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孩子教育中的重點內容

學問君 人氣:1.49W

孩子教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點,下面小編想跟大家說說孩子教育中的重點內容!

孩子教育中的重點內容

1、“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瑪莉安·伍爾夫透過研究兒童閱讀時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閱讀是左右大腦兩個區域都一起執行的,而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退化,我們成年人在閱讀時,往往是隻有一個大腦半球在工作。

事實上,孩子長大以後,是用在14歲以前所閱讀的東西、所體驗的東西、所經歷的東西、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基本價值觀,用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和知識在建設。

“所以,孩子早期的經驗對成長非常重要。當他們成人以後,他們是用孩提時代所獲得的東西爲根基,繼續去構建內心的成人世界。”朱永新說。

2、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

一位當了小學生家長的媽媽發現,再美好的計劃都跨不過上學這道坎兒。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位媽媽一直堅持給孩子讀各種故事,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但是,自打一上學,孩子閱讀的時間被一點點地擠掉了,“又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又要保證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捨。”這位媽媽說。

這位媽媽的苦惱絕非個案。在巨大的應試壓力面前,如何平衡閱讀和學業,是擺在很多父母,尤其是城市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

調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爲零,只有12.3%的學生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比較多。

“國外大量研究證明,家庭作業越多,孩子可能會越笨。”朱永新說,重複的練習是孩子最討厭的事情,這隻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但是對孩子智慧的發展並無作用。

3、過早“觸電觸網”,會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

即使是充分了解閱讀重要性的父母,仍然有很多困惑。

隨着科技的發展,新一代的家長和孩子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了這股電子閱讀的浪潮中。對此,朱永新認爲,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提供的內容太過絢麗動感,這對低年級的孩子還是有危害的。“對孩子專注力和寧靜的心態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過早‘觸電觸網’,會使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孩子會變得只會看不會想。”朱永新說。網絡上更吸引眼球的是資訊、廣告和娛樂的內容,人類的理解,特別是人類理性的洞察力,透過網絡是很難獲得的,智慧的.內容在網絡上更是鳳毛麟角。人類思想的進化,從資訊到知識到智慧,就像一座金字塔,它是精神與智力逐步升級發展的過程。惟有透過書籍閱讀,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巔。

要讓每個孩子方便地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圖書。

幼升小,家長要在意孩子的“心理過渡”很多四五歲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愛向幼兒園園長和老師要求提早給孩子上一些識字、拼音、數學課,表現得異常焦慮。

然而,專家指出,從教育的系統性和規律性來說,小學一年級開始的學習屬於義務教育,一年級的教師培訓、教案設計纔開始出現識字、拼音、數字計算等能力,這個年齡段孩子該教什麼,怎麼教,都有科學的一套方法。

“幼兒園的孩子不是不能教知識,但問題在於,幼兒園的老師未受過系統性的學科教育培訓,如果和將來一年級教的不一致,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困惑。”不少小學校長和小學教師表示,其實在三年級之前,學校都不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多關注,小學低齡階段,更應該讓孩子儘快進入小學生的狀態,做好心理和情緒上的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順利從幼兒園環境過渡到小學環境。

專家認爲,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幫助孩子做的心理預備,主要是認識到新環境可能帶來的具體的不同。比如,家長可以帶孩子提前到將來的小學訪問,讓孩子感知到幼兒園是鬆散的、玩樂的輕鬆環境,而小學有着嚴格的時間安排、課程安排,不能隨意走動。此外,小學課堂裏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不可能像幼兒園老師一樣給予個人單獨的關注,許多需求要靠自己爭取;而且,上課不留神,老師是不會重講知識點的。

TAG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