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民族特色調研報告

學問君 人氣:1.31W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族特色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族特色調研報告

民族特色調研報告1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方案的調查研究環節的具體要求,結合我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實際,就三裏鄉綠蔭村在精準扶貧結束推進鄉村振興的過渡期間該村的接續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提出綠蔭村特色村寨建設初步調研方案,供局班子會交流並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一、調研概述

1、調研時間:20xx年9月-10月;

2、調研地點:三裏鄉綠蔭村

3、調研對象:綠蔭村村民代表。

4、調研方式:座談、現場走訪、資料蒐集

二、主要問題

縣民宗局自2014年以來結對幫扶三裏鄉綠蔭村,透過開展精準扶貧,籌集資金及社會力量支援該村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村級支柱產業、建設村級文化宣傳隊伍、倡導鄉風文明等措施,該村將於20xx年脫貧摘帽。鑑於縣民宗局利用中央和省級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在全縣範圍內對符合特色村寨建設條件的近20個村進行了打造,該村強烈要求縣民宗局對該村的幫扶在精準扶貧結束後“扶上馬再送一程”,在該村實施特色村寨建設,爲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原因分析

(一)基本村情符合。綠蔭村位於建始縣三裏鄉北面,距離縣城36公里,距離三裏鄉集鎮10公里,海拔1100--13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森林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優美,產業發展良好。該村屬於典型的高山小盆地地形,四面環山,東邊與茅田東龍河村接壤,西邊與三裏鄉中坦坪村接壤。該區域水溝縱橫,水源較多,河道常年流水。該村現有耕地面積1055畝、山林面積5103畝。村級主導產業爲金果,發展種植面積爲300畝;茅三公路(鄉道)貫穿全村,組級公路已硬化6.5公里,到組公路硬化率爲70%。全村安全飲水分爲集中供水和分散水池供水,其中該村4、5、6、7組屬集中供水;1、2、3、8、9組透過因地制宜修建水池供水。全村9個村民小組,242戶848人,全村勞動力428人。該村地形獨特,形成了一個有山、有河、有產業的山水組合型生態村落,有極高的生態保護價值及生態旅遊觀光價值。該村民房集中,產業興旺,生態良好,鄉風文明,又是絲絃鑼鼓研習與民族舞蹈氛圍濃厚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具備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條件。

(二)原則政策符合。國家民委、省人民政府要求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要堅持規劃先行、特色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則,把特色村寨建設的特色民居建設、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生態保護優先、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鄉風文明與民族團結進步等建設內容結合該村實際統籌安排實施,推動該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相關檔案可據《國家民委關於推進武陵山片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實施意見》(2012年4月6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湖北省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2017年10月14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援民族鄉村加快發展的意見》(鄂政辦發〔2018〕72號);國家民委關於印發《國家民委關於印發開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工作意見的通知》(民委發〔2013〕240號)。

(三)建設要求符合。(1)推動特色村鎮實現保護特色民居、培育特色產業、改善特色人居環境、傳承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五位一體”的保護與發展。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保護與修繕,保護營造技法、建造技藝和傳統建築風格,保持與自然生態相協調、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的村鎮風貌,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民居修繕,舊民居改造注重保持民族傳統建築風格,新民居設計建設儘量融入民族建築風格和文化符號,體現民族特色。

(2)改善特色村鎮人居環境。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整治行動。加快特色村鎮道路建設,提高建設質量,重點解決特色村鎮與幹線道路的公路連接和村內便道硬化。加強特色村鎮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加強特色村鎮農網改造,保障生產生活用電。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提高廣播電視和寬帶網絡覆蓋率。統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加強消防、污水處理、防洪、防震、便民利民商貿網店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推廣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推動改廁、改圈、改廚。建立健全村鎮設施管護、環境保潔、綠化美化亮化等管理制度

(3)提升特色村鎮綜合實力。按照全面推進、重點打造、提升效能的思路,加大特色村鎮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投入,共享城鎮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推進特色村寨就地城鎮化。推進特色村鎮與精準扶貧工作、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之間的深度融合。發揮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建築風格獨特的優勢,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促進羣衆就業增收。加強自然生態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建設,促進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綜合實力。

(4)推動民族文化創新與傳承。運用現代技術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大少數民族藝術精品創作力度,鼓勵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民族文藝作品,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質量,切實培育民族文化精品。開展羣衆性民族文化活動,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進旅遊景區。深入開展民族文化調研,不斷推出優秀文化研究成果。繼續加大民族古籍的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一批富有影響力的民族古籍整理成果。

(5)推動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多彩文化資源,促進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遊業加快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文化旅遊項目,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遊景區,形成民族文化與生態旅遊深度融合的新高地。以現有特色村寨爲載體,建設民族文化標誌性工程及民族民俗文化場館。培育一批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建立民間藝術人才資源庫,確保民族文化傳承後繼有人。挖掘和創新民間文藝、民俗禮儀,壯大民族民俗傳承表演隊伍,深度融入民族文化旅遊活動。創建一批民族民間生態文化保護區,創新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方式,加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建工作。充分挖掘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族史詩、音樂舞蹈等文化資源,創作少數民族文化題材的舞臺劇及廣播影視節目。

四、建議措施

(一)編制規劃先行。結合該村高山地理位置、自然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稟賦、人居環境條件、山水林田佈局、基礎設施現狀、特色支柱產業、民族文化氛圍、鄉風文明基礎等因素,編制特色村寨修建性詳細規劃(經與駐村縣領導許剛銜接,可爭取華農大園林規劃方面的專家技術支援)。

(二)五措並舉。

(1)特色民居改造:鑑於該村4、5、6、7四個組在小盆地的平壩集中連片分佈茅三公路兩側,區位優勢明顯,而且民居建築風格、裝潢層次相差不大,可採用獎補方式進行適當地添加土家族民居特色元素,在房屋側面外牆進行民族彩繪修飾;對於1、2、3、8、9組的分散式民居採取個性點綴裝飾,結合房屋周邊生態環境與交通狀況綜合整治修繕,充分彰顯民居特色。

(2)特色產業佈局:結合縣民宗局幫扶的長期收益型金果產業300畝,成立金果產業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金果林下實驗性發展短期收益型矮杆經濟作物鹽藿50畝,平壩周邊靠山林地塊可適當發展長期收益型高山核桃;經與武陵山良繁中心李登朝銜接,可結合該村實際發展其他花卉林果品種;透過人居環境改善與實施綠色生態美化亮化淨化措施,可因地制宜,選擇以劉勳才、王其軒爲代表的特色庭院較突出的兩戶作爲試點開設農家樂或民宿,作爲該村的生態旅遊產業精心打造。

(3)特色文化發展:結合該村現有的絲絃鑼鼓隊、農村文化表演隊,從技術培訓、器樂配置、統一服裝方面予以支援;結合鄰村從事民歌蒐集整理及排練的人力資源優勢,在該村開展民歌傳唱、演繹、培訓,有計劃分步驟打造民歌特色村寨;結合村村通廣播和村委會KTV以及網絡等載體,制定村級文化宣傳教育及科普方案並組織開展村級文化賽事,積極傳播鄉風文明正能量;透過網絡平臺積極推介綠蔭村生態宜居宜遊特色優勢資源,利用抖音、微信朋友圈打造綠蔭村生態網紅。

(4)人居環境整治:一是結合該村平壩區域水溝縱橫,水源較多,河道常年流水情況,沿3公里主河道進行河牀清理、構築溢水壩、沿河1.5米遊步道建設、沿河特色太陽能燈安裝、沿河道名族特色文化宣傳欄設定;二是打造民族文化農村大舞臺、建設生態文化活動廣場、新修綠蔭村民族特色牌樓和六角亭一座;三是分佈實施村級主幹道升級改造和組級路、入戶路的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四是對該村34個垃圾桶實行專人負責並監督村民垃圾入桶,加強三格化化糞池修建的宣傳教育,提高化糞池無害化處理率;加強禁止露天秸稈焚燒、禁止燃放鞭炮與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五是透過庭院綠化方式在聚集居住區門前以及金果產業林地邊界規劃佈局條塊式的花圃、點綴式花壇等花木綠植;加強現有村寨太陽能路燈及路燈廣告牌的管護、修繕;經常性組織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大宣傳、大比武活動,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5)促進鄉風文明:按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和全縣鄉風文明建設的要求,結合最新設計更新的《綠蔭村村規民約》,大力開展“遵紀守法、誠信待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弘揚美德、孝老敬親;不等不靠、勤勞致富;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禮貌待人、鄰里互助;男女平等、教育優先;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平安出行、安全駕駛;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等十個方面的村級治理,不斷提高該村生產、生活、生態發展水平;透過縣民宗局與縣殘聯共同努力,針對該村殘疾人進行必要的輪椅、柺杖、助聽器、坐廁椅、殘疾人電飯煲等器材設備幫扶,支援建立殘疾人康復活動中心,提高該村殘障羣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效益分析。初步預算,按照綠蔭村特色村寨五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基本實施到位,需要資金在300萬元以上,資金來源可以捆綁少數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和美麗鄉村建設統籌資金,可根據資金到位情況分期分步實施。該村特色村寨建設完成後,一是傳統民居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和延續;二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態產業與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有效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有利於該民族區域綠色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和社會和諧穩定;三是提高了綠蔭村生態綠色特色知名度,拓寬了綠蔭村生態旅遊文化特色發展道路,有效帶動當地土特產的推銷;四是透過該項目的實施,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體驗民族特色村寨與民族團結進步及鄉風文明之美,不斷提升綠蔭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民族特色調研報告2

根據政協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員會辦公室轉發的《關於開展“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調研的函》通知要求,爲積極打造美姑民族特色村寨,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旅遊不斷髮展建言獻策。20xx年5月9日,美姑縣政協組織規建、文廣、民宗和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門,透過實地考察、聽取彙報、座談走訪等形式,就“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這個課題深入龍窩、樹窩和依果覺等鄉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情況

美姑地處大涼山腹心地,幅員面積2573平方公里,轄36個鄉鎮292個行政村,總人口26萬,其中彝族佔98。6 %,農村人口100%爲彝族,是個典型的彝族聚居縣。縣境內溝壑縱橫,峯巒疊嶂,自然風光迷人,旅遊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彝族文化底蘊深厚,彝族美食別具一格,享有“畢摩文化之鄉”、“美女之鄉”、“摔跤之鄉”、“熊貓之鄉”、“瑪瑙之鄉”之美譽。

自20xx年國家民委與財政部聯合下達檔案,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以來,美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成立了專門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規劃,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統籌協調指揮建設。透過開展彝家新寨、美麗鄉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一步改善了全縣民292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條件,村寨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羣衆收入大幅度增長,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顯現。20xx年9月,我縣依果覺鄉古拖和四季吉兩個村分別入選四川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名單和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聯合公佈的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成績顯著。

(一)科學規劃,整合資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與保護。

美姑縣委、縣政府始終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突出特色、分步實施”的總體要求,結合“彝家新寨”“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建設,整合資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與保護工作。爲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護髮建設民族特色村寨,推動民族文化旅遊不斷髮展,深入全縣292個行政村開展傳統村落摸底調查,摸清傳統村落的傳統建築、數量、類別、儲存狀態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情況。對傳統村落進行資源評審,按照“一村一檔”要求,建立依果鄉古拖和四季吉村、龍窩鄉洛木幹村、樹窩鄉大彎村、拖木鄉木破洛村、蘇洛鄉爾格達村、極楚村等傳統村落檔案冊,分析傳統村落保護髮展環境與發展條件的優劣勢,明確村落髮展定位及發展途徑,科學劃定核心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20xx年,組織申報省級和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20xx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兩個村分別入選四川省第一批傳統村落名單和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聯合公佈的中國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20xx年又申報了爾格達、木破洛和依楚三個村,並啓動瓦侯千戶彝寨、破洛村、格達村、極楚村和阿居曲村等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

(二)加大彝族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

幾年來,我縣整合各類資金投入村寨建設,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訊、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落後狀況。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電、通水、通路率都達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等都有了村小,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村寨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也不斷促進了鄉村旅遊發展。

(三)不斷培育民族文化旅遊產業。

美姑充分利用“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資源和獨特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積極引導開發鄉村旅遊。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傳統村落建起了優質高山苦蕎、良種馬鈴薯種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鷹雞養殖基地,還有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爲當地農民羣衆增加了收入。還根據各個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利用和傳承工作,也透過舉辦彝歷年、尼姆。約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種民俗活動,不斷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村民參與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資金短缺。

透過調研我們瞭解到,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與進步,外來文化的不斷沖走,彝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逐漸被改變,村民們也非常向往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歡傳統落後的居住條件和方式,不喜歡住簡陋的瓦板房,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建設積極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傳統村落正在逐漸消失。透過這次調研,20xx年依果覺鄉四季吉村原有100戶,現只有78戶,短短几年內已拆了30多戶,古拖200多戶拆了70多戶,樹窩鄉大彎村四組,以前全是彝族傳統建築,現只有十幾戶。

(二)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部分傳統村落和傳統彝族建築遭到破壞。

隨着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因重視度不夠或規劃建設等原因,有部分傳統建築風貌遭到破壞,原有的彝族傳統建築瓦板房,逐漸被磚瓦房所代替,原來的木材、石材逐漸被塑料、鋼板等現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純樸、寧靜、有序的傳統村落和鄉村氛圍逐漸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過程中,特色不夠明顯。

在彝家新寨建設、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新建的村寨雖然基礎設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潔,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築,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但就其建築風格和文化特徵來說,只體現了“新”,沒有體現出“特”,彝族文化氣息不濃,彝族符號和彝族元素使用較少,甚至沒有,直觀上沒有一點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見和建議

(一)科學規劃,合理保護。

特色村寨建設是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內容,也是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抓手,必須舉全縣之力,整體規劃佈局、綜合統籌管理,實現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對特色民族村寨進行準確定位,根據我們彝族自身特色,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科學制訂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規劃,要進一步與全域旅遊,特別是生態旅遊融合發展,嚴格按照規劃進行保護與開發。在建設過程中既要尊重羣衆意願,體現保護和發展結合,又要規劃引領、分類指導,發揮典型示範的作用,着力建設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要結合發展規劃,統籌改善特色村寨生產生活條件,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特別是供水、供電、網絡覆蓋、連戶路硬化、停車場、特色民宿、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時,要積極開展村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建立健全村寨設施管護、環境保潔、村莊綠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旅遊服務功能,提升旅遊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

要把特色村寨建設與彝族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與民族文化旅遊經濟開發等結合起來,以特色村寨建設爲平臺,以美麗鄉村建設和旅遊產業發展項目爲載體,統籌安排,積極推進,共同努力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特色村寨建設資金投入較大,多想辦法,多方面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在整合資源和資金上下功夫,切實爲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四)不斷挖掘民族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特色村寨品味。

在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中,要把文化發展放在優先突出的位置,深入挖掘民族優秀的文化資源,提升文化軟實力,將保護、搶救、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納入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的總體規劃,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注重培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建立和實施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補助政策。在如何將民族文化轉化爲文化生產力方面下功夫研究。針對彝族村寨特色不明顯等問題,進一步研究發掘、收集整理彝族文化和彝族特色建築符號,爲彝族村寨文化保護及維修裝飾提供科學依據與文化藝術素材元素,指導彝族特色村寨建設。

(五)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契機,持續推進特色民族村寨建設。

加快民族特色村鎮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改圈、改廚、改廁、改電工程,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實施一批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項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統籌利用閒置土地、現有房屋及設施等,建設一批文化長廊、民俗展演廣場、摔跤館、賽馬場等民族傳統文化體育設施,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搭建平臺。

民族特色調研報告3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積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資源。爲促進貧困民族地區經濟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協調發展,xx年始財政部會同國家民委開展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麗水是浙江省少數民族重點市之一,爲了推動我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根據《xx市人大常委會xx年監督工作計劃》安排,常委會副主任呂文明帶領民僑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門負責人,於xx年6~7月,採取聽取彙報、實地考察、座談走訪等方式,先後到松陽、遂昌、龍泉、雲和、景寧、蓮都等縣(市、區)部分民族鄉鎮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進行了調研。

一、我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展情況及主要成效

我市現有6個民族重點縣(市、區),7個民族鄉(鎮),208個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市現有少數民族人口9.06萬,其中畲族人口7.19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數民族村寨。這些少數民族村寨,在產業結構、民居式樣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的特點,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數民族特色。xx年以來,我市根據國家和省有關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試點的精神,按照“保護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設一批”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積極開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透過近兩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積極主動,爭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設試點。xx年,我市開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排摸工作。對全市7個民族鄉鎮和208個民族村的村寨建築情況進行了調查,基本上摸清了現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歷史沿革、民族特色、發展潛力和保護情況。透過論證、篩選、上報,爭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設試點。 xx年省民宗委確定xx區老竹畲族鎮沙溪村、xx縣東坑鎮深垟村2個村作爲省級特色村寨建設試點村,並分別給予了30萬元和40萬元建設補助資金。xx年,省民宗委確定xx縣霧溪畲族鄉坪垟崗畲族文化旅遊景點提升工程、xx縣新路灣鎮夾路畈畲族精品村建設項目、xx市竹垟畲族鄉羅墩少數民族特色村建設項目爲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分別下達資金30萬元、50萬元、30萬元。xx年,xx縣東坑鎮深垟村還爭取到國家民委特色村寨扶持試點(扶持資金80萬元),雲和的高畲村、景寧的伏葉村等8個民族村列入省民宗委特色村寨扶持試點。

(二)提煉特色,開展畲族風格民居建築設計工作。我市民族工作部門從xx年底開始,按照傳承歷史、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原則,透過到貴州、福建實地考察畲族村寨、參考歷史記載以及邀請專家論證等方式,設計了一套結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築特色的《畲族風格民居建築設計方案圖集》。該圖集已上報國家民委和省民宗委,發送到全省各市及民族工作重點縣(市、區)民族工作部門、全省各民族鄉鎮,用於指導全市乃至全省畲族聚居地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創建一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畲族特色村寨”。目前,xx縣深垟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畲族民居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立足石頭文化,已建成“堂前天井堂後魚、糧倉暖閣廊邊欄、祖宗牌位居中座、南北無牆顯民風”的傳統畲族“石屋寨”。崗石、敕木山等村在民居牆體上注入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符號,建成特色泥巴牆畲寨。xx區大港頭鎮利山村透過統一規劃設計,拆除舊房建成三層白色立面馬頭牆徽派風格的特色畲寨。景寧的伏葉村、雙後降村、周湖村、金丘村和xx縣高畲村、坪垟崗村以及xx市羅墩村的“畲族特色村寨”正在建設當中,並已初具規模。這些以畲族文化爲特點的“畲族特色村寨”,將鄉村休閒、避暑度假、健體強身、科普教育、人文體驗等融爲一體,成爲人們嚮往的地方。

(三)突出亮點,指導景寧編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規劃。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畲族人口1.8萬人,佔全市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的19.8%。該縣“xx”期間發展最快的是旅遊產業。xx年以來,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600餘萬元,開展了7個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把優秀的畲族傳統文化與畲族特色村寨建設結合起來,推動了鄉村旅遊業和農家樂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市民族工作部門指導景寧制訂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規劃》,規劃確定到xx年,投入3000餘萬元,打造20個民族特色村寨。充分發揮民族村豐富的民族旅遊資源,依託城鎮郊區和主旅遊景區、交通幹線,開發集畲鄉風情和農家風味於一體的“畲家樂”休閒觀光旅遊業,積極開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環敕木山一帶的民族村,結合省民族風情旅遊度假區創建,開展畲族鄉村風情遊;大均伏葉、東坑深洋依託大均畲鄉之窗、大際風景區,開發“畲家樂”;雙後降、周湖、金丘等民族村依託城鎮郊區地域優勢,開展民族風情表演。景xx縣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設規劃爲引導,統籌兼顧特色村寨建設與旅遊產業發展,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全面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正在逐步成爲促進民族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四)成效明顯,爲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探索了新路子。一是改善了試點村寨水、電、路等方面的基礎設施,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依託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旅遊、特色工藝品和特色種養業等,特色產業嶄露頭角,爲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三是透過發展民族風情遊、民族傳統手工業,有力地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四是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試點工作的開展,不僅引導了當地社會各方面資金的投入,還對周邊村寨、農戶的民居改造、產業發展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二、我市少數民族村寨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工作協調機制有待完善,推進特色村寨建設的合力仍需強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涉及諸多部門。目前,我市還未出臺專門的指導和規範在民族聚居區實施“畲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的規劃與建設的相關檔案,導致各部門在項目規劃上缺乏協調,尚未形成特色村寨建設的強大合力,同時還導致有的地方按一般村莊的簡單模式實施民族村寨項目建設,民族村寨與普通村莊風格趨同。

(二)少數民族村經濟發展滯後,特色村寨建設資金短缺。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雖然得到較快發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農民自身素質等主客觀因素影響,產業規模小、層次水平低,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難度大,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均收入普遍低於漢族羣衆,且有逐年拉大之趨勢。村集體經濟薄弱,可支配收入少,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現象較爲嚴重,用於“畲族特色村寨”建設的資金更是嚴重缺乏。

(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漢化流失,村寨建設特色不夠明顯。畲族是一個有自己語言而無文字的民族,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畲、漢族羣衆的深度雜居,造成畲族優秀傳統文化流失和文化發展萎縮,面臨湮滅的危險。原有的建築風格已逐步漢化,部分畲族羣衆對彰顯畲族特色的民居建築缺少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參與意識不強,較難付諸實施。在已進行舊村改造或村莊整治的部分民族村中建築風格大多漢化,體現不出少數民族村居特色。

三、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完善協調機制。當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既是推動民族地區發展的現實需要,又有上級部門的重視和幫扶,面臨加快建設的良好機遇。建議市政府要加強對特色村寨工作的領導與協調,高度重視該項工作,將之納入重要日程,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出臺規範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範圍內項目規劃與實施的指導性檔案,引導各項目實施主體部門從項目論證起就能充分考慮民族村寨發展的特殊性要求,確保特色村寨建設工作紮實開展並取得成效。

(二)整合資源,加大扶持力度。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整合資源,形成幫扶合力。要把特色村寨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小康村創建活動、與畲族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與民族旅遊經濟開發等結合起來,以特色村寨建設爲平臺,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旅遊產業發展項目爲載體,統籌安排、積極推進,集中財力辦大事,並充分調動幹部羣衆建設特色村寨的積極性,共同努力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在積極爭取上級支援的同時,建議增加市本級民族發展資金數量,增加部分主要用於扶持畲族特色村寨建設;被列入國家和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相關縣(市、區)應安排一定的配套資金。

(三)合理規劃,典型示範引路。因地制宜,對民族村寨進行準確定位、科學論證,根據自身特色,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科學制訂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規劃,並嚴格按照規劃進行保護與開發。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作爲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創建的主要內容,既要尊重羣衆意願、體現保護和發展結合,又要規劃引領、分類指導,抓好試點、突出重點,發揮典型示範的作用,着力建設“畲族民居爲主調、山水風光爲基調、畲家風情爲特色”的民族特色村寨。

(四)挖掘內涵,提升畲寨品味。特色村寨要做足“特”字文章。針對畲族村寨特色不明顯等問題,進一步研究發掘、收集整理畲族文化藝術圖標和民族特色建築符號,爲畲族村寨文化保護及維修裝飾提供科學依據與文化藝術素材元素,指導畲族特色村寨建設和特色歷史人文故居的改造修復工作。要弘揚畲族文化,進一步融入畲族鳳凰、綵帶、龍角等特色文化元素,營造濃郁的畲族村寨特色氛圍,在建設發展中彰顯畲族文化特色,切實提高特色村寨的品味。

(五)注重實效,促進全面發展。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目的是改善少數民族羣衆的居住環境,提高生產生活水平,進而同步實現全面小康。要結合少數民族村實際,立足長遠,堅持特色村寨建設與產業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把畲族村寨建設與旅遊資源開發、當地傳統優勢種養業發展融爲一體,打造特色品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依託優勢,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加大對畲族文化景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推出“畲鄉風情遊”等特色旅遊線路,擴大畲族文化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產業經濟發展,提高民族地區農民收入,使特色村寨建設成爲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民心工程,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數民族羣衆的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