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農村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

學問君 人氣:9.09K

多年的改革,使寧津從種植農業大縣走向工業較發達的大縣,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寧津農村的發展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機有的機遇。“農民”、“農村”和“農業”成爲全社會的焦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農村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農村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

農村發展的有利因素:

1、三農”問題一直以來就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黨和政府先後提出“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減免農業稅”、“加大糧食種植補貼”、“減免義務教育學費”、“家電下鄉補貼”等政策和措施來促進寧津農村的發展。農民得到了很多實惠。

2、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農村的經濟也有一個質的飛躍。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使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發展機遇。農村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村的城鎮化建設的進程。農民從中得到了許多實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農業用工減少,外出打工成爲農民發家致富的首要選擇。現在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已不再是傳統的種植業,而是外出打工。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轉移,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他們既爲縣城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又給農村的發展帶來資金和技術。農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強,用城市的發展帶動邊緣鄉鎮的發展是我國城鄉發展的思路。城鎮企業轉向農村,增加了就業機會,給農村帶來了發展機遇。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着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隨着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民可解放自己,一邊種地,一邊外出打工。現在農民可透過種地、養殖、外出打工、等多種方式增加收入。“因地制宜”發揮地方特色優勢是一個地方成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3、科技科教興國”的戰略後,寧津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

義務教育得到廣泛普及,農村的失學率減少,農民的文化水平提高。農民對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農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開支的比重越來越大,高中生、大學生在農村已不再罕見。近幾年,縣委縣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逐步加大。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科技興農”“科技下鄉”活動豐富着農民的生活,開闊着農民的視野。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民的生活不再那麼貧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實。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也得到繼承與發揚。地方傳統文化活躍在農村舞臺上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與此同時,農民的思想也發生着變化,他們的思想不再那麼保守,不再封建。他們開始走出自己的狹小天地,融入城市,開始尋求一種新的生活。

4、居住環境:農村的基礎設施也在發展中,並有了很大的改變。

“要致富,先修路”成爲我們共同的認識。交通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今,交通已不再是我們外出的障礙。 “村村通”覆蓋全縣的柏油公路網,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農村發展的基礎。縣委縣府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建設作爲重點,完善公路網、電網,水網等交通通信設施和農業基礎設施。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也在逐漸完善中,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農村弱勢羣體的基本生存問題。讓老人不再孤獨,不再寂寞。鄉鎮幹部定期下村抓衛生。以前髒、差、亂的村莊不見了。合村並居,使他們的居住環境改變,城鄉差別減小。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着他們的心。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還是從社會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來看,農村的發展有着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5、我縣社會和勞動保障局聯合多單位免費培訓農民工青年,讓他們學一技之長,大大提高了農民工的技術能力和整體素質 ,爲農村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發展中的問題:

1、雖然農村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農民與農民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土地在農民心目中的位置越來越不重要的。一部分農民種地的目的.是隻保證自己的口糧,不再把種糧作爲經濟收入和主要經濟來源,因此,對土地的投入及農業技術的推廣重視程度不夠。再就是留在農村的農業勞動力多爲老人,婦女、兒童。這一點很值得重視。俗話說:“家有糧倉,心中不慌 ”農業永遠是基礎,農業的發展是第一位的。農民肩負着中國十三億人的吃飯問題,沒有飯吃,何談其他。

2、由於外出人員增多,多爲青壯年男性,留守在家的多爲婦女、老人、兒童等弱勢羣體。在農村經常發生搶劫偷盜行爲,農民的家庭財產得不到保障。由於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多是婦女、兒童、老人,使農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機與活力,日益呈現出蕭條、淒涼的現象。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農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而且也是農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因爲對他們來說,呆在農村每年的收入實在太少了,很難改變他們貧窮的面貌。所以他們也自然地產生了對城市的嚮往和追求。

3、農民工背井離鄉,他們的妻子、兒女大多留守在農村,他們把牽掛和擔憂留在了農村。大多數留守子女有着孤獨、寂寞、性格暴躁、自閉等心理問題,感情經常出現問題,離婚率增加,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作爲第一任教師的父母卻不得不離開了他們。有的父母一年回來一回,有的連續幾年都不回來。時間一長,感情就會疏遠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有可能出現感情危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金錢物質方面可以滿足子女的需求,但永遠也無法彌補自己在情感教育的缺位。如果子女與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礎,那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很簡單而脆弱。因此,“情感飢餓”對留守子女來說是一道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疤。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孤獨和寂寞。

4、由於農村受城市的影響,“打工熱”成爲農村裏最具吸引力的東西。農村中外出打工的也日益增多,其中也不乏未成年人。在農村裏,一個普通的家庭很難供應起所有的孩子上大學。

5、“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老百姓面臨的三大問題。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就業困難已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這對單純靠出賣勞動力來謀生並且又無一技之長的農民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現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變慢,農村需要轉移剩餘勞動力不多了,但是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沒有一技之長仍成爲農民打工的最大障礙。特別是50多歲的農民,他們接受知識慢或者已不能接受新知識,身體狀況又不允許他們從事重體力勞動,他們的收入和生活已成了社會問題。

建議:

一、依照自願的原則,實行土地入股,推行土地託管,大力挖潛土地潛力,發展農業生產,積極實現農業現代化,種田、養殖科學化。

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努力把本地企業做大做強,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減少留守兒童,和婦女以及孤寡老人。

三、大力宣傳普法教育和親情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們防範意識和人們法律道德水平,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國家棟梁。

四、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投入,大力推進校外青少年的技能培訓,讓她們有一技之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積極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