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大學生就業如何度難關 理性擇業彰顯素質

學問君 人氣:1.39W

        1.擇業觀,更趨理性

大學生就業如何度難關 理性擇業彰顯素質

        我國的大學教育正從精英教育朝着提高全民素質的大衆教育轉變,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但很多人還沒有從這個觀念中跳出來,仍然把上大學、就業與自己地位的提高過於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精英情結”淡化的速度不能趕上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普及速度,大學生的就業心態開始顯得狹隘。有了這樣的觀念,大學期間學習懈怠,就業時必然不知所措。大學生能否儘快轉換角色,成爲他們是否能夠融入社會的關鍵。省社會科學院張勳祥建議,大學生就業時,應降低對工作單位的要求,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以平民化的心態參與就業競爭。“一定要明確,大學不是保險櫃,而是又一段競爭的開始。”在太原市南內環街的一家臺灣某品牌電腦專賣店,記者見到了兩名畢業於西安科技大學的青年,剛畢業時,一個去了北京,一個回到老家長治市,都做和電腦相關的工作,今年他們相約到太原工作。原來在京就業的高個男生告訴記者,北京工作和生活壓力太大,太原相對好一些。在長治市就業了一段時間的男生則說:“我們倆都不打算考公務員或找事業單位,我們搞電腦和所學有關,也喜歡幹這些。”

        有人說,入校是爲了學知識,出校是爲社會服務。如果大學生都樹立了這種觀念,相信很多人就業時就不會爲是努力成爲一名國家幹部,還是到能爲社會作出更大貢獻的崗位上做一名熟練工人而糾結。

        2.專業素質,亟待提高

        掌握一技之長等於獲取了競爭特殊崗位的入場券。大多數用人單位首先傾向於有專業特長的人才,所以這類畢業生在就業時會佔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現在的大學生缺乏的就是技能和實踐鍛鍊,這也是目前我國大學教育的軟肋。爲了彌補自身的缺陷,大學生應該珍惜大學的學習時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多參與各類科技大賽活動,儘量把所學與社會所需對接起來。運城市逸夫學校副校長李志傑的兒子就讀於東北一所理工科大學。對於孩子就業的去向,李校長有獨到的規劃: “上大學是爲了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我計劃等孩子畢業後,根據他的`喜好,建議他去專門的技術院校學一門技能,提高專業素養,幫助他就業。”像李校長這樣能給孩子以正確引導的家長實屬難得。

        3.大學教育,接軌社會

        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還是以分數爲主,大學課堂並沒有教會學生爲自己的發展做規劃,畢業意味着失業,根本原因是教育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脫離。國家政策該如何幹預?學校培養的責任何在?“兩張皮”的尷尬現狀誰來負責?這是全社會共同關注並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目前的現狀是,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都不重視這個問題,鮮有大學設立實踐獎。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政府牽頭,高校重視,學生積極參與,而家庭則要改變“學而優則仕”的人才培養觀念,鼓勵孩子多參與社會活動,如假期打零工、實習、參加學術交流、社會調查、課題研究等活動。

        4.就業輔導,切合實際

        就業指導既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又是化解大學畢業生擇業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徑。就業技巧的培養實際上從填報大學志願時就已開始,家長對於孩子填報志願應該給予理性的引導,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長來選擇專業;高校的學生處透過對本校特點、專業特點、學生特點的研究,爲學生提供可行的就業建議;班主任最瞭解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應依據每個人的情況給予具體的指導;校友則可從專業角度和就業經驗對學弟學妹進行更爲直接的引導。有了這些,大學生就業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5.就業平臺,更顯公平

        社會競爭不公平現象的確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穩定,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觀,使其奮鬥的慾望減弱。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招聘考試中,存在着裙帶關係。央企、大型國企,如中石油、中石化、通信業、鐵路等部門中有編制、高薪的崗位沒有發佈過招聘資訊。對此張勳祥提出,1.實行規模化考試,防止小範圍考試出現的送人情現象;2.細化面試規則,採用隨機面試;3.招聘資訊在同一個公共媒體上發佈,做到資訊面前人人平等;4.強化監督,實行招聘程序、過程、結果三公開,陽光作業,讓人才選拔透明化。

        有人說我國的大學生太多了,所以造成就業困難。但張勳祥並不這麼看,他說,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難道容不下每年幾百萬的大學生就業?我國大學生的人數佔總人口數的比例是很小的。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存在三方面因素: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及大學生個人因素,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體制問題,才造成大學生相對過剩。政府應該從宏觀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大學生村官、社會義工、西部志願者制度,增加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