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心理>

正確提出反對意見的方法

學問君 人氣:2W

提出反對意見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那麼其實正確提出反對意見的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正確提出反對意見的方法

  

如何節省溝通成本

很多時候,我們要和對方討論的事件其實並不複雜,但由於自己的大腦“繞了彎子”,導致談話內容被曲解,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把內容範圍保持在“此時此地此事”。

直接清晰地表達你的意見

從小我們就被長輩教育“做人要圓潤”,但如果在溝通一件正規嚴肅的事情時(比如某個重要項目),總是模凌兩可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僅會疊加不必要的溝通成本,還可能耽誤正經事。

比較好的方法是直接提出個人意見(哪怕是很細小的事情),不要怕得罪對方,在職場中,擁有“專業精神的人”纔會自始至終得到大家的尊重。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在發表意見的過程中要保持頭腦冷靜,不要誤把“攻擊性的語言”當成“直截了當的語言”。

比如,化妝品品牌2016年下半年要推出一款口紅新品,需要一名明星代言人。

同學A的意見是請當紅女星劉詩詩代言,同學B的意見則是請氣質沉穩的中年男星梁朝偉代言。那麼同學B應該如何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呢?

錯誤說法1:我覺得劉詩詩可能年輕了一些,這款香水的顧客定位是35歲以上的都市輕熟女,我認爲找氣質較好、年長一些的明星代言更好。

聽的人可能誤解成:B的反對的意見集中在“劉詩詩的年齡不符”,所以只要找一個年齡相符的女星即可。

錯誤說法2:以劉詩詩現在的熒幕形象,根本撐不起這款口紅“經典、優雅”的品牌內核,邀請她來不是花錢打水漂嗎?

聽的人很可能誤解成:B的語氣“咄咄逼人”,是情緒上的反對。

正確說法:我認爲比起找年輕女星劉詩詩,找有氣質的中年男星梁朝偉代言更好。原因是女人化妝的很大動力是給男人看,而梁朝偉如今在主流媒體宣傳下,幾乎代表了這一新品目標客戶羣(35歲以上都市女性)另一半的理想形象——成熟、儒雅、貼心。藉由他的口說出這款口紅如何能讓女性變得更有魅力,會讓客戶的接受度更高,起到更好的市場效果。

不要把“溝通”當成辯論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明明只是想短暫開會討論一個小話題,卻因爲雙方意見不一致開始爭執,然而最終也沒討論出結果,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造成這個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快節奏的溝透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因爲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而情緒化地把“溝通”變成“辯論”。

但事實上沒有人會是永遠正確的,當對方提出反對意見時,永遠不要被潛意識裏的“我要說贏”的想法控制,而導致急着說服對方,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

當你發現是自己錯了,要勇於承認。正視錯誤、彼此推進才能在溝通結束後,最大程度上得到良好的目標效果,況且承認錯誤不是示弱,也不是說明你比別人差,相反,這是一種自信、成熟的職場表現。

比較好的方法是,溝通前想清楚這次溝通最終是想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在溝通開始前把這個結果和對方達成共識之後再進行討論,促使本次談話的目的始終圍繞結果進行。

直接開口問,不要揣測

透過猜測對方話語中的資訊來“自行讀懂”對方的意思,而不是直接詢問,是內斂的東方人經常會做的事。

但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瞭解對方或者你對對方的意思有多麼篤定,人與人之間永遠存在理解偏差。

如果不想事後後悔,當對方傳達的資訊裏有任何你不太明確的地方,哪怕是最細微的問題,你都應該直接開口問。

如果你擔心突兀的追問會引起對方不適,可以採用 “重新定義”的追問法則,即以你自己的理解將剛纔說話人的資訊重複一遍。

這種“委婉”的提問方式,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認真思考他的話,而不是草率地做出評價或責問。

這裏提供兩個小技巧:

用陳述事實的.口吻“改變”說話人的措辭

對方的話:今天的會議真是毫無意義。

重新定義:你是說今天的會議太長了,但還是沒討論出結果,對嗎?

從說話人給出的資訊中抓出一個例子

對方的話:《超人大戰蝙蝠俠》比《美國隊長3》觀影體驗差勁多了。

重新定義:你是說《美國隊長3》的打鬥場面設計得更加用心,對嗎?

使用“重新定義”的追問法則,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個對他話語感興趣的好聽衆,從而會很樂意向你進一步闡述他話裏的意思。

如何與他融洽相處

在溝通中,我們反覆向對方說明自己的意思,卻總感覺對方不得要領,很可能是激動的情緒讓我們的溝通方式“偏離軌道”。

記得設定“討論時間”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爲溝通中無法和對方達成共識而爭執。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爭執結束後會猛然發現:爭執的內容和一開始討論的話題根本不是一回事。

原因很可能是在日常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總會有一些小摩擦。只要不是大問題,大部分人會礙於面子不說出來。

一旦遇到不得不爭論的情況,平時積累在潛意識裏的不愉快就會被負面情緒激發出來,雙方爭執點就會從當前這件事升級到更嚴重的層面上,久而久之,很容易破壞彼此的關係,這個問題在親人間更容易發生。

比如,你和對方溝通年假去哪裏玩時,你希望去歐洲,他覺得國內遊即可。在雙方都不讓步的爭論中,你可能會聯想到在平時的相處中,總是你讓着對方比較多,說出“爲什麼你每次總是想着自己?”

於是接下來你們雙方的討論焦點就會從“到底去哪兒玩”變成“誰更自私”。

比較好的辦法是遇到類似需要討論的小事,定一個時間點,比如5分鐘之內討論完畢。

假設5分鐘後雙方還在討論,就要停下來思考,“你們爭論的內容還是當下這件事嗎?”,如果不是,就趕緊停下來,深呼吸,各自冷靜10—20分鐘再討論。

要注意的是,在任意的一場對話中,如果不想讓雙方的關係變得緊張,就少用評價類的話語(比如指責對方的人品等)。

巧妙驗證對方的感受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忍不住透過“察言觀色”的方式,來判斷對方對我們的態度和想法。

一旦感覺到對方(特別是重要的人)似乎對我們有所不滿,我們就會內心焦慮。

當這種不安的情緒放大後,我們很可能就會向對方做出求證式的提問,“你是不是不高興了?”“你是不是對這個提議不滿意了?”

如果對方不是這麼想,會覺得你“擅自”誤解他;

如果對方真的這麼想,就會覺得你是個說話不留餘地的人。

爲了避免雙方關係僵化,比較好的方法是不要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沒有根據的猜測,而是要理智地驗證對方的感受。

驗證感受包括三個要素:

描述對方的行爲。

列出關於此行爲的至少兩種解釋。

請求對方對行爲解釋作澄清。

比如,你發現對方最近回家之後都比較沉默,似乎有什麼心事。那麼你可以採取下面三段式的方法詢問他:

描述行爲:“你這幾天一回家就不說話。”

第一種解釋:“我不確定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氣。”

第二種解釋:“或許你只是這段時間工作比較辛苦。”

請求澄清:“你能告訴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嗎?”

用“驗證感受”的方法向對方提問,能夠讓彼此的交流更加平和穩定,因爲它並不假設你的感受是正確的,以一種保留對方顏面的方式使我們與別人交流時,不至於直接威脅或攻擊對方,會讓對方更願意坦誠地說出想法。

經常用這種方法和對方交流,不僅能消除溝通中的誤解,還能讓對方覺得你是個貼心的人。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活在某種焦慮之中——因爲害怕自己的聲音被淹沒,總是急於表達觀點,反倒讓聆聽成了稀缺資源。

事實上,如果你願意收起心裏那些不安的情緒,靜下心思考對方的立場,事情就會簡單得多。

想象一下,回到20年前,沒有電腦沒有網絡,唯有你們兩個人,在晚風徐徐的小路旁,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着。

溝通,還會像現在這麼難嗎?

TAGS:反對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