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薦】

學問君 人氣:1.95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薦】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

進入高三以後,學生的心情開始變得急躁,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複習方法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或者儘量靠近既定目標?作爲高三教師都緊緊圍繞如何教學,如何端正學生思想,如何抓學生的身心健康三個方面進行教育教學。地理教學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教學和如何端正學生的思想兩方面作幾點思考。

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教會學生學習

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學會獲取知識、拓寬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適應高考,適應社會。

1.認真分析學情

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我們都要認真分析研究所教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教學。

2.認真研究考情

所謂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題命題的思路和走向。老師只有知道了考情,纔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教學、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時才能“命中目標”。

(1)體驗高考實戰題,把握複習方向

每年高三複習的第一節課,我都把當年的高考題發給學生,並引領學生一起分析試題的類型,以及各題是從課本上哪章演變來、考哪些知識點。這樣做了以後,學生纔會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高考。

(2)吃透《高考說明》

首先要讀懂《高考說明》。《高考說明》的內容包括:考試性質、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題型示例、考試的知識範圍。作爲教師一定要認真閱讀《高考說明》的每個部分,從整體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據《高考說明》明確當年高考的知識範圍。《高考說明》對當年要考察的知識範圍有明確的規定,而每年的知識範圍較前一年都有所修訂,所以,作爲老師要留心《高考說明》對知識範圍的修訂,尤其是修訂過的知識範圍往往是當年考試率較高是部分,教師對此要心中有數。明確了高考的知識範圍才能夠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在複習中也纔不會產生遺漏現象。

再次要正確認識題型示例。這幾年文科綜合的題型有兩大類,即“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單項選擇題的1至11題,非選擇題的36題和39的綜合題中的部分題是地理題。高考題中雖然只有兩種題型,但是它們的變化是比較大的。因此,需要教師根據《高考說明》的題型示例和歷年的題型來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題型後學生可以透過題型來了解題目的形式,有助於備考和應考。我們只要能夠合理地將題型與所學知識和能力要求相結合,就有助於梳理思路,深化對考試要求的認識。

(3)關注有關專家、學者對高考的分析、講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動態

從各種報刊、雜誌、互聯網、參加省市的高考研討會等渠道是獲取當年的高考最新動態,最新資訊的重要途徑。

高考研討會和大家交談是獲取高考的最新動態,最新資訊,也是提高自己師德的重要途徑。參加高考研討會,除了聽取有關專家講解外,還可以同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單獨交談,那樣收穫會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討會我都會盡可能和主講人單獨交談。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極盛探討了二十多分鐘的“怎樣把體育鍛煉和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以及關於中學生腦神精衰弱的一些解決方法”。這對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作用是巨大的。

3.教給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使教學真正迴歸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的具體體現,是高三地理課教學的要求。如果高三還不會自己學習,在高考中註定是要失敗的。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呢?

首先是引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高考複習的內容多,時間緊,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時間觀念,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計劃時,老師應該先把自己的總體計劃先告訴學生,讓學生的計劃和老師的計劃協調起來。

在整個複習計劃中,高一年級地理上下冊是重點,因爲高考許多題都是以初中知識爲載體,用高中的知識點來回答,選修課本是把高一知識加寬、加深。

其次是引導學生認真按照備考的基本環節進行。“預習、聽講、複習、作業、考試、總結”是學習和備考的六個基本環節。儘管這六個環節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學生還不多,而且,無論哪種方法,它肯定要回到這些老掉牙的東西上。但是,在高三講這六個基本環節的時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來講,這樣才能夠被學生所接受。

學生學習方法

(1)預習

高三的複習備考階段,每一節課的容量都比平時大得多,如不預習,學生可能會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師,一堂課稀裏糊塗的,如過眼雲煙,收效甚微。據調查,的學生會預習的不足六分之一,這應該引起教師足夠重視。

(2)聽講

到了高三複習階段,有部分學生認爲大部分知識是老師過去講過的,不必再跟着老師複習了。其實地理老師都只專門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學,對地理高考怎樣考、考些什麼是比較清楚的,老師在講課之前還要精心的備課,認真組織複習的內容,制定教學方法等,而且複習時,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講課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蘊藏的高考資訊,所以不但要引導學生聽好課,老師更要講好課。

(3)複習

複習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課堂內容真正拿到手的過程,是透徹理解課堂上所學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師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過程。尤其是地圖,只有反覆看,把地理知識拿入圖中才可能記住。

爲了能夠較好的進行復習,我的做法是除每節課都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複習。同時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複習每個章節的間隔時間,並且過一段時間,又透過練習、提問等方式檢查一下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

(4)作業(練習、做題)

做地理作業時,一定要訓練學生一看到題目就能儘快搜尋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庫,找出本題是應用課本中的哪部分知識。

做題要有足夠的量,但是也要精選題,我們應該讓學生做“以一當十”的題。歷年的高考題目、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每個單元后的“練習篇”都應該作爲典型題來處理。歷年高考題既反映了高考的範圍、重點,又展示了題型特點,成了複習的“無形指揮棒”,所以,應作爲經典題來處理。最近幾年高考地理題目,有許多題是從高中四冊地理課本中的每個單元的“練習篇”中的題演變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分析透課本後面的“練習篇”,而且應該把它們作爲每類題的典型題來對待。<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2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隨着新基礎課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幫助學生髮展提升核心素養,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任務。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需求,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課堂知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有效實現知識技能、實踐能力與科學精神的全面發展。

一、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髮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核心素養的綜合思維意識培養,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與現象各要素之間的聯繫,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從綜合思維角度,展現地理知識的網絡結構,讓學生辨證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的影響關係,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發現問題,透過綜合思維觀察地理事物現象的規律,有效促進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學“城市環境問題”時,教師向學生列舉煤煙、粉塵、城市工業廢水、二氧化硫、電磁輻射等關於城市環境問題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讓學生綜合分析各個污染要素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從意識層面爲學生樹立綜合思維解決現實地理問題習慣和體驗,讓學生透過自主分析總結得出,污染對城市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大氣污染造成城市空氣污濁和酸雨,工業廢水污染會破壞地下水質等知識本質的理解,這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綜合地理要素的內在聯繫,來思考探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進而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

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透過啓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綜合思維素養的有效性和實用行,透過問題情境羅列地理要素,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統性和聯繫性規律,有效培養學生利用綜合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區域認知能力包含差異與聯繫、空間、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觀點,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必備素養,可以讓學生全面科學合理的內化,對地理區域人地關係的理性的認識,並深度理解和認知地理事物和現象規律。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分析區域的發展聯繫與綜合特徵,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培養和形成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例如,教學“人口遷移”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從經濟因素與自然環境生態因素入手,思考人口遷移的因素,激發學生區域認知的內在需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深圳特區城市與西部大開發的背景資料,指導學生從時代背景和整體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遷移的因素影響?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爲主動探究,在討論分析造成人口流動的原因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全面區域認知的培養,讓學生懂得運用物理知識在區域背景下去分析,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事物現象形成深度認知,還能讓學生站在區域角度,自覺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圍繞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理念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和創新精神發展,促使學生在分析、解釋、交流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通主觀體驗讓學生深入感受地理知識實踐過程的作用和意義。

例如,教學“地球的運動”時,爲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規律以及地理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前爲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提前準備好小地球儀,課堂中教師首先利用三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運動過程,並讓學生思考和觀察地球是如何運動的?透過觀察總結得出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形式,當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後,教師要爲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分組親自操作地球儀自西向東慢慢旋轉,透過小組合作觀察、分析、交流,深刻的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

學習氛圍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必備條件,爲了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教師要重視課堂實踐氛圍的創設,爲學生營造更多的實踐展示機會,在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的同時,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爲本的科學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綜合思維從多角度探究思考知識問題,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氛圍中逐步形成所具備的地理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3

應試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的新課程改革具體思路。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是向着素質教育爲主轉變,但由於高考的制度變化不大,導致現在“分”還是學生的命根沒有突出素質教育的優勢。傳統的地理應試教育主要偏重於對地理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是在能力運用和生產實踐方面關注不足。這顯然不利於新時代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要求,也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是要把地理應試教育機制轉化爲地理素質教育機制。

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爲鮮明旗幟,拉開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樹立起地理素質教育的新旗幟。但素質教育在中國倡導了多年,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試製度和教材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沒有突破傳統的地理教學誤區,新一輪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一、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認知

湘教版的這套新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較舊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簡潔、生動,圖文並茂,呈現形式活潑多樣。與以往的教科書比較,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顯減少,圖幅數量增多,甚至許多地方採用以圖代文,使圖像成爲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新課程在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啓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盡力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突顯新課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現方面,刻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精神。

新教材加強了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分析過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訓練,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創造條件。強調開展多種地理活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成爲探究問題的過程,獲取技能和方法的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倡導師生互動,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動”中,專門設計了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內容。動手:引導學生演示晝夜更替,解釋晝夜交替是怎樣產生的;畫圖表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計算兩地的時差等。動口:引導學生說明生命出現應具備的條件。動腦:引導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總結九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分析歸納太陽輻射隨緯度分佈的規律;分析晝夜長短分佈規律;用科學的術語解釋四季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這些都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教材還刪除了一些難以讀懂,不易理解的地圖;重視地理教學資訊資源和資訊技術的應用。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閱讀、觀察、實踐和探究活動。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資訊,給教師提供了較大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以利於地理資訊技術的應用。

二、近半個學期以來教學工作上的困惑

近半個學期的教學,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新教材在知識結構方面,較舊教材而言更加不繫統,這對於教師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廣度,如何處理好教材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雖然做了適當的刪減,刪除了一些較難於理解的知識點,圖表,但課堂活動量明顯增加,如何有效的組織好這些活動,如何安排好教學進度,這些都爲我們每一位高一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近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們感覺到課時緊張,在活動的組織上時間難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參於,那就只是走過場,流於形式,如果充分調動每位同學,那麼時間又難於滿足,教學進度無法完成。

2、對學生的困惑,由於初高中地理課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現嚴重脫節,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內容相對簡單,而高中地理在難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這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無疑一下難於適應,給我們教學帶來更大的難度。許多學生連經線、緯線都不知道,這樣對於地球的運動、時差的計算、季節的形成等問題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師再利用上課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這就面臨課時緊張,教學任務難於完成,組織學生回去自學,但部分基礎較差,綜合理解能力較弱的同學還是難於接受。也正是因爲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讓許多學生感到難學,導致興趣漸無。如何更好的轉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困惑着許多教師。學生作爲教學的主體,他們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傳統的學習行爲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是我們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現行的高一地理課標有四個版本(地圖版、湘教版、人教版、山東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識結構等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作爲教師不可能不考慮這些。例如作爲走在高中新課改革最前沿的廣東省,爲了對付xxxx年的第一次高考,地理教師不得不把以往最早的16開的舊地理課本搬到了課堂,因爲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這四套教材配套還是個迷,所以作爲教師而言,對如何把握好教材與課標有許多的困惑。另外教材與教輔資料明顯不配套,新的教材還沒有相應的教輔,現有的教輔資料還都是以舊教材爲藍本,許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應的修改和刪減,但在練習中出現,如新教材中的地轉偏向力的內容已作了刪除,但在教輔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在後面的“單元大氣的運動”中又出現了這一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該不該講,應講到什麼程度,很難把握。學校在教學資源、教學管理工作上與現行的高一地理新課程的要求明顯置後。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結論性的東西減少了,但學生的活動增加了,動手、動腦、動眼觀察等實際操作的內容明顯增多,但學校與之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師手中沒有掛圖,上課只好用手畫圖,這一方面影響課堂效果,同時也浪費時間,影響老師教學進度。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演示軟件相對缺乏,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及以此產生的時差和太陽高度的變化等難以理解,這些也都對新課改教學帶來困惑。

4、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新課程的名詞、概念出現得少了,結論性的敘述少了,“讀圖思考”“活動”“閱讀”和“案例”等問題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們仍然受傳統教學的經驗的影響,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總是想講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計的給學生灌輸,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啓發,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於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新教材在知識體系雖不如舊教材系統,它注重的是教師如何給學生挖好溝,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師連坑一起挖好,特別是有時我們不僅幫學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這都使我們走進了高中新課改的誤區。另外教師在對待案例的教學,教案和教師用書都沒有任何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對於學生來講也是難度很大,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纔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

三、在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針對以上現象,我也採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體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爲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爲的研究已成爲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爲此我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爲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改變過去“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爲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自己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變爲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

3、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此外,還根據實驗班、重點班、普通班平實驗班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使用較高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作用,力圖展現地理資訊的多樣性。課標指出,"按照課標的目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還可以編寫與地理教學有關的視聽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發揮資訊技術媒體豐富的表現力,把教科書中的地圖變成融解說詞、背景音樂、動畫、視頻爲一體的電子地圖;把教科書中的插圖由靜態的平面圖變成動態的三維模型;把原本單調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圖變得更充實、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塊構造學說教學時,把教科書中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移動圖》製作成《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移動》多媒體課件,讓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以連續相向的方向移動,使大洋板塊向下府衝,大陸邊緣褶皺隆起,引發火山地震的現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5、進行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力量。加強資訊收集,多與外校教師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取長補短,透過這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總之,目前的新課改處於探索階段,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力爭正確、深刻地認識與理解現代地理教育的特徵,突破舊的思維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透過自己的教學活動,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4

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自我行爲表現及其行爲之依據的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效能和素養的過程。其主要特徵,一是實踐性,是指教師教學效能的提高是在其具體的實踐操作中;二是針對性,是指教師對自我“現行的”行爲觀念的解剖分析;三是反省性,是指教師對於自身實踐方式和情境,立足於自我以外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是教師自覺意識和能力的體現;四是時效性,是指對當下存在的非理性行爲、觀念的及時覺察、糾偏、矯正和完善,意即可以縮短教師成長的週期;五是過程性,一方面指具體的反思是一個過程,要經過意識期、思索期和修正期,另一方面是指

教師的整個職業成長要經過長期不懈的自我修煉,才能成爲一個專家型教師。

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反思,我覺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

例如在學習“以某種自然資源爲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的相關內容時,我就以礦產資源爲例,一方面用相關例證向學生說明,礦產資源的分佈、數量、質量和組合狀況是影響工業佈局的重要條件,一些工業基地往往是建在礦產地附近(這種教學旨在滲透“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的觀點);但有些工業基地,如我國的上海寶山鋼鐵工業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鋼鐵工業基地,周圍並無大型鐵礦、煤礦,但卻是著名的工業區,原因是藉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海運,擺脫了礦產資源的地域限制(這種教學可以滲透“自然環境並非是決定性條件”的觀點)。透過上述這種辨證的分析,學生一方面明確了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明確了這種影響不起決定性作用,就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辨證的人地觀。

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爲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於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透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穫。如果教師課後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後續教學行爲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得到提升。

在進行地理教學實踐時,有時會發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後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我們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知道,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中將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4、對自身教學行爲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衆所周知,過去爲了鞏固“雙基”,我們教師的教學往往追求對學習內容的“標準化”理解和“課本式”、“教參式”表達,強調對問題解決的常規思維、邏輯思考、唯一答案,對學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採取壓制、迴避、冷處理甚至簡單否定的做法。這樣大量地進行反覆操練,使學生學會的只是“複印”知識。而新課標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意識,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爲,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和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爲,還要透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資訊,在資訊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學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習題時,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思考,要求學生說出理由。學生經過思考,較容易地完成了這道題,並且掌握瞭解題方法,提高了學習能力。

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完成新課標中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除了師生在課堂上的教與學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饋就來源於作業練習。作業練習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透過作業,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效果,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探索獲得知識的方法,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我們的地理作業必須是科學的,多樣的、開放的,我們不能僅僅爲了使學生完成作業而教學,而要教給學生“對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所以要側重對學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5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設問技巧

一、在高中地理課堂進行技巧性提問和設問的必要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相關知識,由於地理科目的特性,要求學生必須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進而將知識點吃透,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對知識的瞭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也是這樣,學生基於老師的講解對知識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但這部分認識並不能完全保證其正確性,因此,教師要透過課堂設問等方式及時糾正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地理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問題,進一步深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設問和提問技巧。並且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地掌握好同學們的理解程度,及時地糾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理解,在確保同學們對已學知識正確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開始進一步的教學工作,而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提問和設問,從同學們的課堂反應來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是一種比較迅速且高效的方法策略,這樣做對老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有目標的進行教學有非常巨大的積極意義,對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少走冤路也很有幫助。

二、關於做好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設問工作的相關意見和建議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一般帶有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的目的性,因此,爲了能夠更高效的及時的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提問和設問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設問內容儘量與教學難點和考點相關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能夠激發同學們進行思考的慾望,能過夠讓同學們投入到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思考並踊躍發表自己意見的氛圍中去,因此,提問的內容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太難而打擊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思考的慾望,因此,教師的設問和提問必須帶有一定的啓發意義,與教學難點相結合,這樣不但能讓老師及時地瞭解到學生們對於教學難點的掌握程度,還能同時讓同學們反思和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常考點相結合的提問和設問能夠讓同學們深化對考試考點的認識,也能提前適應和進入考場般的思考模式,對其將來在考試過程中正常和超常發揮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爲例,要求同學們對千里之外的美國的河流特點等在短時間做到很好地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老師們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就可以將其與我國長江流域的治理開發進行比較,引導同學們進行思考,透過發現其異同,從我們熟悉的知識出發,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識點,既及時掌握了新的內容又加深了對已學內容的印象,鞏固了知識點。

2、設問要帶有一定的針對性

教師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和設問的時候要帶有一定的針對性,這種針對性不僅體現在對知識點的針對性上,也體現在對學生的針對性上;對於知識點,比如在講到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類型的時候,可以帶有針對性的對該氣候類型的特點和分佈區域進行提問和設問,也可以提問其他重點河流區域的氣候類型及其特徵;而針對學生,老師一般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大致的掌握,有的學生自然地理較好,人文地理欠佳,有的反之,教師在課堂提問和設問的過程中就可以帶有一定的針對性,在講到自然地理的時候對這部分內容欠佳的學生進行“特別關照”,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3、儘量與實際生活相聯繫

高中地理知識的部分內容偏於抽象,如果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比如在講到地震帶、地震成因、地震預防等問題時,可以以日本爲例,爲什麼日本地震頻發?爲什麼同樣震級的地震在日本要比發生在我國所帶來的損失要小等?讓同學們有更深刻的印象;在講述晝夜溫差大有利於糖分積累的時候可以以新疆爲例:爲什麼新疆地區的瓜果更甜?爲什麼西北地區的人們會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的俗語等,儘量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更能在設問的過程中吸引同學們去思考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掌握恰當的課堂設問技巧能夠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堂上同學們的具體表現和反應選擇合適的設問技巧,從而幫助同學們加深課堂印象,達到牢固掌握知識的目的。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6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交給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是教學的最高的技巧所在。”其實這裏所說的最高技巧就是老師要善於“點化”舊知識,從而啓發學生對舊知識進行演繹、歸納、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今天上午我在講到歐洲西部的時候,我就問了我們上一節西亞講到的一個知識點-----被西方人稱爲海上生命線是哪個海峽?這時我發現好多學生都在那裏翻書,這時我就稍微的給大家做了一點提示,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霍爾木茲海峽”。透過這一個問題我發現下面的學生的聽課情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多了。

中午吃過飯在休息的時候,我就在想下午第一節課學生的聽課情趣一定不是太高,我能用什麼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興趣呢?這時我就想起了上午我用的一方法-----提問以前學過的知識,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下午在二班上課的時候,我就設計了一個小的活動,讓學生上黑板上寫我們上一節學的西亞地區的石油運輸路線,不會寫的可以有三次求助的機會,這時下面的好多學生都舉手了,沒有記住的也馬上翻書去看。這時我隨意的叫了三個學生上黑板寫,由於石油運輸路線是一個難點,都是一些海洋、海峽,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上來的這幾個學生沒寫幾個就不會寫了,這時我就說你可以求助下面的學生,這時下面的學生幾乎都把手舉起來了,有的甚至都站來起來,還大聲的喊:“老師我去”。

這時我看見下面學生已經完全被我調動起來了,也該到收場的時候了。

“同學們來我們共同看一下,看這三個同學寫的還有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最後我又對這幾個學生進行了表揚。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課堂活動,但是卻把整個班級參與課堂的興趣完全的調動起來了,這節課上下來使我感覺到無比的輕鬆。點化舊知識,容易勾引起學生回憶的思考,啓動了他們的大腦,只要一提及這些舊知識,學生就一觸即發,十分的興奮,這種興奮又調動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中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

又到學年的尾聲,回顧這段時間,經歷了學業水平測試,而後又專注於地理選科的教學,其中始終以學生爲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要形式,形成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方式。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透過反覆思考,我認爲主要從以下入手:

一、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採用啓發式教學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因此,教學中,注意發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頻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爲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好動” 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複習亞洲地形和河流時,可以嘗試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複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才能獲得提高,才能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8

高一地理下冊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例如:當上《城市的交通運輸》一課時,我用湖州市區的交通圖代替課本中的香港交通圖來分析城市的交通道路佈局原理。教學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方式不同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一樣。因爲當新的知識被賦予鮮活的背景時,學生的興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強,進一步有利於問題的形成,使學生達到想學的境界。

反思一: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爲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爲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教師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二: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9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一提到巴西,同學們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課匯入時,我以巴西足球作爲切入 點,引導學生從興趣出發進入學習狀態。七年級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 識,因此,在學習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給學生多留一些思維空間,沿着學生思路走,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地理聯繫。例如:在講到巴西的氣候特徵時,引導學生關注熱帶雨林的現狀,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思。

從上完課的效果來看,本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1、課堂引入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本節課知識容量過大,學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熱帶雨林的環境作用和城市的規劃很難理解。

4、對於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不到位,例如:巴西鐵礦的地位、對自然環境的總結。

5、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設計的練習內容完成得有些匆忙。

6、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不熟悉,自主學習能力有待提高。

今後需要注意的地方:

1.還是不敢大膽放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討只是淺嘗輒止,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地理問題可讓學生去探究、討論。

2.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各環節的活動要做具體的要求和指導。平時要加強習慣、學習方法的訓練和指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要把這些優點繼續發揚光大,對於這節課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我將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高和完善。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要不斷探索,繼續挖掘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讓課堂這一教學主陣地散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0

一、培養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爲,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只有熱衷於某項事業,纔會主動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們講應該努力培養對學科的興趣。至於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我想可以從這些事情上着手:蒐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趣聞趣事,播放相關優秀紀錄片,組織野外實地學習等等,總之,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們。

二、掌握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着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繫,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

三、勤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資訊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透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它具有感官刺激強、資訊容納量大、表述簡明扼要等優點。藉助地圖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理解地理概念、原理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在複習中要記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於示意圖,很多時候十分簡單的一幅示意圖就會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四、地理複習的一般過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後瞭解地理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最後進行合理的分析、判斷和歸納,實現本學科之間的知識有機聯繫以及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可以將這一過程概括爲五個字:憶,記,翻,做,究。

(1)憶:就是對已學過的課本內容 過電影,也就是重新回憶一遍,憶的內容主要是教材知識網絡,可以對已掌握的內容瞭然於胸。

(2)記:是對一些主幹知識、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背誦和記憶,首先要對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實進行必要的瞭解和掌握,這些地理事實是構建一個完整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基礎,很重要的準備。有了這些地理事實還不夠,還必須瞭解地理事實的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地理事實之間的聯繫。

(3)翻:就是翻看平時做過的習題、考試題。平時做過的題目要儲存好、整理成冊,以供複習階段使用。在複習課本同時,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題目,回憶一下當時做題時的情景,溫習一下題目訓練和考查的教材基礎知識。

(4)做:是選擇少部分以前做過的題目。儘可能少做、精做題目。可以選擇以前做過的有代表性的題目或者以前做錯的題目,主要目的是溫習做題的思路和方法彌補以前做題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細究錯題。主要是找一下錯在何處,是知識記憶還是知識理解有欠缺,是審題不準還是思路有偏差?透過細究以前的錯題,可以明瞭自己以前在做題中的薄弱之處,以使備考訓練更有針對性。當然地理複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對時事和社會現象的關注,。注意閱讀一些報刊,關注一些相關新聞事件,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與地理有關的資料,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1

觀摩該課受益匪淺,以下簡要分析和小結本人欣賞的地方,以便日後學習。

1.匯入環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透過問題的引導,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熱情和分析資訊的能力,教學目標明確,圍繞知識點,恰當選取材料。

運用PPT視頻展示xxxx年11月20號(時間記不起了)央視關於全國天氣預報的情況,結合衛星雲圖,提醒學生留意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使天氣發生了變化。並透過兩個問題,引出該課的學習要點並用PPT展示出課堂目標。

2.授課環節知識點非常明確,一是鋒的概念及其分類,二是冷鋒對天氣的影響。透過導學案,將兩大知識點有序排列,讓人一目瞭然。如,知識點一:鋒的概念及其分類,下設三個小點,氣團、鋒面系統的構成、鋒的分類(三個)。

3.知識點講解方式圖文並茂,以圖片或動畫的方式,形象地展示知識點,環環相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加深學生系統把握知識的能力。例如:氣團”先用文字解釋概念,然後透過兩幅氣團圖進行對比,30℃用紅色標爲暖氣團,-2℃用藍色標爲冷氣團;接着透過動畫演示,兩種不同類型的氣團相遇會出現的情況,即匯入到“鋒面系統”的講解。

4.善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注重知識的舉一反三。如,詳細講解“冷鋒對天氣的影響”之後,師生互助完成“冷鋒過境前後天氣變化”表格,然後老師特地安排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完成“暖風過境前後的天氣變化”表格。在討論完成後,運用投影儀展示三組學生的代表作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調整。

5.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有個人特色,喜歡用質疑的表達方式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如,“冷氣團和暖氣團相遇一定會降水嗎?”“若下雨,會是垂直的嗎?”等等。

6.課堂小結用表格的方式把知識點呈現出來,很清晰明瞭。

7.知識應用環節設:“解讀考題“、”解讀生活“,每一個部分師生互動都很充分,效果突出。尤其是”解讀生活“部分,請學生扮演天氣預報播報員,分別播報”山東半島16日至18日天氣情況“和”海南島20日後的天氣變化情況“,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讓人感受深切。

8.時間把握較好,尤其是後面的知識鞏固部分。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2

從20xx年秋季試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以來,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校高一、高二年級地理課改工作初見成效,教學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困惑。

一、我們的感悟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探討與實踐,我們認爲地理課改首先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把握好課標,使用好教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學習;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1、認真研讀和領悟高中地理課程標準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地理教材的依據,各種版本的教材無一不是是圍繞課程標準編寫的。對於課標無論是教材的編者,還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們覺得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爲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針對正文篇幅小、彈性大的特點,我們備課組的幾位地理教師每週都堅持集體備課,統一要求,集體討論(講哪些、講多深、怎麼講);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說明的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成因及規律,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識相關的案例,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有關的原理等。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在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啓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注意發揮圖像作用,注意教給學生讀圖技巧,啓發學生如何挖掘圖中的顯性資訊和隱性資訊,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

由於初中階段地理不作爲中考科目,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根本就不重視,造成地理基礎非常差,進入高中後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上課時我們利用第二教材幫助學生了解三維目標和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把一些陳述性知識變成生成性的知識,讓知識開花結果。

4、營造探究式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爲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①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②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圖片、多媒體動畫等,以創設一個新奇的環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直觀表象,激發學生的興趣。

③注意發揮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④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資源,讓學生去體驗身邊的地理,並從體驗中去探索、領悟、學習。在學習氣旋與低壓的有關知識後,我們把教材進行了整合,直接引入了學生比較熟悉、對海南影響較大的災害性天氣—颱風。颱風是一種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我們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利用颱風雲圖引導學生分析颱風的形成、結構、以及颱風影響下的天氣等知識,接着又引導學生利用前面學過的氣旋知識對臺風影響下風向變化的原因進行解釋,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透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太難了。

5、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髮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鬆、愉悅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大腦皮層活動處於最大程度的興奮,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爲此,我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必要的關懷、勉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表演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二、我們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爲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

困惑之二: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

目前,我校的班額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也十分明顯,有內向型、外向型;有思維型、情感型;有基礎較好的和較差的等各種類型。教師難以控制和了解全局,無論是學生自主活動還是分組活動都會出現活躍的學生熱情高漲,而內向的學生遭受冷落,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機會。而且教師無法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活動效果,活動也難以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學生懶於動腦、不願動口,任憑教師怎麼鼓勵、啓發都懶於參與課堂活動,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3

一學期又過去了,回顧一學期的地理教學,我覺得對學生地理學科興趣的培養非常重要,下面重點來說說個人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的反思心得。

地理學習興趣培養與成功的教學過程互爲因果。興趣是地理教學過程的強大動力,它促成教學過程的良性循環。一個分數的出現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只決定於學習的成功,而且是反覆的成功,因此,進行教學評價,興趣狀態比分數更爲可靠。教師應該經常注意瞭解學生的興趣狀態,作爲自己改進教學的基本依據。

影響地理學習興趣的因素:

學生的興趣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展,教學系統的要素:教材(教學內容及其載體,教學手段)、學生、教師都與學生興趣的形成、發展息息相關。

1.教學內容是地理學習興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識鮮明地體現着地理興趣培養的趣味性特點。由於地理環境的空間廣大性,直接觀察必須走出教室,大量的間接感知又須藉助特定的教學手段、地圖等圖像和教師、教材的直觀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於感知困難,使地理事物總是顯得那樣新奇、生動。地理感性知識是興趣源泉的源頭,它既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獲得理性知識的基礎。面對學生缺乏表象的頭腦,不可能喚起探究的熱情。滿足了學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養興趣的道路上邁出了有力的第一步,並且往往由此直接產生探究理性認識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學對於興趣培養乃至整個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

地理理性知識以綜合性爲其特點,蘊藏着地理環境中形形色色的奧祕。對其趣味性的體驗在於進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來的,區域特徵是比較而來的,規律和成因是分析綜合而來的。如果要求學生在思考失敗的情況下去死記硬背結論,勢必抑制興趣的形成。

知識的意義在於運用。只有透過運用,才能進一步獲得對知識需要的體驗,"感到知識具有使人高尚起來的力量—很難找到比這種感覺更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求知的興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動(智力的、動作的)進行的又快又好,令人欽羨。例如,當學生看到軍人、探險者或考察隊僅憑地形圖即可在陌生的地區活動自如時,自然要激發出掌握讀圖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學生學好新知識的條件,使學生在獲得順利完成操作的滿足的同時,獲得新知識學習的成功。

滲透在知識教學中的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使學生經常獲得能力增強的體驗,不斷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豐富和滿足,從而推動着學習興趣的發展。

2.地理教學手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條件

地理教學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掛圖、模型、標本及視聽軟件)、地理學具(課本、地圖冊、作業冊、顏色筆等)與視聽設備、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圖、地理室外觀察點等是地理知識內容的載體,是地理教學內容——興趣源泉流向學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發學生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提供相當一部分地理感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問題,運用地理知識,在激發學生學習需要與幫助學生成功地進行學習方面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3..學生是地理興趣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學習興趣發生發展的根據,興趣培養必須遵循學生興趣發生發展的規律。

⑴學生對處於自己"最近發展區"的知識最感興趣,因爲用力跳夠得着的果子不僅能使他體驗到需要,而且能使他體驗到成功的可能,從而產生躍躍欲試的興奮,獲得果然成功的快樂。

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是我們確定其"最近發展區"的依據。如果不瞭解、不顧及學生的基礎,盲目地照本宣講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學失敗的同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存在着個別差異。基礎不同,形成興趣的興奮點也不同。有的學生興奮點在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上,有的學生則會在努力獲得了及格分數後高興得跳起來。承認並照顧到這種差別,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興致勃勃地學習。

⑵學生對掌握着主動權的學習感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成功歸根結底要靠學習者自己對學習活動的主動調節。學生的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閱讀檢索、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向教師質疑、發表見解等主動方式的活動。這些活動能使學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義,增強自信心並提高學習成功率。

⑶學生對地理野外觀察、地理觀測、參觀訪問等室外教學活動感興趣。室外教學活動爲學生提供了豐富多采的最直觀的感性知識,激發出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許多在教室內難以徹底解決的問題。

⑷學生對具有遊戲性質的教學活動感興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

⑸過重的負擔抑制學習興趣,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疲勞、煩燥聯繫在一起。

⑹地理學習的反覆失敗能引起學生對地理課的厭惡,會使學生把地理課與枯燥的死記硬背和糟糕的成績聯繫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4

【摘要】主題式教學是基於情景教學的一種新嘗試。本文在多次實踐嘗試的基礎上,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透過反思、驗證、總結,研究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題式教學是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使教學主題更爲鮮明,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探究學習。主題式情景教學倡導融主題、教材、教學方法、場景爲一體,透過語言、教具、音樂等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是產生於一次課堂教學實際案例,讓學生以農民工的來去爲主線,進行主題式探究學習。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工業化對城市化的影響,理解區域發展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透過對珠三角地區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現象的剖析,研究農民工對珠三角地區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提高從圖文資料中提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以及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城市觀、發展觀和環境觀。

2.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基於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爲例來闡釋區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因爲《洶涌的“民工潮”》這一案例與現實中近幾年珠三角地區的“民工荒”問題不相符,故而引出學生對“農民工在珠三角地區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的影響”的探究。該探究主題中涉及的人口遷移、產業轉移和區域工業發展的條件是學生已經學習並掌握的舊知識,珠三角地區工業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背景知識。從圖文中提取地理資訊以及問題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點,也是學生比較薄弱、有待強化提高的。

3.重點難點

重點:珠三角地區工業化發展的階段及面臨的問題。

難點:工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產業轉移引起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4.教學過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來,珠三角地區頻頻報出“招工難”“民工荒”。但據調查,廣東省勞動力市場仍是供大於求,就業難與個別企業招工難並存,緊缺的是進階管理人才和進階技工,從來不缺少普通民工。專家認爲中國目前處於“斷裂”的社會,經濟狀況懸殊的各階層無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結果導致“知識斷裂”,新創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適合知識、技能低的人羣,導致民工“迴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讀黃河金三角地區圖。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求,把示範區建設成爲中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與裝備製造業基地。

二、主題式教學設計實例的分析與反思

1.教學主題的確立

教學設計的主題必須明確。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所在,貫穿學生自主探究的始終。主題的選擇要以某一知識內容爲核心,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爲出發點。主題內容不能寬泛籠統,主題形式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確立,對知識進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維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的編輯

主題式教學需要對課程的內容、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不拘泥於教材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圍繞某一主題,形成有明顯輕重區分的知識結構,層層遞進,深入探討。

3.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學設計必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與完善,因此在實施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課堂的觀察,並及時進行調整,課後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與完善。要重視學生在主題式課堂中透過觀察、思考、討論等活動得來的收穫和感悟,根據課堂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改進。

三、結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主題式教學的探究,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與要求,能夠發散學生思維、拓展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技能與專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從課本到生活、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自主探索的能力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曉敏.地理主題式情境教學漫談[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曉.淺談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J].課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繫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繫,啓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匯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後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並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匯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峯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啓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繫生活實際以及初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透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並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鬆後緊,以至於在後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實例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2、板書較少,沒有把重點表達出來。

這些我都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中的困惑: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爲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