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500字>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的讀後感1500字

學問君 人氣:5.06K

最近因爲記筆記整理照片圖片沒有好的法子,變得有點焦躁。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的讀後感1500字

有記筆記的習慣,但重讀的不多,也沒有分類,摘抄居多,時間長了,感覺不對:只是記,摘抄別人的,極少重讀,利用率太低。一直想分類記,就像圖書館裏的書籍那樣,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我也明白,要像圖書館那樣分類,需要一個體系,一個大的框架,把大的框架理好固定下來,才能往裏填充東西。但這個類怎麼分,具體有哪些類別,卻一直讓人頭疼。沒有內容我就預測不出來到底多少類,一旦有內容我又想往搭好的框架裏整理填充……一時間,這就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繞在裏面出不來了。我準備了好多個筆記本,做好了分類準備,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方便,也不好堅持,每次出門還要背好幾個筆記本備用……

圖片照片也有類似的問題。在亞馬遜隨意瀏覽的當兒,看到了《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翻了下目錄,決定買,推薦一起買的還有《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就都買了,決定看看別人怎麼讀書。都是後浪的,其實我對後浪的書有點警惕。

前段時間買了幾本後浪的書。都翻了下,看完了其中一本,整體印象就是:排版,裝幀都挺美,紙的質量也極好,看上去很舒服,但一本近兩百頁的書一天就能翻完,翻完感覺其實也沒講啥,那些內容要提煉出來,幾千字的一篇文章也就講清楚了。

換了其他時候估計我會審視很久再買,這次正在爲整理資訊煩惱,有點飢不擇食了,決定買來看看。

先看的《如何有效整理資訊》。前面三四十頁,還是以前的感覺,顛過來倒過去,就那幾層意思,多少有點不耐煩,今天下午看到了近一百頁,感覺其實也沒我想的那麼糟,至少有兩點,對我而言有顛覆以前想法的意思:

一.筆記不用分類,不用準備幾個本子,不用什麼體系框架,就一個本子一支筆,最簡單那種,提筆記錄即可。作者倒並不否定圖書館的分類與索引那套體系,而是,他認爲,對個人來說,那套系統不適用。

對個人來說,方便,簡潔,不加思索,隨時能記錄更加重要。他的思路,集中在如何把所思所想,按時間順序忠實記錄下來。重點不在記的東西如何整理與分類,而在隨時隨地都能記錄自己生活中觸動自己或者自己覺得有趣的.地方。其他的都可忽略,沒有顧慮與負擔地忠實記錄纔是最重要的。從前天看的時候就有意識地跟着他說的做,不考慮分類只考慮記錄,所有的都記在一個本子上。發現這兩天我確實記得多了,見縫插針地記,思如泉涌的感覺,生活也感覺充實了許多。也許,他說的是對的,至少,目前看來對我是有效的。

二.他讓我意識到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什麼都是可以記錄的,他擴大了我的記錄範圍。

一個本子,書寫,粘貼。夜行乘車的經歷,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說的有趣的話,好吃的飯店名稱,休假時想做的事,收據,傳單,工資條,宣傳冊……只要是自己覺得有趣或觸動自己的,都可隨手記下或粘貼到筆記上。

原本糾結的分類的事兒被擱下了,重點到了記錄什麼,怎麼挖掘生活的點點滴滴,怎麼從尋常事物中挖掘值得一談的東西,怎麼有效記錄上面。

不去計較某個資訊是否能用於工作,只管是否觸動了自己,一旦對自己有所觸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記下它們。

這麼一來,突然就覺得自己自由了,只由着自己的性子來,寫起來會自如很多。

寫作,只要是展示出來給別人看的東西,或多或少,都會考慮讀者,而作者做筆記的思路,就如寫日記,其實是完全爲了自己。挖掘和記錄屬於自己的東西,自然就自由和自如了許多。至於反覆看自己的筆記,從中發現新知,靈光一閃寫出好的作品來,那是屬於展示出來的東西了,那就叫“作品”或者“產品”了,而筆記本中的一切,則是原始的素材,是自己經歷的點點滴滴,是自己生活和思考的軌跡。

書看了快一半,短短几天時間,我的思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由了許多。邊看邊跟着做,很充實,或許接下來還有其他收穫,期待!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