授予楊超時,在一片喝彩聲中,他激動得熱淚盈眶。

在這以後,楊超在我的悉心呵護下徹底地變了,他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願望。到上學期期末,他不僅當選爲班級的“十佳標兵”,而且還破天荒地被評選爲學校的三好學生。說實話,楊超今天的鉅變讓我都感到吃驚,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他實現了從未有過的超越?

在楊超的一篇隨筆裏我找到了答案:“自從我當上了第一次傑出學生,一向對我責罵的父母第一次誇獎了我,那一夜我抱着傑出學生的獎狀興奮得一夜都沒有睡着。從此,每當我面對老師那和藹可親的目光心中就有了自信的力量……”

其實,類似楊超的例子在我身邊舉不勝舉。是的,只要老師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金礦,都能成爲傑出者,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賞識激勵,學生就會在老師平等地關注下創造奇蹟。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8

透過國培遠程學習,我認爲老師要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的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學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理念下的教學反思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教學觀念反思

老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以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爲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以礦產資源爲例,一方面我用相關的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佈、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對是影響工業佈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資源的附近。但有些工業基地附近並無礦產資源,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藉助優越的地理位置的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 的地域限制。如上海寶鋼。透過上述辯證的分析,一方面學生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牟發展。另一方面明確了這種作用不起決定性作用。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在進行地理教學反思時,地理教學效果與預期的效果相差很大,課後仔細分析一下,原因 在於,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因而也就難於使教學設計發揮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反差,不斷探索教學目標、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三、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新課標提倡的是“探究式學習”,這樣能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瞭解知識的發生的過程。推動學生關心現實,瞭解人生,體驗現實,並積累一定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

四、對自身教學行爲進行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的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平等的師生對話與交往;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情感,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

五、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課堂上不公要觀察學生的行爲,還要透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資訊,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情感的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這樣常會發現在課堂上教學的內容和習題,在考試中學生往往還會有許多困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給學生學習和方法比教會知識更爲重要。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9

近一學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學,這是一個老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在宜春八中的近一年的教學中,讓我體驗最深的就是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改變傳統以教師爲中心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的迫切性,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特別是對於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課改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以下是我對初一地理教學的體驗和反思:

一、要結合教的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爲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初一學生年齡在12、13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求知慾、表現欲非常強,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表現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在課堂上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問題、教學情境,加上新課標下的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長的文字敘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增加了‘活動’、‘閱讀’、‘思考’等的版塊的內容,還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性圖片。新課改的教材特點,也爲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可以說,學習地理學科,是爲了更好的適應我們的生活環境。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在講地球的運動時,可以用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來匯入“太陽每天從哪邊升起,哪邊落下?”“爲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着白晝和黑夜”“2008年北京奧運會,爲什麼美國人總是半夜爬起來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麼季節影子上,什麼季節白晝長”等等相關問題;在講天氣與氣候時,讓同學們一起探討獲取明天天氣的途徑有哪些,讓同學們自己做天氣預報播報員,在樂中完成教學目標,這些生活中熟知的現象拿到課堂上,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在講《地圖》一節時,提出‘野外迷路如何定向’這樣的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

三、運用現代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謂‘教無定法‘對於初中地理學科來說,其獨特的學科性質,更使得地理課堂上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其他更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地理課堂在多種教學方法的變換中,極大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學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爲直觀教學法在地理課堂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在每堂課都要用到。如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運動,如各種天氣各種氣候的景觀圖,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更快的理解、掌握和記住了地理知識,特別是各種地圖的展示,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構建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學習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一節,“中國在世界的位置圖”“中國疆域圖”“中國行政區劃圖”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教學用具。

以上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上的一些思考。教學反思是一個老師必不可少的成長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會更多的去思考,讓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成熟。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0

第一對學生一定要嚴格要求。對學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課,不管是哪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必須認真聽。現在我感覺絕對不能放縱學生,不能讓學生以地理是副科爲藉口而不認真學或者甚至是違反紀律干擾我的教學。現在初一3個班,我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樣的要求:上課必須認真聽講,作好筆記和我佈置的作業,積極思考問題。當他們有分神,做小動作,甚至講小話時,我都馬上上前提醒,如屢次犯錯則施之以措辭嚴厲的批評,再輔之以叫起來讀地理課文和閱讀資料,我覺得這樣對他們有好處,且他們能接受老師的批評和關心。如果他們不聽課,看其他與地理無關的書籍時,我都是當場繳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上地理課時看其他書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麼地不喜歡地理,多麼地學不進地理,地理課都不是耍課,都不是可學可不學的課,要打好基礎,老師一律對其他書的沒收是要他們有一個好的開始,要他們在初一對地理知識就有最基本的瞭解,否則以後學習地理知識是如何的艱難。我跟他們講,現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難,總結原因大多是讀初中時根本就沒怎麼認真學地理,或是根本就沒學過地理,因此初一就必須學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轍。對學生唯有嚴格要求,學生纔會真正地尊重這位老師,這是我的真實體會。不管學生有多麼的不情願,有多麼的反感和抵制老師的批評和教誨,老師都不能害怕心虛或是心軟,尤其是新老師,一定要度過這一關,對學生要嚴而又嚴。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學生對某一科有興趣,課堂上不該有的“活動”就會少許多,對老師的關注和對知識的渴求就要多許多。初中時期要求我們要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課儘量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舉一反三,不時抽學生回答問題,或是發表看法,形式新穎活潑,不拘一格。沙區初中地理教學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動題多,有利於發揮學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講述活動題時都是抽學生來回答,或是闡述觀點和意見。在啓發學生思路的時候我是不拘一格,儘管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也覺得理所當然,要讓學生的大腦活動起來總比壓抑好,學生有表現自己的天性和慾望,老師要儘量滿足,有時候我還組織學生辯論,儘管有些學生給出的答案另類,我都是鼓勵他們回答。當然對少數故意大聲吼叫,有意擾亂課堂正常教學秩序的學生則要另當別論。我還建議學生多到新華書店去轉轉,關於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識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中學生地理百科知識》和《華夏人文地理》等雜誌可以多去看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經久不衰。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圖冊》是學生必須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我還帶有一些有趣的圖片,有時候電視報紙上有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上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如20xx年暑假重慶的乾旱問題,重慶大學城最終落戶虎溪鎮的原因,修建三峽水庫的利弊分析問題等等。記得上“地圖”這一節時,爲了讓學生能對在地圖上如何判別方向有深刻的認識,我讓全班同學畫出學校的簡圖,圖上可有指向標,註記和文字說明,很多學生都欣然完成任務。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爲《教學大綱》是針對具有一般知識能力基礎的學生,且具有良好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學生量身打造的,對於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和基礎特差且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差的學生來說,要靈活處理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具體的教學方法之間關係的問題了。比如在講述《俄羅斯》這一節時對有的班級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摩爾曼斯克港爲何是個終年不凍港?而有的班級我只是告訴他們摩爾曼斯克港是一個終年不凍港。對於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漏洞百出,可以說全班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正確了,但我還是給他們鼓勵,表揚他們的思考精神。摩爾曼斯克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在北極圈以北,屬於極地氣候,按理來說摩爾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長時間是冰封的,但我們同時也從報紙上,電視上得知俄羅斯經常在巴倫支海舉行軍事演習,他們演習的軍艦就停靠在摩爾曼斯克港,有時候冬季也在演習,爲何?學生認爲正是因爲極地氣候,所以終年不凍;還有的認爲摩爾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凍。我引導他們看地圖,在結合上學期所學的氣候洋流問題,告訴他們海水終年不凍,關鍵是水溫,氣候是影響水溫的,但除此之外,還有洋流呢,這裏有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來,終年不凍就順理成章了。還有課本第78頁的活動題,題目要求說出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以及氣候不同的成因,對某些學生我只要求答第一問,而另外一些我要求兩問都答,尤其第二問難度較大。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第一問都能回答準確,只有少部分學生誤以爲-48℃比-17℃要高。很明顯上揚斯克冬季氣溫比莫斯科低許多,而夏季則與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來說上揚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導學生總結上揚斯克又幹又冷,那裏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屬於溫和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是俄羅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問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地理位置來分析。首先讓他們看《地理地圖冊》第39頁,就氣候來說,上揚斯克屬於極地氣候,所以又幹又冷,且冬夏氣溫相差大,莫斯科爲溫暖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上揚斯克位於東西伯利亞山地,海拔較高,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所以更加劇了兩地的氣候差異。第三地理位置,上揚斯克緯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個寒極,寒冷氣流對其影響大過莫斯科,而莫斯科雖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但受盛行西風影響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氣溫不過於太低,因此雖聖彼得堡比莫斯科緯度更高,也曾作過俄羅斯的。

透過知道學習較爲認真的學生看地圖,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後得出來的答案可以使他們印象更爲深刻,同時對實在對地理不敏感的學生以及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可以使他們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學到地理知識。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1

地理教學是一個教學過程,有輸入與輸出。從備課到上課,從測驗到反饋,從批改到評講,從評估到發展,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螺旋上升,形成循環。備課不但備教材更要備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起點、思維特點,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課要把知識講解得深刻透徹,更要設定活動,讓學生去發現、發明、發揮;作業習題要有知識梯度和能力維度,設定情景,蘊含資訊,考察能力。教師與學生是教學兩個主體,教師佔據傳統優勢,但不能居高臨下,而應該蹲下身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平等地交流,這叫心理輔導、心靈感應,雖然軟性,但極重要。教師上課以後、練習之後發現教學缺陷,透過輔導彌補缺陷。那麼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爲此,我認爲在初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着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爲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爲主;從以講授爲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爲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爲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絡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爲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透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爲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進”的合作觀念下,實現師——生、生——生的共同成長。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透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纔能有條件地進

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

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係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透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爲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即使教師深入調查,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藉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後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爲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絡、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2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初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爲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爲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作爲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爲主的教學方式,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爲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 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透過網絡、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資訊,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資訊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資訊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爲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透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資訊,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爲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透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爲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匯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3

我從教已有十三年,我們的初中地理新課程改革,也已有十個年頭了,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很多教學中的困惑和不解。

爲什麼我們的學生在學習地理的時候,總是會問老師,“背”什麼?“記”什麼?難道我們的地理就是靠背和記嗎?爲什麼我們的學生看起來課本上的內容掌握的挺好的,一到考試就成績平平?

這麼多年了,在自己的實踐中,我也不斷地在思考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歸根結底,兩個字——能力。城市的小學還好些,師資力量比較好,確切的說是老師和學生們接觸新東西的機會多,視野比較開闊,學生在家會有很多動手或者實踐的機會,有些學生還能隨家長一同去郊遊,一塊去全國各地旅遊甚至有的學生還出了國,這是多麼好的學習的機會啊,也可以給老師帶回來很多教學資源。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也就不僅僅是“背”“記”老師給的東西,會自己探索新東西。而農村的學校就會因爲條件的限制,學生們很少有機會接受新東西,能力的發展就受到了制約,在他們的經歷中,小學時,老師就是讓他們“背”和“記”,那麼升入初中,還是在延續以前的學習方法,老師教的、給的東西背得很熟,沒說過的自己就不會分析和回答了。試想一下,我們的農村學生,在學習方法的學習上,比同齡的城市學生晚了2、3年的時間,初中老師才逐步的引導他們生成自己的方法,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表現在成績上當然是平平。

我們不能苛求農村學校跟城市學校一樣,因爲條件擺在那裏,但是我們可以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習的正確認識。爲我們的學生早日具備同齡人的能力而努力。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4

大家明白,只有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提高。如何進一步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善課堂教學,是擺在我面前現實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應對這些狀況,自我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用心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爲學生獲得直接興趣帶給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用心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構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我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且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啓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佈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範圍及其邊界,然後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佈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潛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潛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一樣角度培養學生的潛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帶給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鍊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潛力和應用潛力。

三、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成爲學習的主人。要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潛力,使學生學會思考地理環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新和自我發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佈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峯,長白武夷中間橫。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峯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峯。地理歌訣簡潔而明瞭,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潛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並儘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繫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用心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簡單、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爲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用心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這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貼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學反思15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傳統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着眼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

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透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

五:解放學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開闢智能活動空間,增大手腦活動頻率。從中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說,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爲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