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5篇)

學問君 人氣:2.3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5篇)

傷仲永讀後感1

語文課上,我們開始了七年級下學期的第一篇課文,《傷仲永》,這是一篇王安石寫的文言文,意思不是很難懂,大概是這樣一個情節:一位神童,特別會作詩,他父親覺得有利可圖,便一直讓他作詩,不讓他學習,過了幾年,這個“神童”方仲永便變得和平常人一樣,他的才華已經無影無蹤了。一開始,我的想法是方仲永雖然有先天性的才華,但他沒有加強後天的教育,應該是因爲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但後來我才發現,仲永也有錯,他滿足於現狀,止步不前,最後他才變成庸人的。

我們都知道,方仲永這個天才不加強教育都會變成常人,便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故事吧!他是個普通人,甚至還有點XX,但是他自己發奮中,克服挫折,最後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在我的身邊,也有許多親近點的例子,我們一樣是普通人,沒有什麼“天才和”和“庸才”。但一些人努力學習,天天堅持做題、寫作,最後名列前茅,而有些人雖然很聰明,卻始終不努力,像方仲永一樣安於現狀,就這樣下去,他們的成績一落千丈,總而言之,我們不應該做方仲永式的人物,應該邁起你的步伐,在生道路上越跑越快!

傷仲永讀後感2

語文課上,我們開始了七年級下學期的第一篇課文,《傷仲永》,這是一篇王安石寫的文言文,意思不是很難懂,大概是這樣一個情節:一位神童,特別會作詩,他父親覺得有利可圖,便一直讓他作詩,不讓他學習,過了幾年,這個“神童”方仲永便變得和平常人一樣,他的才華已經無影無蹤了。一開始,我的想法是方仲永雖然有先天性的才華,但他沒有加強後天的教育,應該是因爲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但後來我才發現,仲永也有錯,他滿足於現狀,止步不前,最後他才變成庸人的。

我們都知道,方仲永這個天才不加強教育都會變成常人,便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故事吧!他是個普通人,甚至還有點弱智,但是他自己發奮中,克服挫折,最後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在我的身邊,也有許多親近點的例子,我們一樣是普通人,沒有什麼“天才和”和“庸才”.但一些人努力學習,天天堅持做題、寫作,最後名列前茅,而有些人雖然很聰明,卻始終不努力,像方仲永一樣安於現狀,就這樣下去,他們的成績一落千丈,總而言之,我們不應該做方仲永式的人物,應該邁起你的步伐,在生道路上越跑越快!

傷仲永讀後感3

一個神童五歲時,在“未嘗識書具”的情況下,提筆“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這還不足爲奇,身爲衆人關注的神童,他神就神在“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這個神童就是仲永。

這樣的神童是多麼風光,但爲何題目中有一個“傷”字呢?這是因爲故事還沒有講完。

因爲仲永成了遠近聞名的“童星”,自然少不了有人“包裝”他,於是乎:“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他的父親自然心動,不使學。所以幾年後,仲永“泯然衆人矣”.

這是一場悲劇,不必說它悲在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也不必說它悲在“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讓仲永氣傲,單是仲永自己就根本沒有想去上學,我們都可看出這個“神童”的下場,這場仲永命中已註定的悲劇。

我們不能對歷史做些什麼,我們對歷史只能惋惜,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沒有學習的開始學習,開始學習的認真學習,認真學習的勇攀高峯,勇攀高峯的開創新天地。永遠還要對自己滿足,稍停下腳步就立刻被人迎頭趕上。

天才很少,神童很少,但成功的人很多,他們成功在不滿足,他們永遠都在學習。

願這種“天才的悲劇”不再發生。

傷仲永讀後感4

記得初中的時候我學過一篇叫《傷仲永》的文章 當時說的是仲永聰慧無比 雖然是農民出身不曾接觸詩書 有一天卻突然要寫詩 還寫的不錯 他爸爸就帶他“日攀仲永環謁於四方之家” 最後由於天才沒有得到及時的學習機會 終於淪爲凡人。

以前就覺得是仲永不好好學習 天才不學習都會淪落爲凡人 我們這些凡人肯定更應該努力學習, 但是現在讀這篇文章卻又有新的思考 。1難道這不是一個國家的悲哀嗎?如果國家能建立健全的教育體系, 就不會出現像仲永這樣的遺憾了, 至少他可以接受義務教育,發掘自己的才能, 不被其父耽誤。 2我認爲家庭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一生的價值取向, 因爲畢竟一個人在學校的時間是少數的 父母的教育觀念, 生活習慣, 會大大的影響小孩。

所以我在這裏提出一種假想, 中國教育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是很成功, 很大的原因在於家庭, 家長的素質不高。

傷仲永讀後感5

一個月之前有幸聽到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程翔老師上了一堂《傷仲永》。這是一堂觀摩課,令人意外的是沒有花架子,沒有令人望之興嘆的所謂創新設計,有的是令人感動的樸實、踏實。正如程翔老師自己所說,聽了他的課,人人都學得來,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讀、解、悟——三個非常簡單的環節,其實我們很多老師平時上文言文就是這樣上的,沒有什麼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卻很難做到程翔老師的耐心、細心及對學生的關愛。

第一個環節“讀”,自由讀、指名讀、檢測讀、齊讀……讀的方式多樣,反反覆覆,檢測一次不夠,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再檢測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真正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才罷。這裏“讀”(包括聽)的次數,竟達八次之多。自己平時就缺乏這樣的耐心。除非早讀安排了學生朗讀,不然在新授課上幾乎沒有這樣充分地讓學生讀過。

自由讀、指名讀、展示讀、齊讀,對於稍微簡單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過了。因爲齊讀的時候,學生基本上能達標(正確、流利地朗讀)。其實這樣整體的檢測是不準確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礎差的學生在第一步就無法達標,後面的環節,他就更加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於是經常處於似懂非懂的渾渾噩噩狀態。長此以往,信心漸漸喪失,學習的樂趣及成就感漸漸消失殆盡,這樣差生就只能更差。

傷仲永讀後感6

《傷仲永》是我前幾天學的課文,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傷仲永》是北宋時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方仲永的神童,5歲時就能隨口作詩,後來因爲不學習,最後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讀了這篇課文,忽然想起了前幾年網上廣爲傳播的一些十幾歲就考上大學的神童,現在已經默默無聞了。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學習了。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天資再好的人,不努力學習,那還是不能成才;天資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學習,也能成才。天資的好壞只是一個次要的條件,學習的努力程度纔是主要的。先天條件的好壞,不能阻止你成爲一個偉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後天努力學習,你就能成功。

如果傷仲永努力學習了的話,那麼北宋的史書上一定會有一個叫傷仲永的賢臣,或文學家,或科學家。而他卻被父親拉來拉去四周拜訪鄰居,荒廢了學業,成了個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讓你孩子學習吧!這樣他們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資的人啊,努力學習吧!否則你也會成了個普通人,毫無蹤跡。 沒天資的人啊,更努力的學習吧!竟然你已經是個普通人,跟有天資的人相比落下一大塊了,如果你不學習,不僅追不上他們,你自己不就比普通人更差了嗎?

傷仲永讀後感7

王安石曾說:“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這段傷仲永中的話充分體現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它像一把鑰匙,既可以開啓人生的動力,也可以開啟成功之門。

李白兒時是一個非常淘氣厭棄學的小孩子,經常從私塾中逃出來玩,因此成績並不優秀,可是後來他經過“鐵杵磨成針”這件事後,開始認真學習,非常刻苦。終於從一個光頭小子成爲了一名千古流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和精神被人們千古傳頌。

文中的方仲永堪稱奇才,一個生長在農產家庭的五歲男孩,從未受過教育就會寫詩,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可是爲什麼仲永在十二三歲時的才能就大不如從前,甚至到了二十歲時就完全和普通人一樣絲毫沒有差別呢?因爲他的父親發現從他身上可以取利,於是不讓仲永學習。愛迪生曾說:“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即使你再聰明,沒有充分的後天教育也是一個無用之人。所以,方仲永就這樣“泯然衆人矣”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養,那麼唐宋八大家有沒有可能變成唐宋九大家呢?

誇美紐斯說:“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樣,一個聰明絕頂的內心,如果不去佈下智慧與德行的種子,它便會充滿着幻異的觀念”。

傷仲永讀後感8

初一作文:《傷仲永》讀後感

有人認爲成功來自於先天的資質,也有大部分人認爲成功來自於後天的學習與積累。

大家一定都知道方仲永吧,他是一個具有先天資質的奇材,五歲就會作詩。但他的父親只認爲他有先天的資質就夠了,不需要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所以不讓他上學。後來,鄉里人全都知道了方仲永是一個天才,於是就請方仲永的父親吃飯或給錢買方仲永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認爲他可以靠方仲永的本事賺錢。於是他就帶着方仲永到各家各戶做客,爲他人寫詩賺錢。後來方仲永長大了,但他的知識並沒有增長,所以他漸漸地變得和常人一樣,後來又漸漸地不如常人了。

由此看來,只有先天的資質是無法成材的,必須要有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才行。

在世界上,靠先天的資質成材的一個都沒有,但是靠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成材的卻數不勝數: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華羅庚……因此,有了先天的資質不能驕傲,要在後天的學習和積累上跟出色才行。

傷仲永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一篇七年級下學期文言文<傷仲永>。

<傷仲永>,是一篇關於後天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五歲的時候,還沒有見過書具,忽然有一天,他哭着要書具,於是他的父親便向鄰居借來了文房四寶,沒想到,方仲永拿起筆寫了四首詩,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父親把這首詩拿給了鄉里的秀才,秀才看了以後,大大誇獎了這首詩,從這以後,只要人們指一個東西,他就能做出古詩來,他的父親是一個貪圖小利的人,於是便拉着方仲永,去四處做客,別人給他錢讓他作詩,過了兩三年後,再讓方仲永作詩,他就做得不如原來的那樣好了,等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方仲永就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透過讀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方仲永生下來雖然受到上天的眷顧,天賜予他了比其他人更加聰明的大腦,可是他沒有接受後天良好的教育,從一個天才變成了普通人。方仲永變爲普通人的因素不只是他自己,更大的責任應該是他的父親。方仲永的父親爲了那一點小小的利,就把這麼聰明的孩子葬送在童年,一個天才就這樣隕落了。再看現在的父母,哪一個不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讓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週末還上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方仲永父親的觀點和現在的父母比起來真是相差甚遠,不管是什麼年代都要讓孩子接受知識、學習文化。悲哉!方仲永之父!

傷仲永讀後感10

仲永,才華橫溢;仲永,天資聰慧;仲永,出口成章。可是,同樣是仲永,最終還是淪爲一介平民……

仲永的天資聰慧讓我有些嫉妒,爲什麼,爲什麼上天帶他如此之厚愛!但隨之,我心中的嫉妒便被惋惜取而代之了。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賢於才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是啊,仲永如此聰慧,但卻淪爲衆人,實在可惜,但這又能怪誰,只能怪他那唯利是圖,貪圖錢財的父親。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其實人的才能最終取決於後天的努力,愛因斯坦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嗎?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聰明,他做的小板凳被同學嘲笑,但他透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爲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努力,爲建設祖國而做出貢獻吧!讓我們攜手打造美好明天!

傷仲永讀後感11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教育與自身學習有關。方仲永是金溪地區的一位神童,有着先天過人的才能,卻被他父親荒廢。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親的職責,不止他父親一人貪圖才賦,視方仲永爲搖錢樹,也有社會及其自身原因。

社會。

想在現實生活,中國有九年義務教育,不可能沒有機會讀書。可是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當時並沒有人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邊的人,由於沒有學習,導致自身的素質不是很高,也不懂學習,使方仲永無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設仲永的父親依舊帶領他“環謁於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較有學問的人家裏時,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讓仲永學習,不然會荒廢他的才藝,那麼仲永的父親會不會所以而改變,讓仲永去學習呢?所以,社會,是影響仲永才賦荒廢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親“環謁於邑人”,仲永堅決不讓父親泯滅自我的前途,若父親依舊“不使學”,仲永能夠離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樣在寺院裏苦學成爲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卻沒這樣做。可能是尚在幼年不懂事吧,也許是爲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罷。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朋友,拿取你的畫筆,畫出一片屬於你自我的一片美麗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啊!

傷仲永讀後感12

以是說,才能來自於勤勞學習!“神童”由於後天欠好勤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原來不是“神童”、“天賦”,但由於對峙不懈地高昂高興,而成爲舉世馳名的科學家、創造家的卻大有人在。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利慾薰心的父親每天帶着到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冷靜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惋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緣故原由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賦,由於後天沒有好勤學習,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那些原來就普平凡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平凡的庸人還不如嗎?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勞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標成績。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登科,結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七年職員,他在費力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基了相對論的底子。

不僅在科學上云云,在文學藝術上也是云云。不論是誰只需支付和他們同樣艱辛的高興,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績。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樂成,同樣深刻地闡明白這樣一個原理:才能來自勤勞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13

有人認爲成功來自於先天的資質,也有大部分人認爲成功來自於後天的學習與積累。

大家一定都知道方仲永吧,他是一個具有先天資質的奇材,五歲就會作詩。但他的父親只認爲他有先天的資質就夠了,不需要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所以不讓他上學。後來,鄉里人全都知道了方仲永是一個天才,於是就請方仲永的父親吃飯或給錢買方仲永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認爲他可以靠方仲永的本事賺錢。於是他就帶着方仲永到各家各戶做客,爲他人寫詩賺錢。後來方仲永長大了,但他的知識並沒有增長,所以他漸漸地變得和常人一樣,後來又漸漸地不如常人了。

由此看來,只有先天的資質是無法成材的,必須要有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才行。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現在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在世界上,靠先天的資質成材的一個都沒有,但是靠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成材的卻數不勝數: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華羅庚……因此,有了先天的資質不能驕傲,要在後天的學習和積累上跟出色才行。

傷仲永讀後感14

今天,我坐在桌前一遍又一追地揹着《傷仲永》這篇古文。揹着,揹着,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雖然作者王安石寫得有些誇張,但寫出了方仲永之所以由神童變爲常人,關鍵的一點,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他父親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以致他的才華也就在世俗的恭維面前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跟仲永前途不同的“神童”。像我國著名的戲劇活動家田漢,小時聰穎過人,尤善吟詩聯對。昔日有一墨客路過他家旁邊的客店,曾書一句上聯“二河兩巖雙江口”,久久無人對上。田漢11歲時,見之援筆即書:“單人獨馬一杆槍。”田漢後來能取得驚人的成就,除了他驚人的才華,當然跟平常刻苦發奮是分不開的。

透過這兩個故事的對比,說明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造就人才方面是起決定作用的。

然而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裏,卻也有被錢財或虛榮迷了心竅的家長,爲了讓孩子“一鳴驚人”,一味地給孩子加作業,加壓力,以致孩子整天頭昏眼花,不僅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以後孩子一看到作業題,一提到學習,就有一種莫名的煩躁與恐懼。

我在這裏告誡“神童”的家長們,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愛好,也不要一味地爲讓孩子“成名”而把他們“捆”在急功近利的巢穴之中。讓孩子們從枯燥、被動的學習中走出,從束縛的生活中走出來,去領略大自然,領略人生奮鬥之樂趣吧!

傷仲永讀後感15

今天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文章的名字叫《傷仲永》,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農夫生下了一個神童,取名叫方仲永,方仲永五歲時就能寫詩,父親卻不讓方仲永去繼續讀書,李永芳中庸的才能去賺錢,方仲永到了十二歲時,寫的詩不如五歲時,過了七年後,方仲永就變成了一個無知的青少年。

讀完這篇文言文,給我內心最大的觸動是:人不可以不學習,就算是一生下來是一個神童,但是不透過繼續學習,最大的才能也是會消失的,就像文章中的父親不讓兒子上學,利用兒子的才能來掙錢,不重視兒子的學習,最後導致兒子變成了一個平常人,什麼都不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聰明的人學會一點點本領,就驕傲自滿,就開始炫耀自己的本領,可是,別人也很努力,一點一點地追上來,甚至超過;我的一位小學同學,雖然很笨,但是她經過非常的努力,他就進入了全班的15名以內。

先天的才能不經過後天的學習,也會變成平常人;但是先天的笨經過後天的學習,也是可以變得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