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訪民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1.18W

廣大人民羣衆都是通情達理的,只要他們明白有些問題之所以不能儘快解決的原因,就會諒解,還會主動爲政府分憂。

訪民民情日記

訪民情日記一

今天是農曆三月十六日,民諺三、六、九,出門走。天氣也好,正是探親訪友的好日子。我們社保處一行十人,一大早驅車前往我們的聯繫戶杞縣平城鄉雙樓村徐**老人家。

上次在和老人的初次接觸中,瞭解到老人有五個孩子都已成家,老伴患有頸椎病,行動不方便。當問及老人有什麼要求時,老人的回答很乾脆沒有啥要求,但是生活中感到孤單,總想家裏常來人看看,另外就是老伴的病。爲此,我們召開了處務會,進行了專題研究。結合老人的實際情況,定出了初步計劃。一是每月組織我處人員到老人家中至少看望一次,幫助老人做一些家務,送去溫暖。二是利用現行的各項惠民政策,爲老人爭取到多種幫助,特別是醫療方面。三是和老人的幾個孩子聯繫溝通,使和老人同村居住的三個兒子能常常回來看看老人。

這次來,我們處支委會的五位委員,和5名年輕同志乘車2個小時,十點十分,趕到了徐**老人家。老兩口出了院門口迎接我們。處裏的同志們已久未如此近距離地走進農村,感受農業,接觸農民,自然表現的很興奮,特別是幾個年輕人,更是精神亢奮,看到什麼都覺得比城市好。

進了堂屋,我們把帶來的油、米等慰問品放下,老人連連說,拿東西來,太見外,就當成自家人走動走動。上次聽老人講,他經常去縣城買肉皮回來煮着吃,所以這次我們專門割了豬頭肉,給老人打打牙祭我們事先已分好三個組,一組陪老人們聊天,聯繫老人的幾個孩子,一組負責做種午飯,另一組給老人收拾屋子、院子。

老人很健談,也很關心時事,每天都透過電視看新聞,雖然不是黨員,但也當了七年的生產隊隊長,從毛澤東主席、小平同志、江澤民、胡錦濤一直到習總書記,李克強總理,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對黨、國家的農村政策較滿意,覺得現在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好。時間過得很快,十二點,吃中午飯的時間到了。處裏的同志在老人家的指導下,一桌不算豐盛但很豐富的飯菜上來了,四涼六熱,老人種的小青菜,蒜苗也都支楞地擺上桌來。爲了讓老人開心,我們備了瓶白酒,大家一齊舉杯,祝二位老人健康長壽,老人家的眼眶溼了,我們的心暖了。

美中不足,由於老人的幾個孩子外出務工,未能見面,下次一定約好。

訪民情日記二

今天組織部送我到村裏,村委給於我的第一觀感是破敗不堪,村委辦公樓在建中,一間近於發黴的木架結構房立於一片狼藉中,沒有正規的辦公室、沒有電視,沒有電話(坐機)。村委駐地有十餘戶人家,其間貫穿着一條古老的青石板路,這條路正是徐霞客遊記中零碎提到的茶馬古道。支部書記與村主任一人兼任。

該村有14個小組,3199人,年人均純收入1326元,主要經濟收入爲外出勞務。

體會:這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較爲落後的村落,依希可見的古文明裏透着強烈的剽悍的`民風。

村情民意日記

召開村委班子會,討論有關新農村建設規劃。支書在發言中與我談及:“現在農村工作難做,中央政策放得太寬,應收緊。農民很不聽話,無法用文明的方式領導,需用強硬的方式領導纔有效。”

思考:基層幹部普遍認爲中央政策太過開放,幹部領導能力不斷削弱。經過幾天的觀察,有關於支書說的“需用強硬方式領導纔有效”的道理,確實客觀存在。這到底是精英階層說的“民族劣根性”還是人民羣衆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體現呢?!村支書系對越作戰老兵,工作作風粗暴,但在村民眼裏威性極高,很多人都聽他的話。這種現象需要我們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村情民意日記

今天一口氣走了5個村民小組,座談了9位村民。問及中央對農村政策的評價,他們幾乎不假思索的說“國家對農民的政策,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的,閒着不勞動,每年每畝地都能得到近百元的補助,土地承包面積多的人家,每年可領上千元錢。”問及對地方政府評價時,很多村民不假思索的說“那些都是吃喝亂造(遭踏錢)的,四川地震他們街上擺捐款箱,礙於面子我們好多人都捐了,但我們認爲,那些錢不會到四川”。

體會:農民對中央的評價極高(筆者走訪過很多農民,不止是這個村的。),特別是對溫總理評價近乎於感激。反觀地方政府,農民的言詞裏透着的不是批評,而是鄙視。作爲地方幹部,我爲此臉紅、難過。

村情民意日記

長假沒法休息。今天由我組織召開在建村委辦公樓缺口資金自籌問題的會議。該建築今年8月開工,當時我還沒到村裏任指導員,工程從設計到施工,由鎮政府安排。縣裏對此工程拔款8萬元,但工程投資預算高達20.5萬元,從中缺口12萬餘元需村委自行解決。現在,由於沒有錢,工程到了60%左右,承建方便停工了。

會議沒有任何結果,村裏除了指望我向上級組織協調資金以外沒有其它辦法。

思考:前些年,媒體相繼暴光一些鄉鎮政府負債驚人,負債主因是接待費開支。我看未必,負債中還有一個大項,即基礎建設工程款的拖欠。小平同志說“思想再開放些,步子再大些”指的並不是這種工程建設上的大膽惡性超支,把政府責任轉嫁於企業法人(包工頭)身上或農民工身上。古人說,有多大鍋下多 少米,而部份地方政府上演的卻是“有多少米就下多少米,無需考慮鍋的問題,反正不是私人欠款,是公家欠款”的荒唐劇。

村情民意日記

早晨起來推開門,滿世界的雨撲面而入,天一片濛濛,很冷,心裏頓生莫名的沮喪與絕望。

午飯時分,一個七十多歲,衣着襤褸的老爺沒有敲門便走進了我的房間。他說“我是一個無兒無女的獨人,村裏因爲我不給他們在我地裏建水池,把國家給我的低保補助取消了,你是上級下來的,請幫我解決一下”。我答覆他:“這件事情我不瞭解,我需問一下村長,但無論事情如何,我都會妥善爲你解決的,你明天來,我會給你滿意答覆。”

其實,這事情我瞭解。因由,村上要爲某小組建水池,選址在老人的土地上,老人漫天要價無法談妥。爲此,村長告訴我並向鎮黨委書記彙報:“要取消這人的低保。”書記聽後表示認可,當時我沒有表態。

下午,我買了酒到村長家。我以真誠的態度與他談:“老人漫天要價是不對的,水池是公益事業,他應給於支援與付出。但是,作爲一個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平時生活中一定償受到了來自村民世俗的鄙視,也因此造成了他閉塞、痛苦,仇視村鄰的心理並因此反對在他土地上建設受益村民的水池。”村長對我說的話表示贊同,他說“上級就是上級,大學生就是大學生,說話有理有據,有情有節”。我說:“所以,我們作爲領導幹部,一定要換位思考,如果這樣我們是完全可以理解老人的。同時,一是一,二是二,老人不同意在他地上建水池與他亨受國家低保是兩回事,前者是他的權利,後者也是他的權利。你現在取消他的低保,本質上就是打擊報復,是說不過去的錯誤,你下一屆還要選村長。此事如傳開,試想,還會有多少人選你?”。村長妥協了,答應退還老人的低保。

村情民意日記

全村農村醫保工作處於全鎮未尾,爲此我們村委班子分頭行動,到各組進行催繳。

到組上,我組織村民開會。我問:你們每人只需交20元,這種農民(你們)絕對受益,國家還在爲你們補助,生病住院能報55%費用的民生工程,怎麼你們不支援不繳納?村民說:“沒醫保時,一個闌尾手術醫院收一千多塊錢,有醫保後他們收二千多左右,換句話說,農民在醫保裏享受不到多少錢,扣出所交的錢,根本沒享受到。到醫院,醫生會問有醫保沒有。同樣的病,如果有醫保,醫院收費就高,如果沒有醫保,收費用就低。”。

我說,這種現象我第一次聽說,但我必須向你們說,這不是國家貪了你們的錢,你們不能誤會,這本質上是醫德醫風的問題。是個案,不是普遍存在的,遇到這種事,你們可以向政府反映。醫保還是要入的。

村情民意日記

今天是勐養鎮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評比的第一天,下午將近三點,曼卡村的村民已聚在開會地點。看得出,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我心裏由衷地高興,因爲除了評比活動以外,我積極和派駐單位聯繫,請到了兩位州委黨校教師來給他們上課。玉炳副書記將這兩位老師向村民們作了簡短介紹。課堂上李永仙老師講授了艾滋病防治知識,楊林老師講授了土地承包法的內容,在這一個多小時的知識傳授時間裏,村民們始終在認真地聽,課堂程序井然,因爲講課的內容和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依靠農民羣衆的力量,農民羣衆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新農村建設纔會有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加強涉農政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農村工作能力和水平,透過各種形式宣傳好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讓農民羣衆深入瞭解黨和國家的政策,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工作。

科學合理種植,促鄉村經濟發展

我市推進新農村建設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寨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和指導員的雙重身份,實施農民增收、農業科技入戶、扶貧攻堅和農村人才培養是我們作爲駐村工作者刻不容緩的職責,今天,我本着這個原則來到跳壩河村委會苦竹林村小組舉辦了一期橡膠生產管理技術培訓班,苦竹林村地處勐養鎮的偏僻山區,全村共有11戶58人,勞力33人。

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援和幫助下全村橡膠發展較快,因不具備豐富的生產知識,栽培、管理和割膠技術落後,加之有的膠農不顧氣候寒冷與否進行不合理種植橡膠,造成了不該有的損失,村民們這樣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生產方式,嚴重影響着我鎮民營橡膠的健康發展。 爲此,我參照雲南省農墾總局《橡膠栽培技術堆積實施細則》,結合農村實際,對膠苗、病蟲害防治等整個過程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問答的方式進行培訓,並整理出一份《勐養鎮民營橡膠栽培生產技術管理準則》發放到每一個農戶家,透過這次培訓使他們在橡膠種植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有較大的提高。

村情民意日記

爲了加強村民對黨的十七大精神和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的瞭解,使村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認識更加深入,村“兩委”班子和駐村指導員共同研究後,認爲不少村民思想觀念跟不上當前改革大潮,不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必須把提高村民素質作爲首要任務來抓。針對這一實際,今年4月以來,村委會組織廣大村民開展大學習活動。一方面透過召開村民代表會、羣衆骨幹動員會,深入110餘戶農民家中、地頭,向他們講解黨的十七大精神、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講解有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目標和重大意義,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一項“德政工程”,最終受益的是廣大農民,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村民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另一方面組織村民收看中央電視七臺播放的《鄉村大世界》和《致富經》等欄目。許多村民紛紛反映中央電視七臺播放的節目,使他們學到了許多農業科學技術,給他們帶來了一些致富資訊,擴大了眼界,爲搞好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透過近2個月的村民大學習活動,受教育農民達2000多人,占人口總數的90%以上,極大地激發了搶抓機遇、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和勇氣。

領導的看望,點燃我百倍信心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情況比較熟悉,但這次來到農村和往常不一樣,肩負重任的我,和其他駐村指導員一樣,做好心裏準備來到所派駐的村裏,爲新農村建設盡一份力量。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由於村寨裏項目都是統一規劃,部分資金還沒到位,因此有些項目還未能夠按計劃實施。 進村一個多月來,我主要是先了解村情民意,做好宣傳,爲村民多辦實事,調解一些矛盾糾紛。當然在此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難題:自己一心想着爲村民好,爲村寨發展着想,可有些村民不夠理解。另一方面是因爲自己是新手,處理一些事情時找不到很好的解決方法,想去向領導請教,又因爲路途遠,交通不方便,有時候感到很無奈。今天,正當我悲觀失望的時候,州、市及嘎灑鎮的領導來看望我,親切地詢問我駐村的生活及工作情況,同時給我提出很好的建議。領導的一番番話語,使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在新農村建設道路上,不論我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再低頭,一定會迎韌而上,努力工作,不辜負領導對我的期望

訪民情日記三

2015年4月9日 星期三 天氣晴

剛進村的時候,瞭解到我村有好幾名孤兒,對他們就多了一份關注和關心。正好今天是星期六,孩子們都放假在家,我就買了些點心,去看看他們,瞭解一下情況。

下過雨的村路,非常難走。車軲轆碾出的印跡,一道一道的,一邊高一邊低。我騎着電動自行車,摔了一跤,只能推着走。王莊離村部又特別的遠,花了近半小時纔到了王洋、王夢陽的家裏。

他們的奶奶看到我來很激動,孩子們懂事地偎在我身邊。 老奶奶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她家離大隊部又遠。我把手機號留了下來,讓她有什麼事情打個電話,我給跑跑腿。老奶奶一直感激地說:“好閨女,好閨女啊,共產黨好啊,把你們送過來,感謝黨和政府啊,對我們這麼關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組織上把我們選派到這裏,不僅是要我們帶領農民羣衆致富,也是要求我們當好村民,把村民當親人,真心實意地關愛他們,這樣,纔不辜負村民羣衆對我們的期待!

2015年4月9日 星期三 天氣晴

前兩天一位大媽和我提到她兒子在外打工,和用人單位發生了衝突,大媽對我說:“小李啊,聽說你是學法律的,你給我們講講,讓我們也多點了解,行嗎?”我一聽,這正是好事啊,我的專業知識派上用場了。

這兩天,我忙活着把婚姻法、勞動法、民法等法律條文設計、裝訂成冊,散發給村民羣衆閱讀。在書記、主任的幫助下,今天下午我在村部又開了法律講座,好多村民羣衆來聽講,他們聽得很認真,有些村民甚至還做了筆記。我覺得自己講得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們很包容我,一直在鼓勵我:“小李,講得不錯!”……

這次的講座讓我有了更多的想法。這麼長時間的接觸,我發現農民們的思想非常保守,嚴重地制約了他們的發展。要想發展,就要幫助他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宣講法律知識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爲他們普及科學知識、傳授實用技能,幫助他們掌握脫貧致富的本領。一分知識一分才,一分本事一分“錢”。我村主要是糧食作物,產業結構單一,我們作爲大學生“村官”,應該引導村民羣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新上致富項目,例如設施栽培、畜禽養殖……

在這裏,我要從小事做起,爲他們多做實事。

2015年4月9日 星期三 天氣晴

今天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日子,萬物在我眼中都是那麼可愛!多年來沒有得到解決的飲水問題,在鄉鎮黨委的大力支援下,在我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自來水廠負責人終於答應,爲我們村修建自來水管道了!這表明:我們村終於可以喝上方便乾淨的自來水了!村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又能有所提高了。

自來水廠負責人和我們不僅在解決飲水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透過協商,在我村的規劃、魚塘養殖等問題上也有了更新的發展理念。

這個月開始鋪設自來水管道,明年開春全村人就都可以用上自來水了。想到村裏一路蔓延的管道,想到村民們臉上的朵朵笑容,我感覺自己的責任更加重了。在這裏,我就要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腳踏實地地爲村民羣衆辦些實事。

TAGS:訪民 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