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通用11篇)

學問君 人氣:3.0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通用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通用11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1

《我們仨》是幸福家庭的典範,是我心中嚮往的一方恬靜而又舒適的淨土。當閱書後而悟書時,更能真切地體悟到在平淡生活中,親情方是最暖人心的。

《我們仨》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在晚年所寫下的和丈夫錢鍾書與女兒錢媛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她回憶了他們一家所經歷過的平淡恬靜與跌宕起伏,幸福與艱難,快樂與痛苦。回憶的網交織在一起,情感的線串聯在一起,想念的人聚集在一起,質樸簡單的文字型現出了真正美好的模樣。

對文學的研究和書籍的熱愛,是這個家的文化傳承。錢鍾書夫婦在牛津大學期間,楊絳先生寫道,丈夫最愛在那裏的圖書館中閱讀書籍,常常是將大量時間投身其中。而錢鍾書先生也稱讚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兩人都出身於書香世家,如若沒有相投的志趣,契合的靈魂,又怎會相遇、相愛再到相伴一生呢?不僅如此,他們也經常與女兒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如此書香濃厚的家庭文化,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啊!

想到黃庭堅所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劉向所感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高爾基所悟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覺書籍之於楊絳先生一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

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是這個家的親情的核心,在書中所寫的女兒錢媛,有時像楊絳先生的姐姐,有時也像錢鍾書先生的兄弟。家中常常是歡聲一片,笑語連連,有的不僅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嚴肅,更多的是互相理解,包容如朋友一樣的關係。如此看來,在平淡生活中,融洽的親子關係是最溫暖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親情是最純真簡單的,也是作者最牽掛的回憶。

繾綣時光路漫漫,莫等逝去方珍惜。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與他們同閱讀,共分享,勤交流。只因親情最溫熱,情感最質樸。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間煙火,琴棋書畫鳥草花點綴幸福。親情延續,直至心間最深處。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2

我是懷着想了解楊絳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們仨。本書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則是以回憶講述了自1935年楊絳、錢鍾書夫妻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讀完此書,我對這位“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楊絳先生和錢老雖是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本書真切地記錄了二人卻都是生活中的白癡。錢老在生活中,連個燈泡壞了,門鎖壞了都修不了,打潑了牛奶還像個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們的楊絳先生也燒不出幾個像樣的菜。然而他們卻彼此包容着。在這裏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總覺得他只知道吃喝玩樂,其實想想他的優點還是挺多的,他除了沒有錢老這樣的文學才華,不會寫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錢老強多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熱情好客,而且還會做得一手好菜。修門鎖上燈泡這樣的小事,從不讓我操心。想到這,我覺得楊絳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應該更懂得珍惜這樣的幸福纔對。這應該算是我第一次在大衆面前秀恩愛吧!

那文人秀恩愛又是怎樣的呢?文人秀恩愛是讓人覺得甜而不膩的。他們能在各個方面欣賞對方,如楊絳能把錢鍾書的幼稚當成有趣,錢鍾書能把楊絳的怕黑記在心裏。兩個人之間的情話更像是從偶像劇裏出來的臺詞。錢鍾書說:“從此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我不要兒子,只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而楊絳的情話絲毫不輸給錢鍾書。

她說:“阿圓溫厚,不與人爭,像鍾書”,“阿圓好靜,像鍾書”,“阿圓膽子大,像鍾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像鍾書”……

他們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也能恩愛有嘉,他們秀恩愛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輕人,曬曬禮物,秀秀圖,說上幾句甜言蜜語,而是一種欣賞與包容。

我想真正的愛情與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於心的真情。如果我們也能做到處處欣賞對方,欣賞對方優點,包容彼此不足,婚姻還何談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3

一九九八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平實的一句話卻飽含了對親人厚重而刻骨銘心的思念。通讀全書你會發現楊絳先生以平實,溫馨的語言展現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雖沒有華麗的修辭,但足以打動人心。或許在許多青年人眼中,成功的背景是豐腴的錢包,光鮮的外表,耀眼的光輝……而忘卻了世間最樸實的情感。

一輩子很長,要和適合的人在一起,一輩子很長,要和喜歡的書在一起,楊絳先生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書中平淡有愛的生活片段讓人爲之神往,“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鍾書不小心把檯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鍾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作爲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爲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全部的愛,若換了旁人,或許少有人能如此。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書中對三個人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談話等,無疑不讓人讚歎,字裏行間完全可以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攜與呵護,全書充滿了人性美的光輝。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事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無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楊絳先生便是這麼評價他們的生活,滿溢着對生活的熱愛,對家人的關愛,對現實的滿足。

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普遍都不愛談家庭,因爲那是一個更迭的敏感時代,多少人的家中有封建落後思想的家人,這也是一大痛點,但楊絳先生不同,她用深入心靈的文字,展現了時代家庭別樣的一面。似乎楊絳先生的文字都充滿了希望與期待,《老王》中是,《我們仨》亦是,即使在逆境中卻總能從字裏行間裏體會到些許的樂觀與希望正所謂平平淡淡,也是人生。“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4

讀畢此書,我深刻地感覺到,楊絳不是一個人在繼續思念,她也並不孤獨。

拾起這本休憩在書架上已久的書,一是再次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鵝黃色的封面襯着一張溫馨的三人全家福,每個人的神態都非常純淨可愛。另外也因爲作者是楊絳,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從課本里的《老王》中瞭解了他們。《我們》仨中也對那個時期有許多的描繪,不過寫得倒不是那麼痛苦,因爲他們始終是“我們仨”。

文章不是特別激情澎湃,但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家庭生活的溫馨與樂趣。即使是在三人分居兩地僅靠書信往來的時候,即使是在那個層出不窮的混亂年代,即使是在女兒和父親都躺在病牀上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常常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的家庭裏,是不是也有這麼多難忘的時刻呢?還是我從來都沒有在意,就讓它這麼流逝了去?

書中的情節樸實而生動,溫馨得惹人嫉妒。楊絳和鍾書先生一同在英國求學,兩人一起玩遊戲般的搗弄伙食最後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圓圓和爸爸分別兩年後再見面有些敵意的對話,最終被爸爸的甜言蜜語輕易感化從而兩人成了好哥們;圓圓一直坐在媽媽腿上坐電車而她認爲只有屁股貼着車座那才叫坐過電車,真是又可氣又好笑;最讓我難忘的是書後附的幾封信,“翻司法脫臉龐肥”這樣詼諧的“洋詩”,圓圓每次寫信都會畫上一個代表自己的小肥臉,稱他爸爸鍾書先生爲“pop爺”,叫媽媽則是極爲親切的“mom”,每人寫信都會以“lots·of·love”來結尾,要知道此時錢瑗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了啊,而且她和鍾書先生此時都躺在病牀上。如此情況下還能有如此的溫馨與快樂,實在是令人羨慕與佩服。

看着看着,我成長過程的種種細節也一點點清晰起來。我坐在爸爸的肩上把爸爸當馬兒高高凌駕於嘈雜的人羣上,擠在重重的人浪中看絢爛的煙火;我在爸爸媽媽身旁裝睡,等他們睡着後在爸爸背上畫烏龜,給他扎辮子,結果爸爸出去招待客人時頭上還頂着個小辮子;小時候不會做菜的我在家裏各處覓食,差點把鍋碗瓢盆都打碎……原來,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溫馨的啊。我,爸爸和媽媽,我們仨也是很好的三個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5

這個寒假,我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

這本書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寥寥幾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寫得朦朦朧朧,虛虛實實,亦幻亦真,我雖然看不太懂,卻感受到了作者在自己丈夫和女兒同時病重時的無助、焦急、彷徨。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

這是一個極其平凡卻又不平凡的家庭。說其平凡,是因爲他們像世間千千萬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夫妻情深,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爲他們皆在各自的事業中有着矚目的成就。其實,無論我們有多麼偉大的成就,在我們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着我們,而我們也依賴着他們。

但,造化弄人。他們一家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艱難,最終卻沒能換來諸多幸福……“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走散了。就這麼輕易地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的一段話。

作者語言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卻波濤暗涌,那是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的思念,結髮之情,血脈之親,讀來令人嘆惋。在一年多的時間失去了兩個至親,普通人恐怕承受不了,但楊絳先生似乎在經歷過生離死別之後,看淡了所謂的生死,明白了生死由命。

這本書更讓我懂得了珍惜。珍惜家人每天做的飯,珍惜他們無時不在的叮嚀,珍惜他們在我們口渴時遞來的一杯水……我們要做一個是知福的人,更要懂得惜福。全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還有他們赴英留學的那段經歷,在英國,讓我體會到了他們做學問時的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這讓我對於學習又有了新的認識。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這句平實的話語,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願每個人在尋尋覓覓中皆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6

《我們仨》這部作品是由楊絳先生創作的,透過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描述了六十三年間她的家庭坎坷經歷,整篇文章中,第一部分的獨特寫作方式吸引了大批讀者,但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卻是第二部分——那個年代最真實的生活和工作。

文章說:“假如有人問,你工作覺得不自由嗎?我說:不覺得。我說的是真話”。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一切都要服從安排,倒是少了要抉擇的困擾,這樣的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到以後,缺少神祕感和不定性。錢老對此的態度便是安分守己,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使生活枯燥乏味,卻總能找到樂趣,找到工作中的閃光點。“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爲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那時的他們沒有選擇本職工作的自由,但對於自己喜愛的事是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的。現在的快餐式生活,使人們變得一山望着另一山高,總是談自由,內心浮躁不安。爲了逃避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找藉口,連自己份內的事情都做不好,又何談選擇自由。

回到中國的錢鍾書和楊絳先生,生活可謂歷經坎坷,工作時無着落,幾經搬家,無處可住,種種困難。書中未見二人有絲毫抱怨,有的只是對文學更加不懈地潛心研究。不禁思考,到底什麼纔算是真正地成功,面對生活的二老,從不述說生活的苦楚,在錢老與楊絳先生在國外留學期間,生活也算享受的,不會爲住房、吃飯犯愁。憑藉錢老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在國外也能功成名就,但他們卻選擇了回國,只因故鄉有他們的親人。他們一生不僅留給我們文學著作,更留給我們樂觀向上的精神態度。她的堅韌、堅守、堅貞、讓其爲之震撼,看之動容。

《我們仨》中寫到錢老和楊絳先生的自身經歷,外國留學、結婚生子、家國動盪、迴歸祖國,他們歷經波瀾,卻隨遇而安,波瀾不驚。整篇文章中沒有給留下警世名言,好像沒有什麼大道理,講了一些家庭瑣事,樸素生活,人生經歷,但就是這樣的點點滴滴,這樣的細枝末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大家之風,什麼是大家風範。

楊絳先生是學習的榜樣,堅持品性的樂觀美好,腳踏實地、不怕艱苦。女性的精神和品格,她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應學習楊絳先生的精神,面對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始終在自身的道路上,找到點亮自己價值的明燈。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7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時,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的時候,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與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8

花落滿地無人惜,深情只爲邊旁樹。花兒總是這樣不懼萬人踐踏的痛苦,每年都要爲鐘意的大樹獻上自己的養分。小時候的我只會對此厭惡不己,因爲落花阻擋了我前進的步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才明白這是花對樹的癡情。

小時候追看電視劇,總是喜歡看君王爲她喜愛的妃子拋下一切,只爲與她相守,所以羨慕諸如烽火戲諸侯之類的故事。但隨着知識的積累,才發現古代君王冷薄無情,大多數位高權重者怎會爲了這虛無縹緲的東西捨去榮華富貴。直到這時才真正明白帝王無真情,深情只在凡人間,就像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的愛情。

爲了更加了解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我特意去讀了楊絳老師的《我們仨》。因爲沒有更多的瞭解,我莽撞的翻開了它。先是楊絳老師與錢鍾書先生的舊照,他們彼此眼中的深情,就連我這個過客都能輕而易舉的看了出來,慢慢的我翻到了正文,懷着對楊絳女士和錢鍾書先生的尊敬,我認真地閱讀每一個文字,讀到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的結尾時,我不禁淚眼盈眶,因爲這本書是在楊絳老師的女兒和丈夫去世的時候才寫出來的。

我不能想象楊絳老師是懷着怎樣的心情,書寫這本具有濃厚情味的書的,字裏行間中根本看不出有人逝世的影子,透着幸福,和普通人家一樣的平平淡淡但濃郁的情昧。原諒我笨拙的文字寫不出她對女兒和丈夫的深厚的思念,我也想象不出她是怎樣的樂觀與深情,這太重了,壓的我有點喘不過氣來。

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人聯想出一份情意,那樣的快樂,那樣的幸福。書中楊絳女士這樣寫到;“我活的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無論是女兒和丈夫的生前和生後,楊絳女士活的很幸福,她作爲一個母親和妻子的強大,讓我十分敬佩。

有人說能撩動簾的風,必定是迷路的風,因爲那風是追趕烏雲的,終究留不住。但楊絳女士並不是這飄忽不定的風,她是那深情的花,守護着她的大樹,那樣的堅韌,那樣的心甘情願,那樣的執着。

執筆完畢,往窗外一看,那花兒正與她的大樹共眠呢。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9

近日,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有一些感觸,寫在這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聚散離合。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家庭這個普通到極點的詞語在楊絳這裏,代表着一種生活狀態。有家庭的狀態是穩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個比喻,一個家就像一個三角形,三個成員就像三條邊,有這三邊圍住,就是一個封閉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裏,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尋覓久之而不得的溫馨和安定。可是遺憾的是,錢瑗和錢鍾書先後離楊絳先生而去,這個三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條孤零零的邊。什麼都圍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擔了。然而驛道上風沙滿天,楊先生卻依然堅強地走着。因爲有愛。

書中最撼動我的一個細節是在附錄I中,楊絳描述錢鍾書的“癡氣”,說他爲了對女兒阿圓用情專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個孩子。我讀到這兒心裏不禁微微一動,暖意上涌,覺得他們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學問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裏這份家的恩情,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都牽着那一條穿過心底的細線,手握在一起,目光纏在一處,腳步迴響着同樣的節奏。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總之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還有什麼比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10

夏至日,在鳥語風清的早晨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掩卷之餘,感傷涌上心頭,卻欲訴難言。晚上忍不住又翻了一遍,情慟處淚沾襟。

書從夢起。人到中老年,知相遇、相伴、相守之不易,亦深知分離是遲早的事情。但仍會隱隱感到害怕,故而常常會在夢中驚醒,深恐迷失所愛。然夢會醒,愛人卻終將別離。由此牽出一段“萬里長夢”。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事隔多年,先生每憶及此情此景,那悲涼無依的心境,宛若夢中而不願自醒。那如真如幻的情感體驗、切膚的痛感,歷歷在心,那麼地真實,如此地殘酷又令人無助到絕望。“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

當世界只剩“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時候,三里河的家幻變成了驛站,成了客棧。生命的意義,雖因身軀的幻滅而發生改變,但在精神的家園他們仨依舊生活在一起,溫暖親情永存。

書的第三部分,先生回憶一家三口生活中記憶深刻的點點滴滴,從留學海外、喜得愛女、戰亂動亂中的伉儷情深、舔犢情深,直到女兒、丈夫先後離世。先生用平實易懂的文字娓娓道來,但字裏行間卻透露出濃濃的親情和淡淡的哀愁,讓人心悸。

儘管歷盡坎坷,離亂、戰亂、動亂,但和美的家庭成了一家人心靈的庇護所。無論周遭境遇如何變遷,他們能安守本心、相濡以沫、風雨同舟。在這裏,家的意義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正如先生在書中所言:“人間沒有永遠,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永遠也不可能在我們身上兌現。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薄如蟬翼,稍縱即逝。我們無法乞求永遠,我們只能抓住此刻,珍惜眼前還看得見的人。”

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是的,行重於言!但言行合一,不是更能讓愛人明瞭嗎?願相依相守!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800字11

《我們仨》講述了楊絳用簡潔而沉重的語言,深刻而輕飄的筆法,回憶了先他失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在一起時的快樂與痛苦,愛與痛的日子。

文章分爲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頁內容,卻在其中蘊含了楊絳本人自己所特有的獨特筆法。利用一次夢境,講述她在夢中夢見了自己和丈夫在山林中走散,並遇見拉車的老人載她回家,自己卻又不知去哪裏的故事,這個夢境看似平淡,甚至連自己的丈夫聽後也不聲不息的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但這夢卻直面反映了楊絳一家三口在最後幾年中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夢中的夕陽西下,黃昏薄暮,蒼蒼茫茫,再到丈夫從山林中消失,無不體現着她們一家最後幾年中的艱難困苦,直到離別。短短兩頁字,短短一個夢,已經把文章基調寫的那樣悲涼,沉重。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爲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文章中還多次涉及了夢,夢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小說,是小說的精髓和靈魂,當作者真正享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快活活過日子的時候,方纔發現自己和家人也都已經慢慢的老去了,人生的道路也快要走到了盡頭。文中曾經提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她告訴我們家庭纔是人生的避難所,家人才是心靈的棲息地。

當今社會,有許多人並不重視家庭,漠視自己的家人,是家人和陌生人一樣視而不見,文中作者一家雖然經歷了無數波瀾險阻,但家始終都是一個整體,大家互相牽掛,扶持,相濡以沫,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記住自己的家人才是自己最親的人,把家融合在一起,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