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工作報告>

農村農業與社區發展工作報告

學問君 人氣:1.78W

提供一篇工作報告,爲您提供幫助!

農村農業與社區發展工作報告

 

    縣鎮分佈在兩岸,總面積73.8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5.2萬人,4.5萬畝耕地。北臨327國道,東依225省道。蔬菜和林果是農業主導產業,獲“省脫水蔬菜特色產業鄉鎮”榮譽稱號。

 

近年來,我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城鄉統籌的戰略部署,積極探索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的新路子,充分發揮毗鄰市縣經濟開發區、土地平坦肥沃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小城鎮和社區集中,創造了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全鎮共流轉土地11000畝,發展各類企業120餘家,啓動了8個農村社區建設。

 

一、引導農村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鎮在堅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機制,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全鎮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域面積達1.03萬畝,示範帶動3萬畝;發展各類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8個,獲批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5000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2個,獲得國家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14個,有機食品轉化認證3個,註冊品牌商標3個。

 

(一)創建兩個平臺,促進土地市場化流轉。隨着農村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原來一家一戶耕種的土地經營方式已不適應市場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一部分農民自發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然而,農民因操作不規範,時有矛盾糾紛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順應農民羣衆的期待,創建了兩個土地流轉平臺。一方面,創建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我鎮於20086月,投資30萬元,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規範化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設立了服務交易大廳,爲供需雙方土地流轉提供免費服務。服務中心在電子屏幕上及時將農戶土地流轉供需資訊不間斷地滾動播出,凡是願意流轉土地的農戶與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簽訂委託流轉協議,由流轉服務中心統一向外發包給規模經營戶或農產品加工企業,將分散的土地集中交易。截至目前,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已對外發布流轉資訊7380條、涉及流轉土地面積13000畝,已流轉面積11000畝。另一方面,創建土地流轉交易監督平臺。負責土地流轉交易監督的工作人員具體對交易地塊、價格及相關條件進行協調,對土地流轉程序進行全程監督,對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調解,確保土地流轉按照“依法、自願、有償、規範、有序”的原則進行,有效地保障了農民的權益,調動了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二)創建三種流轉模式,促進規模化經營。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我們探索了三種模式:一是企業租賃建設自控基地。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多、帶動能力強的優勢,鼓勵龍頭企業在農業示範區內建立自控基地。企業和農戶之間簽訂流轉合同,企業每畝每年支付給農戶300元-700元不等的土地使用費。龍頭企業對流轉後的土地行使獨立的生產和經營權,組織標準化生產。農民不僅按合同約定得到了固定的土地租金,而且還可以到企業基地務工拿工資,獲得了雙重收入。到2009年底,、縣供銷聯社等7家企業透過土地流轉建設自控基地3000畝,並投資1000多萬元,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有效地提高了農業裝備水平。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接建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流轉土地經營上具有獨特優勢。我鎮積極引導村街組織、農村能人,先後成立了4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略高於種糧收入的價格,以租賃、託管的方式,把農戶土地承接過來建立基地。合作社按照企業要求實施標準化生產,企業爲合作社統一提供良種、技術、農資、銷售等服務,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產品基地”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鑫果、鑫發等農民專業合作社透過這種模式,組建起了6000畝林果基地。三是種養大戶引領建設基地。爲解決農民“想種無田種”和“無心耕種、無力耕種”的矛盾,我鎮積極引導、鼓勵種養大戶和農村能人,透過租賃、互換、轉包等形式承接農戶承包地,進行規模種植,按約定標準給予補償。目前,由種養大戶牽頭建立了西瓜、小香瓜、瓜蔞、木瓜等科技示範基地2000畝。

 

(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農村土地的成功流轉,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一是堅持標準化生產。我鎮把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作爲增強市場競爭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專門聘請和組織農業種植專家,成立了農業綜合技術服務中心,每個基地都派駐了農技指導員,具體負責對各基地的經營管理和技術指導,特別是對基地經營操作過程和農藥、化肥的使用,都建立了完備的標準化生產記錄,實行農產品和食品全程追溯管理制度,淨化了農產品生產環境。2009年底,全鎮5000畝市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透過檢查驗收。二是開展質量認證。全鎮各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對自己的基地採用了“六統一”(統一標準、統一操作、統一檢測、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農業生產企業化運作模式,大力開展農產品認證工作。等合作社的3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家有機食品轉化認證,企業基地的12種蔬菜產品和鑫果合作社的葡萄、蒙山紅桃等2種林果產品透過了綠色食品認證。三是加大品牌創建。我鎮把“品牌興農”作爲發展精品高效農業的重要手段,着力規範和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戶增強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塑造力度。目前,已成功申請註冊了“武狀元”、“瓊漿果”等一批農產品商標品牌,增強了農產品的競爭力。如,葡萄在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和註冊了“武狀元”商標之後,直接打入各地大型超市,價格由原來的1.5/斤,增至去年的3/斤,畝均收入達到了12000元以上。同時,在土地流轉政策激勵下,我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主動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企業得以迅速發展壯大。到2009年底,全鎮蔬菜加工企業達到20家,其中規模以上7家。

 

二、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和社區集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開始要求改善居住條件、追求高品質生活。我們創新理念,因勢利導,高點定位,圍繞“農民入鎮、工業入園、居住入區、商貿入市”的總體目標,用足用活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有序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和農村社區集中。

 

(一)科學制定鎮村規劃。我們聘請省建築規劃設計院的專家,編制了全鎮總體規劃、鎮駐地修建性詳規和農村社區建設規劃。一方面,規劃了東臨路、西接大道、南至路、北依工業大道,規模1.5平方公里、容納3萬人的小城鎮集中區,重點包括“七橫四縱”道路框架和3個居住組團、水生態觀光帶、商業綜合服務區及行政服務集中區,形成了功能明確、佈局合理、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的新型城鎮佈局。另一方面,在規劃建設了等8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覆蓋1.52.5公里,整合4-5個自然村,容納40006000人口,初步形成了以小城鎮新區爲中心、農村社區爲主體、個別農村居民點爲補充的村鎮一體化發展體系。?

 

(二)多措並舉推進社區建設。主要採取“以強帶弱、產業連接、村企聯建”的方式,運用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土地增減掛鉤等一系列政策,打破村莊界限、打破原村組關係,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農村社區集中。目前,全鎮已經建成社區服務中心樓4座和居民樓16座,居民小康樓300餘座。其中,社區規劃45公頃,一期工程投資1000萬元,建設了3座居民樓,85戶居民已全部入住;二期工程投資3000萬元、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已建成4座居民樓、2座商住樓、1座社區服務中心樓;三期工程計劃投資1600萬元、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的5座居民樓即將啓動。社區規劃佔地42公頃,已建成社區服務樓1座、小康樓17戶,2座高層居民樓即將動工。社區服務中心樓已經投入使用,社區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社區的籌備建設正在積極推進中,16座居民樓即將開工建設。8個農村社區建成後,可節約土地6000畝。我們在社區內都規劃建設了高標準的服務中心,其中,的社區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設定了新農合醫務室、圖書閱覽室、羣衆活動中心、農資服務超市、爲民服務大廳、治安調解室等公共服務機構,配套建設了幼兒園、商業服務區、文體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村民發展互助資金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駐社區服務中心辦公,有效滿足了羣衆對社區綜合服務的'需求,推進了鎮村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不斷創新社區黨建工作。我們按照“差異性、互補性、幫扶性”的要求,組織鎮直機關黨支部與社區黨支部開展“一幫一”結對共建活動,不斷促進機關黨建資源向農村柔性流動。針對各個社區的不同特點,創新社區組織設定。、社區圍繞舊村改造,以發展服務業和工業經濟爲重點,以“社企聯建”組織設定爲主;、社區以發展現代農業爲重點,探索“村村聯建”、“產業支部”等組織設定方式。大力推行和諧社區黨建工程,以居民小區爲單位,探索實施“五個一”社區黨建工程,即建立一個黨支部,修建一處休閒文化陣地,成立一個服務站,開通一條服務熱線,組建一支黨員志願者服務隊,設立了黨員服務區和先鋒崗,強化黨組織和黨員聯繫服務羣衆的能力和實效,社區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不斷增強。

 

同時,我鎮順應羣衆改善生活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強烈願望,按照市裏確定的“五化”標準,以“拆違、清髒、治亂、基礎設施建設、鎮村容貌整治”爲重點,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累計出動勞動力2萬餘人次,出動機械2200臺次,清理垃圾3200多噸,拆除圍牆、違章建築1.5萬多平方米,清理主幹街道100條,粉刷牆面1.6萬平米,樹木塗白2萬多棵,鎮村環境髒亂差的面貌明顯改觀,提升了羣衆的文明程度,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三、引導多方資金向一處集中,努力破解資金不足難題

 

我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宣傳發動、行政協調、政策帶動、農民自建、商戶聯建和投資者開發等多種形式,有效聚集各方財力和社會閒散資金,較好地滿足了小城鎮、農村社區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需要,有效破解了資金“瓶頸”。一是政府投入拉動一塊。鎮政府投資1760萬元,主要用於拓寬改造中心道路、安裝路燈、綠化、環衛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學校、車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積極融資用於鎮村建設。我們確定了、等村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村,藉助增減掛鉤項目區的週轉金,實行專戶儲存,專帳覈算,封閉運作,專項用於掛鉤項目區獎補資金的先期墊付,確保項目區農房建得起、拆得快、土地復墾出來。二是村企共建籌集一塊。鎮政府積極動員、鼓勵企業發揮優勢參與新農村建設,與村莊結成對子,開展“幫扶資助”、“村企共建”等活動助力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境內沂蒙老區酒業、榮鑫搪瓷、食品公司、公司、伊斯德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同出資300萬元,硬化路面5公里,新增綠化面積1萬多平方米,增設垃圾箱25個。村集體憑藉自己的資源優勢,用集體積累投入到社區建設。同時,借用外來企業的資金對農民進行拆遷安置補償和開發建設,各方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多方共贏。如社區透過村企聯動形式,已經完成投入4000萬元,建設完成10座居民樓、商住樓,大大加快了社區建設進程。三是羣衆聯建整合一塊。結合社區建設和危房改造,引導農民建設沿街商業樓100餘座、小康樓28座,共投入資金3480萬元。對條件成熟、村情和經濟實力較好的村莊,透過鎮村引導,由村民出資集中建設居住區,村集體負責籌資建設水、電、路、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實行統一圖紙、統一供料、統一施工、統一監管,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如在社區,按照統一規劃,以農民自建房的形式,已建設完成17戶小康樓,每戶可節約資金5萬元。四是市場運作收取一塊。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採取市場運作、共建共享、統一開發、自主選購和進社區居住獎勵等方式,共籌集資金1070萬用於社區居民樓開發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

 

各位領導,以上是我鎮在農業、農村發展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領導的要求、與兄弟鄉鎮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以這次現場會爲契機,學習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和做法,進一步明晰思路,探索創新,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着力探索農村社區化建設管理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新機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機制,爲建設美麗、富強、文明、和諧新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