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導遊詞>

蘇州平江路導遊詞

學問君 人氣:3.07W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爲平江河。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蘇州平江路導遊詞,供大家參考!

蘇州平江路導遊詞

蘇州平江路導遊詞一

蘇州是一座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能把蘇州城與這天堂相比,可見這座城市的非凡魅力了。

其實早在春秋吳越時期,蘇州就已經形成了城市的格局。可是,在蘇州民間卻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先有平江路,後有蘇州城”。那麼,這條平江路與古城蘇州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親緣關係呢?我帶着滿滿的好奇心,來到這條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角的老巷一探究竟。

說到平江路,在蘇州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相當的重要的啊。一位在平江路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阿姨告訴我,早在宋、元時期,這蘇州府原本叫做平江府。而我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平江圖》,就是800多年前蘇州古城的城市地圖。所以啊,在地道的蘇州人心目中,平江路纔是老大,這蘇州城啊只能算得上是老二。

走在平江路上,踏着一塊塊被蘇州古老歷史細細打磨的青石板,真不清楚這老街上的一磚一瓦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傳奇,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啦。

1 懸橋巷 錢伯煊故居

我最先來到的就是連接臨頓路和平江路的懸橋巷。懸橋巷本是條極爲普通的小巷子,卻因爲與明朝萬曆年間的大宦官魏忠賢扯上了關係而被人們熟知。根據《吳縣誌》的記載,懸橋巷本名叫做迎春巷、員橋巷。後來,魏忠賢在巷內建了真館,出於安全考慮修了座懸橋,小巷也就跟着更名爲懸橋巷了。別看這懸橋巷只是短短的一段,這巷子裏的建築幾乎都是以明清時期爲主的。更值得稱道的是,除了魏忠賢之外,懸橋巷的歷史還與住在這裏的另外幾個名人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先讓我故弄一下玄虛,答案馬上揭曉。

懸橋巷21號、23號、25號就是一代名醫錢伯煊故居,25號門口懸掛的鎦金招牌上赫然寫着“錢宅”兩個字。

有人說:“蘇州狀元、御醫多”,也有人說:“吳人療病多神異”,這些讚美之詞都說明了“吳門醫派”如同“吳門畫派”一樣譽滿天下。錢伯煊就是這樣一位吳中名醫。錢伯煊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全國頗具影響的婦科專家。據說這位錢大夫曾經治好了一位東歐某國外交官夫人的不孕症,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話。

我所在的這座錢宅歷史悠久,確切的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了。整個老屋都是在明代住宅基礎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爲古老的要算是主軸線上的第二進大廳了,無論是構架還是局部構件,至今仍然保持着明代建築的特徵。廳前庭院敞亮,磚刻門樓古樸典雅,上面題寫着 “世德流芳”四個字。

老宅當年曾經用作診所。錢大夫在1982年離崗退休後,就回到了這間老屋頤養天年,直至去世。

2 洪家大院

從錢伯煊故居出來,接着往前溜達這就到了懸橋巷27、29號,這裏被稱爲洪家大院,產權人正是清末狀元洪鈞。這位洪狀元十分了得,曾經先後擔任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外交大臣,成爲中國古代狀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就是不知道咱這第一外交官的是不是精通四國外語的精英了。

提起洪狀元,知道的人可能少了點兒。但是說到他的夫人賽金花,知道的人那可就多了。當時的民間有一種非主流說法是:晚清中國的兩個名女人,一個是慈禧,另一個就是賽金花。可見這位賽金花女士的人氣。那絕對是人氣排行榜上響噹噹的人物啊!

話說當年洪鈞在服孝期間結識了蘇州名妓賽金花,據說,兩人初遇之時,這洪鈞已經四十九歲了,而賽金花呢才十三歲,還不是中國十大名妓的當選人。但就這樣的一段忘年戀情,讓賽金花搖身一變,從青樓名妓成了大清狀元的第三房姨太太。這也稱得上是麻雀變鳳凰的一次成功轉型了。這洪鈞對賽金花也算得上的有情有義,不但沒有嫌棄她的卑微出身,還帶着她一同出使了歐洲,引得當年街頭巷尾到處議論紛紛,各種報紙不惜長篇累牘登載此事,而這段故事也不斷地出現在了小說、詩篇中。

據說洪鈞當年還專門給賽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傳說中的“第七進”房,也就是現在的27號。當年的賽金花,茶餘飯後的休閒活動就是在大院裏聽聽評彈,唱唱崑曲、京戲,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滿耳的字正腔圓也是不錯的享受。在下人的眼裏,她是個溫和善良的人,絲毫沒有轉型不成功女人的那種尖酸與刻薄。惟一讓她覺得有些鬱悶的,就是大夫人對她總是冷鼻子冷眼的。

1890年的盛夏,周遊完四國的洪鈞帶着已經聲名大噪的賽金花回到了蘇州,這次他們住進的是懸橋巷29號。

這座29號狀元府第是洪鈞出使回國後所建的。佔地3000平方米。祠堂在住宅東南部,有門屋,享堂及兩廡,是四合院佈局。享堂樑枋雕刻繁複。洪鈞死後,賽金花就搬離了這座曾經給過她無數美夢的老宅院,去了上海,重操舊業,搖身成爲一代晚清名妓,最終取得中國十大名妓排行榜上第九的位置。

3 石橋

走出懸橋巷,我又回到平江路的主街道上。這兒面街的老房子坐東朝西,二層樓房居多,粉牆黛瓦、飛檐翹角,清一色的磚木結構,顯得古樸典雅。

由北往南,我逆着平江河的流向而行。平江路沿河而築,路邊全是石砌低欄。既然有河,那就少不了橋。平江路上的橋可真不少。打南邊兒由苑橋起,到華陽橋落筆,中間還有思婆橋、壽安橋、雪糕橋等等十多座石砌古橋。這些石橋造型古色古香,只是這名字多少透着些古怪。路邊一位曬着太陽的老大爺樂呵呵,慢悠悠的跟我說,你別瞧這名字古怪,其實每個名字啊都是很有來歷的,就說那座雪糕橋吧,就是因爲“張孝子轉雪爲糕以奉親”而得名的,再說那座思婆橋,原本是叫“師婆橋”,就是因爲橋旁原來有一個尼姑廟,後來就被大家訛傳爲“思婆橋”了。

4 衛道觀前 潘宅禮耕堂

跟老大爺道別之後,我按照他的指點,來到了一條名爲衛道觀前的巷子。一開始,我很好奇,衛道觀前?這是個什麼名兒啊?後來才知道,蘇州人喜歡在某某標誌性建築後面,加上一個“前”或“後”字,比如衛道觀前、玄妙觀前、鎮撫司前等等等等不勝枚舉。衛道觀前就是因爲街道位於一座名叫衛道觀的元朝道觀前邊兒而得名。

這條小巷並不起眼,等你進入巷子卻會發現,這條不起眼兒小巷竟然承載着元明清三朝諸多的風雨故事。如果有時間,翻開方誌還會發現此地香火曾經十分旺盛。

衛道觀前西頭是潘宅的禮耕堂。如果以巷中部的水井爲分界線的話,那麼這個潘宅就佔據了小巷北側將近四分之一的長度,佔地6700平方米。這樣大的規模,在整個蘇州私家宅院中也是數得着的。

上了些年紀的老蘇州告訴我,舊時蘇州城裏有不少大戶人家,潘姓就是其中之一。實際上,潘姓又分爲兩族,俗稱“貴潘”與“富潘”。所以蘇州又有這樣一句老話:“蘇州兩個潘,占城一大半”。 “貴潘”呢,指的是潘世恩、潘祖蔭這一脈。這祖孫兩位都高中過狀元,分別官至乾隆朝和光緒朝軍機大臣,族中許多人都功名顯達,身居高位。自然,“貴潘”便成爲了蘇州的名門望族,聲名之顯赫那就更不在話下了。“貴潘”之“貴”便是由此而來。“富潘”在鼎盛時期曾經擁有蘇州觀前街的大部分商號:像什麼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點、黃天源糕團、文昌眼鏡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鄭州,就說老北京人兒熟知的老綢緞莊“瑞蚨祥”吧,那就是潘家的重要產業。

衛道觀前的潘宅是蘇州“富潘”家族的代表性宅院,是清乾隆五十二年徽商潘麟兆所建。其面積相當於山西喬家大院的兩倍。宅院共5落6進,主院落3進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了高檔會所不對外開放,但是東西兩翼部分還是能夠參觀的。

衛道觀前的潘宅是屬於“富潘”的地盤,而從這條巷子出來,在平江路往南的大儒巷裏有座潘世恩祖居,這處宅子正是另一族“貴潘”的家產。據說,潘世恩還是潘氏家族中地位最高、任官時間最長的一位。自從他買下了鈕家巷的鳳池園之後,這裏的產權就轉讓給了“富潘”家族了。所以說,這座狀元祖居算是見證了蘇州兩大潘姓家族的興衰啊。

不過,“富潘”、“貴潘”已經是永遠的歷史了,我的腳步還得沿着平江路的青石板繼續前行。走幾步就聽到一陣悠揚的古琴聲音。仔細一看,是一間琴館,這裏有吳派傳人在講授琴藝。

5 評彈博物館

轉進中張家巷,沒走幾步,又聽到一種江南絲竹之聲,喜氣熱鬧。循聲向前,是一處評彈博物館,繞過前廳展設,後院就是書場。趕得巧了,花上幾塊門票,聽上一段彈詞,看臺上人說噱彈唱,也不由得神采飛揚。

6 中國崑曲博物館

從書場轉出,再往巷子深處走是中國崑曲博物館。看上去與一般仿舊的建築差不多,也沒什麼稀奇的,走進去卻發現裏面是大有文章。

這間博物館的原址大有來頭,正是當年的全晉會館,由清末山西寓居蘇州的商人所建。

明清時期的蘇州是江南商貿最爲繁榮的城市之一,遠在千里之外的晉商也不忘分享這塊“肥肉”,他們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造了這座用來交流商情,聯絡鄉情的全晉會館。

會館由三路構成,中路是廟宇式建築,東路是住宅式建築,西路則是園林式建築。像這樣以蘇州地方風格爲主,部分糅合了山西特色的設計,真可謂是南北文化在建築上的一次交融。

爲什麼要把崑曲博物館設在了全晉會館的原址上?我大膽猜測可能是與會館中路上的古戲樓有幾分聯繫。餘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提及這個“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建築大師都視爲奇蹟”的“精妙絕倫的戲臺”,驚歎道:“說起來蘇州也算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來此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佔盡”。

據說那些山西商人們除了洽談生意,最大的'樂趣莫過於在此喝茶聽戲了。作爲緊張工作之後的娛樂重頭戲,商人們自然對聽戲的質量要求很高。因此當年建造這個戲樓那可是極爲講究的。就拿戲樓上的藻井來說吧,它就相當於一個共鳴箱,演出時,能使演員發出的聲音向上聚集,聲音頓時變得洪亮圓潤,餘音更能繞樑不絕。

古戲樓上的那一幕幕戲劇早已經是曲盡人散啦,而崑曲的悠久文化至今仍在傳承。崑曲是“百戲之祖”,始於元末的“崑山腔”,因其劇目豐富、行腔婉轉、身段優美、文辭典雅、抒情性強等特點深受明代士大夫推廣,由最初的江浙一帶發展成全國性劇種,深刻地影響了其他地方戲種。並且流傳於宮廷,成爲“官腔”,在清乾隆年間達到全盛時期。遺憾的是,崑曲的輝煌沒有一直延續下去,逐漸出現了衰退的跡象,最終還被後起之秀京劇取代了“國劇”的地位。不過,崑曲現在已經是擁有世界級頭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全人類的關注和保護,這點也是特別值得慶幸的。

我幸運地趕上了每週日下午兩點開演的崑曲“星期專場”,演的是《西廂記》。

如此近距離體驗“吳音雅韻”平生還真是第一次。走進寬敞的正殿,室內戲臺前早已人頭攢動,人們透着柔和的燈光,專注地欣賞着演員俊俏的扮相和細膩的表演,每到精彩時便會發出陣陣掌聲。以前總有人抱怨說,這崑曲好是好,可是我們聽不懂啊,現在好了,藉助電子幕屏上同期顯示的臺詞吳儂軟語不再是聽崑曲的攔路虎了。雖然沒能聽懂戲裏唱的是什麼,不過想想早已知道的《西廂記》故事,再看看演員們的一擡手一投足,我這個“僞戲迷”也算是過了一把崑曲癮。

7 藕園

蘇州古建素來是以園林取勝的,在平江路的附近就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藕園。聽完戲以後,我就慕名尋蹤,先是往東拐進了倉街,沿着倉街一路向北,再向東進入小新橋巷。藕園就在小新橋巷7號。

藕園的東部舊址原來是清雍正時期保寧知府陸錦修建的“涉園”,又名“小鬱林”。後來,輾轉成了崇明祝氏的別墅。直到光緒初年,辭官來蘇州隱居養老的安徽巡撫、兩江總督沈秉成花重金買下了此園,並且聘請畫家顧潭設計建造,在涉園舊址的基礎上增建西花園。

說是藕園,其實在裏面是找不到藕的,因爲宅院東西各有一園,又表達了“夫婦偕隱”的美好意思,“藕園”之名就此敲定。藕園最主要的景觀是園內的黃石假山。東花園是涉園的舊址。園中主體建築是一組重檐樓廳,名爲“城曲草堂”,是當年園主宴請賓客的場所。西花園以書齋“織簾老屋”爲中心,分隔成了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後院有湖石花壇,北邊兒是座藏書樓。回到北京後翻看一些資料我才知道,王祖賢演的那版《遊園驚夢》就是在這兒拍的。 

就像很多來過平江路的人一樣,我也有着這樣的感受:從觀前街開始走,是鬧市。走到平江路,安靜了許多。再轉到其間的小巷,簡直就是桃源了。平江路是老蘇州的縮影,但是這裏的變化也是無處不在的。這一路走過來,我就發現啊,老外經營的畫廊內部裝飾很現代,但那些原有的木窗還是依然向屋外人們展示着自己的蒼老;咖啡館裏面賣illy的咖啡,配很正的藍莓芝士蛋糕;平江客棧採用了清一色的青瓦磚進行規整的堆砌,色彩和形式新穎,蘇州味道和時尚元素撲面而來。其實,無論是古老的,還是時尚的,平江路都能展示出它令人陶醉的魅力。

從平江路抵達干將路,我想,改天再遊平江路,不是我一個人,而是該拉上朋友們一起來走走。在暖暖的太陽底下,讓他們也來聽聽那些青石板背後的故事。

蘇州平江路導遊詞二

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爲平江河。卻說宋元時候蘇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闊,河上行走的是搖櫓船,路上僅可過黃包車而已。故有同一路上,平江以“水陸並行、河街相鄰”著稱。從北端的華陽橋至南端的苑橋,共有十三座橋跨越,是城內橋樑最密的一條河道,具有很典型的水鄉特色。

平江路實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條古道,在蘇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圖宋代《平江圖》上,就有平江路這條街道,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幹道,800年來,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並行的格局、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平江路兩邊小巷特別是東邊,還較好地保留了多條水巷,是今天蘇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處古街區。

平江路南起干將東路,北越白塔東路和東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裏”,較早出現了1834年的《吳門表隱》中,說道:“平江路古名十泉裏,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一,苑橋北一”,很詳盡。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長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長,北面是拙政園,南面是網師園,兩側伸出衆多歷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獅子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港、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懸橋巷等。平江路現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蒼翠蔥鬱,撐出一片綠蔭。駁岸上,一行石欄,石桌石凳點綴其間。在這裏,隨意拐進一座老宅,都可以觸摸到吳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先有平江府,再有蘇州城。”平江,原爲蘇州府之名。據歷史載: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升蘇州爲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蘇州爲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後,改設蘇州府。在二百五十多年中,蘇州城作爲平江府、路所轄若干縣的統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稱,街名平江路即源於此。現在,蘇州又有平江區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