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教育孩子的前提

學問君 人氣:9.81K

想要教育好孩子?那麼你知道教育孩子的前提到底是什麼嗎?下面隨小編去看看吧!

教育孩子的前提

  

教育孩子的前提 篇1

1、傾聽孩子,我們都做對了嗎?

4歲的孩子,本身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心理年齡階段,其特點是:不平衡、不安定、不調和。因爲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建立,他覺得別人怎麼想不那麼重要,自己想的纔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常常會感覺到他們逆反、違拗。

現在的育兒觀點都主張要學會傾聽,這裏的傾聽不單指豎起耳朵,還要請大人們蹲下來,微笑地看着孩子,除了靜靜聽他說,還要作出迴應:嗯,哦,這樣…..孩子接收到你在聽的訊號,他纔會願意說下去。

傾聽的過程就像剝洋蔥,一層層剝下來,孩子的情緒得到舒緩,問題的“核心”也會漸漸暴露出來,這時我們傾聽的目的也達到了,可以很好地 “對症下藥”,甚至聊到最後,孩子還很有可能“不治而愈”。

2、永遠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如果孩子不想說,我們也可以摸摸他的頭告訴他:沒關係,等你願意說了再告訴媽媽,媽媽永遠當你的忠實小聽衆。如果你現在還難過,可以選擇哭出來,媽媽陪着你。

其實我還想建議蘭蘭,陪着小寶,讓他親自跟老師說:老師,我知道錯了,我不想被罰站,因爲我害怕被“孤立”。如果小寶能這樣說,他不僅成爲了更好的自己,而且他還幫助了老師改進教學方法。

孩子再小,他也有獨立的人格自尊,他們也有表達自己想法和說“不”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孩子 說出感受,尊重自己內心。

家長能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應該是:讓他始終覺得,當他害怕無助時,只要一扭頭,身後永遠有父母鼓勵的目光。

3、最基本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最近一位美國媽媽博客裏的“護女事件”被瘋傳了。

事件概述:有位男生一直在彈女生的內衣帶,女生先告訴了當時上課的男老師,男老師的態度是:有趣 ,然後只是叫她別理男生(老師並沒有出面制止男生),後來男生又彈,還把女生胸罩釦子彈開了,女生忍無可忍揮拳揍他,男生被揍流鼻血後停手了。隨後,校方通知雙方家長到校協商解決。

剛開始,男生家長是以“被害方”身份出現在學校,而校方領導還有那名男老師也覺得“傷者爲重”,希望女生家長作出賠禮道歉等舉動。

幸好女生媽媽並不糊塗,她瞭解事件後淡定地說:所以你們叫我過來,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起訴這個男同學,並且以管理失當的原因起訴學校嗎?

聽完女生媽媽的義正辭嚴,男生家長和校方開始有點恐慌,擔心事件鬧大,紛紛對那位媽媽表示:你理解過激了,你理解錯了重點。

什麼!理解錯了?只見這位女生媽媽轉身對男老師說:那你過來,我摸一下你的褲襠怎麼樣?

男老師立馬拒絕。

後來整個事件以女生媽媽的霸氣迴應收場,校領導和男老師最終受到了批評,而這位女生也成功申請了調班。

透過這個事件傳播,女生媽媽贏來一片讚賞,其中有一位讀者留言:她記得讀中學時也被男生扯辮子,她警告幾次都無效,後來氣頭之上就咬男生的手指,差點咬出血,男生當時痛得哇哇直叫。後來兩人都被老師帶到辦公室,在瞭解完整個事件後,老師對女生說:你當時咋不咬死他!(當年的那個女生已長大,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說一直都記得這位老師,而且一輩子都感謝她,教會她如何保護自己,內心常常充滿力量)

之前也有一個網絡熱點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尊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若敢再犯,斬草除根!

雖說最後有點偏激,但在緊急關頭甚至性命攸關時,的確需要這份本能的衝動與勇氣!

後來,我把這個事件告訴了孩子並提醒他們:如果有人想傷害或侵犯你,在你口頭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你可以採取還手(如果是同齡人,就儘量別打對方頭部),可以用力拍打他的'手,狠狠踩他腳,甚至咬他。沒什麼比自身安全更重要!別怕,爸爸媽媽永遠支援你!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弱,我們只能透過講述一些事件或者設計一些遊戲扮演,去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慢慢學會分辨真善美醜。這既是父母應盡的監護責任,也是教育傳播者的職責所在。

教育開展的前提應該是幫孩子守護他們的心理底線,只有保持心理健康,將來纔可能對自己和家庭負責,同時也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做有用之人。

教育孩子的前提 篇2

今天的孩子難教育,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如何教育好孩子?難在哪裏呢?有人說知識不足,有人說方法不當,這些都是對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對今天的孩子缺乏瞭解。有些父母也許不服氣:知子莫如父母,我們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難道還不瞭解他(她)?

讓咱們來看一些事實吧。

住進高樓裏的孩子孤獨感增強了,父母們於心不忍,建議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卻回答:“沒勁!”鼓動孩子找鄰居夥伴玩玩,孩子竟說:“不願意”。

如今的孩子特別喜歡看卡通(漫畫)。有位幹部是兒童圖書獎的評委,抱回家許多獲獎圖書。可兒子毫無興趣,卻用零花錢買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飯,忘了功課,忘了睡覺,看得開懷大笑、渾身亂抖。父母困惑不已,要過卡通書細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這是什麼鬼東西,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可問題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麼就看不懂呢?

正如讀書一樣,世界上的書浩如煙海,最難讀的是子女這部無字之書,幼兒教育《如何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要透過子女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們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

我在主編《少年兒童研究》雜誌時,就是以此確定的辦刊格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我想,這兩句話也可以視爲給家長們的贈言。不過,若想真正的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並不容易。

複雜的對象,簡單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難的重要原因。如果以簡單的教育對待複雜的對象,也必然導致教育無效或失敗。所謂複雜,是說今日孩子接受了複雜的大量資訊,由於難以消化、難以適應而產生了複雜心態,甚至模糊了與成人的界限;所謂簡單,是指今日教育在原有的體制內循環,父母由於無法面對新人類新世界而顯得簡單尷尬,甚至連自己也困惑不已。

如果,以前是孩子不瞭解大人,大人很神祕,今天則倒了過來,是大人不瞭解孩子,孩子很神祕。

那麼,怎樣瞭解孩子呢?具體說來,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聽孩子講話,要與老師保持經常的聯繫,要看一點《少年兒童研究》之類的報刊書籍。

21世紀已經向我們匆匆走來。作爲跨世紀的一代孩子,既有良好的機遇,也有衆多的麻煩。例如,心理障礙增多等等。因此,爲了孩子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爲了家庭長久的幸福,再也不能漠視對孩子的瞭解與尊重了,否則,我們將遭受無情的懲罰!

教育孩子的前提 篇3

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希望重新選擇專業,從小進行生涯教育爲孩子幸福奠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心理學博士生導師俞國良認爲,對所學專業不瞭解、沒有生涯規劃是造成大學生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在我國,人們對生涯教育還很陌生。到底什麼是生涯教育,怎樣開展生涯教育呢?俞國良認爲,生涯規劃應從小進行,中小學應把生涯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範疇,把生涯教育與幸福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編制生涯教育讀本和教材

“從小接受生涯教育,有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日前,北京市朝陽區幸福村學區舉辦“全面推進生涯教育,促師生幸福成長”北京市小學生生涯教育現場會,學區副校長田光華向全市16個區縣的與會代表介紹說,“結合中國國情,我們編制了《小學生涯教育讀本》和一至六年級《生涯教育教材》,透過廣泛開展生涯教育,填補了中國生涯教育的空白。”

據瞭解,生涯教育起源於美國,它關注人的全部生涯,按照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準備、生涯熟練等步驟逐一實施,使每個人獲得謀生技能,並建立個人的生活形態。

20xx年起,幸福村學區也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引入學校教育,對學生從小滲透職業概念,幫助他們確立具體目標,做好近期規劃,教育文摘《從小進行生涯教育爲孩子幸福奠基》。

學生在體驗中學會規劃人生

“有一次在醫院輸液,護士阿姨給我扎針的時候總是笑眯眯的,讓我忘記了病痛。當時我就暗下決心,長大要做一名護士。”“生涯課讓我知道,不管將來做什麼工作都要有良好的習慣,我一定會努力的。”對不少小學生來說,生涯規劃還很陌生。但幸福村學區的孩子們已經嚐到了生涯規劃課的“甜頭”。

在三里屯小學的課堂上,生涯規劃課總是以不同情境的體驗活動出現在孩子們面前。“拍賣”課中的“小小拍賣師”、攝影課中的“小小攝影師”……透過體驗,孩子們不但瞭解了這些職業,還學會了與人溝通、合作,“這樣的課堂充滿樂趣”。

“我們利用班隊會、校本課時間開展小學生涯教育,按照‘生涯茶座’、‘生涯指南’、‘生涯鏡鑑’、‘生涯實踐’、‘生涯感悟’五個環節,一步步將知識融於實際操作中。”田光華說,社會大課堂、青少年教育基地、職業體驗基地等都是學校開展生涯教育的資源。“這些活動不但拓展了學生的生活技能,讓學生感悟到各行各業的重要性,也促使他們認知自我、瞭解社會。”

生涯教育爲學生幸福奠基

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做事沒長性。爲了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惠新裏小學教師李楠安排了《好習慣助成長》這一課。

在教學中,她蒐集了動畫片《沒頭腦》的視頻,讓孩子們爲沒頭腦挑毛病,同時反思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課上,很多孩子下決心要改正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的習慣,效果很好。”李楠認爲,生涯教育是人的終生教育,應該從小學開始,從細節出發,爲學生合理規劃一生奠定良好基礎。

“生涯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俞國良說,生涯教育包括公民教育、學習策略、心理健康、生涯規劃等內容,中小學應該把生涯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範疇,把生涯教育與幸福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而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孟佳書記則認爲,幸福村學區的生涯教育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成爲北京市生涯教育的一塊品牌。她希望北京市其他學校能結合實際,開展生涯教育,爲學生一生奠基。

TAGS: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