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冬至即將來臨,你瞭解冬至麼?

學問君 人氣:1.99W

冬至日也稱“冬節”,由來已久,明清兩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儀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紛紛向皇帝進賀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賀。民間,大多要在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區流行一句俗語:“冬至餃子臘八粥。”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吉祥意思。也有說“冬至餛飩臘八粥”的,據說吃肉餛飩能保住元氣,抵禦嚴寒。而在高寒地區,則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凍掉腳指頭”,因此,不管窮家富戶,這一日都要煮肉吃,並以肉食饋贈親友,也是爲了禦寒和養生。所以冬至成爲大人孩子們企盼的節日。

滿族人則借冬至日消災祈福,一般於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親戚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殺豬,開始祭拜“祖宗杆子”,儀式並不繁瑣,有原始圖騰崇拜的痕跡。通常在大門的東南角矗立一高旗杆,頂端爲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內盛碎豬腸和豬腔骨拌的米飯,用以祭祀烏鴉,據說烏鴉是滿族古老氏族的圖騰。祭祀完畢,親朋圍坐共吃俗稱“神餘”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靈的庇護。

不僅如此,圍繞着冬至還衍生出很多有趣的習俗,有的甚至流傳至今。

在傳統的農曆中,從冬至這天開始數九,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纔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爲紅;陰則爲藍;雨則爲綠;風則爲黃;落雪填白。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緻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爲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民間還流行“九九歌”,這首歌由於地域不同,風俗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區廣泛傳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堤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內蒙古的邊遠鄉村裏,則唱成:“一九二九呀門叫狗,三九四九凍死狗,五九六九消井口,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而在河北的蔚縣地區則流傳“一九二九呀門叫狗,三九四九凍破碌碡,五九六九開門大走,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這些微妙的變化,反映了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條件和生活習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數九以後,三九四九天氣最冷,此後日漸變暖,寒氣漸消,溫暖的春天一步步走近。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有的老人常常在冬至數九時念叨:“數九是數暖呢!”年輕人往往不理解,其實從節氣上講,冬至的到來,標誌着陰冷的寒氣達到極盛,氣候的發展也遵循辯證規律,盛極而衰,溫暖的陽氣已經開始悄悄萌芽,三九四九的極冷是冬天最後的淫威,此後冬天便逐漸地向春天繳械,你看,九九還沒數完,河已開,雁歸來,春天正向人們頻頻招手呢。

入九以後,人們更注重的是消寒和養生。民間往往在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爲了體面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取九九消寒之意。中老年人往往在這個時候進行飲食調養,爲的是度過嚴冬和來年少生疾病。因爲,冬季人的免疫機能下降,容易患病,適當進補對恢復體力和提高抗病能力有積極作用,體弱的人不妨試着喝點羊肉湯等,可以提高禦寒能力。當然,適當的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赤道以北的地區白晝最短,夜最長,並以這一天爲分水嶺,白天逐漸增長,黑夜逐漸變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這一規律周而復始,歲月就在這種變化中悄悄流逝。

北方習俗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爲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稱之爲“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峯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

冬至節,民間習慣贈鞋,其源甚古。《中華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後來,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爲花鳥。現在則多數是從集幣購買,形式緊跟着時代的潮流。每逢節日,大人們總喜歡抱着小孩串門子,誇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舊俗也要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過去爲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牀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爲"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至晨起,吃冬至團(圓子或南瓜糰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另外,俗以冬至前後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天晴,則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濘。故有“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