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職場錄用標準安身立命不該有意炒作

學問君 人氣:1.26W
職場錄用標準安身立命不該有意炒作
 孤身一人懸置天地宇宙之中,無依無憑,何等悽愴,所以從古到今,尋求同類,彼此接納,幾乎是一切人的自然選擇。正因如此,千百年來人類相互結合的無窮事例中,相似的情形舉不勝舉。今天的商場、職場,也正是這無盡故事中最近的一環。

    現代人站在這一環上回頭看去,有時見到繁星,有時見到鏡鑑,這些究竟有什麼用途?或許是能借助來確定一下自身的位置與姿態吧。

    這在傳統的說法裏,叫做“安身立命”,不過人們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有餘暇考慮這樣重大的問題,更爲迫切的問題,往往是“進身之階”,不妨先從這裏談起。

    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因爲履歷驕人,被媒體廣爲宣傳,隨即又被質疑簡歷灌水、有意炒作。他的同學,蒙受池魚之災,而衆多僱主,不免也增添一些困擾。爲了這個“進身之階”,不知有多少人做過多少無奈之舉。

    近兩千年前的中國東漢時代,有同樣的故事:漢中人晉文經、樑國人黃子艾,來到都城洛陽,一面炫耀才智,一面又託病閉門,身價因之更高,顯赫一時。另外一位名士符融,去“太學”找到當時輿論領袖李膺,猛烈批評這二人的“空譽”,李膺也表示贊同。消息傳開,不過十日,晉、黃二人就被迫離開洛陽。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舊故事、新八卦,不難在對比之下得出結論:這裏面總有些東西至今未變,例如爲了找一條好的'出路,無論古人今人,都迫切想要趁早出名。

    履歷灌水的畢業生,不知道還有誰。但像東漢“名士”一樣力求被人追捧的少年才俊,不計其數。故事背後,實際上隱藏着更大的“進身”問題。

    東漢時代,全國的文化中心在洛陽,洛陽的文化中心就在城外的太學裏。無數學生和全國各地來的遊學者居住於此,多時有數萬人。按照傳統和制度,太學不僅提供學習機會,還爲學有所成的儒生們鋪好了進入仕途的通道:定期考試,若成績優異,就可以從郎中、太子舍人、文學掌故這樣的侍從職位開始,慢慢升遷。

    然而這條途徑實在是太過狹窄了。按照上述制度,一年中能夠入仕的名額,一共一百人。以至於東漢末年的一次考試中,有衆多六十多歲頭髮花白的老人仍在搏命。

    因此無數學子必須另尋途徑。上面所說的晉、黃二人,就是一例。東漢的特色之一就是名士衆多。不僅在野的大儒、政論家算是名士,衆多在朝擔負重任的官員也兼有這種身份,往往一有休假,就會來到太學,會見賓客,參與議論。更爲要緊的是,這個時代的用人職權,不僅僅在朝堂,三公等大臣也都有着獨立的徵辟權力。所謂徵辟,也就是大臣一旦瞭解到某人的聲名才幹,就可以直接發送邀請,令他入府充當僚屬。與後代的師爺不同,這些僚屬,可以輕易地被舉薦爲縣長之類的地方主官,從而進入國家的官僚體系。因爲這兩重原因,在太學獲得名聲,是士人入仕的最便捷方法。

    這麼說,簡歷浮誇的畢業生,也是因爲老老實實求職過於艱難纔出此下策?或者是因爲職場更偏愛較有名氣的新人?如果言盡於此,恐怕這都不是好結論。今日的職場中,和漢代故事更能相互印證的情形,應該是這樣兩點:客觀、穩定的新人錄用標準近乎不存在,而時代偶像越來越趨向於少年成名,哪怕多數僱主並不屬於這一類。

    客觀、穩定的新人錄用標準是什麼樣子?是漢代的經義考試,還是網上流傳的IT大公司筆試題?無論是求職的畢業生、還是負責招聘的普通職員、公司高層,他們內心的成見可能都要比客觀更堅固不移。正因如此,一些企業把筆試面試的次數增加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無非是爲了讓成見相互抵消,不過在求職新人的心裏,這更像是把人事交給了天命。

    而另一面,媒體主動也好,被動也好,爲新人樹立的偶像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有爲,從上世紀80後到85後,終於有了篇首所談的灌水履歷事件。除此之外,還有誰對尋求機會的年輕人具有號召力?或許太費心思而不與考慮。

    這是現象,原因是什麼?我妄加揣測,是在大學裏的年輕人和這商業時代的主流之間,仍然有着巨大的隔閡。豐富多彩的行業、日新月異的商業模式、具體細微的實務流程,乃至於基本的商業原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都是在一面巨大牆壁之外,透過若干細孔折射進來,不免扭曲變形。而千百萬在大學接受教育的年輕人,對社會中各個行業的僱主而言,又熟悉,又陌生,關於他們的行爲準則、技能狀況,除了簡歷上簡略的描述,可能就只剩下刻板的印象。

    放在過去,這大概可以叫做“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