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500字>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1篇)

學問君 人氣:2.13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1篇),歡迎大家分享。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00字(精選11篇)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1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爲高等知識分子,有着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着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鍾書是我最鍾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着。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裏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彆扭與不適。

以後,凡是有關錢鍾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鍾書與西學》、《錢鍾書傳》等。因爲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着深深的眷戀,回味着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裏,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2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閱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閱讀,不知爲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閱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閱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閱讀),閱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敘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

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閱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3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閱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恆寫讀後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

全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儘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麼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麼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4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裏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

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裏。”讀到這裏,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5

前不久,自己參加東營市的優質課,講授的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再的被楊絳的平淡而雋永的文字所感動,講完課後,又重讀了她的文章《我們仨》,感慨頗多。

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鍾書先生逝世後,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裏行間,令我爲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着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透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着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爲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有愛就有家,儘管現在楊絳先生自己一人獨處,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女兒的愛,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溫馨的家園。

今年是楊絳先生100歲的壽辰了,在此也祝願老人家安好!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6

中學的時候,我就聽說過錢鍾書與楊絳的名字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沒有閱讀過一本,包括《圍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於是不斷閱讀,不知爲何,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以及她寫的《我們仨》。

這本書我是在微信閱讀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紙質版,但這次微信閱讀居然給了我一週的會員權利,讓我可以隨時在微信閱讀),閱讀過程中得知小帥以及她的朋友也在看這本書,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妙: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於是你會發現,你身邊有許多人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如果要用簡練的語言來總結,應該是楊絳先生在書本末提到的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與錢鍾書先生以及女兒阿圓的一生,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

凝練的字句、平靜的敘述、鮮明的人物,大多數時候都覺她彷彿一個旁人一般,卻能步步引人入勝。從民國到新中國,人們經歷了許多的苦難,但在書中從不見過度的呻吟,看不到生離死別的過分的哀痛,看不見抱怨,這種豁達的情懷以及處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麼樣去面對這般生活呢?

我無法在一夜之間表達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這段時間的不停閱讀,性情逐漸得到了改變,刺頭在逐漸拔去。放不下的,學着放下,拿得起的學着拿穩。

“人生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7

根據團支部的要求,我用了兩天將楊絳寫的《我們仨》散文集閱讀了一遍。

這其實是我閱讀散文集最快速也是最認真的一次,因爲我一般喜歡閱讀小說,散文集這種形式的書籍之前基本上沒能堅持看下去。

仔細閱讀後覺得散文集的魅力在於它的“形散而神不散”,始終有一條主線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慨。我在閱讀時,一開始看不太懂第一第二部分,覺得作者的着筆點過於奇特,直到看到第三部分,才明白第二部分的時候作者是在用夢境的形式寫丈夫和女兒逝世前的日子,感受到作者文字間對情感的剋制。

後來查找楊絳資料是才知道這本書是她在92歲高齡時,回憶他們一家三口這63年來的點點滴滴完成的回憶錄,更加敬佩起她對情感表達的剋制和冷靜,回憶起已經離去的丈夫和女兒時並不見痛徹心扉,用細膩的文字去記錄了生活中有趣的事件,讓讀者讀起來忍俊不禁又很能共情,這就是文人大家的魅力吧。

看完更深的感觸是一定要珍惜身邊人,特別是現在正處疫情爆發期,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照顧好家人,珍惜與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有多少家庭因爲這次疫情失去了珍愛的親人啊,現在的我們更加應該學會珍惜,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朋友。一家人整整齊齊開開心心最重要,楊絳筆下的溫情家庭氛圍給我們以溫馨提示:要真切的生活,認真的對待每一天,珍惜身邊的人。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8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是特別喜歡的作家,我讀過她在近百歲的高齡完成對於生命的靈魂的思考的這本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談的是讀完《我們仨》這本書的感想,算是個人的總結。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敘述了楊絳以及錢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現出的是親情。楊絳的風格就是特別擅長將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麗的“珍珠”。如數家珍般,從容道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極少直接抒情,而是透過這些事情,讓讀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達的主題也會在我們讀完之後有了很清晰的認識。

就像這篇書中寫的那樣,從她的那個“夢”開始,講述了一家人的離合聚散,我們跟着這個“夢”讀完了整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夢”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過人生旅程的溫馨。所以我說,楊老的作品是一種享受,讀《我們仨》是一種享受,她能很好的激發讀者的興趣,同時領悟人生的真諦。同時,《我們仨》也讓人瞭解到楊老的內心的孤獨和對親人的思念,她的堅持是爲了讓這段美好記憶得以延續,但思念卻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

這本人的一生是多麼的短暫,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顯得人生的特別意義。人生中註定會有聚散分離,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到最後這些美好的記憶都會泯滅在塵埃中。想到這裏,我更加覺得親情的彌足珍貴,不要等到失去再後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齊整整的時候,記錄下美好的瞬間,盡情的釋放到老纔會更加珍惜的時光。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9

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在看這本書,內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裏。《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溫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說清先作罷。還記得出現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爲什麼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爲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纔看到才瞭解原來是在病牀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感慨。曾經信誓旦旦說以後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說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脫離家裏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裏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在卻也不敢說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願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待”,願以對待好友的態度對待家人,願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10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透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爲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不復早父母庇廕之下,都有點戰戰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爲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說是又節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爲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

在牛津學習時,由於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於是爲了節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並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居的。

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透過閱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我們仨讀後感500字11

何謂好書,我覺得是讀來不晦澀難懂,不空洞浮誇,語言平實樸素,情感真摯綿長,含義深刻雋永,能發人深思,啓人心靈智慧的,《我們仨》就是這樣一本書。

錢先生一家三口平靜恬淡的一生在夫人楊絳92歲高齡時的筆端緩緩流淌,那時,丈夫和女兒已相繼離世,只留下她一人回憶幾十年相伴的點點滴滴,用這種方式“再和他們聚一聚。”

他們夫婦一同經歷了留學,抗戰,文革和社會主義新時期。在國外生下女兒圓圓,在抗戰時期毅然回國,無論生活如何艱難困苦,他們始終淡泊名利,鑽研於讀書治學,以一家人在一起爲幸福。居所東搬西挪總是侷促狹小,夫婦二人直到六十多歲纔有了三里河寓所這個寬敞一些的房子,然而在他們心中有親人,有書的地方就是家。

書中描繪的三人各坐一桌看書工作的畫面十分美好;如果有人出差或出國公幹,則會記錄沿途經歷和思念之情,並互相交換分享他們稱之爲“小石頭”的好玩事情;不看書時常一同外出“探險”,去公園、高校、動物園裏“格物致知”。無關乎年齡,他們對一切自然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和興致……

生命並不爲美好多駐留片刻,“我們仨”還是走散了。楊絳先生用夢境描述三人相處的最後時光,她亦八十多歲高齡,奔波於愛人和愛女所在醫院,“心上長出一個一個血泡”,這種痛,令人揪心。想到終有一天自己也會和父母、愛人、子女走散,自己也將隨風而逝,便自省要更加珍惜光陰,多做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