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弟子規》有感(集錦15篇)

學問君 人氣:8.8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弟子規》有感(集錦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爲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爲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爲人子女,又爲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爲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爲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爲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爲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2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啓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爲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爲約束,誠實可信,博愛衆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爲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着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爲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爲何要嚴厲,又爲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悅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悅色”了。

父母爲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爲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爲人子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爲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爲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說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凝聚着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

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也要恭敬、謹慎。爲人處世要講誠信,要博愛大衆,親近仁義,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研究其他的學問。

在中國古典文學這條滔滔大河中,也許《弟子規》無法與擁有上千年曆史的經典古著相比,但它也給我們很多啓迪,很多遐思,因爲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是儒家千年的智慧,是孔子的處世哲學。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什麼是“孝”。《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也就是說,如果尊長生病了,小輩要先把藥嘗一嘗,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邊,不要離開尊長的病牀。看到這句,我十分後悔而且愧疚。最親的父母生病了,我也只是草草地問下父母身體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吃藥或是去醫院?父母通常也會爲了不讓我擔心就說沒事。在這之後,我們心中會惦記着他們的病情嗎?不會!因爲我們對父母不夠在意,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父母,就能發現長輩眼角多了幾絲褶皺的面板。我在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的時候,還看到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名叫《臥冰求鯉》。說的是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這個兒子的不好,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努力滿足。有一年冬天,繼母依然想吃鯉魚,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個故事也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中。作爲小孩子,現階段的“孝”也就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認真學習,讓父母少爲我們操心。

讓我們一起遵守古人的道德禮儀,用行動彌補道德的巨洞,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做有仁愛之心的文明人。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是早間學習的時候從教室裏傳出來的聲音,剛勁有力,不拖泥帶水。也許你會問,學生在朗讀什麼呢?我可以告訴你,他們在朗誦的是《弟子規》。

《弟子規》是依據聖先師孔子的教導而編寫出來的,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它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是一部可以跟《三字經》媲美的詩歌類文章,語句簡短,由三個字組成一句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頗有韻味。這幾天我剛讀了總敘、入則孝,出則弟這三個篇章,想來談一談感受。

總敘,顧名思義,就是《弟子規》的總起,只有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卻包含了孔子對弟子的諄諄教導:它有力地概括了下面的五個篇章,把我們引進下面的學習中去。在總敘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古代文字的魅力,僅用短短二十四個字,清清楚楚地交代《弟子規》的內容和核心,在我們現在這些長篇大論的文章中是很少出現的。我要學習古文,學習古文的簡短流暢,發揚古文的獨特魅力。

入則孝主要描寫的是我們該如何盡孝道,孔子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我們,我們不應該緩慢;父母命令我們去做事,我們不應該偷懶。出去回家都應該告知父母……讀到這裏,我刷得一下紅了臉:每次爸爸媽媽讓我去做事,我都半天不得相應,扭扭捏捏不肯去,還振振有詞。出門回家告知父母就更別提了!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幾個壞毛病,纔好端端正正做人。

出則第主要描寫的是我們該如何尊敬長輩。讀完之後我嚇了一跳,我發現,古時候的少年是那麼的有禮節:不論是乘車還是騎馬,幼者都要等長者走完百步後纔可以跟上;長者站着,幼者也得站着,長者坐着,叫幼者坐下,幼者才能坐下;凡事長者爲先,幼者爲後;對着長輩說話時,幼者聲音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要是把如此嚴苛的要求讓我們去執行,我們肯定不習慣,也不願意習慣:飯桌上,雞腿雞肉往往是我們的,長輩們好像只配吃骨頭;在長輩面前頂嘴,大吼大叫,好像已經成了我們的專利;不等長輩說,我們早就“自覺”地坐下……我覺得,我們這些“小皇帝”“小公主”應該改掉好吃懶做,沒有禮儀的毛病,應該向古時候的少年學習,學習他們的彬彬有禮。我們是祖國的花朵,建設祖國的擔子已壓在我們的肩上,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品德,良好的習慣,才能讓長輩對我們刮目相看。

《弟子規》,一本堪稱經典的人生啓蒙詩文,我要多從它的身上發掘,發掘人生的寶藏!

讀《弟子規》有感5

可能是受爸爸媽媽的薰陶吧,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從報紙到雜誌,書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帶字的我就喜歡看。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是《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天睡覺前是我最開心的時間,因爲我又可以和媽媽一起讀《弟子規》了。今天,我很早就做完作業,拿着書來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會背誦《餘力學文》了,我背誦給你聽好嗎?”“好啊!”媽媽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拉着我坐下,示意我可以背誦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一口氣把《餘力學文》背下來了。媽媽開心得把我擁入懷裏說:“這麼長的一段話,你是怎樣記的?”我自豪地說:“《餘力學文》裏不是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嗎?我讀書的時候注意到眼看、心記、口唸,這樣真的很快就記下來。”媽媽笑着說:“我的女兒真聰明,學以致用,《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教導我們爲人處世的規範,你要好好學習,知道嗎?”“父母命,行勿懶,我知道了。”我再一次把《入則孝》也搬出來了。“媽媽,平時我任性,愛發脾氣,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聽從爸爸、媽媽正確的教導,以後我會改了。”媽媽激動地說:“《弟子規》一下子讓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

正如媽媽說的:《弟子規》讓我長大了。可是,我知道光說是不行的,還要學會做,今後在我成長過程中一定會以《弟子規》來鞭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有感6

我今年7歲了,也讀一年級了。在這差不多的一年時間裏,媽媽每天都要我學習《弟子規》。現在,我可喜歡這本書了。可你知道我最初被媽媽押着讀《弟子規》的“慘狀”嗎?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過六歲生日的時候,舅舅送給我的生日禮物。那時他送我這本書的時候,我好像聽到他跟我媽媽說,這本書裏有好多好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學習,還特意交代我媽媽好好教我。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教一句,我跟着念一句,也覺得有些好玩。可是,後來由於功課的原因,我不願意再跟媽媽背誦《弟子規》。可是,媽媽不知是多了一根經,還是少了一根經——她一直沒有忘記要我背誦《弟子規》。

由於媽媽的堅持,我也差不多背來了整本《弟子規》。在學校讀書也差不多一年了觀後感,在老師那裏也學到了一些知識。原來老師經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那麼回事。我現在開始慢慢地讀懂《弟子規》了,我覺得裏面確實有好多好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爲人處世、待人接物

我以後還會繼續翻讀《弟子規》,並且把從書中學到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來,爭取做一個人人誇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7

最早接觸《弟子規》,應該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在我朦朦朧朧的記憶裏,那時候是媽媽讀一句我讀一句,只覺得《弟子規》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玩,至於它的內涵,一竅不通。剛上小學那陣子,老師也要求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爲了完成任務,我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沒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華和內涵。

隨着年齡的增長,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生活規範,是我國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學好《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爲重要,它可以讓你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愛心的人!

於是在是懂非懂的情況下,我拿起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認真地研讀起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除了有弟子規的全文和譯文外,還有一個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小故事,透過一個個故事對《弟子規》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讓我終於領悟到了《弟子規》的精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行爲是多麼地不孝和錯誤。

例如以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或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一拖再拖,老是說“等一下、等一下”,遲遲不動身,爸爸媽媽責備我的時候還朝他們發火。認真學習了《弟子規》後,每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做事而我想偷懶拖延的時候,《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催促。

以前沒有領悟《弟子規》的真正內涵的時候,我從來不懂得體貼媽媽,覺得媽媽爲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當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不懂媽媽是爲了這個家、爲了我太操勞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甚至連一杯水都懶得幫媽媽倒。當我讀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時我不禁爲自己的行爲感到羞愧。現在,偶爾媽媽生病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晝夜侍,不離牀,但是給媽媽倒上一杯熱水,看到媽媽臉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開心快樂。這就是《弟子規》給我的教誨和啓迪。

《弟子規》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謹記《弟子規》教誨,善待每一個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多爲別人着想,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8

上星期,校長推薦我們讀《弟子規》這個教我們做人的書。就像總敘裏面說的:“弟子規聖人訓”。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入則孝”,它告訴我們: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每節課前5分鐘左右,朗朗的讀書聲:“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在這讀書聲中,我臉紅了,我頓時想到了我在家裏的——不禮貌、不尊重。

我們的確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

我讀到第一句時就想到了:有時父母叫一聲,我們沒有答應他,父母以爲我們沒有聽到,就會多叫幾聲,我們反倒覺得厭煩,去頂嘴……。.

“冬則溫 夏則清”大家不覺得這些東西都是父母爲我們做的嗎?不要用年紀孝長大再孝順父母爲藉口,其實現在完全能夠爲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應該都聽過在《新三字經》裏面“能溫席 小黃香”這家喻知曉的詩句吧,這小黃香這麼懂事,爲什麼我們就不能懂事一些呢?

讀完這一頁,我感受頗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這使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父母也是“藥先嚐”,也是“晝夜侍不離牀”雖然那時候,已經病的不輕,也看不清父母的.樣子,唯一看得最清晰的就是父母爲了我着急的神情。

現在我呼籲大家做到這弟子規上的每一句詩句、呼籲大家給父母一封檢討書,做到以下幾點:

1一定要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

2爲什麼自己所犯的事是錯?

3父母對於自己的辛勞表現(事例)及表示感謝

4認清自己爲什麼會做那些事?

5提出合理性建議,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會尊敬父母

6懇請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見從而教自己做人的禮儀

7表示態度以及將來的學習禮貌計劃請父母放心

好了這次《讀弟子規有感》就到這裏,大家肯定也有說不完的話,下次再見!

讀《弟子規》有感9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還有很多很多,演戲很容易,做人卻很難,戲可以演過無數次,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戲,難做的是人;戲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進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場戲,心靈美好的人,夢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夢幻,絕不是虛幻)人活一口氣,要活得有志氣——爲喘氣而活,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氣,死得也美麗。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臨,是現實,不要在昨天裏沉媚,應該在今天中開創!

在學生主修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同學們,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爲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爲子女成材。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爲先。

《弟子規》裏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纔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讀《弟子規》有感10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受到了許多啓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爲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爲什麼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爲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爲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爲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爲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衆、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11

讀了《弟子規》中的其中一篇—入則孝。這一篇章令我頗有感受。

如今,許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總是被父母護着、寵着、溺愛着,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說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爲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着買個東西,幹個家務,卻總找個藉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說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着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爲兒童啓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你憤怒嗎?讀《弟子規》吧!你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鬆;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一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一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麼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啓發,改變了心態。一個晚上熄燈後,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後,一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牀頭,猛的大叫一聲“啊?”我以爲出了什麼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一直沒有睡着,彷彿鬼魂一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髮,摸摸我的腳什麼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裏閃個不聽,長髮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後,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衆”,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爲他是我的同類,因爲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後來就不知不覺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

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12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認爲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爲歷史的篇章,成爲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一遍遍體會《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蘊藏着的哲理,我認真的實踐着書中的任何一個字。領悟到了文中許多的深刻道理。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爲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爲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爲父母“服務”,因爲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爲作業兒發着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現在再回想一下,我真的意識到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爲了我,爲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爲我好,爲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爲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裏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啓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做一名優秀的學生。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點燃心中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聲聲稚嫩的童聲爲我拉開了桌上那已被陽光照耀得暖融融的書本。是古代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孔子教誨的精華,流傳千年而不變,孔子信仰着“百善孝爲先”的說法,他的弟子們用短短的三言韻語簡潔明瞭地指示出學生該走的正確的道路,我也受益匪淺。

孝是一個人應盡的職責,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到天倫之樂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責任,可又有多多少人爲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喪盡了天良,幹出瞭如同禽獸一般的事。《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孝者就是如此,黃香可謂是古代難得的孝子,他的母親在他9歲那年因病去世,父親的身子也很虛弱,他從小就很懂事,家裏的苦活累活都是他承擔起來的。夏天的傍晚,太陽雖然已經躲到了山後可牀上的枕蓆還是如火中燒般的滾燙他就搖着蒲扇把枕蓆扇涼,讓父親舒舒服服的入睡;冬天,他更是用自己的體溫來溫熱父親的被窩。

再想想我呢?父母對我儘可能地滿足我的慾望,希望我過一個快樂開心的童年,而我有時卻對他們有種種的不滿,我現在很後悔,後悔我以前的歇斯底里,後悔對他們發過脾氣……

總之,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這世上,孝可以讓人更加美麗。

讀《弟子規》有感14

開啟網頁,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在某航班上,因兩名中國乘客喝酒鬥毆,導致飛機被迫返航;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在馬爾代夫,一名中國女遊客曬出了自己剛撈出的珊瑚照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曾幾何時竟下降到了最低點!

我們中華民族原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知恩圖報、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民族傳統美德。可是爲什麼現如今我們中的很多人卻知書不達理、知書不懂事、知書不知禮,上了不少學,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處事的本領沒有多少。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如何做人。

學校給每個孩子下發了《弟子規》,何不將此好好利用起來?於是,我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我未曾細讀的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首先,它教我們“入則孝”──要孝順父母,感恩他們的養育,並且從很多細節入手,講了如何纔是“孝”。 如: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等。

接着它教我們“出則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要謙虛禮讓,尊重長者,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同樣是給出很多細節的做法,讓人受益匪淺。比如在這一章裏,它指出:“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爲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爲轉告。在剛畢業第一份工作的培訓中,記得就有位講師給我們講過“電話禮儀”,即使電話那端不是找自己,主動詢問並給予幫助也會給他人留下極好的印象,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而這些,早在古人的訓誡裏了。

然後在“謹”和“信”裏,它所提出的處事方式,更是精闢。簡直可以編成“智者生存法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謠言止於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說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爲,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後幾章的“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它又教導我們: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如果人人都能身體力行,那這個世界真將是個美好的人間了。

中國古代經典真是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兒童在人的一生中,是心靈最爲純潔,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指導孩子記誦啓發人生的優美經典文章。但一開始,孩子們對《弟子規》並不感興趣,於是我利用早讀時間、品德課時間告訴孩子們裏面的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偶爾給孩子們看看《弟子規》的動畫片,慢慢地,孩子們對它產生了興趣,班級裏同學做錯了什麼事,也會一本正經地引用《弟子規》中的語句“教育”他。同時,我想到了做父母的也要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們在家裏也能經過耳濡目染的薰陶,對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世界觀,甚至對語言水平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於是我建議家長也來讀《弟子規》,一些家長也紛紛表示贊同。

《弟子規》一書中強調了人應該注意個人修養,以孝、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這與當今社會道德的準則基本相符,但其中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們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透過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讓我更深地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

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說明文般複雜。它有着的,不過是最爲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一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於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一億年,它始終如一,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污穢,潔身自好。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一生,它不求回報。只願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並不複雜,因爲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一些最爲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說,書,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壞書迷了人心。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做人。

而《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一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於一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在文化裏,它閃着不滅的光,一點一點,滲進人的心裏,一絲一絲滋潤人心,就像一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瞭,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不再完美。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裏,經着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的啓蒙老師。它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爲偶像,我以《弟子規》爲規範。一點一滴,盡力做到最好。

《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領着我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