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綜合指導>

必須瞭解的職場心理學美文

學問君 人氣:3.07W

藍斯登定律

必須瞭解的職場心理學美文

大部分公司的管理者都比較喜歡在管理崗位上板起面孔。他們大概覺得這樣才能樹立權威,才能贏得下屬的尊重,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但是,在分析了大量調查資料後,美國管理學家藍斯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企業內部生產效率最高的羣體,並不是那些薪金最豐厚的員工,而是工作心情最舒暢的員工。這就是所謂的“藍斯登定律”。

經典案例

日本三得利公司總裁島井信治郎從來不會板起臉孔。在三得利公司員工的心目中,島井信治郎除了是公司的領導者之外,還是一位近在咫尺、充滿關愛的朋友。

有一次,島井在加工廠檢查工作,發現幾個員工上班時無精打采,便去詢問原委。員工們抱怨說宿舍裏臭蟲太多,咬得人整晚睡不好覺,所以白天根本沒有精神工作。檢查結束後,島井直接前往職工宿舍,找到管理員,要求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職工宿舍的衛生問題。而且,他還親自參與消滅臭蟲的工作。得知此事後,員工們大爲感動。正是因爲島井的關心、幫助讓員工們深受感動,所以他纔會受到員工的敬仰,他的企業纔會蒸蒸日上。只有爲下屬創造輕鬆舒適的工作氛圍,才稱得上真正的當家人。

著名跨國食品公司亨氏的成功,也正是因爲其創辦者亨利·海因茨注重在公司內營造融洽的工作氣氛。在1900年前後,亨氏公司就成爲了美國頗具知名度的食品企業之一。在當時,管理學泰斗泰勒的科學管理方法被人們爭相效仿。在泰勒的方法中,員工被當做“經濟人”,物質刺激是促使他們工作的唯一動力。在泰勒看來,企業主、管理者與員工的關係是森嚴的,毫無情感可言。

然而,亨利認爲,金錢固然能促進員工努力工作,但快樂的工作環境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於是,他從自己做起,率先在公司內部打破了企業主與員工的森嚴關係。亨利經常會到基層員工中間去,和他們聊天,瞭解員工對工作的想法,瞭解他們的生活困難,並不時地鼓勵他們、幫助他們。亨利出現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會出現一派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的場景。員工們都很喜歡這位領導,很敬重他,所以工作起來也特別賣力。正是亨利這種與員工苦樂共享的管理方式,使得亨氏公司的員工們擁有了一個融洽快樂的工作氛圍,而正是這種氛圍成就了後來的亨氏公司。亨利的繼任者們繼承了他的這種管理方式,所以亨氏公司的輝煌一直被續寫着。

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被稱爲“權威暗示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時候,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受到別人重視,並使他人相信其正確性,也就是所謂的“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經典案例

愛德華·利伯是一個玻璃製造商,擁有一家規模不大的企業——新英格蘭玻璃公司。利伯渴望公司能發展壯大,成爲美國玻璃製造業的巨擘。而邁克爾·歐文斯則是玻璃公司一名普通的工人,同時還是當地頗有聲望的工會領導人之一。

在一次罷工運動中,歐文斯鼓動工人反對利伯,要求增加薪水、縮短工時並改善工作條件。這次罷工迫使利伯把公司遷往另一個城市,但利伯在公司遷走時,不僅沒有開除歐文斯,反而把他和少數工人一起帶到新廠所在地,並重用歐文斯。

原來,在罷工期間,歐文斯代表工會與利伯談判。在雙方脣槍舌劍的交鋒中,利伯發現歐文斯不僅血氣方剛、敢想敢說,同時還是一個在玻璃生產和技術方面不可多得的天才。歐文斯除了要求公司改善職工待遇外,還激烈地批評了利伯在生產管理、技術革新方面存在的問題。儘管這種行爲有些激進,但利伯也能理解工人們的立場。後來,利伯發現歐文斯諳熟製造工藝,並在管理方面有獨到見解,因而,他不僅沒有對歐文斯帶頭抗議而懷恨在心,反而起了愛才之心。

到了新的地方後,利伯開始注重發揮歐文斯的才幹,他不計前嫌的寬宏大度使歐文斯深受感動,他們開始了真誠合作。3個月後。歐文斯向利伯提出了一連串的建議,並被利伯全部採納。根據這些建議制定的措施使公司大受裨益。利伯也因此而更賞識歐文斯,委任他擔任了部門的監工。兩年後,再次提升他擔任公司業務主管。

就這樣,兩個曾經在談判桌上針鋒相對的對手,變成了一對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此後,利伯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各方面支援歐文斯對玻璃製造工藝的改進。而歐文斯也不負重望,他的技術革新,使利伯公司成爲聞名全球的大型企業。

停車場效應

停車場效應,是指目不轉睛地盯着對方只會讓人感到厭惡。當一個人被他人凝神注視時,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並且會大大影響到工作效率。

經典案例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社會系的R。巴利博士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對駕車駛離購物中心停車場的200位司機進行了仔細觀察。結果發現,如果準備離開的車輛後面有其他車輛等待,這位司機大約需要40秒鐘才能將車子駛離停車位;如果後方沒有任何車輛的話,司機僅需要大約32秒鐘的時間。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原因很簡單,當準備駛離車位的`司機被後方司機注視時,他在心理上就會感到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準備離去的司機會下意識地對等待的車輛產生反感,並且會刻意地放慢離開速度,藉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同樣的道理,假如過度凝視正在進行某動作或工作的人,不僅會給對方帶來壓力,還可能因此激起對方的反感或怒氣。

Ben是一家公司的部門中層領導,他的頂頭上司是分管副總。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兩人關係維護得還不錯。Ben是新晉升的中層領導,他一心要在職場中嶄露頭角,對部門裏的同事盯得很緊,管理嚴格,從上下班時間到業務考覈,全都不放過。當然,他這麼做並沒錯,是一個負責任的中層必須乾的。可問題的關鍵在於,別的部門沒有他這裏管得這麼嚴格,所以下屬們把對他的不滿意轉訴到更高一層的領導那裏去;並且,不止是不滿意,工作上任何事也直接向上級領導彙報了,直接把他給當成了架空層。

恰好這分管副總也是個職場空降兵,剛從下面的子公司裏調上來,急於搞好人際關係,所以不管和誰都打得火熱,先是百般讚揚Ben,告訴Ben無論怎樣嚴厲對待下屬都是理所應當的,自己會力挺。可是,等那些下屬流露出對Ben管理方式的不滿意時,他又說Ben的管理方式“用力過猛”,應該“以人爲本”。接下來,他以下屬的意見再來控制Ben,溫和但又嚴肅地對Ben講:“再這樣下去,人心會散掉,隊伍也會垮掉的。你的工作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但管理方法一定要改善。你一定要多和我溝通,也要多和部門同事們交流……”

聽了副總這番話後,Ben知道自己完了。他明白自己對部門裏的同事確實盯得有點緊,但這完全是爲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們會抱怨的確無可厚非。但是,沒見過一個像這副總這樣的高管,成天和基層人員打成一片,偏聽偏信,時不時還把那些意見拎出來嚇唬一下自己。

帶着滿腔的不平,Ben離開了這家公司。直到數年後他才明白。儘管副總的做法不讓人恭維,但主要的責任還在自己身上,自己不該對員工盯得太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