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自主創業>

創業小故事

學問君 人氣:1.08W

創業小故事(一)

創業小故事

西藏第一位億萬富翁的創業路

“創造和擁有這麼大的財富,在舊西藏是不可想像的。”羣培次仁說。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羣培次仁一家幾代爲農奴主養馬爲生,一家人被當地人稱爲“達熱瓦”(即爲農奴主牧馬的人)。那時,佔西藏人口5%的封建農奴主不僅擁有95%的社會財富,還佔有農奴的人身自由。

位於雅魯藏布江中上游的仁布縣山高谷深、人多地少,一直受貧窮的煎熬,是西藏自治區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羣培次仁20歲出頭時,意識到僅靠幾畝土地很難改變一家8口生活貧困的面貌,於是他憑藉父輩傳下來的木匠手藝四處打工,在與漢族施工人員的合作中,他學會了房屋建築的基本技能。

“政策、機遇、勤勞和智慧,是我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根本原因。”時年49歲的羣培次仁在簡陋的辦公室裏談到創業史時說。

1982年是改變羣培次仁命運的關鍵一年。中國政府專門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對西藏實行了免徵農牧業稅等一系列促使農牧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一年,西藏各地掀起一股新的建設熱潮,他敏銳地捕捉到建築業蘊藏的無限商機,組織村裏的28名剩餘勞動力成立了建築公司,承包土木結構的藏式傳統建築。

“我們只有3輛手推車和一些簡單的工具,運料全靠人背畜馱。”羣培次仁回憶起創業初的情景頗爲感慨。他說,不過我們依靠勤勞和認真施工,一次次得到認可,越來越多的客戶與我們簽定了合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達熱瓦建築公司目前擁有員工485名,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近年來,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羣培次仁將公司的業務從單一的建築業向房地產、水利水電施工等方面不斷拓展,並且在拉薩、山南等地區佔據了一定的市場。據統計,2003年,公司僅建築業產值就達4083萬元,實現利潤613萬元。羣培次仁是西藏率先富裕起來的農牧民之一。記者在西藏農村採訪瞭解到,“百萬富翁”在西藏農村已不是新鮮事,僅在昌都地區個人收入逾百萬的農牧民就不下100人,他們分別從事運輸、工程建築、農副產品加工、民族手工藝品和旅遊產品的生產銷售等。

“西藏農村誕生更多的富翁將是一個必然現象。”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戰略研究所專家王太福說。他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藏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中央在西藏實行了以家庭經營和市場調節爲主的生產經營政策,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同時,中央先後召開4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不斷加大對西藏的投入,20多年來累計投入固定資產投資1000多億元,這不僅促進了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還爲包括農牧民在內的西藏各階層提供了創造財富的絕好機會。

 

創業小故事(二)

2007年7月的一天,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影劇院座無虛席,臺下觀衆興高采烈的觀看着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精彩表演,這是一個年輕企業家爲當地殘聯捐款55萬現金後,並邀請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到此演出,號召更多人們“扶殘、助殘、幫助弱勢羣體”。

這個年輕企業家叫劉志峯。捐款這個舉動完全符合他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劉志峯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保持真我”。因爲在他眼裏,人生的意義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可是,在商場打拼,事情並不像他想象得那麼簡單。這些年來,他就像一條必須服從航道的河流一樣,有時要委曲求全、有時要忍辱負重、有時又要屢敗屢戰。不管怎樣,他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歸宿是大海。

作爲鄂爾多斯市政協委員、珂維璐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他只有30歲。該集團旗下擁有飲品公司、樓宇設備、房地產和酒店等多個產業,其個人資產3億元。

賺錢改變命運

或許你會覺得,30歲的年齡與過億的身家之間,肯定存在着令人難以信服的財富獲取邏輯,其實不然。

像所有農村孩子一樣,劉志峯出生在中國西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別人上學的時候想到的是玩耍,而我卻在想着像書中的英雄人物一樣能有一番事業。”劉志峯說。但是,在一個懵懂的年齡裏,事業、夢想,這些偉大的詞註定了是一座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劉志峯最喜歡讀小說,崇拜英雄人物,比如《射鵰英雄傳》裏的喬峯。“因爲他不僅武功高強而且有情有義。”

16歲那年,劉志峯考上了鄂爾多斯衛生學校,離開杭錦旗的農村老家,來到市裏上中專。“在當時,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劉志峯說,對於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來說,上學無疑是改變命運的一條直接途徑。

時光荏苒。兩年學習日子很快就過去了--他被分配到了一家醫院實習。實習的半年中,“就像一個跑腿的勤雜工。”

“我不想當醫生。”他說,“即使就業也工資低得可憐。家境、性格等原因決定了我必須走別的途徑發展,才能改變命運!”

儘管明白“賺錢改變命運”這個道理,但是這世界似乎沒有比賺錢更難的事了。沒有任何資源的劉志峯只能選擇從最基礎的打工做起。

1996年,18歲的劉志峯來到包頭一家民營煤炭企業當普通工作人員。這是他第一次走向社會,劉志峯坦承,有時代表公司出去辦事和外人打交道不是很嫺熟,“甚至很死板”,但是“總是感覺到有進步”。

“當時感覺自己沒有多少優勢,但是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孩子來說,只有勤奮、善良、真誠、認真纔有成功的可能。”

透過不斷的溝通、學習,沒用多長時間,劉志峯就全部瞭解公司業務和專業知識,受到了公司的重視,勤奮和認真終於能得到回報。

“打工那些時候的工資基本都給了父母了,自己沒想得花,當初爲了供我們上學家裏欠了不少外債,先替家裏還債。”由於種種原因他打工的這家公司倒閉了,劉志峯開始利用打工期間積累的經驗和人脈,獨自做一些煤炭運輸生意,生活乏善可陳。

幾起幾落悟出創業理念

1999年,劉志峯幫助鄂爾多斯一家鋁型材銷售公司聯繫業務。

在銷售鋁型材的過程中,他發現鋁合金門窗製作的市場和利潤都不錯,如果辦一個門窗加工廠就能賺到錢,此時,那年少時的夢想再一次被激活,劉志峯決心自己做。1999年後半年,憑着這種“叛逆”精神,湊了幾千元,租了間舊倉庫,買了些簡單的加工設備就建起了加工廠,並開始推銷自己的鋁合金門窗,業務、管理、採購、質檢、財務集於一身,一次次上門推銷和溝通,當年銷售還不錯,也賺了些錢。“現在想起來當年競爭不是很激烈,還能賒些材料,否則也不可能起步,記得加工廠開工,第一次給10多個員工開會,準備了一上午,可是開會的時候由於過度緊張,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人就是一個不斷進取不斷成熟的過程”,劉志峯說。

2000年後半年,在外地看到塑鋼門窗,經過了解他覺得塑鋼是取代鋁合金的產品,回來後馬上向本地一家大企業的住宅區推銷塑鋼門窗,說服企業後他急忙去山東訂設備、進原料,在一無經驗二無技術的情況下,劉志峯只用了15天就建起了自己的工廠,成爲第一個本地人辦塑鋼門窗廠的人。欲速則不達--由於本地沒有這個技術人才,從外地又很難及時引進那麼多技術人員,工期又緊張,導致質量跟不上,造成了生產不斷返工,原計劃賺二十多萬,結果不僅賠了還延誤了交貨工期。

“第一個過草地的人很可能掉進沼澤地。”劉志峯事後總結說,年輕的衝動和急功近利,特別自己的失誤成爲同行攻擊他的口實。本不大的一個圈子,經過競爭對手的負面宣傳,信譽一落千丈生意也急轉而下。這次失敗,使劉志峯認識到“人心的險惡和市場的複雜、無情,商場從來不會去憐憫過弱者,冒險只是一種精神,但是並不代表現實的路徑。” 

可以說,此時的劉志峯仍然是摸着石頭過河。2001年,他意識到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可能會萌發對文化的渴望,於是他借了幾萬錢、租了一個大型酒吧成立了一個演藝廣場。“當時還是很超前的。”  

他請來了全國各地二三流的演員來進行藝術表演,雜技、魔術、舞蹈。然而,由於對法律的欠缺和對行業的不熟悉,別人把一個消防設施不健全的場地租給他,開業之時正是關門之日。“消防部門開業之時就給查封了,我都不知道消防還有這麼多規定”等用了二三個月的時間把消防措施改造好了,重新開業生意已不見起色,難以維持的情況下,只好轉手。

2002年,劉志峯又做了一家飲品公司的代理商,仍然以失敗告終。儘管不斷承受失敗,劉志峯卻從失敗中獲得了經驗,他認識到必須對行業規則和法律法規瞭如指掌,“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只有盲目的熱情,沒有好的方法和知識,只能讓自己越走越遠。”

幾經折騰,劉志峯賠得很慘,負債累累。由於沒有資金他週轉不動了。“有些理解的債主認爲是你做賠了,還能理解,大多數債主是不理解的,一紙訴狀訴諸法院,每天活在應付債主和法院之中,想放棄都沒有退路。”

“有好多事情要持之以恆,不能見異思遷,劉志峯覺得自己還是太浮躁了,生活和事業是一個腳踏實地的積累過程,過去總在尋找的過程中想回避困難,但人必須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如果當初堅持一下,不至於將自己陷於困境之中。”

那時候最欣慰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給父母在農村蓋了一套很好的房子,把弟弟送進了大學,沒有了後顧之憂。

2003年春節,劉志峯是在沮喪中度過的,人生幾近冰點。“當時連請客的錢都沒有,資金鍊徹底斷裂。”也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劉志峯深切體會到了世態炎涼。“人是很現實的。當時朋友越來越少,鄙視越來越多。”這一年恰逢發生非典疫情。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劉志峯利用半年時間在家閉門思過,也發現自己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向前走也許還有希望。

蒼天也在眷顧那些總在思索出路的人。事實證明,正是這半年的反思,才決定了劉志峯後來的觸底反彈,“要找到成功的方法,還得要相信自己。如果這個世界別人不相信自己,自己也不相信自己,那這個世界沒有相信你的人了,其實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打敗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

沉澱以後事業步入快車道 

2004年被劉志峯看作是自 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把廠子遷到另外一座城市,繼續做自己熟悉的門窗加工以及外裝修工程,幾年的磨練他深深的認識到“合作重於競爭”,海納百川才能成就自己,善於與人合作的心態迎來了好多商機,業務激增而上。

西部經濟發展迅猛,善於思考和捕捉的劉志峯又一次發現了房地產在西部會有很大的前景,他開始與人合作置地,主要是借用別人的資金,但是這一次他沒有自己做,而是遵循了屢次失敗總結的真理:”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他把土地交給專業的房地產公司去做,自己不用拘泥於建房售房之中,找別人合作自己利潤小了,但是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並可以騰出精力繼續做項目找合作。

2005年房價大漲,使劉志峯手中的地產增值不少。看到當地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又瞄準了電梯和中央空調這一市場,經過調研成立了樓宇設備公司。

“樓宇公司主要是代理銷售一些電梯和中央空調等產品,我們直接去找一些國際大企業的產品去做,不僅是爲了銷售,更多是在合作過程中,學習到了最好的管理和服務,從而爲自己的企業經營奠定了基礎。”劉志峯說。

2006年,28歲的劉志峯有了自己一萬多平米的辦公大樓,企業進入了一個相對更快的發展期 。“能把一些人結合起來,最大的發揮他們的優點,使企業快速發展,我一直不認爲“快”就不能代表“穩”,關鍵是做事的方法,發展中企業最需要的是搶抓機遇。”

2007年,“貪婪”的劉志峯又看好了傳媒業。透過對國家文化產業有關政策的分析,他認爲傳媒業是朝陽產業,於是決定與內蒙古日報社的子報之一《北方週末報》聯姻,以入股的形式向後者注資,參與該報的業務經營,並擔任該報的副董事長、副社長。目前,雙方已經進入“蜜月期”。

這些年在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他一直堅持做慈善事業,母親的話一直響在他耳邊:“好漢養千口”。“在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一下特別需要幫助的人”。

他說:“企業這種責任感可以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強大,需要更多的優秀企業承擔責任和使命。”

2007年,年輕的劉志峯當選爲鄂爾多斯市政協委員。

“我有一個習慣--經常無意識地積攢零錢,我做人比較講義氣,即使在過去困難時候,和朋友花錢很大方,很容易就欠債了,母親說我是“窮大方、亂花錢”甚是擔憂,所以我很多時候將零錢放在辦公桌裏,等過一些時候將零錢給了母親,只是爲了給母親傳遞一個讓母親放心的信號。孝順不是你給父母親花多少錢,而是讓他們放心,安心才能幸福。”

而劉志峯的父母現在還是不願意回城裏住,儘管他給父母買了別墅。當初創業願望,必須先把父母兄弟的事解決好,沒有一番作爲就不成家,結果現在越來越忙,還是沒有成家。

《平凡的世界》一書一直感染着他。“這書反映了人的一種創造精神和人的本質的東西 ,也就是保持真我。”

TAGS: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