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回鄉走訪的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2.37W

走訪的時候一定要聽民心,下方是回鄉走訪的民情日記,歡迎閱讀!

回鄉走訪的民情日記

篇一:回鄉走訪的民情日記

一條求助短信,使我萌生了和農戶建立“幹羣直通電話”的想法和意願。

“付師傅你好,謝謝關心民生問題,在(再)就是生活問題”——這是家住四組的低保戶、殘疾人陳正梅4月14日用手機發給我的一條短信。她小時候右臂殘疾,左腿關節化膿性結核,一得就是20多年,兒子32歲未成家,女兒只讀了初中,幾間乾打壘危房下起雨來外面大下、裏面小下。本來不順的她,今年3月份低保費沒上到“一本通”,幾經打聽也沒弄明白。經過了解,村裏像這樣的戶還真不少。

走訪中透過細心觀察,我發現現在的農戶幾乎家家都有手機,能不能在手機上想點辦法?於是,便產生了“幹羣直通電話”的想法,就這個想法與其他隊員、村幹部一起進行了探討,大家都認爲可行。之後,我每走一戶就把手機號留下來,告訴他們有事發短信或打電話。回到區裏,就把走訪資訊按輕重緩急、先易後難疏理分類,向區、鄉兩級相應的民政、殘聯、衛生、城建等部門反映協調,能解決的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用“直通電話”反饋告知村民。一試還真有些效果,大家節省、便捷不說,還隨時隨地找得到我。沒過幾天,陳正梅不僅知道“一本通”每一筆款項來龍去脈,而且高高興興取出3月份55元“飯錢”。現在,她經常發來一些諮詢生產生活相關問題或者表達感謝的短信。

說實話,建立“幹羣直通電話”當時還是有不少顧慮,怕被人說成標新立異、搞形式主義、“作秀”、出風頭、擺花架子、無事找事,進而影響機關工作。事實上,在同23個農戶“直通電話”中,我感到確實能夠幫助羣衆做些事情,許多農戶爭相索要電話號碼,尤其是“幹羣直通電話”可以“全天候”傾聽羣衆呼聲,“幹部未出門,已知百姓事”,一事一幫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真正有了一種“羣衆是主人,幹部是公僕”的責任和義務。

篇二:回鄉走訪的民情日記

爲深入推進“兩學一做”活動,根據州、縣黨委和巴東法院黨總支的安排,黨員要回到故鄉所在村開展走訪,參加“不忘初心.永跟黨走”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我出生在巴東縣金果坪鄉金果坪村,距我工作的巴東縣城180公里。金果坪位於巴東最南端,地處八百里清江畫廊中景觀最美的軸心地帶,與五峯、鶴峯、建始三縣接壤,自古有“一腳踏四縣”之稱和“西部門戶”的美譽。

5月27日8時許,在巴東工作的黨員相約同車返鄉。雨大霧濃,能見度低,到達野三關已近中午,與也要返鄉的“權章舅舅”會合,他給我們安排了可口的午飯,席間還認識了從州里返鄉的青年俊才李世鶴,吃着“樓鍋”煮的土家菜,講話都是“後鄉口音”,鄉音鄉情初體驗,感覺快到家了!

經過七個小時的風雨兼程,乾淨整潔、民風淳樸的金果坪集鎮終於呈現在我們眼前。我以往回來都是直接到爸媽家,怕打擾別人。這次以一個黨員的身份回來,得先到村支部報到。村書記高清年、副主任馮安源正在佈置會場,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介紹我們認識了合併過來的原小溪灣村書記胡聖元,小夥子話不多,但看得出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實在人。現滿頭華髮的高書記從部隊退伍後就在原大隊工作,朝氣蓬勃、意氣風發,是我童年記憶中共產黨員的化身。我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後,高書記還代表大隊組織贈送我被單一牀,以資鼓勵,至今回想溫馨尚存,這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組織的溫暖吧!馮主任是我的小學學長,當村幹部多年,做事認真務實,雖身體欠佳,但聽爸媽說修到我們組的公路時,高書記、馮主任帶領一羣留守老人、婦女義務投工,身先士卒。爲改變家鄉面貌,村支一班人和父老鄉親吃了多少苦啊!

因雨一直下個不停,道路泥濘,取消了原計劃的集中農務活動摘茶。我回到家裏,決心補上這一課,要求幫爸媽幹農活,並給爸媽介紹了本次活動的'內容和意義。媽說:“我懂,電視上天天講這個,就是要你們不忘本、不變質,接受人民的再教育。你先把自己要帶的洋芋挖回來。”我接過媽遞來的挖鋤、撮箕,和媽來到田裏,雨也小了許多,因是沙田,勉強能挖,邊勞動邊嘮家長裏短,一人一行挖到頂,筐子的洋芋也滿了。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拿得起挖鋤就開始幹農活,所以我對農活並不陌生,重拾農具,輕車熟路,但一雙手還是不給力,久未握過鋤把,三兩下就起了血泡。真正體會到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5月28日過早後,金果坪村返鄉黨員二十餘人,加上村支黨員十餘人,齊聚村委會。大多數老同志都是熟人,互致問候。有幾張年輕而陌生的面孔就主動打招呼,自我介紹,相互認識,並建立了微信羣,每位黨員簽到後主動交納特殊黨費200元 ,接着開始走訪活動。

走訪了老黨員、老典型劉宜珍,她今年81歲,耳聰目明,家庭富足,房子還進行了農村少有地裝潢。聆聽了她的平凡而光輝的事蹟,她給我們展示了珍藏超半個世紀的獎狀,於1961年被評爲“爲革命養豬的模範飼養員”。她的這種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優良作風值得我們傳承。走訪了老支書高官民,七十多歲了還在以養魚爲生,他給我們回憶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奮鬥經歷。從他身上學到了紮根基層、艱苦奮鬥的可貴品質。走訪了因病或因交通事故致貧的廖回香、鄢仕梅,透過與他們交流了解,黨的醫保、低保等惠民政策已得到落實,吃住溫飽都沒有問題,主要是缺少經濟來源。我們給他們送上了肥料、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鼓勵他們樹立生活的勇氣,爲他們脫貧奔小康出謀劃策。我們還走訪了致富帶頭人覃新華,堅定他發展茶葉致富的信心,鼓勵他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此外,我們還參觀了扶貧搬遷安置點、茶葉苗圃基地和人畜飲水工程。恰逢六一即將來臨,我們有幸欣賞了金星幼兒園師生的精彩彩排。

篇三:回鄉走訪的民情日記

回憶走訪的每一位老總,在前進的路上他們都有着不同的經歷,他們經歷的往事足以勾勒出一部電視無法真實演繹的傳奇!聽着他們講述着各自不同的經歷,每每都會被這些經歷所感動。在執着追求夢想的路上有太多的坎坷,有太多的不可預知,然而他們都是憑着相似

的堅忍一路走來的,他們的企業也是伴着諸多的挫折與艱辛一步步走來的。

印象尤爲深刻的是亨通熱電的董事長曲傑,走訪結束之後,我對於眼前這位長者,滿滿的盡是敬畏之情。也是在走訪曲總之後,我才真正明白:風雨過後的從容淡定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談及曲總,不禁就想到了他的那些豐富的人生經歷。倘若把每個人的一生比作一本無字書,未來的經歷是這本書上的文字的話,那麼曲總的這本書的確是本值得我們去閱讀的好書。

19歲,那個我們還在做夢的年齡,那個我們還不懂得什麼叫擔當、什麼是生活艱辛的年齡,那個好多孩子沉迷於遊戲的年齡。然而,19歲的曲總已經踏上了生活的征程!進入工廠當起了小工人,稚嫩的肩膀開始挑起了生活重擔!

從小工人到推銷員、小商販、飯店老闆、燈廠經理、電廠相關部門的局長助理,最終到亨通熱電有限公司董事長,這條路曲總走了27年。曲總給我們講述了這27年間的一些令之難忘人和事。那些人和事,雖已成爲過往,然而從這些過往中,我們不僅瞭解到了,曲總那堅忍、執着、有魄力、眼光長遠獨到的人格魅力和交友時真誠待人、懂得分享、不把金錢看的很重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這些過往能夠教給我們青年人一些東西。其真正的價值所在是更好的指引我們青年人走好未來的人生路。一位長者對於下一代的期望也盡在於此了。這或許也就是曲總直到所有的員工都已下班還是延時和我們交談的緣由吧。

正如《真心英雄》的一句歌詞所說:“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是啊,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們都經歷了太多太多,在這些過程中誰會是一帆風順的呢,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以長遠的目光來看待一切,要相信經歷就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