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800字彙總11篇

學問君 人氣:7.52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遊褒禪山記讀後感800字彙總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800字彙總11篇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1

飛檐、斗拱、六角玲瓏,納四方之景,聚八方來客。

亭,源於周,盛於宋,歷經千年,素有“園林之眼”的美稱。古往今來多少名山好水、江山勝蹟,多少賞心樂事,風流餘韻,都少不了亭的點綴,都是與亭相伴相生。亭,不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有着豐富的人文意蘊。

“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停的用處是供人途中遮陰避雨,稍事休息的簡易建築。在奔波的道路上忙了,累了,便尋一清靜之地,擇亭而憩。明代文人李漁在家鄉浙江蘭溪建有一亭,名叫“且停亭”,他在亭上書有一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亭。”如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爲名忙爲利忙,爲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我們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快節奏,抓住更多的機會,做更多的工作。於是工作、升職、掙錢逐漸成爲人們每日的奮鬥目標,而幸福與平靜反到成爲了奢侈品,漸漸離我們遠去。不妨在心中多設幾座且停亭,何必急匆匆地趕往終點呢?且在亭中歇一歇,停一停,觀一眼山水,品一口香茶,梳理一下思緒,步履輕盈的繼續趕路。在茫茫人海,急匆匆的人生中莫要丟掉趕路的自己!

亭者,停息憑眺之所也。亭的審美在於它的“空”和“虛”。空故納萬境,蘇東坡詩云“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全天。”亭,玲瓏精巧,四面臨風,然而人生坐於亭中卻可賞四方風光,覽衆景之美。這就是亭的神奇之處,它可以將無限的風景融於有限的空間結構中,集於一點。看似狹小簡易的亭,卻因爲它的空與虛反而可以容納萬象。我們的頭腦中總是充盈着太多東西,有工作關係,人際交往,有他人對自己的議論評價,還有大大小小的慾望……,然而當我們的頭腦中裝滿這些紛且雜、繁而亂的事情時,我們的內心卻日益僵化,漸漸喪失了本應輕鬆愉快的生活,喪失了輕盈靈巧的心靈。倒不如放開手,放寬心,且在心中設座亭,讓山水入懷,讓生命浩蕩,胸襟和眼界寬闊了,自然便能坐觀萬景得全天。如此方得閒適,方得自在。

“如鳥斯革,如翬斯飛”,這是詩經裏的一句話,形容高大建築的屋檐如鳥的羽翼般靈巧輕盈,這也是亭的結構形態最好的寫照。亭不僅要飛入山水間,更應飛入人們的心靈!

且在心中設座亭,讓江山無限好都聚於亭中,集於心間。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2

學過《遊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爲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爲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或許提到改革,多數國人會以爲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着“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爲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着“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諄諄教誨,亦映照着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後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遊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現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僞。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於是對百姓的勒索。至於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則是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神宗時,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飢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稅之重,王安石不顧衆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配從軍,並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說的“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安能爲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之時,尚能爲王安石求得一諡號;而新黨掌權之後,儘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屍,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爲他“盡吾志而不能至。”但在變法之前,他卻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後,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註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3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有一篇遊記,叫《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讀過,是講作者遊褒禪山的所見、所聞、所想。前半部是記錄當地的一些風景和山的來歷,後半段講自己遊該山的經歷和感想。這次讀後仍有啓發,尤其是後半段。

前兩天跟一個搞攝影的朋友聊天,聊起他們一行自駕西藏的經歷,聽來有點意思。

十幾年前,國內旅遊還不發達,旅行社很少,也沒那麼多人旅遊。更沒有開西藏旅遊線路。

我這個朋友和另外幾個人湊錢買了三輛舊北京212吉普,經過一番拾掇,基本能跑,一行人準備好行裝自駕上路了。他們從格爾木走青藏公路,一路走走停停,遇山爬山,遇河過河,還算順利,總算安全到達拉薩。那時,走青藏公路進藏比川藏公路路況好點兒。

到達拉薩後經短暫休整,他們驅車前往某地。在返回拉薩的途中,他們要經過一段像汶川地形結構那樣的碎石山路。天已近黑,有人建議第二天天亮再走,也有人執意連夜趕回去。他們最終還是走上了夜路。

山路狹窄,一邊是山石松動峭壁,另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和峽谷裏湍急的河流。汽車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車燈的光線像螢火蟲一般。事後他聽當地人說,那條路經常塌方並山石滑坡,白天也時常有車翻下山澗,夜晚當地人更是不敢開車走這條路。當時,車上除了司機全神貫注地緊握着汽車的方向盤,其他人都處於緊張狀態,大氣不敢出,只想儘快安全到達目的地。

我問他,你作爲一個攝影工作者,爲什麼不把當時的情況記錄下來,他說:“嗨,哪還顧得上啊!”

我由此想到,做任何事都需要有點獻身精神,攝影工作者也是如此,沒有這種精神,是拍不出好照片的。新華社記者在巴格達,頭頂“飛毛腿”,泰然自若。假如我的這位朋友當時能拿起相機把那段經歷記錄下來,現在看看,一定會覺得非常珍貴,因爲他拍到了別人拍不到的東西。

王安石寫道:“古人觀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要想拍到常人所拍不到的東西,除了要有超長的觀察力,還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勞動的忍受更大的痛苦,要去常人去不了的地方。我這個朋友所走的路連當地人都不敢走,別人就更必說了,可堪稱險遠。達到了險遠,沒能有記錄下來,於人爲可譏,而在已爲有悔,落俗了。

讀點古人的東西,還是有收穫的。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4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後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爲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鬆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遊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後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着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餘二人繼續自己的遊玩嘛。是因爲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着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爲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後敢說出心裏想法的人卻因爲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輩們聽了怠而欲出者的話後,都沒有采納而沒出來繼續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滅了。他們很難出來,他們就又會說還不如聽某某某的意見早出來呢!然後再責備第一個提議繼續往前走的人。如果由於前面氧氣含量低,或遇到一隻生活在洞裏的猛獸而生命遇到威脅的話,那麼他們可能會非常之痛恨那提議繼續往前走的人。

我發現他們缺乏一種自我批評的精神,只學會了批評。尤其作者王安石,不止缺乏自我批評的精神。他遊玩完了,也領會了志、力、物三者的關係。爲何不重遊一次呢?而是去後悔聽了別人的話當時三十四歲的他不會力不足吧?你發了一大堆感慨。感覺你啥也明白了。你不會沒有志氣吧?當時人舒州通判的你不會沒有外力吧?不會買不起火把找不到人和你再做伴吧?既然照你所說。你力志、物都有爲何不重新遊玩一次,游到不悔呢?你或許會說當時天色已經晚,或許這是一篇追記,寫的時候早已經離開那了。噢,停,想不做理由很多。我就感覺奇怪了。你——王安石!爲何只會發感慨,講道理?爲何自己不去堅持不懈?爲何自己去後悔去悲哀?難道你做的非常好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當時不就應該實驗一次,憑何去教育他人呢?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5

王安石於褒禪山一遊,一代文豪就在此山抒發了志、力、物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人生就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過程。

立了志,纔有走下去的方向;有了力,纔有走下去的條件;有了物,才能讓盡志之路更加順暢。對於那些“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我想他們“可以無悔矣”!只要盡志了,就算真的無法到達險峯,無法領略那萬千的美好風景,又何必在乎呢?

就像王安石自己本身一樣,他試圖變法,他想改變百姓現有的疾苦的生活,可阻礙他的人實在太多,他的“物”太少了,儘管他用了很多的辦法,努力地奮鬥過,還是沒能成功。但即使是這樣,我想他也可以無悔了。能書寫結局的不僅僅是他本身,還有便是那外物。歷史不以成敗論英雄,誰能譏笑一個“盡志而不至”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座山峯,有些人從出生就直達雲霄,而有些人也許奮鬥了一輩子都無法到達山腰。但是千萬不要因爲外物的原因便開始懈怠,開始嘆息命運的不公。即使這外物不同,使你和他人千差萬別,這也絕不是你責怪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理由。因爲能做決定的,永遠都只有你一個人!

就像在本文中,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他被作爲“怠而欲出者”。他一個人說,火把將要滅了,快些出去。於是其他人便尾隨而出,等到真的出來了,卻有人開始責怪他,就連王安石也開始後悔了。

也許那人是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膽小了一些,但錯卻不全在他。那些真正想進去,繼續遊玩的人,大可將火把接過,極盡遊樂!而如果本身便已有了懈怠之心,再由他人指出這一點,於是便欣然接受,放棄前行。這是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甚至能說是外物的影響,但更多的卻是本身之錯!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有些人能夠出淤泥而不染,而有些人卻隨波逐流。這其中的緣由,我想不說大家也都應該清楚吧!

生命不息,那麼奮鬥也將不止!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志與力都是來自於本身,都還好受控制。但物卻難以管理,變幻莫測。也許所處的環境不同,所接觸的事物不同,連最初想要的,努力想去實現的東西都會改變。

所以,要堅定自己的目標!在內心開闢出一片淨地,只留給志與力,讓它們好好安頓生長,不要顛沛流離。對於外物的幫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相信自己,練好自己的能力,向着人生的高峯衝吧!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6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當你有一個目標,而又無法實現它時,仔細想想,你是沒有能力去實現還是沒有膽量去實現呢?王安石說得好:“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真正的寶物沒有一個是在你的面前擺好了的,一定是要你用意志、能力與作爲堅強後盾的物質條件去奮鬥得來的。然而,先有志,其次是力,再次是物。只有先敢想,才能敢做。假如你連想都不想,更何況做好它呢?

思想永遠是跑在身體前面的。目標確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該如何做,一條有你的思想開闢的路就已經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線路前行,會不僅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經制定出計劃如何克服的困難,還會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辦法,只有將每一個困難的背後都看作是一個小目標,暗示自己能衝過去,不知不覺地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幾分鐘前仰望觀嘆的山頂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備,假如仍尋不見自己的目標、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則還差一“物”也。“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定的物質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裏的.物質條件,是指真正的體驗與身處其境的感受,或者行進途中的動力。空想,是絕對不能將你推進半步的。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說》中的一則故事。

有貧人止能辦只甕之資,夜宿甕中,心計曰:“此甕賣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販二甕,自二甕而爲四,所得倍息,其利無窮。”遂喜而舞,不覺甕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湯了,何談“其利無窮”呢?由此看來,物質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遊褒禪山記,只不過是一篇遊記。如此之高的立意,確實體現出王安石無人能比的才華,這也是爲何這篇遊記給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7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雲:“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爲能至也。”

是說也,其義易見:有志纔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祕訣。

放眼世界,千古風流人物,無不雄心勃勃,立志高遠。波蘭著名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獻身科學。她在艱苦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日復一日地對一噸瀝青鈾礦的殘渣進行提煉。經過四十一個月的奮鬥,她終於在一九零二年發現了鐳,開闢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被稱爲“鐳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腳印裏,凝聚了生活的艱辛,失敗的懊惱,喪夫的悲痛。她跌倒過,但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她被一根無形的支柱支撐着,那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宏願。

再如我國史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這部光輝著作,他踏遍了祖國大半山河,探訪古蹟,考察風土人情,渡過了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才爲《史記》積累了豐富史料。

可見,一個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會百折不撓,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標挺進。艱難、險阻又何足掛齒?一個人一旦堅定了志向,他就會全身洋溢生機,活力,奮勇向前,探討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龍出海之勢。

駐足看着我們中華的民族的驕傲吧!古有臥新嘗膽的越王勾踐,聞雞起舞的祖逖,映雪讀書的孫康;今有凜然正氣直對敵人槍口的夏明翰,使中國擺脫貧油國之名的李四光,身殘志不殘的張海迪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他們哪一個沒有立下壯志?他們勇於奮起,他們敢於拼搏,他們執着追求,其內在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多少人夢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翹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來,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兒志在四方。可當今社會上有些男兒志在何方呢?他們志在吃、玩、賭、鬥,他們期待幸運之神帶着他們需要的一切來臨,令人可笑可嘆。更有甚者被子成功薰昏了頭腦,爲了能夠成功,不,應該說爲了達到某種目的,竟不擇手段、投機倒把爾虞我詐。表面看來,似乎大丈夫氣派十足,某些勢利無知的人有的還爲他們豎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這種做法並非有志者所爲,而是庸者的一種表現。

若要問:怎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捫心自問:吾志何在?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8

倚靠着山洞,凝視着幽深的洞門,清風徐來,帶來絲絲寒意。白袍浮動,舞動着我在山洞裏的所見所感。突然豁然開朗,舒開了微皺的雙眉,以枯敗的樹枝做筆,蹲下,即興在泥土上留下龍飛鳳舞的大字來:“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反覆吟哦,禁不住仰天大笑。整個遊歷過程中的點點感觸,凝在筆下,流淌到了血液裏……

藍天,奇洞,清風,舞動的白袍,思索的學者和那句充滿哲理的話,構成了我讀《遊褒禪山記》所有感觸。閉上雙眼,任憑想象翱翔,定格在臨川先生融合於天地,爽朗大笑的畫面裏。

進一步的思索,不禁有所感慨,漫漫的人生之路不正如遊山?要成爲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於“險遠之地”,即便不達頂峯“極夫遊之樂也”,“盡吾志”也可以無怨無悔矣。

害怕火把會滅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無畏的退縮卻終究導致沒有看到山洞中最令人好奇的美好風景的機會。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時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

堅定的意志,是造就成功的法寶。縱觀古今,事例不勝枚舉。司馬遷在莫大的恥辱中含冤譜寫史記,蒲松齡屢試不第卻屢敗屢戰,一本聊齋家喻戶曉,達爾文耗時22年寫成進化論,愛迪生幾千次的嘗試發明了燈絲……輝煌的成就,緊緊源自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我曾深深感慨臨川先生的命運。才情四溢卻官路坎坷,他嘔心瀝血的致力於改革變法之中,緩解人民疾苦問題,但是,卻終究應爲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利益,欣欣向榮的變法還是被扼殺在萌芽之中。臨川先生的鬱然病逝像是一記重錘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我彷徨,我迷惑,但是讀完《遊褒禪山記》的同時我也深刻的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來得及實現,但是要想得到美好事物的回饋,就一定要制定目標並且朝着這個方向去拼搏……

范仲淹曾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人生治學的同時樹立自己的志向,明確自己的目標,併爲之努力奮鬥,那麼即使我們沒有獲得預想的成就,又有何遺憾呢?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9

人生真的很像一座金字塔,在最底層庸庸碌碌活過一生的很多,層次越高人越少,真正能成功的確實寥寥無幾。對於想往高處走的人來說,怎樣攀到更高的塔層一直是令人不懈追求探索的問題。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崙這麼說。不敢想攀到塔頂的人也絕攀不到塔頂。有一個試驗,把跳蚤放在一個不深的容器中,蓋上玻璃,跳蚤一次次被玻璃撞回。過幾天后,跳蚤失掉了跳出去的志向,永遠地跳不出去了。所以要攀登高峯就必須躊躇滿志,告訴自己:“就是我,要開始了。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志存高遠者實繁,達高遠視者蓋寡。有志者事未必成,皆因其心有餘而力不足。人類早年就有翱翔藍天之志願,奈何無扶搖直上之力。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架設一座橋樑,是如此費力。在平時逐步積累,關鍵時迸發而出,這就是力,用現在觀點看就是素質。多積累善發揮是關鍵。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匡扶漢室之志,卻殞星五丈原,爲何?答:時代造就英雄。沒有外部環境,成功實難。有人怕希特勒利用克隆技術重返人間發動戰爭,實在是杞人憂天。沒有二戰時德國向外擴張的外部環境,希特勒可能也只能在街頭流浪。事物總是集偶然與必然於一體的,外因雖非決定性因素,但沒有了它也可能不行,有了它可以省去許多的麻煩。比方說你帶上一根繩子去攀登,肯定要比徒手攀登容易得多。

有人看到這裏,可能會想征途果然漫長,條件多麼苛刻。其實並非如此,“志、力、物”三個條件並非孤立,而是可以相互彌補的,可以己之長,克己之短。從物理學上分析,大黃蜂翅小體重,幾乎不可能飛起來,但大黃蜂飛了起來,甚至成爲空中霸主,只因爲它們志在藍天,告訴自己:我能飛!——以志補力與物之不足。孫賓臏而創兵法,司馬刑而書《史記》,文王囚而著《周易》——力能補物之不足。人類千百年前的那個夢想今天也能靠飛機這個鋼鐵怪物實現了。只要用好一個支點和槓桿,你的力再小,也能撬起地球。——物也能補力之不足。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攀得越高,認識就越深遠。我們若充分運用“志、力、物”三個條件,就不會有王安石的遺憾了,而一定能找到一個理想的高度。個人高度越高,對社會這個整個金字塔來說,也正會有一個可喜的進步。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10

如若問世界上最美的是什麼,我會回答:是未知。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因遊華陽洞,未盡極夫遊之樂,嘆惋不已。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王安石雖未觀盡洞中之景,留下太多未知,但對那未能飽覽之景的無盡想象,足以彌補那一份缺憾。正如斷臂的女神維納斯一般,未知的雙臂給她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增添了一份驚豔。像曹雪芹只寫到八十回的《紅樓夢》一樣,勾起無盡遐思,讓人沉迷其中。虛空之美在未知的篇章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是歷史的玩笑,還是有意爲之,留給人未知,也留給人想象的廣闊空間,帶給人心靈的美感。

假使王安石遊盡全洞,卻發現洞的前部分雖奇駿無比。後部分卻乏善可陳,了無新意,一定會大失所望。華陽洞之所以美,就在其的無盡未知,讓人去探尋,讓人去想象。成爲所有人眼中的一目瞭然,也就失去了所有的韻味。就像給維納斯找到了手臂,卻會讓她的美大打折扣,淪爲雕塑中的普通一份子。

王安石因未知的路途而思索治學、人生之道,留下千古名篇《遊褒禪山記》,可見,這未知不僅成就了人的想象之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人不斷追求,不斷完善,並因爲這未知而永不止步。

未知的奇妙不僅體現在一段未完成的旅程、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一個殘缺的雕像上,更能體現在不斷追求的人生之中。史鐵生曾和幾位朋友去拜訪一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給幾個人算過之後,這幾個人都拍手稱奇,但輪到一位朋友是,他卻斷然拒絕。他說他要給人生的未來留下未知,去盡享人生未知之美。

可見,未知就像尚未描繪的藍圖,給人以憧憬,給人以無盡追求的動力。

我願所有的了旅途都留下未知,這樣就拓展了沿途的風景;我願所有的作品都留下未知,這樣就增添了想象的瑰麗;我願所有的人生都留下未知,這樣,就延伸了生命的長度,拓寬了生命的寬度,讓人在未知之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盡享人生未知之美。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11

王安石於褒禪山之一遊,在未盡力以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束。而這一遊不僅僅就這樣結束了,而是帶給了他不斷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從而他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一感慨。這是王安石遊山而得出的感慨,而這一感慨又未嘗不能用於學習與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縱觀古今中華千百年的歷史,這句話是固然正確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受辱於敵國,但因爲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負重,最後不僅報了仇,還成就了大業,振興了國家;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於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繫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後人讚歎的句子,他也成爲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後一心致力於變法,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後世無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夜空中的明燈,更是人前進的動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談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確立了志向,還要要像越王勾踐一樣不畏重重阻撓;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還要像譚嗣同一樣永遠心繫祖國……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說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爲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儘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於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