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1200字(精選3篇)

學問君 人氣:1.34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1200字(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讀書筆記範文1200字(精選3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那時一個朋友衝着漂亮的封面買了一本,隨手翻了翻就塞進了書架。我向來是不大愛看現當代作家的文章。後來大學讀了中文系,對各個作家都增加了一些瞭解,經歷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漸漸變得平淡,某日下午,腦海裏突然冒出了這本書的名字《我們仨》。遂撥了通電話給友人,借了過來閱讀。

仔仔細細讀完,心裏觸動不止。從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每看幾頁都有令我感動或羨慕的地方。

感動於錢鍾書夫婦動盪時互相扶持老來互相依偎,女兒錢媛的點滴孝心。羨慕於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做學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與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或許可以歸結爲一篇。一篇楊絳先生做的關於他們一家人的夢。是尋夢迴憶夢,是擔憂夢預言夢。夢裏的寓所古棧道,像是相隔萬里,夢裏的路一深一淺,夢裏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間卻不知這是夢境。或許心裏明白,也寄希望於這相聚的夢能千秋萬載地做下去吧。

是的,若知離別在即,我怎捨得一覺醒來夢裏人影飛去。還不如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又能再見一面。離別拉長,對有情的人來說,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爲,陪他走得愈遠,愈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

這幾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略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後遇上戰亂文革能相互支援,文革後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困難的境地,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這野心不是他們所能擁有,他們只求在自己的方圓裏求得一份自由閒適。

我很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錢鍾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這樣溫情的一家怕是在那個年代也少有的吧。這自由心與甘於平淡的心最是難得。

書裏的彩頁有他們一家的人的生活照信札圖片,還有錢媛在病牀上未能完成的《我們仨》。看着這些毫無華麗樸素得令人動人的文字,讓我恍然。

如楊絳先生在篇末說的那段話。

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得到的結果總是失去,相聚得來還須散。難道這短短几十年的在世真的就不需要去珍惜了麼。

或許應該勿執我念,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遠,不管幸福快樂是短是長。

有一個家,有事可以做,能看到最親近的人安然生活着就好了吧。

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我們仨》讀書筆記2

“這世上,最讓人惆悵的事莫過於,你曾經經歷的蓊鬱蔥蘢,都被時光的那隻小手,拂得乾乾淨淨,煙塵也沒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試圖循着從前的路,想走回去,卻早已物是人非。風還在吹,水還在流,你卻找不到你的過往了,彷彿你從未出現過。天地迢遙,山水長渺,你想憑弔,也無所附麗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這一段文字,讓我想起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我猜測,這就是楊絳先生寫下《我們仨》的原因。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溫馨單純的學者家庭”是對《我們仨》這本書最好的概括。讀《我們仨》時,總會感到親切而又溫暖,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楊絳先生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懷念。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楊絳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覺着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一樣生動形象;也可以像“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感覺值得品嚐,因爲憂患孕育智慧”一樣富有哲理。

而《我們仨》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溫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聰明能幹的阿園,和藹可親、學富五車的父母,構成了一個普通卻又獨一無二的三口之家。我認爲,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楊絳先生在書中記錄的日常瑣碎,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們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楊絳先生在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世時,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悲傷。但她選擇好好活下來,並以思念爲筆,寫下了感人的《我們仨》。錢鍾書曾贊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絕對是有依據的,我單單從《我們仨》一書中就看到了一個善良體貼、富有智慧的楊絳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麼睿智的一句話!

看《我們仨》一書,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樓,每天中午上樓時,都能聞到每一層樓裏不一樣的飯菜香,這樣凡塵中的幸福,不遙遠。進家門後,媽媽會爲我端上美味的菜餚,在我吃完飯後,她會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習後,爸爸都會在路口等着我,本來就很短的一段距離,因爲爸爸的等待而又縮短了幾分。在媽媽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對我深深的愛,這一切,我都知曉。父母的恩情,做兒女的永遠報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錢瑗那樣,能幹而堅強,能在父母老去後,用自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

曾經我想過一個問題: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們是我最深的羈絆。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讓人格外恐懼的事情。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的結尾處這樣總結道。這正是一個百歲老人一生的閱歷所化爲的箋言,這值得我們每個人牢記。

最後,願楊絳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國,“我們仨”再次團聚了。

《我們仨》讀書筆記3

初識楊xx先生,是那段時間微信圈頻頻轉發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好灑脫,好驕傲,好自信!怎樣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稱爲先生?怎樣的女子經歷百年,與世無爭,平靜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結緣,是侄女書桌上的《我們仨》。靜靜地躺在那,一襲淺咖色外裝,上方隱隱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稱,沒有其他任何裝飾,簡單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樸素親切。我很喜歡。

翻開目錄,“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此書分爲三個部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字間緩緩流出。一個不平凡的學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記錄,從兩個人的相守相助,到三個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個人的孤獨回憶。也許在楊先生看來,並不孤獨,而是充實和溫馨的回憶,那般從容,娓娓道來,平靜訴說。然而,平淡樸實的文字卻讓我幾度揪心,喉頭酸澀,怎麼也壓不住眼淚的涌出。在連續三個深夜的捧書間,我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身份來感受楊先生內心的情感。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錢鍾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開始,夢便開始了,並且怎麼也夢不完。囫圇初讀時,我還疑惑:古驛道是哪?怎麼反反覆覆出現客棧、船?地點的變換讓我摸不着頭腦。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個房子裏清靜得只有自由的我時,才嚼出這夢幻與現實的代名詞。船,錢鍾書躺在船中,311號,種種資訊表明船就是醫院的病牀。船緩緩而下,正寓意着錢先生的病每況愈下;而“我”在女兒和丈夫先後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爾停留且缺乏溫度的客棧;古驛道便是來往於家和兩所醫院之間的路,是送走至愛的女兒和先生的過程吧?柳樹的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花開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兒的生命在數年間慢慢枯萎,不正像楊絳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戀難捨嗎?我想象不出對於近九旬的老者來說,這樣的境遇是何等的無奈無助無力和殘忍悽愴。多難哪!所以,在楊先生的筆下,在“我們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現勞累的夢、沉重的夢、疲勞的夢、哀痛的夢、精疲力竭的夢……看似虛幻,實則真實得可怕。這虛實之間,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願接受現實,期待只是一場夢的心裏渴求呢?文字沒有刻意的遣詞鑿句,但字字能鑽入你的心底,滲透到骨髓,讓你體會到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讓你逐漸溫暖起來。“……我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我又找到了百歲感言裏的感覺:好滿足,好驕傲,好自信!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個真實的夢,第二部分是虛實結合,那麼第三部分便是真實的再現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或奇趣,或溫馨,或逗樂,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細流匯成長長的回憶和思念,感受得到楊先生對家的珍視,對家人的深愛。在我看來,最後的幸福回憶只是悲慟後的堅強,孤獨的濃縮。然而,楊絳終歸是楊絳,那份豁達和寧靜,那份用百年經歷參透世事萬物的境界無人能讀懂。

夢裏,他們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遠盛開在楊先生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