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勵志>

你到底爲什麼工作?

學問君 人氣:2.83W

你到底爲什麼工作?爲了自己?爲了家人?爲了夢想?爲了金錢?一起看看職場牛人怎麼說。

你到底爲什麼工作?

一、普通青年的職業迷茫

剛畢業的時候,關於自己的職業發展,很迷茫。我也像很多人一樣,做大五、九型人格等等各種職業性格量表。測來測去還是解決不了心頭的疑惑。一般的測評結論裏面都會有一批“適宜從事”的職業。那麼多“適合從事的職業”,我究竟哪個最適合呢?難道真的有人會對一個事情感興趣一輩子嗎?我一輩子幹一件事情,也太無聊了吧......

有一次在網絡上找到一個職業諮詢機構,當面聊了很久,依舊沒有結論。那位諮詢師自己30歲都沒有換過工作,說出來的東西毫無說服力和指導性,憑什麼我要信他的呢?總之關於“工作、職業”的解決方案,就是遍尋不得,沒有人能給我答案。我總覺得沒有安全感,那麼怎麼辦呢?既然別人給不了答案,那我就自己找吧。我想:如果有些錯誤不可避免,那麼我希望這些錯誤能在年輕的時候犯。

我本科專業是“造飛機的”(不是打哈!),說出來大家可能會覺得好笑!哈哈~工作四年半時間,我掄過大錘、畫過汽車圖紙、賣過挖掘機、給教授做過科研助理、跟大小老闆談過各種商業項目;工作的第二個年頭走過了中國中西部一多半城市近百個區縣的城區。有段時間,我一個月連軸轉,晚上火車、白天見客戶,工作的同時順帶旅遊了大半個中國;見過無數陌生人,隨時在不同的地方扯淡、交朋友。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想不明白這句話到底對在哪裏,實在想不通,但是覺得應該是有道理的。於是我就這麼做了,里程有幾萬公里已經數不清楚,見過多少人也數不清楚。有些東西一旦做到了,纔會真正理解。我在這裏寫一些關鍵點出來,對你有一定用處,但是肯定不如自己親身體會那麼深刻,而且這些體會不僅有看的到的價值,還會成爲以後思考、行動的源源不斷的素材。多看書,多走走,沒壞處。

講講我爲期一年的“銷售生涯”中的一點體驗,之前一份工作是在學校裏的科研助理,還不算真正面對社會。銷售可以說是我真正走出社會,由於比較單純(傻),四處被騙,也賺不到錢,切糕事件我被人宰了好幾十,錢包被偷,被路邊行乞的人持續、高額欺騙……相當長的時間裏,我被沮喪、失望、對社會的懷疑、絕望籠罩着。

記得有一次,我在陝西漢中的一個地方拜訪客戶,炎炎夏日,自己一個人拎着小皮包在批發市場裏挨家挨戶拜訪,多數商家都是愛答不理或者理節性的客套。但是有一位大姐特別真誠熱心,又是聊天又是上茶,在那種疲憊、失望的狀態下碰到這樣一位大姐,真的是要感動到哭了。

還有一次在一個十分偏遠的郊區,我錯過了回市區的末班車,四野空曠無人,我心想這下慘了,橫屍野地的節奏啊(那是還沒有打車軟件)。可是就在我飛一般的速度追過幾十米卻追不到,焦急難當的時候,一位陌生的大姐騎着電動自行車攔住我,載着我飛奔一路追上了那趟末班車,直接當場把車攔下,我才得以回到住處。

這只是兩個小故事。故事裏的大姐我都忘記了他們長什麼樣子,但是她們卻悄然對我產生了長久的影響。我突然發現,世界上還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的。從那天起,我就樹立了一個特別的人生觀念——“每天,只要有一件值得開心的事,那麼這天就是美好的一天。”現在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只要想到這些小事情,小句子,總能給自己無窮力量。

總之,經過一些嘗試(而不是體驗生活),經歷了一些挫折和收穫。我的職業理念和方向也漸漸確定下來。雖然我的工作經歷只有四年多一點,但是感覺自己的時間密度其實是比較大的。

我不希望大家把這篇內容當作勵志題材來看。因爲事實上很多人都在經歷很多的苦和難,這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另外,想活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己,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很多人恐怕不這麼認爲)。我把經過自己實踐過的,對我有價值的經驗和體會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我認爲在有足夠參考資料的情況下,有些錯誤是沒有必要犯的。如果能夠對各位略有幫助,我將備感榮幸。

二、換個角度看待“工作、職業”的方法論。

傳統的職業規劃,往往針對人格特質、智力、知識結構等對一個人進行評價。可是,各個時代的職業顯然事具有很大的變化的,如果單單從這個角度去看問題,可能不太容易看得清楚、全面、深刻。我們把職業放到市場、公司、國家經濟的背景中去觀察它,可能會有更加清晰、明確、有實踐意義的定位和觀察視角。

我們不妨把自己當成一隻股票,把自己的個人價值當成股票的基本面,把公司、行業當成股票的“技術面”,或者趨勢......

這種類比不一定完全匹配,但是其中相似的部分和邏輯有助於我們簡化問題。畢竟“收益”是職業的一個最關鍵的指標,這點和股票市場的核心邏輯是相同的。我們從這個相對更容易量化,簡化了的角度重新看這個問題,可以看出有這樣幾個事實:

1、行業是有波動性、不確定性的,根據時代發展經濟週期變動;(圖中的曲線)

2、所有的職業都依託於某一個行業,服務於企業的產、銷、管理、服務......

3、有一些職業是可以在不同行業裏通用的,比如hr,行政,市場營銷,這些職位的容錯性很高;

4、有一些職業是高門檻,剛性需求的,比如醫生,屬於“硬通貨”,但是流動性不好;

5、工資收入會在“個人價值”(基本面)周邊的某個區間上下波動,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和相對穩定性;

6、轉換行業、專業是有風險的,那意味着之前工作的一部分投入會變成無法收益的沉沒成本。就像股市裏的“手續費”、“印花稅”;

7、在錯誤的行業、專業裏呆着也是需要機會成本的。

8、除專業能力之外的綜合能力是隨職業經驗增加而穩步增加的。(圖中的藍色原點代表個人和他的綜合能力,隨時間推移,不斷變大)

9、在某個新的職業(專業)裏,技能、知識水平的上升是符合學習能力增長曲線的。

有一些朋友,毫無方向的跳槽,到哪都做同樣的事情,收入基本上也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掙扎,始終難以突破。就像一些投機的股民在股市裏頻繁買賣、換手,每次都想着低買高賣,卻從來都沒有成功過。股價雖然有投機性,但是畢竟終究還是要基於合理的'“價值區間”。沒有基於價值的垃圾股是很難賣出高價的,波動性是有一個區間的。這些朋友其實更加需要的是把自己的尊重職業積累曲線的規律,把自己先提升到一定的專業水準,再去考慮透過“換手”得到更好的價值回報。

更多的朋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敢嘗試去找這個答案,混的好一點的靠別人的羨慕自我安慰,混的差一點的,就那麼得過且過。一方面羨慕別人主動選擇帶來的成長,另一方面又嘲笑別人不安分導致的“惡果”,最終還是呆在原來的圈子裏自得其樂,呆在舒適圈裏盲目的向前走。他們安分守己,他們的職業生涯基本上像是“銀行存款”,會有一定的收益,也會有一點點波動,沒有特別巨大的收益,但是運氣不太背的話,多數還是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在股票市場裏,你很難說服一個新入股市的人不換手。除了那些天賦異稟的人(其實也不過是有好的“理財知識和理財習慣”),很少有人可以做到長期持有某一個標的,忍耐和堅持是需要信心支撐的,而這信心來自於知識和經驗。

對於多數平常人來說,在適當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透過換手(跳槽),來學到一些經驗和教訓,找到自己最好的價值模式,其實是最佳的方案。

過程中有幾個觀念,對我的決策影響頗大:有位新東方的老師,爲了體驗生活“找自己”,一個月換了十幾份工作;看到一篇關於人生的“終極追求”的文章,我發現很多人其實是沒有想明白的,更多人其實甚至根本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那麼就選擇那個你沒有嘗試過的。”

三、如何比較靠譜的跳槽-追隨專業不如追隨價值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