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7篇)

學問君 人氣:4.73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仲永讀後感(精選17篇)

傷仲永讀後感1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爲什麼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衆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爲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着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爲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 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爲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爲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如果不是這樣,“唐宋八大家”可能就變爲了“唐宋九大家”。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裏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爲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爲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爲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爲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做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爲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裏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後感2

我翻開今天所學的《傷仲永》,看着閱讀提示裏寫着: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但事實是這樣麼?

曾經看到過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篇報道:一位中國記者調查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出結論:美國學生在課堂上大吵大鬧,上課隨意走動,起牀幾乎在上午八點鐘之後,而放學又在下午三點鐘以前。而且美國學生中音、體、美,上課了還與老師頂嘴,所以,美國將來出的名人一定不多;而中國學生不同,中國學生是最勤勞的學生,老師上課時,他們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在上學路上,他們幾乎都是邊吃早餐邊走路的,而且上課時極端認真的聽老師講課!所以中國將來出的名人一定很多。與此同時,一位美國記者也親自調查兩國學生讀書,情況一模一樣。然而在十年後,事情的結果與兩位記者所預料的大不相同。美國比中國所出的名人要多得多!以上事例能證明什麼呢?

還有:書本上說,仲永天資聰慧,因父親沒讓他受後天教育而才能衰退,最終泯然衆人矣。那麼父母天天都逼你學習呢?那樣就能成爲所謂的天才嗎?

讓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如果也有一個天資聰慧的人,他的父母不像方仲永的父親那樣貪得無厭,而是讓他天天呆在家裏面對這一張張試卷,一本本奧數……根據《傷仲永》的閱讀提示裏面看,應該他不但會成爲一個有成就的人,而且他會才華出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找他這樣成天到晚都是學習難道他會不厭倦學習嗎?然後隨着他的越來越厭倦學習,最終不也和仲永一樣“泯然衆人矣”嗎?即使他成爲了天才,那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傢伙!

還有一事例:生長在英國的牛頓因爲有一天他在蘋果樹下看書而被一個蘋果砸了一下頭,得出了“萬有引力”對於這件事有人評論說:“如果牛頓生在中國,那他一定不會發現這個道理!爲什麼?因爲中國的學生一放假就是作業,那有什麼時間去蘋果樹下消遣啊!”這可真是幽默啊!但大家是否能從這幽默中讀出一絲諷刺呢?這難道不是在諷刺咱們中國的古板老套的教育方法嗎?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不要學習。如果我們不學習就不會有前進。但我們不要整天抱着一本書,不要一放假就是作業,不要讓我們的假期還沒有開始就結束!這樣會讓我們成爲一個“書呆子”。不是有這樣一個報道嗎:一名名牌大學的大學生,在小學初中時都是由媽媽照理的,他連襪子都不會洗。到了大學,他媽媽覺得他應該自己的事自己做了,所以不在什麼事情都照顧着他。他就這樣“自理”的過了一個學期後,認爲一個人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他選擇了自殺!

如今,在中國,許多老師認爲:作業當然越多越好,加強複習鞏固嗎!況且我們這是爲了孩子們好!家長認爲:做點課外練習是有必要的,我們這是爲了孩子好啊!電視裏,經常說要孩子參加課外活動以加強孩子的活動能力,事實上我們幾乎沒有什麼課外活動,每天都被作業佔據着。在他們左一個爲孩子好,右一個爲孩子好中,是我們無法呼吸那新鮮的空氣!更無法張展我們自由的翅膀!

啊!什麼時候,在中國纔會真正有開明的教育方法。不再是古板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數條。讓我們學的輕鬆,學的快樂,學的更有創意吧!

……

今天,由方仲永我想到了很多……

傷仲永讀後感3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我讀《傷仲永》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爲之而“傷”。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我是一塊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塊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傷仲永讀後感4

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的作品《傷仲永》,主要講述了“神童”方仲永由於後天所受到的教育很不夠最終淪爲普通人的故事,強調了後天教育與學習對成材的重要性。學了這篇課文,我感觸很深。

方仲永五歲時天資過人,能夠作以“養父母、收族”爲意的詩,同縣的人對此都感到很驚奇,漸漸地“賓客其父、以錢幣乞之”。他的`父親目光短淺,認爲有利可圖,便每天帶着仲永去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使學”。他十二三歲時,王安石讓他作詩,已“不能稱前時之聞”;又過了七年以後,他已“泯然衆人矣”。《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後天不努力學習,也是很難取得突出的成就的。仲永的命運令我非常惋惜。設想,方仲永天資這麼聰明,如果接受了良好的後天教育,那麼,說不定我們中國古代又會多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假若我是方仲永,就一定要懂得“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汗水+1%的靈感=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要做到這些,就要改變父親的觀點,跟父親擺事實,講道理,讓他明白不能靠孩子的天賦去掙小錢,那樣只會斷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假若我是方仲永,我一定要變“不使學”爲“我要學”。俗話說,“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方面,我深有體會。我與當時的方仲永年齡相仿,雖沒有他那樣天資過人,可學習也是挺不錯的,大多數考試都能在全校名列前茅。記得我小學畢業時,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了恩施清江外校,自以爲了不起,洋洋得意。我的父母也經常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在親戚朋友們的誇獎聲和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我感到飄飄然,學習有些放鬆,導致期中考試時後退了十幾名;我如夢初醒,奮起直追,期末時又把名次奪了回來。轉回本校後,我學習更加刻苦,成績直線上升,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假若我是方仲永,我一定要拜王安石爲師。從文中“於舅家見之”,說明王安石與方仲永至少是同鄉關係,也許還是親戚關係呢。衆所周知,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成就那麼高,有了這層關係,我完全可以拜他爲師,並利用王安石經常回鄉的條件,將我的作品送給他點評,相信他不會拒絕。在他的耐心指點下,我的創作水平一定會越來越高,說不定還會成爲“唐宋九大家”之一呢。

假若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好好把握現在,正確認識天賦和後天學習的關係。唐初駱賓王在五歲時就創作了《詠鵝》,也有很好的天賦,算得上是個神童。但他很好地把握了自己,最終成爲“初唐四傑”之一。再說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5歲時纔會說話,並沒有什麼天賦,但他憑藉着對物理的興趣和頑強的毅力,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看來,天賦並不是最重要的,後天的學習纔是決定人生的關鍵。我一定要像駱賓王和愛因斯坦那樣,努力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學習成就輝煌的未來。

王安石說:“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也”。可是又有誰知道,不勞而獲的天賦,怎比得上“勤而獲之”的成功呢!同學們啊,我們一定不要爲失敗找藉口,只能爲成功找方法,讓“傷”仲永的悲劇不再重演吧!

傷仲永讀後感5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再聰明的人,如果不經過後天的學習和努力,是不可能進步的。

《傷仲永》這篇文章講述了:仲永的天資與通曉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高得多。他從裏沒見過筆墨,就知道是用來寫字的。在他四五歲時,就能不假思索地提筆寫詩。他寫的詩很有意境,鄉里的秀才都自嘆不如。特細的事他有一個唯利是圖的爸爸,讓他寫是賺錢,不讓他學習。在他二十歲時,那種靈性就消失了。我想:如果不是他爸爸貪財,那麼仲永將是世界上的一個美好的奇蹟!仲永,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誡後人:再聰明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總有一天,他會和努力學習的孩子並無兩樣。

我的小表弟很機靈,大家都誇他聰明。舅舅就帶他走訪親戚,叫他說幾句好聽的話。想借他的聰明來不勞而獲。小表弟就晚了一年上小學,基礎知識也不捨很紮實。小表弟就是常常做舅舅的”賺錢工具“,而失去了靈性。

聰明的人有很多,那要看你把聰明用在什麼地方。使用在踏踏實實的的學習,還是作家長的”賺錢工具“?答案當然是前者,後者所得到的,只有金錢利益,而前者得到的卻是至高無上的精神利益!保持靈性的方法除了本能的自覺,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援。

傷仲永讀後感6

我站在窗前,百般無聊,隨手拿起一本書,看到了一篇文章《傷仲永》。原來講的是一個名叫仲永的神童,因沒有受得良好的後天的教育和學習,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離不開後天的學習。

俗話說“勤能補拙”。即使你的腦子不聰明,但如果你肯用功讀書,認認真真地學習,你也會取得好的成績。正如我的一個姐姐,她並不聰明,她的老師也這樣認爲,但她從不放棄。她一直比別人多用兩倍的時間去學習,憑着自己的努力,她最終取得了好的成績。

同小仲永一樣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天資聰穎,但不用功學習,最終也難成大器。

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讀後感7

王安石曾說:“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這段傷仲永中的話充分體現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它像一把鑰匙,既可以開啓人生的動力,也可以開啟成功之門。

李白兒時是一個非常淘氣厭棄學的小孩子,經常從私塾中逃出來玩,因此成績並不優秀,可是後來他經過“鐵杵磨成針”這件事後,開始認真學習,非常刻苦。終於從一個光頭小子成爲了一名千古流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和精神被人們千古傳頌。

文中的方仲永堪稱奇才,一個生長在農產家庭的五歲男孩,從未受過教育就會寫詩,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可是爲什麼仲永在十二三歲時的才能就大不如從前,甚至到了二十歲時就完全和普通人一樣絲毫沒有差別呢?因爲他的父親發現從他身上可以取利,於是不讓仲永學習。愛迪生曾說:“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即使你再聰明,沒有充分的後天教育也是一個無用之人。所以,方仲永就這樣“泯然衆人矣”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培養,那麼唐宋八大家有沒有可能變成唐宋九大家呢?

誇美紐斯說:“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樣,一個聰明絕頂的內心,如果不去佈下智慧與德行的種子,它便會充滿着幻異的觀念”。

傷仲永讀後感8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是呀,年少學藝,事半功倍。年少時懶惰荒嬉,直到“一頭白髮催將去,萬兩黃金買不回。”少年的時光真的很寶貴,年少時不知努力,等老邁時,徒留悲傷,追悔莫及。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勤奮努力有關。《傷仲永》寫的是一位天資聰穎的“神童”,因被唯利是圖的父親四處拜訪鄉友,而沒能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命運不爲天控,且爲人管,待若有資不學,終將爲常,何嘆息。

但是讀了《傷仲永》後我的心中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爲有人說過“經一事,長一智”“社會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大學,縫事就留心,隨時就能學習”如果傷仲永真的很有天資那麼他在“社會大學”又學到了什麼呢?人只有在拒絕學習時,纔是真的老朽了。那如果傷仲永真的有天資的話,他爲什麼沒有在“社會大學”裏儲備實際經驗後,從而一舉成名呢?

藝不少學,過時悔;見事不學,用時悔。

傷仲永讀後感9

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無不替擁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親和同縣的人是多麼的愚昧無知。

本文講的是一個天生聰慧的小孩子,因爲父親的愚昧無知,不讓他學習,而只是爲了謀利,來賺取財務,斷送了一個能夠有成就的一個人。

從本篇文章,能夠看出知識和文化對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比如說仲永,他因爲有天生的聰慧,能夠爲家裏賺取費用。也因爲他的父親沒有文化,而是一個老實的農民。就缺少了長遠的眼光。如果當時,他讓仲永去學習,而不帶他去同縣的人家裏作客。也許今後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親卻沒有研究到這一點,這就是有知識和文化和沒有的區別。

人不能依靠先天的聰慧,必須要理解後天的教育。纔能有大出息。一個人就算先天沒有優勢,可是他理解了後天的教育,並且很刻苦就能成。比如牛頓,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裏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遊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意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最終成爲了科學的巨人。

這篇可問告訴我們,人不能依靠先天的優勢,要理解後天的教育。

傷仲永讀後感10

讀了《傷仲永》這篇古文,令我感受到後天的教育十分重要。

這篇古文主要寫了方仲永五歲時,突然要那些書寫工具。他父親很驚訝,就從鄰居那些兒借來了書寫工具。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併爲詩取了題目。從此,他的父親就讓他作詩,他馬上就能完成。同縣的人看後覺得奇怪,都紛紛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還有人花錢請他作詩。他父親爲了賺錢,不讓他學習。最後仲永比普通人還不值。

我想告訴仲永的父親:“您孩子最終還不如普通人,是因爲您沒有讓他去學習。他在原地踏步,而別人在學習,在不斷進步。時間長了,那些天賦也會淡化呀!”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正因爲明白後天教育的重要,才獲得了不朽的成就。小時候,王獻之的母親對獻之說:“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他聽後,十分羞愧,下決心堅持不懈,發奮學習,用完十八缸水,仍然筆根不綴。還有毛澤東小時候,他爸爸不讓他看書,要他幹活。有一次,他爸爸發現他又蹲在草堆旁看書,就叫他去幹活,他一下子扛了十五袋豬糞。他說:“活我會幹,但是,書我也要看。”

讓我們接受後天的教育,認真學習,做個有用的人。

傷仲永讀後感11

聰明來自先天的教育和後天的學習。有的人認爲聰明大部分來自先天教育,也有的認爲大部分來自後天的學習。

想必大家都知道方仲永吧,他是一個具有先天資質的奇才,卻因他父親的愚知無昧,只爲一時的錢財,斷送了一個可以有成就的人。

從本文來看,可以看出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比如,仲永雖說擁有天生的聰慧,可以爲家裏賺取費用。然而他父親是一個老師的農民。沒有文化,缺少長遠的打算,只爲眼前一時的謀利可圖而不讓仲永去學習,反倒帶他去四處拜訪。這就是有文化和沒文化的區別。

人是不能依靠天生的聰明才智,而是要接受後天的教育學習。一個人就算再傻再笨,只要他接受後天的學習,並且刻苦努力,就一定不比先天聰明的孩子差,一樣可以成才。比如牛頓,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小時候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考試和學習總是最次等。可他的興趣愛好是廣泛的,遊戲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一些機械玩意兒,比如:風車,水車,等等。而且他不但數學生涯中的第一項創造性成果就是發現了二項式定理,還在光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人不能依靠先天優勢,而是要接受後天的教育,後天的學習纔是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讀後感12

《傷仲永》是小學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他的作者是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天才兒童名字叫做仲永,他不認識文字,卻天生會寫詩。他有這樣的能力讓家人非常高興,於是就帶着他四處拜訪,也不讓他學習,後來作者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去打聽,別人都說方仲永才能一般了。又過了六七年作者再去問的時候別人告訴他方仲永已經是一個普通的人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到一個人即使天生有很強的實力,如果沒有後天的學習,最後也只能做一個平凡的人。之前聽說過一個故事,曾國藩小時候十分笨拙,有一天有個小偷想在他家偷一點東西,可是聽見他背一篇文章背了很久都沒有背下來,又過了一會這個小偷不耐煩了,直接過來對曾國藩說,你怎麼這麼笨,你讀兩遍的時候我就已經會背了,於是就得意的離開了。

但是後來這個小偷並沒有什麼名聲,而曾國藩成爲清朝著名的大臣。透過兩個故事,我明白了後兩天學習的重要性,如果方仲永能夠好好學習,父母不爲了追求蠅頭小利,那麼方仲永將來可能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人。

讀完方仲永的故事我覺得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要熱愛學習,爭取做一個有用的人。

傷仲永讀後感13

我學了一篇王安石 的文言文《傷仲永》,我對此文感慨萬千,講的是一個天生就有作詩的稟賦的孩子被眼裏只有名利的的父親當作是‘搖錢樹’,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因此他漸漸的成爲了一個普通的人,失去了才能。

我正爲仲永惋惜,一個那麼聰明的孩子竟然被這麼一個貪財的父親給毀掉了,雖然這只是一件事情,但值得我們深思。大家想想,一個天賦那麼聰明的人不接受後天的教

育還要成爲普通人,那麼天生天資不足的人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那恐怕還不如普通人呢吧?所以我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天資再好,但是不經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最終還是會一無所成。反之,如果天資相對來說比較差的人來說,只要你好好的努力去拼搏,我相信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得到你的?天資差不怕,就怕你本來就不如人家好,還不去努力,那麼,真的恐怕要不如一個普通人了。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有了自信 ,你已經成功了一半,下一半就要憑你的努力與汗水了?

但願以後不要再發生類似方仲永的事件了,太令人悲傷和惋惜了?

傷仲永讀後感14

讀《傷仲永》有感,我不由感慨:千奇奇才毀於一旦。文章講敘了一個天才神童由於不學習變成普通人的故事。

在這件事上,仲永並不是不負責任,但他的父親要負主要責任。如果不是“父利其然也”,如果他沒有“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相信十年之後,朝野必又添一前無故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才。其實仲永的身世便是不幸的,方家“世隸耕”其父母必是無甚文化。也不知道讀書有用,只爲眼前鄉鄰的一點小小利益,就放棄了兒子的前途。

再說仲永,仲永十二三矣,尚不知學,以至其泯於衆人。因爲他從小就不知道需要學習。

我似乎是明白了王安石爲何而傷,仲永之才千古罕見,只因不學泯然衆人矣。

想起我的兒時,我雖不算天才,可天資不差。記得四年級,那一整個學期我都在打鬧,不知認真讀書。後來,期末考試,我發揮失常了,這是個深刻的教訓,雖說我現在還是有一點那什麼,不過好多了。

說到最後,不得不說仲永是個好老師,他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教會我們要認真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15

今天,我又一次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方仲永幼年時才華出衆,長大後卻“泯然衆人矣”。讀完這篇課文後,我真爲仲永傷心!

我哀傷仲永的父親,當仲永五歲就會作詩時,他父親爲了利益,“日板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使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於衆人!不過也我傷仲永,傷他隨波逐流,隨父親擺佈,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太令人惋惜了!

人不學不成才,無論一個人天賦有多好,但如果那個人不學習,就會成爲普通人,或許連普通人還不如!如果像仲永那樣的人去學習,說不定歷史上就有“唐宋九大家”了!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天生的才華必然重要,但後天的努力更重要!是啊!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成的!一個人天資一般,只要後天勤奮、刻苦,必能幹成一番大事業!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刻苦,有上進心的!

連仲永這樣天資那麼好的人不使學也泯然衆人!那我們天資不是特別好的,更就當努力學習!千萬不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老師和媽媽又那麼重視我們的學習,我們沒理由不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有所作爲,來報答老師和父母!

傷仲永讀後感16

剛剛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了一個天資過人的天才兒童方仲永,因爲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成爲平庸之人的故事。

上課前,老師就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是每屆中科大少年班開學後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我有些不明白,爲什麼其他的不學,偏學這篇呢?學完了這篇文章,我才明白過來。

老師說文中的仲永雖天資過人,父親卻拉着他四處拜訪別人,不讓他學習,是因爲沒有受於人,沒有接受後天教育,是他的爸爸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使他“泯然衆人”。我卻還有一點補充,我認爲仲永本身也存在很大問題。他既然能鬧着要筆墨,爲什麼不能哭着要學習呢?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對此負責,不能因爲有天資而不學習,後天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不如仲永,我不會題詩,不是天才,但我知道,像仲永那樣的天才,不學習就會變得平凡,我本來就普通,不學習不就更普通了嗎?我想自己更應該努力學習,刻苦勤奮。愛因斯坦說過:“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所以,有天賦還不如刻苦努力地學習,用自己的勤奮創造奇蹟!

傷仲永讀後感17

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點是易把事情一分爲二,譬如把先天的才分和後天的教育截然分開,弄得水火不相容,其實不是的,它們原本是可以共通的。

王安石的《傷仲永》是古文中的名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方仲永是多麼天資聰明啊!他出生在農民世家,從來未曾接觸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在他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忽然就哭着要這些東西,隨即就寫出了一首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詩。像這樣天生聰明的人,委實應該好好學習,以便在學習中把天生的才幹發揮出來,也纔是沒有暴殄天物。但遺憾地是,方仲永的父親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爲蠅頭小利所動,不讓他學習,以致後來成爲一名普通的人。

熟諳教育的人都知道,人類對大腦的開發利用真是太少太少了!這也就說明我們學校教育要完成的任務還是很重大的,學校教育越能發揮作用,天生的才幹也越能得到挖掘,二者並不矛盾。

我在想,很深刻地想,假如神童方仲永能夠有一個好的學校教育,他的才幹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只怕世上會出現和李白、杜甫並肩的另一名大詩人吧。

學校教育任重而道遠。