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學問君 人氣:4.94K

爲什麼現在許多高學歷青年爲何紛紛殺入傳統餐飲?餐飲業是高學歷創業者的春天嗎?下面小編來和大家分享幾個餐飲創業故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餐飲創業成功故事案例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一)

在鄭州大學新校區,共有十多個大型食堂餐館、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闆是該校一名在讀的學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園“餐霸”,20xx年即將畢業的他,室友們都已開始找工作,而他尚未畢業就已靠自主創業賺了上百萬。

他叫向銳,今年27歲,是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二學生,他經營的兩家餐館、1家咖啡店總經營面積約3000多平米,擁有20多個包間、50多張散桌,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手下員工(包括大學生兼職)已達百餘人。講述這位80後在校大學生的餐飲創業故事。

初衷:開咖啡店不單是爲了賺錢

說話不緊不慢,邏輯性強,自信滿滿,是向銳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20xx年6月14日中午,在鄭大新校區的大學生活動中心2樓,一間裝飾很低調的咖啡店裏,不時有大學生情侶攜手來此就餐。這間咖啡店是向銳在去年10月份開辦的。

前來就餐的藥學院研一學生小陳說:“一杯咖啡十多塊錢,一份意大利麪也不到20塊錢,對學生來說很實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銳說,當初開這個咖啡店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爲了賺錢,而是爲了給校園裏有同樣創業夢想的人提供一個交流的地方,在這裏,會不定期舉辦各種小型的學術講座、藝術沙龍,爲鼓勵在校學生創業,校方也對該店提供了很多幫助。

成績:三家店年營業額達300多萬元

除了咖啡店,向銳還在鄭大的荷園食堂、柳園食堂樓上開了兩家大型餐館。

在荷園食堂的3樓,有一家名爲“校園美味工廠”的餐館,這是向銳20xx年在鄭大校園開創餐飲生意的第一家店。這個面積1000多平米的餐館,雖然裝修普通,但闢有十多個包間,菜價便宜,成爲很多大學生生日聚會、畢業聚會的首選之地。爲了吸引更多顧客,向銳還在一家網站上開通了團購業務,經常有不少校外顧客來該店吃飯。

位於柳園食堂3樓的“同和昌”餐館是他的第二家餐館。向銳介紹說,這家餐館平時主要接待老師及社會人員就餐,所以裝修檔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問下,向銳透露了他開辦的2家餐館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營業額達300多萬元,創業至今,除去給合夥人的分紅外,他已賺了上百萬元。

低谷:之前創業曾失敗賠了十多萬

談起自己的創業經歷,向銳說,他也曾遭遇過失敗,併爲此交了學費。

20xx年,他開始到河南工業大學讀大一,發傳單、當保安、做促銷,各類兼職工作他都有所嘗試,隨後又開始擺攤賣牛津詞典,因爲不好意思在自己學校當衆賣書,他就跑到鄰校擺書攤。大四那年,他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做代課老師,並用積攢的幾萬塊錢入股,這家培訓機構由最初的幾個學生髮展到了幾百名學生,一年幹下來賺了10多萬,這也是他做生意撈到的第一桶金。

隨後,他與一名社會人員合夥在河南工業大學校門口做餐飲生意,因爲多種原因,最後不但沒賺到錢,還賠進去了十多萬元。但家裏人沒有埋怨他,反而資助了他幾萬元,鼓勵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時,他還認真準備考研,並最終考上了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

執行力很強卻很低調

雖然創業幾年賺了不少錢,但向銳在校園還是很低調,沒買車買房,因爲他想用這些錢去投資更多的創業項目,現在,他正準備在信陽老家再開一家餐館。

與向銳住在同一個宿舍的室友呂陽說,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向銳是個執行力很強的人,因爲他曾經在本科期間擔任過校辯論隊的領隊,所以,說話很有條理和邏輯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平時,同學們都喊他“向總”。

“他的飯店每次出什麼新菜品,經常會喊室友去試吃、提意見。”呂陽說,他們一個宿舍住着4個人,向銳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奮鬥故事。向銳經常給室友談起他的創業夢想:做出一個在全國知名的連鎖餐飲品牌。

他的合夥人黃璐說,雖然現在已是老闆,但是碰到餐館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該收了等髒活累活,向銳還會親自去幹,“對朋友也很講義氣,樂於助人!”

20xx年,向銳從百餘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被評爲鄭州大學年度“創業之星”。

向銳給有志創業的師弟師妹的8條建議:

1、選擇你所關心的,選擇你喜歡的。

2、創業是個體力活,一個健康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3、創業初期,堅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品質。

4、建議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夠把握的項目,不能看到什麼掙錢就幹什麼,那樣有些盲目,結果也未必會好。

5、大學生創業,儘量運用科技降低成本,儘量充分利用校園資源,這樣能夠減少創業成本。

6、一個好的合夥人比一個好的項目還重要。

7、合夥創業中,合夥人之間要簡單一點,財務一定清楚,關係要好,執行力要強,這樣能成爲一個好團隊而不是團伙。

8、永遠不要相信神話、暴富這樣的成功學,踏踏實實做事,一定會有好結果。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二)

楊浩、李林澤、李佰謙(從左至右)一起研究火鍋魚配料

三名”80後“老闆開店實現餐飲創業夢

創業路上跌跌撞撞

沉穩踏實的李佰謙,平易近人的楊浩,雷厲風行的李林澤,這三位來自吉林省的“80後”便是連鎖魚火鍋店和家常菜館的老闆,同時也是“吉豐園餐飲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勤奮務實、兢兢業業,懷揣着一腔創業夢,背起行囊遠離家鄉,來到塞外青城紮根,實現他們的理想,三個“鐵桿兄弟”的組合也爲“80後”創業追夢者提供了新典範。

“我15歲就出來打工了,當時第一份工作是給人擦皮鞋,一個月掙260元,每天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那個時候太艱苦了。”談起當年的工作經歷,楊浩認爲一個“苦”字就可以概括當時的境況。

一旁李林澤笑着說:“我比楊浩小1歲,也是15歲出來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給老闆蹬板車,印象最深的是在冬天特別冷的時候,我蹬着板車走上坡路,感覺呼吸困難隨時都會窒息,我幹了九個月,無良老闆只給了我200元。”說罷兩人相視一笑,笑容裏好像帶了些許苦澀,彷彿又勾起了那段辛酸往事的回憶。15歲的孩子,原本應在父母的呵護下,在溫室裏長大,而李佰謙,楊浩,李林澤三個人卻過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擔,早早把自己打磨成有擔當的硬漢。

隨後,年長几歲的大哥李佰謙做起裝潢生意,楊浩在吉林做起了餐飲生意,年齡最小的李林澤隻身一人來到烏海,也投身於餐飲行業。好事多磨,一個在吉林,一個在烏海,楊浩和李林澤卻同時遭到當頭棒喝,大規模的禽流感爆發,這令他們無從招架,各自損失20萬元,在現實面前心中美好的夢想被擊得粉碎。

進軍餐飲推陳出新

“從哪裏跌倒就要從哪裏爬起來”。就是這麼一股不放棄的韌勁兒,兄弟三人首度合體找尋商機,將目光投向呼和浩特這片熱土。

經過多方調研,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市民自己在家中很少做魚,但在他們的家鄉每一位母親都燒得一手“媽媽牌”溫情好魚,而且北方人很喜歡吃火鍋,他們把目標鎖定在“魚火鍋”上。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呼和浩特的餐飲行業消費水平也普遍較高,鑑於這兩點,呼和浩特首家自助魚火鍋“豐園魚火鍋店”於2012年在華聯金宇廣場開業了。

新式的魚類火鍋自助好評如潮,39元一位的自助火鍋選用的都是精心配製的湯料,每天他們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去進魚,只爲保證原材料最大程度新鮮。針對不同年齡層,他們還體貼地調配出不同的口味,如麻辣,醬香等等。

在兄弟三人的不斷努力下,“豐園大衆菜館”也在萬衆期待下正式開業。不同於魚火鍋主打自助火鍋,“豐園大衆菜館”旨在發揚東北傳統老菜文化:香酥可口的鍋包肉,晶瑩剔透的水晶肘子,每一樣都叫人意猶未盡。

三兄弟的“中國夢”

這是一個共同創業的小團隊,裏面充滿了團結友愛互助,在這裏,老闆和員工一起工作,共同打造讓百姓放心的餐飲。

絲毫沒有老闆架子的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員工,所有的店員都打心底裏欽佩他們直率豪爽的老闆。同時,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裏,已經身爲“納稅大戶”的三位老闆在呼和浩特的生意早已做的小有名氣,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的背後當然也有不爲人知的艱辛,在遠離家鄉一千多公里的呼和浩特,他們背井離鄉,人生地不熟,憑藉着自己的決斷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力闖出一片天。李佰謙、楊浩和李林澤兄弟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將自己的生意做得紅紅火火。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三兄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夢”,在他們心中,“中國夢”簡單而美好,“民以食爲天,百善孝爲先。經營好自己的飯店,用嚴格的採供和百分之百的心血爲大衆提供綠色的、安全的食品,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開心。”這便不忘初衷,沒有與最初的夢想背道而馳。對於下一步目標,“趁着年輕,多開幾家分店,再豐富一下菜的品種,同時也朝着多元化發展,增加一些川菜、湘菜等等菜系,不單單隻燒出美味的東北傳統老菜,還要讓呼和浩特市民可以品嚐到各式各樣的風味菜。”在他們的臉上可以看到對未來的希冀,以及對夢想永不停止的腳步。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三)

夫妻經營綠色手撕麪店,三年純賺35萬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張志權扔掉鐵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張志權發家的經歷也很簡單,鑽勁兒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

1998年末,他開起了小吃部,收入當然比上班強。河南的表舅來東北,閒聊間提起舅媽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隨便說說,張志權卻上了心。刨根問底地問個沒完,表舅又說不清楚,只好說,將來問你舅媽吧!將來?哪成!第二天,他便關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媽接來東北。當時,只是一時衝動,沒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部這碗“面。發了家。

回來後的近一個月時間,張志權的小吃店一直未營業。他開始根據舅媽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個製作過程。和麪、醒面、撕面及各種湯料配製,他反覆試驗了上萬次,一個月竟用掉了7袋麪粉。做好後,親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

此時一套各項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做了個燈箱,“綠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來。與此同時,一張漂亮的“菜譜”也隆重推出在門口(立式燈箱):綠色手撕牛肉麪、綠色手撕豬肉面、綠色手撕雞湯麪、綠色手撕雞蛋麪、綠色手撕肉醬面、綠色手撕菜汁面、綠色手撕薄荷面、綠色手撕素炒麪、綠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們都嚐嚐新鮮,可這一嘗不要緊,頭回客,都變成了回頭客。這條小吃街上,蘭州抻面、手擀麪、蒸餃等麪食部顯得冷清起來。

他家可火了!有時候,屋裏的座位滿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着急的主兒,乾脆端着到外面吃。兩個出差的黑龍江人,就吃好了手撕面,每天必到。他們說,每碗3-4元實惠,味又好,還有老闆送的清湯喝,每天換一種面,吃夠5個輪迴再回家!張志權說,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他們能天天來,就說明我這面還“夠味兒”!爲啥叫個綠色手撕面?現在人們喜歡吃綠色食品因爲它無污染、純天然。我家的面沒有任何添加劑,完全用手撕成條,就像人家吃涼拌西紅柿用手掰,而不用刀切一樣,不會帶有任何雜味,再加以各色配料佐湯,又好吃,又時尚。一位常客說:“我在家裏也試着像您那樣撕,可怎麼也撕不成條,竟是一些面片面疙瘩呀!”張志權笑而不正面回答:“因爲我的手沒長在你的手上呀!”

生意火爆不止。夫妻倆忙不過來了,請了兩名小工,有了人手,他們又增加一些簡單的小炒、涼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長了一截。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說起王金剛開店,夫妻倆還鬧了很長時間捌扭。妻子堅決不同意他把和麪技巧教給王金剛,可張志權認爲他家裏又困難,幾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夠供兩個弟弟上大學。張志權費了好大勁說服妻子,王金剛的店纔開起來了。2001年10月,小區規劃,樓區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當然,他們的“手撕面”館也未能倖免。

沒事做了,張志權靜下心來,算了一筆細賬,他自己都有點不信,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三年下來,去除生活費用、稅務等各項支出,竟存下了35萬!

張志權人閒着,腦子可沒閒,如今,他又有了新的“升級”衝動:一邊找店址,一邊忙着打探有關產品註冊事宜。妻子嘲笑他異想天開,想做中國的麥當勞,他卻認真地說:咋的!明天的事,你能說準咋的!!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四)

小夥尋家鄉味覓得商機 一年開近百家小吃店

對遊子而言,故鄉的味道永遠是最美的。客居武漢多年的雲南人華雲嵐,在尋找故鄉味道的過程中,無意間開啟一扇財富之門:短短1年時間,他就在湖北、河南、安徽等地開了近百家雲南小吃店。“小而美的餐飲美食十分接地氣,我一個店只主推一個爆款。”華雲嵐透露,年內將開300至500家店,“讓全國各地的人都能吃到最地道的雲南美食”。

做家鄉小吃

吃遍千家店找“配方”

華雲嵐的創業,始於“好吃”。

雖然武漢不乏可口小吃,但華雲嵐依然念念不忘家鄉的美食。“武漢包容性很強,街頭不乏來自安徽、四川、新疆、湖南等地的連鎖餐飲店,但卻很難找到一家正宗的專營雲南小吃的連鎖店。”華雲嵐心想,哪裏有空白,哪裏就有商機,爲何不將家鄉的小吃標準化生產,引入武漢甚至走向全國呢?

說幹就幹。去年5月,華雲嵐開始了自己的小本創業之路。

爲了尋找最地道的雲南味道,華雲嵐多次回到家鄉,走街鑽巷,專門尋找有特色的小館子。最高峯時期,他一天可以吃10餐,經常是到一家店後就直接點上幾十種小吃,剛開始他不好意思只嘗一口就浪費掉,每天都撐得快挪不動腳。“那時候,我每天都吃消食片。”說到這裏,他忍俊不禁。

3個月的市場考察下來,華雲嵐吃過的刁角館子近千家,最終他確定了創業的方向。

從一開始,他就定位於開雲南特色小吃連鎖店,“創業首先必須尋找好的盈利模式,要做就做可複製的生意,只有標準化才利於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不過,要想對這些散落在民間的小吃標準化生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華雲嵐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出5000元想買一個小店店主的米線配方,對方卻犯難了:“我就是習慣性隨手一抓,沒有配方啊。”於是,華雲嵐專門去買了一杆秤,店主抓一點調料,他就稱一點,最終將這個配方進行了量化規範。攻克配方標準化問題後,還得設法解決食材存儲等問題。

推三種風格

年內目標開三五百家店

衆所周知,餐飲行業是競爭激烈的“紅海”,要想脫穎而出,光靠好味道還遠遠不夠。

華雲嵐顯然深諳營銷之道,他在店面設計上走小而美的個性化路線,頗吸人眼球,“現在90後、00後的消費能力越來越強,因此我根據他們的喜好,在裝修上走快時尚路線”。

第一家店選擇開在民主路,是因爲當地人氣很旺,很容易聚集年輕的消費羣體。他將店子設計成三大類別:專門烤餌塊的店,一般只需要8到15平方米;米線店20到40平方米;甜品店在40平方米左右。

根據不同的經營品類,店面的顏色各異:主營鮮花餅的店被裝修成粉色,甜品店則是綠色基調,看上去個性分明;爲了迎合年輕人的口味,他還在傳統食品上做了一些創新。比如,烤餌塊中加入了冰激凌等口味。

華雲嵐算了一筆賬,一般進店人均消費20元,因爲是快餐,每天如果人流量在一百人左右,利潤就已可觀。

爲了迅速開啟市場,目前華雲嵐主要走加盟路線,武漢開了3家店,加上河南、安徽等地,已有近百家店。“不靠加盟費掙錢,就是想快速搶佔市場,希望今年內做到三五百家店,讓雲南小吃被更多人接受。”華雲嵐說。

餐飲創業故事案例(五)

餐飲創業—-不做律師開面館:煮打哥重慶小面總經理楊軍專訪

截止到20xx年10月,煮打哥重慶小面在全國的加盟店已經突破60家。

10月31日,經過兩次預約,記者在煮打哥辦公室見到了楊軍,他剛從廣東出差回來,長途飛行卻並無疲態。看楊軍第一眼,你卻感覺他不像是做餐飲的。

航空公司、律師、事業單位 統統不如創業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自生下來就不是爲了好好消停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不屬於未來,也不屬於從前,他們僅屬於當下。在這羣人眼中,行動力高於一切。不巧,楊軍正是屬於這樣一種人。

大學尚未畢業的時候楊軍就不願意每天過着‘醉生夢死’的安逸生活,變着法和朋友一起‘折騰’自己的事業。從服裝生意到英語培訓班,儘管成績不太顯着,但對於以後的`創業之路來說可以算作是一個開端。

‘畢業後我進入深圳航空工作,2007年我透過國家司法考試,考取了全國律師執業資格證。”

然而律師這個讓人羨慕的前途遠大的工作,卻並不是楊軍的最愛,深圳也並不是他想唯一生活的城市。20xx年楊軍辭職回到重慶,進入到中國福利彩票重慶總部,此前的經歷讓他在面對這份高壓的工作時顯得遊刃有餘。從福彩底層員工,一路走到管理層,對於他來說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之所以選擇放棄航空公司、律師、事業單位等“高大上”工作來創業,楊軍說這是源於自己從小心中就有一個關於英雄的夢想。但是由於盛世太平,實在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後來上了大學,他喜歡泡在圖書館,看了很多關於企業家的雜誌,受到了很多創業思維的衝擊,加之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折騰’的性格,於是當萬事俱備機會來臨時便果斷決定投身到自主創業的大潮中去。

民以食爲天,食以面爲先

最開始,楊軍也只是有創業這個念頭,並沒有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去。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楊軍接觸並瞭解到重慶小面,具有敏感觸覺的他立即發現了這其中的商機。

楊軍說在全國而言,川渝口味的菜普遍被接受度都比較高。而民以食爲天,食以面爲先。加上因爲《舌尖上的中國》更是將重慶小面帶向了世界,對於很多常年遊離在外地的重慶人來說,重慶小面是對於重慶最迫切的思念和回憶。

開了“孟非的小面”的着名主持人孟非曾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上次回重慶我特別想吃小面,一大清早在去機場的路上,我不停地念叨着,熱情的司機爲了滿足我的願望竟然帶我到了機場附近的一個小鎮上,找到了一家小麪館。我高興壞了,熱熱乎乎的一碗小面吃下去,幸福感就在心裏和胃裏盪漾了一整天。’

很多人都慕名重慶小面,也想將其帶回家鄉作爲一方特色。但是就像孟非說的,就算把所有的作料都原樣給你,你自己也弄不出那種味兒。

市場空缺,果斷進入

用天馬行空四個字當做楊軍的標籤一點不爲過,在他的世界觀看來,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找不到路的人。在所有常規之下,他總能找到突破口另闢蹊蹺,進而找到一個全新的方向。

20xx年,重慶小面市場尚不健全,魚龍混雜,什麼樣的培訓商都有。可以說,當時幾乎所有的加盟商都是由一個複製而成無數個的工業化產品。也因此,他們的模式總是驚人的相似。

‘說實話,我決定做重慶小面的時候已經不能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了。那時候的重慶小面培訓市場雖然算不上飽和,卻也不空缺。但我堅持要做,是因爲我看到了當下市場存在的弊端。“

當時不管是做加盟還是做培訓,大多數小面品牌都有一個方面做得不到位,那就是全流程服務。基本上加盟客戶到重慶學完技術回去以後,品牌與客戶的關係差不多就中斷了,後期服務很少,這增加了客戶創業失敗的風險。而2015年開始不斷有新開的重慶小麪店倒閉,關門的新聞,其實就是這些店沒有得到完善的創業服務的一個必然結果。

差異化服務 奠定基礎

有研究者根據20xx年和20xx上半年的行業大數據分析發現,諮詢重慶小面加盟和培訓的客戶中,80%以上是初次創業,其中又有86%以上沒有餐飲業從業經驗。這兩個因素疊加導致他們基本上都是門外漢。學到技術以後,開店成功機率也不高。”

楊軍敏銳的抓住了這個市場機會。他從海爾集團、芒果網等企業挖來門店選址專家和企業運營經驗豐富的人才,特別推出針對加盟客戶的全流程全方位創業服務。

“我們的服務包括前置服務和後期支援。前置服務就是從選址開始,我們的工作人員就親自上門考察介入,到門店裝修、開業準備、選單設計、開業活動等一系列服務都專人跟進,後期服務就是從財務分析、門店管理、平時活動促銷、進銷存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服務。而且都是免費的。”

目前,行業裏提供這麼全面服務的品牌確實少之又少,派人親自上門選址服務可能只有煮打哥唯一能做到。這些舉措很快讓楊軍和他的品牌在行業立足,並且扶持了一批成功的加盟店。這些店又成爲了他的活廣告,幫助他進一步發展。

技術迭代 不斷優化

在產品技術方面,楊軍花了半年的時間到處拜師學藝。其中有十年老店,也有新生但人氣火爆的新店。楊軍用自己的邏輯將所學到的比較零碎的知識點按照一碗麪的成型歸納了一個時間上的邏輯順序,再將其按框架編寫成了行內第一本有關重慶小面的教學教材。

‘您覺得,是什麼讓您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從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呢?’

‘脫穎而出談不上,只是爲了這個品牌,我們的確是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口味時好時壞,品質一直不穩定,爲了解決這個bug也是想了很多辦法,最後請一位國家特級調味師評委做我們的技術顧問,並且花了大價錢去解決供應鏈,這樣技術基本成型。我們的小面技術從開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迭代。

做人比做面更重要

‘可能因爲是後生晚輩,所以我們做事情必須要更用心一些。套用一句話,我沒有先天優勢,努力是我後天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面對我們的客戶,我們講究“真誠”二字。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能做到,就儘量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我們的關注的不是今天有多少客戶加盟,而是今天我們的加盟店盈利狀況如何。其實加盟客戶的拓展都是副產品,心思不要花在開拓新客戶上,而是花在服務老客戶上。你前面的做好了,其餘客戶加盟是順水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